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虾弧菌病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凡骏  周凯 《海洋渔业》1998,20(3):119-121
本文通过肌肉注射感染方法,分别对感染非01群霍乱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学弧菌的病虾组织进行了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脱氢同工酶(LDH)和苹果酸脱氢同工酶(MOH)在健康虾与病虾间无明显差异。脂酶(EST)在肝胰腺中表达最明显,病虾酶活性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肌肉组织显示较明显,病虾该酶活性显著提高,是对虾体内免疫系统应激反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对虾发光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对虾发光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哈维氏弧菌对虾类有极强的致病性,并引起组织和器官不同程度的病变。病理变化表现为:肌纤维颗粒变性,纵裂,坏死:肝胰腺空泡变性,坏死;淋巴器官坏死等。注射感染的发病虾,肝胰腺出现血细胞浸润,说明对虾对细菌感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平湖市南美白对虾虹彩病毒病初步调查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预防南美白对虾虹彩病毒病的发生,对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的患病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寄生虫检查和细菌分离。病虾症状为活力较差,肝胰腺明显萎缩,肌肉发白,肠道发红、断裂,空肠空胃,鳃、步足及游泳足发黑。病虾的鳃、肝胰腺、肌肉中未发现寄生虫,肝胰腺、鳃、血淋巴中未分离出致病弧菌。经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确定引起此次南美白对虾集中连片死亡的原因是感染了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同时检测发现,附近河道中的浮游生物、河虾、鲫、螺蛳以及河蟹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携带或感染虹彩病毒情况。根据相关生物感染和携带病毒的情况,提出了对虾虹彩病毒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和组织病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患肌肉白浊病的罗氏沼虾进行细菌分离、寄生虫检查、组织病理观察以及虾池的水质分析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排除了细菌、寄生虫以及水质环境因素造成该病的可能性,并发现病症多发生在体长0 8~3cm的幼虾中,而体长3cm以上的虾病症明显减轻。病虾的显微和亚显微组织病理观察发现,病虾腹部白浊的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存在嗜碱性包涵体,肝胰腺、血细胞、心脏和鳃组织细胞胞浆内也有嗜碱性包涵体出现,包涵体内有大量以晶格状排列、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球状病毒颗粒,直径为(23.6±3.8)nm(n=40)。在包涵体外的胞浆内,尤其在白浊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也分布有大量病毒。心脏和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肌肉组织、肝胰腺、血细胞除变性外还出现坏死;肌肉组织病变尤为严重,肌肉白浊症状是肌肉组织变性、坏死的结果。将病虾白浊肌肉组织以口服方式感染健康虾,健康虾出现与自然发病虾一样的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亦与自然感染病虾相近,表明上述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是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5.
正三、细菌性疾病虾蟹细菌性疾病是虾蟹最常见、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有虾红腿病、虾蟹肠炎病、虾蟹烂鳃病、虾烂尾病、蟹水肿病、蟹黄斑病、蟹肝坏死病等,其中虾红腿病、虾蟹肠炎病、虾蟹烂鳃病是最常见的几种,现将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虾红腿病病原:弧菌或气单胞菌。病症: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随后逐渐沉底死亡;厌食或食欲不振,附肢变红,鳃变黄,肝胰腺  相似文献   

6.
<正>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发病时,病虾通常在水面游动或趴伏在池塘边,失去食欲,胃空肠空,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有的仅在3~5天就全塘排弃。"偷死病"目前仍未能竭止,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检测出是病毒或弧菌感染、急性中毒等。在探讨如何防治时,我们首先要注意以下现象:南美白对虾引入我国养殖已近二十年,为什么前期觉得"快大好养"、中期逐渐发生"红体病"、而后期则大  相似文献   

7.
三、细菌性疾病1.弧菌病病原:弧菌属中的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感染引起。症状:发病虾表现为运动能力差、摄食能力下降,身体弯曲、浑浊,体表和附肢刚毛上常有大量污物附着,有时引起眼球溃烂及脱落,并常伴有体色改变。濒死虾可见肝胰腺颜色略深、附肢变红、肌肉浑浊、鳃部呈黄色或黑色、烂眼等症状可初步确诊。  相似文献   

8.
1993、1994连续二年,我国发生养殖对虾大面积病害。虾的死因之一是对虾染患爆发性肝胰腺坏死病。病虾的最初症状是在肝胰腺下部以及两侧呈弥散状白色包膜增生。约在之后的10—15天内,白膜迅速不断向上部扩展、增厚。肝胰腺本体先萎缩后肿胀。肝体由正常青褐色逐渐转暗红色(中期)。直至死亡时,肝胰体呈黄色,严重糜烂,一触则散。对虾临近死亡期的另一典型特症是在虾的头甲壳内侧,可见诸  相似文献   

9.
为了净化水产养殖环境,减少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导致的大量死亡,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克氏原螯虾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试验。2018年5月从湖北省公安县某养殖场采集到一批患病的克氏原螯虾,解剖后发现病虾的肝胰腺肿大发黄,肠道内无食物,有类似肠炎症状,从肝胰腺中分离出的致病菌经TCBS培养,得到光滑蔓延生长的菌落,呈蓝绿色斗笠状,菌落大小不一。显微观察发现细菌形态为棒状或弧状,长短不一,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形态单一;通过分析其16S rDNA序列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为副溶血弧菌并命名为Vp-2,其与弧菌属种类同源性最高,并与菌株Vibrio parahaemolyticus DQ068942.1的亲缘关系较近。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该菌株对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利福平、磺胺异恶唑、庆大霉素耐药。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Vp-2的理化特性基本与标准菌株一致。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发病克氏原螯虾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类似,解剖发现死亡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肿大发黄,肠道内有炎症现象,并从中分离到该菌。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对克氏原螯虾有致病性,生产中可用氟苯尼考、四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于2020年9月,采用套式PCR方法,对辽宁省大连市沙山、仙浴湾、大郑等8个地区 日本对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肝肠胞虫(EHP)5种病原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WSSV和EHP阳性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一对虾养殖场定期采样,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对对虾体内及水环境中弧菌(Vibrio sp.)、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及主要病毒性病原进行了跟踪检测,同时,检测了水环境中的氨氮及亚硝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该对虾养殖场中存在的主要病原为多种致病弧菌和EHP,未检测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及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该养殖场中弧菌检出种类达到16种,其中,主要的弧菌种类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 (V. alginolyticus)、欧文氏弧菌(V. owensi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哈维氏弧菌(V. harveyi),且存在导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养殖中期大棚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氮浓度分别达到(3.5±2.0)、(8.2±0.7) mg/L,显著高于室外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P<0.05)。养殖期跟踪的7个虾池中,出现严重对虾病害的大棚养殖池比例达到100%,而室外养殖池仅出现轻度对虾病害,发病池比例为25%。根据研究结果推测,造成大棚养殖池对虾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养殖对虾感染弧菌及虾肝肠胞虫,同时,养殖密度大、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过高等在对虾病害发生中起到了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的“偷死病”学术上称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或“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多发生在养殖期60天内,病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肝胰腺肿大,质地松软,颜色淡白或淡黄色,继而萎缩。发病时,病虾通常在水面游动或趴伏在池塘边,失去食欲,胃空肠空,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有的仅在3~5天就全塘排弃。“偷死病”目前仍未能竭止,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检测出是病毒或弧菌感染、急性中毒等。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复方中草药KFJ制剂对感染弧菌病的凡纳滨对虾免疫活性的影响。在设定的时间取样测定正常组、感染发病对照组和感染发病给药组的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免疫活性。结果表明,与感染发病对照组相比,从第6h开始,感染发病给药组的肝胰腺中T-AOC显著提高(P0.01),第12h出现最大差异,差距达9.7U/mL;在3h之后感染发病给药组和感染发病对照组肝胰腺的ACP活性出现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感染发病给药组ACP活性3~24h呈上升,感染发病对照组ACP活性在3h达到最大值,5h之后开始下降;在3、6、12、24h感染发病给药组AKP活性与感染发病对照组之间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6h感染发病给药组与感染发病对照组差值最大,为13.03U/mL;而正常组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复方中草药KFJ制剂能提高虾肝胰腺T-AOC、ACP、AKP活,能提高虾的免疫能力和抗病防病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虾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或鳗弧菌病症:病虾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较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青色透u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橘红色。其主要症状是附肤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定及尾胶呈鲜红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附胶变红是由于红色素细胞扩张,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第三触角鳞片呈黄色。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鳃等组织器官中有大量细菌。肝胰腺萎缩或呈白色,软化。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流行:该病在全国各养虾地区都有流行…  相似文献   

15.
基础饲料中添加5种不同水平的大豆磷脂(SL):0%(Diet 1),1%(Diet 2),2%(Diet 3),4%(Diet 4)和6%(Diet 5)。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5.64±1.53)g的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雌虾8周,观察其卵巢发育期个体生长、性腺指数等参数的变化,分析卵巢和肝胰腺营养物质积累的快慢以及与营养物质积累相关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水平的SL对卵巢发育期红螯光壳螯虾的成活率和相对增重率(WG)影响不显著(P>0.05),但饲喂≥2%(SL)饲料的雌虾性腺指数(GSI)显著升高(P<0.05),雌虾的肝胰腺指数(HSI)则随饲料中SL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P>0.05);随着饲料中SL的增加,虾肝胰腺中脂滴的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结构更加完整,质地更加均匀,卵巢中脂滴和卵黄颗粒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同时,饲料中SL的增加促进了FABP在肝胰腺和卵巢中的表达量。综上所述,饲料中的SL对红螯光壳螯虾雌虾卵巢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在培育红螯光壳螯虾雌虾亲体过程中,含6.5%鱼油的基础饲料至少补充2%的SL有利于雌虾卵巢的快速发育。本研究旨在为深入研究虾蟹生殖生理学和规模化红螯光壳螯虾早繁苗种生产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南美白对虾"红体病"是因患病对虾出现红体症状而命名的一类疾病。2014年6月在上海市南汇芦潮港附近南美白对虾养殖场发生了一起大面积的由细菌引发的红体病,现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借鉴和参考。一、细菌性红体病病因红体病病原菌主要有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霍乱弧菌、气单细菌和假单胞菌等,均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通常情况下在水体和虾体外均存在一定数量致病菌,但不会对虾体造成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18.
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对斑节对虾注射生理盐水和副溶血弧菌,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肝胰腺和鳃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溶菌酶(LSZ)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和鳃中T-AOC活性分别于12和6 h达到最大值(P0.05),随后逐渐降低;肝胰腺中ACP活性于3 h显著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并于24 h达到最小值(P0.05),而鳃中ACP活性于12 h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并于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和鳃中ALP活性整体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未出现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现象;肝胰腺和鳃中LSZ活性均于3 h显著升高至最大值(P0.05),随后逐渐恢复至初始水平。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有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1~1992年间,从唐山沿海四县7个对虾养殖场采集弧菌综合症病虾81尾,并将虾体主要患病部位进行弧菌分高培养,虾体弧菌检出率为95.1%(71/81),主要患病部位弧菌阳性分离率为86.8%(146/168),对其中64株弧菌进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为麦氏弧菌8株(12.5%),哈佛弧菌6株(9.4%),弯曲弧菌7株(10.9%),溶藻弧菌21株(32.8%),河弧菌10株(15.6%),副溶血弧菌1株(1.6%),霍利斯弧菌11株(17.2%)。  相似文献   

20.
Biolog GN法对不同地区养殖对虾弧菌区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Biolog细菌鉴定技术,分析来自5个国家的4个对虾养殖品种苗期及部分养成期虾体上的185株弧菌(其中24株来自成虾).结果表明:来源、种类不同的养殖对虾苗期的主要弧菌的区系组成相似,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鲨鱼弧菌(V. carchariae)(即哈维氏弧菌V. harveyi)是普遍存在的种类,同一种对虾在不同地区养殖,其区系组成略有差异;哈维氏弧菌多为对虾苗期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主要为成虾致病菌;在健康虾苗和发病虾苗体内都可分离到溶藻弧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