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和人工繁殖培育中华鲟幼鱼骨板和鼻孔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004-2006年3年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即双鼻孔(左边和右边鼻孔均为两个鼻孔)平均数占总数的93. 5%,鼻孔形态发生变化即单鼻孔(左边一个、右边两个,或左边两个、右边一个,或左边和右边均为一个)平均数只占总数的6. 5%;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16. 8%,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83. 2%。与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对比发现,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98. 5%,而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1. 5%。结果表明,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群体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数量远远高于自然繁殖群体。骨板比较显示: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的锋利,人工繁殖培育的钝;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背骨板棘长平均0. 37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8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14 mm;人工培育幼鱼的背骨板棘长平均0. 09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0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01 mm。自然繁殖幼鱼与人工培育幼鱼侧骨板棘长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背骨板和腹骨板棘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1)。通过对中华鲟幼鱼鼻孔的形态变化和骨板棘长的比较,可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中自然繁殖群体和人工增殖放流的群体进行鉴别,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陈锟 《海鲜世界》2004,(2):22-25
箱鲀科(trunkfishes;Boxfishes):本科鱼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珊瑚礁海域。体粗短,有类似骨板的特殊构造,形成方正(箱形)的身体结构。骨板外壳呈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和六角形等,故称“箱鲀”。其表皮布满小突脊。背鳍一个,通常位于体后半部,鳍条均无硬棘;均无腹鳍;尾鳍圆形。一般成鱼栖息较幼鱼深。游泳能力弱。以底栖动物如海鞘、海绵和软珊瑚  相似文献   

3.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成熟卵受精后20min,在26℃下处理20min,获三倍体细鳞鲑幼鱼。将二、三倍体细鳞鲑幼鱼饲养在210cm×50cm×45cm(水深60cm)的玻璃钢水槽内,每槽30尾,每种倍性鱼类设3个平行,水温8~10℃下常规养殖90d后,测定试验鱼体长、体质量和肥满度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三倍体细鳞鲑幼鱼的日增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二倍体幼鱼(P<0.05),但二、三倍体细鳞鲑幼鱼的肥满度、饲料系数和存活率等差异不显著(P>0.05)。二、三倍体细鳞鲑幼鱼的体长(L)与体质量(W)呈幂指数增长相关,均为异速生长。两者的特定生长率随体质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细鳞鲑幼鱼的生长特性优于二倍体,可示范养殖、推广。  相似文献   

4.
鉴别特征 中华鲟体形呈长筒形,前粗后渐细,腹部较平,横截面呈五角形。头大平扁,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侧面为犁形。口大横裂,下位,能自由伸缩,吻腹面有2对须,横行排列,位于吻端至口间。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位于眼前缘有2对外鼻孔。皮肤光滑或粗糙,背骨板1行,10-16枚,一般12-24枚,众数13枚,左右侧骨板各1行,26-42枚,一般31—37枚,众数11枚,背鳍位于体之后部,臀鳍与背鳍略相对峙,尾鳍歪形,上叶大于下叶。身体在侧骨板以上为灰色或青灰色,侧骨板以下由浅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2~25℃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盐度、碱度水体对大鳞(Barbus capito)幼鱼生长、摄食和鳃组织的影鲃响,探索了幼鱼生长的最适条件.单因素盐度梯度值设置为0(对照组)、2.0、4.0、6.1、7.8、10.0和11.9,实验结果表明,当盐度高于6.1时,大鳞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受到显著影响(P<0.05);盐度2.0时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值最鲃大;盐度4.0时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饵料转化效率最高,盐度11.9时均降至最低;盐度到达7.8时对幼鱼生长有抑制作用,依据理论公式推算,幼鱼的最适生长盐度应为1.88.单因素碱度梯度值为10.00、15.83、25.10、39.80和63.12 mmol/L,碱度高于25.10 mmol/L时对幼鱼的体质量、饵料转化效率及总摄食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碱度15.83 mmol/L时幼鱼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生长率和饵料转化效率值最高,碱度63.12 mmol/L时最低.碱度到达39.80 mmol/L时对幼鱼生长有抑制作用,依据理论公式推算,幼鱼的最适生长碱度为20.57 mmol/L.从鳃组织的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来看,随着盐度和碱度的升高,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肿胀、脱落和坏死的现象,泌氯细胞的体积膨胀,从而影响了幼鱼的生长.综上所述,大鳞幼鱼期,养殖盐度不宜超过6.1,碱度不超过25.10 mmol/L.鲃  相似文献   

6.
<正>鲟鱼体被5列骨板状硬鳞,有的在硬鳞上具有锐棘,骨板之间体表分布许多分散的星状小板,体表有角质胶皮,不易受伤,对寄生虫及有害微生物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自然环境中较少发病。但是随着鲟人工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鲟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形成,鲟的病害逐渐显现出来。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现将  相似文献   

7.
中华鲟     
名称中华鲟(Acipellser sinensis Gray)。属鲟形目、鲟科、鲟属。地方名鲟鱼、鳇鱼、鲟鳇鱼。古名 鳣(《尔雅》)、鳣鲔(《诗经》)。形态特征体长,近呈棱形,背部微隆,腹面平直。吻扁平而尖,略向上翘。头部骨片裸露。口下位成一横裂,吻腹有须二对,等长,平行横列。眼小侧上位。鳃孔大,鳃耙排列稀疏,成体一般为13—24枚。全体具有五行骨板状的硬鳞,背部正中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13—44块,背鳍后有二块,体侧及腹侧各二行,体侧有硬鳞33—37块,腹侧11—13块,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2块,身体其它部分均裸露无鳞,幼体皮肤光滑,成体粗糙。背鳍接近  相似文献   

8.
王鸿媛 《海鲜世界》1990,(2):22-22,17
鲟形目鱼类均为大型经济鱼类,有的种类一尾可达几百斤至千斤,其食品价值极高,无论是肉、鳔、脊索都一向被视为珍品,其卵称为“黑鱼子”更为珍贵,是出口佳品。鲟鱼类不但其经济价值大,而且在研究鱼类系纺演化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属于软骨硬鳞类,身体有5行硬鳞或裸露无鳞,歪形尾,其身体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9.
鲟鱼仔、稚、幼鱼的生物学及苗种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鲟鱼仔鱼期一般指孵化后至开口摄食的阶段,稚鱼期则指开口摄食至鱼体表上五列骨板形成的阶段。也有人把仔鱼称为前期仔鱼,稚鱼则称为后期仔鱼。幼鱼则是指体表五列骨板已长至尾柄基部,外观上具备成鱼体型的鲟鱼。在生产上通常把仔鱼、稚鱼称为鱼苗,幼鱼称为鱼种。鱼苗、鱼种是发育过程中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与成鱼相比,无论从形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苗种培育阶段要经历仔鱼的开口摄食和幼鱼的转食两个敏感时期,且此阶段的鲟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因营养、疾病及环境不适等原因而衰…  相似文献   

10.
鲫鱼     
名称鲫鱼,学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属鲤形目,鲤科,鲫属。上海地区叫河鲫鱼,东北称鲫瓜子,湖北省叫它喜头;古名叫鰿、鲋鱼、寒鲋、(鱼脊)等。形态特征鲫鱼体较高,侧扁,腹部圆。头小,眼大,口端位,无须,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根硬刺后缘均具锯齿,背鳍鳍条4,15~19,臀鳍鳍条3,5~6,咽喉齿4/4。侧线鳞27~31。鳃耙数的变异范围较大,幼鱼和成鱼之间又有不同,幼鱼的鳃耙外侧一般为29~47,内侧为36~51;成鱼的鳃耙外侧为41~54,内侧为45~62。整个身体呈银灰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的氨基酸类诱食剂,通过Y型迷宫实验研究了细鳞鲑幼鱼对不同浓度谷氨酸(glutamic acid)刺激液的行为趋向及反应阈值。依据行为反应评分和偏好度分析结果,细鳞鲑幼鱼对1×10^-5、1×10^-6、1×10^-7、1×10^-8、1×10^-9 mol·L^-1的谷氨酸刺激液的相对偏好度分别为0.396、0.436、0.381、3.801、1.142,表明细鳞鲑幼鱼对1×10^-5、1×10^-6、1×10^-7 mol·L^-1谷氨酸有负趋向反应,对1×10^-8、1×10^-9 mol·L^-1谷氨酸有正趋向性,其中对1×10^-8 mol·L^-1谷氨酸的趋向性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嗅觉行为趋向的反应阈值为0.7×10^-8 mol·L^-1。结果表明,谷氨酸可作为细鳞鲑潜在的氨基酸类诱食剂。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16±0.5)℃下,采用静水实验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对体质量(35.8±9.6)g的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幼鱼鳃和肝脏的急性毒性,铜离子浓度为24h半致死浓度(LC_(50))的1/4倍、1/2倍,及1倍。结果表明:铜胁迫初期细鳞鲑幼鱼的鳃充血而颜色而变暗,后期鳃血管和细胞病变,颜色变浅。鳃丝先弯曲,然后溃烂,最后脱落;肝脏出血、肿大,切片显示肝脏细胞空泡化,后期可以看到坏死的细胞核。铜离子对细鳞鲑幼鱼的鳃和肝脏组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是铜急性中毒致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竖鳞病此病又称鳞立病、松鳞病,多数患病鱼体在尾部的部分鳞片象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并伴有表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情严重的鱼体的鳍基部充血,鳍有腐烂的现象。患病鱼体游动迟钝,呼吸困难,鱼体腹部向上,2天~3天后即死亡。竖鳞病的病原体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当水质恶化或鱼体受伤时,养殖鱼类容易感染此菌。此病主要危害鲤、鲫、鲢、草鱼及金鱼等品种,发病范围广,从鱼种到幼鱼均有发生,流行于冬末初春。防治方法有:1.预防措施人工插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避免鱼体受伤;保持养殖…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发育及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将受精卵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充氧孵化,统计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选取均重为3 g左右健康的大鳞副泥鳅210尾,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饲养60 d,统计大鳞副泥鳅的死亡情况,取性腺制作组织切片,观察SDBS对大鳞副泥鳅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DBS浓度≤1.0 mg/L时,对大鳞副泥鳅受精卵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鳅苗畸形率无显著影响,SDBS浓度≥2.5 mg/L时,培育周期与孵化周期显著延长,孵化率显著下降,鳅苗畸形率显著上升。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随SDBS浓度的升高明显上升,SDBS浓度≥0.1 mg/L时显著抑制精巢发育。  相似文献   

15.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又名黑龙江鲟,七粒浮子,隶属鲟科,鲟属,体形细长呈纺缍形,腹扁平,体裸露无鳞,口小位于头的腹面,呈管状伸缩,背部为棕灰色或褐色,腹部均为白色.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脂肪的需求量。试验分为5组,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3.92%(L1)、6.25%(L2)、8.36%(L 3)、10.75%(L4)、和12.91%(L5)的等氮等能饲料,养殖56 d后采样。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从3.92%到8.36%逐渐增多时,鱼体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SGR)显著升高,饵料系数(FCR)明显降低;当饲料中脂肪含量继续增加时,鱼体WG和SGR呈下降趋势,FCR数则相反,且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2.91%时,鱼体WG和FCR与饲料脂肪水平为8.36%时差异显著。大鳞鲃形体指标受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其中,脏体比(VSI)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而肝体比(HSI)却呈降低趋势,且当饲料中脂肪水平分别为10.75%和12.91%时,大鳞鲃幼鱼HSI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脂肪水平对全鱼、胴体和内脏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显著影响较小,但仍能看出当饲料脂肪水平为6.25%时,全鱼的粗蛋白显著低于其他四组;全鱼、胴体和内脏的粗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而上升,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呈下降趋势。此外,以饲料中脂肪含量为自变量,分别以WG和FCR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可得,大鳞鲃幼鱼WG最大时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7.99%,而大鳞鲃幼鱼FCR最小时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8.76%。综上可知,大鳞鲃幼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7.99%~8.76%。  相似文献   

17.
匙吻鲟(Polyodon spatlada)英文名Paddle fish,属鲟形目,白鲟科,匙吻鲟属。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奥赛格河以及田纳西等河流中,在一些湖泊、水席中也有,个体重量超过20公斤很普遍,有的甚至可以达到40公斤以上,体长可超过1.8米,是一种巨型鱼类。匙吻鲟口裂大,身体光滑,裸露无鳞,无齿(幼鱼例外),眼小视力差,鳃耙长而稀疏,以过  相似文献   

18.
黄鱼,古称石首鱼,居我国海洋四大经济鱼类之首。它体长而侧扁,尾细长,披栉鳞;头大而钝,有圆鳞;体背侧灰色,胸鳍、腹鳍及臀鳍为黄色。黄鱼有大小之分,在鱼类学上是同一个属的两个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盐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的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漠斑牙鲆幼鱼适宜盐度范围为0~36,最适盐度范围为6~18。在适宜盐度下,漠斑牙鲆幼鱼生长快,存活率高。过高或过低的盐度对幼鱼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鲟及其保护意见白鲟和匙吻鲟同属白鲟科鱼类。体无成行的骨板、皮肤裸露,仅尾鳍上叶有硬鳞。吻很长,如剑状或汤匙状。胸鳍无棘。吻须2枚,甚小。分2属。1.匙吻属:口不能伸缩。吻呈汤匙状。尾上硬鳞13一20枚。仅1种即匙吻鲟,产于北美。2.白鲟属:口能伸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