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预防鱼病,应从鱼体、病原体和环境三方面着手。为此,除鱼种放养前清塘消毒、鱼种消毒外,还应采取下列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1.1 做好”四定”投饵主要是通过科学地饲养管理来增强鱼体本身的抵抗力。这是预防鱼病的根本。”四定”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但“四定”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季节、气候、鱼体生长情况而改变。 1.2 适时加注新水这是调节水质和预防夏季鱼类“浮头”的主要措施。根据水质肥度和鱼体生长情况,适当注入新水.以增加氧气.冲淡池水中的有机物质.包括生物代谢的有毒产物,消除或减弱原池水的不利影响。夏季一般5~7天注一次新水.每次提  相似文献   

2.
水生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够经由体表吸收水中的溶解物质。许多资料表明,鱼类能从周围水体中吸收某些营养元素而使之维持平衡。毒物、药物及其它物质也能由水中渗入鱼体。计算鱼体的物质平衡,重要的是了解鱼类对水中溶解物质的吸收率,即水中所含物质有多大比例渗入鱼体。  相似文献   

3.
前沿网事     
近年来,鱼体体色变化的问题层出不穷,黄颡鱼变成“黄金鱼”、“花鱼”、“白鱼”、“黑鱼”;斑点叉尾鮰变成“白鱼”、“花鱼”已见怪不怪;还有鳊鱼变成“金鱼”;鲤鱼、鲫鱼“变黑”、“变红”;青鱼“发白”;草鱼“金黄”等也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鱼体体色为啥会发生变化?
  为此,中国水产频道特意为众网友邀请到五位嘉宾: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诺伟司陶青燕博士、上海海洋大学冷向军教授、武汉轻工大学黄峰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张文兵教授,做客中国水产频道与众网友在线探讨鱼体体色形成机制、影响因素、防控技术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后,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一切干扰鱼体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养殖水环境因子(物理的、化学的)、鱼体自身的生理失调(物质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都可能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5.
李芳 《水产养殖》2017,(9):44-45
<正>鱼病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而鱼体的抵抗力不足以克服此种作用,而导致代谢紊乱、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发生病理变化,此种病理变化也就是症状,是鱼病发生的标志。鱼病的发生有鱼体受微生物的感染和寄生虫的寄生、机械损伤,饥饿和营养不良以及水温、溶氧量、p H值、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等因素的变化也会造成鱼体发病。当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时,会影响鱼类的生长,一旦超过鱼体的忍受范围,鱼就得病。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6.
浙江渔谚(1)     
△“鱼体齐,鱼群密;粘液多,鱼也多。”注:捕到的鱼大小整齐,说明鱼群密集,鱼体上粘液多,说明该海区鱼也多。△“小水捕乌贼,大水捕黄鱼。”注:“小水”和“大水”,是指大潮汛和小潮汛。乌贼不喜欢潮大流急的“大水”,它在这时的垂直移动也较深,因此渔民常常等“大水”过了以后再捕乌贼。产卵大黄鱼在“大水”前开始进“港”,到达浅滩时,正是“大水”,这时便是捕捞大黄鱼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鱼》2006,(6):75-75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是构成鱼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保持鱼体物质正常代谢和保证各种组织和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鱼类缺乏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症状如下:(1)缺磷: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骨骼异常、头部畸形、脊椎弯曲、体贮脂肪增加、鱼体水分下降、骨骼重量下降。(2)缺  相似文献   

8.
《水产科技情报》1973,(4):20-20
鱼体弯曲病主要发生在新开鱼塘和含有重金属盐类的水中,鱼中毒所致,或由于缺乏钙而产生畸形。发病后,鱼体弯曲呈“S”形浮在水面,以鱼头为圆心,不断转圈,不久鱼腹朝天即死亡。过去我们对此病无法治疗,被“权威”认为是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9.
鱼体鲜度评价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体在微生物和自身内源酶的作用下,容易在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方面发生质量变化,导致其迅速腐败变质,鲜度下降。鱼体鲜度的快速、无损评价在其保鲜、贮藏及运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成为未来品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风味物质的快速评价(电子鼻、电子舌和嗅觉可视化技术)和其他物理化学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电导率及生物阻抗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目前鱼体鲜度快速评价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并且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这些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展望了鱼体鲜度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鱼类的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且还含有一种特殊的腺体,能分泌出大量的粘液,使皮肤富有粘滑性,同时也能保护鱼体表面形成有效的物理保护屏障,保护鱼体免受病原微生物侵袭。若鱼体的皮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是满足皮肤组织新陈代谢正常需要的物质缺乏,则可能会导致鱼类因皮肤损伤而引发溃疡病。  相似文献   

11.
矿物质的营养作用及其在鱼饲料中的添加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宏  杨良玖 《内陆水产》1999,24(3):10-11
矿物质又称为无机盐类。是饲料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们是构成鱼体的必需成分。同时对于维持鱼体的正常内在环境,保持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以及保证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也是不可少的。鱼类营养方面需要量和营养作用较大的矿物质主要有钙、磷、镁等。此外,还...  相似文献   

12.
进入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养殖池塘细菌大量繁殖,水体中细菌代谢物,如土臭味素、2-甲基异茨醇等异味物质也增多,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异味物质由于渗透作用通过鳃或皮肤进入鱼体从而导致养殖鱼类带有异味。要去除该种异味根本上是要杀灭水体中的细菌,从源头防止异味物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鱼,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鱼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食用时调理得当,味道鲜美,但烹制不得法,则会腥气冲鼻。那么,鱼为什么会有腥味呢?原来,鱼体内有一种叫氧化三甲胺的物质。氧化三甲胺具有一定的鲜味。当鱼体死亡后,这种有鲜味的物质就会不断地脱氧还原为三甲胺。我们所闻到的腥气,基本上就是三甲胺的气味。三甲胺呈碱性,受热易挥发。人们在焖、炖、烧鱼的时候,除了过油和加入姜、葱、花椒、茴香、  相似文献   

14.
《内陆水产》1993,(3):7-7
斜管虫病为低温性寄生虫病,大多发生在秋季,水温在10-22℃时较为流行,对白鲢的危害比较大,其发病症状为:鱼体瘦弱,体色较深,体表有淡蓝色薄膜物质,鱼呼吸困难,呈“浮头”状。有些养殖单位认为这是由于放养密度大,造成缺氧而引起的浮头,其实不然,因此,  相似文献   

15.
鱼类血液生化指标是反映鱼体生理状态的重要参数,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鱼类的物质代谢强度。同时,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也是诊断鱼病的重要指标,鱼体一旦产生疾病,其血液生化指标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网箱鲤鱼三代虫病的治疗1994年由于气候、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寄生虫病猖撅。四川省许多地区集约化网箱养鱼遭受严重的损失,有的甚至“全军覆没”,不同程度地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对于三代虫病,常规的治疗方法:一是用晶体敌百虫浸洗鱼体,二是用高锰酸钾浸洗鱼体,但...  相似文献   

17.
棉籽饼、菜籽饼在我国数量较大,分布较广,是较为理想的养鱼饲料。但棉籽饼中含0.7%-1.5%的棉酚,棉酚是一种种经性毒素,一旦进入鱼体,鱼类易患肠炎病,进入血液,容易引起溶血即红细胞破裂,同时还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菜籽饼中含呼吐烷硫酮门gr)、硫氰酸酯门C)、导流氰酸酯(IFC)等有毒物质。如果不去毒直接投喂,就会使这些有毒物质在鱼体中积累,影响鱼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利用棉、菜籽饼作鱼饲料肘,必须先作去毒处理。一、棉籽饼去霉1.硫酸亚铁溶液浸泡法把1.25公斤硫酸亚铁溶解成125公斤的水溶液,将50公斤粉碎了…  相似文献   

18.
碧霞 《海鲜世界》2005,(3):59-61
11.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主要是捞鱼、运输鱼时,由于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寄生虫或霉菌侵入伤口,感染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絮”,从而使鱼体失去应有的光泽。病鱼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9.
鱼鳞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鳞是鱼体真皮层的变形物,占鱼体重量的2%~5%,起保护鱼体免遭伤害的作用。鱼鳞外表上看似透明,像花瓣,且边缘呈微小的卷曲,多为银白色,略带鱼腥味,质地坚且柔软,吃鱼丢掉鱼鳞,在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已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做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20.
鱼种消毒就是在鱼种放养前根据鱼的体质瘦弱、水温等情况,用各种药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药液,通过采取浸洗鱼体、全池泼洒等措施,杀灭鱼体上附着的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达到预防鱼病发生提高鱼种成活率的目的。鱼种消毒不但能提高放养鱼种的成活率而且是成鱼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否则,将会把病原体带入鱼池引起鱼病,严重时可导致鱼种大批死亡,乃至全池覆灭,所以鱼种放养的消毒工作尤为重要。 一、鱼种消毒大致可分为两种方法:浸洗法和泼洒法。 1.浸洗法,即放养前将鱼种浸在一定浓度的药液中,通过适当时间的药液浸洗,鱼体上的病原体被杀死,达到消毒目的。浸洗时间的长短,根据鱼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