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2006年5月~7月,在分析消化道内含物的基础上对长江江津段宜昌鳅舵的食性作了研究.蚊科幼虫出现频率最高(82.22%),其次是淡水壳菜(73.33%);淡水壳菜的重量百分比最高(75.92%),其次是水生昆虫(9.65%).说明宜昌鳅鮀以底栖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肠长指数(0.75~0.90)表明了其肉食性特征,肠道充塞度多为2级或3级.体重(W,g)和体长(L,cm)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W=0.0143L3.0051,R2=0.8455.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7月,在分析消化道内含物的基础上对长江江津段宜昌鳅舵的食性作了研究。蚊科幼虫出现频率最高(82.22%),其次是淡水壳菜(73.33%);淡水壳菜的重量百分比最高(75.92%),其次是水生昆虫(9.65%)。说明宜昌鳅能以底栖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肠长指数(0.75~0.90)表明了其肉食性特征,肠道充塞度多为2级或3级。体重(W,g)和体长(L,cm)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W=0.0143L^3.0061,R^2=0.8455。  相似文献   

3.
研究鳊(Parabramispekinensis)的摄食特征,为长江中游鳊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长江中游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使用三层流刺网进行了季度采样,对鳊肠含物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共采集鳊样本213尾,体长14.5~38.0 cm、体重67.0~978.1 g,其中肠道有食物的样本182尾。结果显示:在宜昌、荆州和嘉鱼江段,鳊全年摄食,且摄食强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鳊充塞度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中夏季肠道充塞度最高为5级,2、3级占52.42%;冬季最高为3级,0、1级占58.82%;春季和秋季最高充塞度均为4级,分别以1级、2级为主;鳊夏季摄食率最高(92.23%),略高于秋季(88.37%),明显高于春季(78.79%)和冬季(67.65%)。饵料生物主要为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其中浮游植物以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和粗壮双菱藻(Surirella robusta)为优势种群。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在不同江段无明显差异,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以浮游植物出现率最高(100.00%),其他季节均以水生植物碎片出现率最高。建议在航道整治等涉水工程建设时,注重保护水生维管束植物及浮游植物,以保护鳊等草食性鱼类的饵料生物来源。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对宜昌鳅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宜昌鳅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 流量、 电导率、 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蓄水前后,宜昌鳅的早期资源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相对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4.64%增长到了11.05%.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1~2012年在长江上游合江段采集到的273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样本,研究了其年龄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星耳石是鉴定中华沙鳅年龄的良好材料;所采集的中华沙鳅由1~5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2~3龄占78.4%;体长与耳石半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为L=14.458R+0.434 4(R2=0.952 9,n=167);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表达式为W=0.033 8L2.521 5(R2=0.803 4,n=273);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分别为Lt=16.71[1-e-0.1194(t+1.6209)],Wt=59.07[1-e-0.1194(t+1.6209)]2.5215;生长拐点年龄为6.12龄,此时体长为11.02 cm,体重为16.54 g。根据本研究,长江上游中华沙鳅处于不合理的开发状态,应控制捕捞,加强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6.
长薄鳅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然水域获取的长薄鳅进行消化器官的解剖和食性分析。长薄鳅以摄食小鱼虾为主,在其食物组成中,小虾类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小鱼类、腹足类。长薄鳅是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食谱较广  相似文献   

7.
怒江细尾高原鳅生长特征与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8年从怒江采集到的172尾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进行了生长与食性的研究。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分别拟合了细尾高原鳅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耳石适合于细尾高原鳅的年龄鉴定。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9996×10-5L2.9762(R2=0.9680)。体长与耳石半径间关系式为L=0.0027R1.7230(R2=0.9542)。四种生长方程均能反映其生长规律,其中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达式为Lt=246.9430(1-e-0.05964(t-0.1689));Wt=132.0300(1-e-0.05964(t-0.1689))2.9762。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为18.45龄。食性分析表明:细尾高原鳅为杂食性鱼类,食物组成主要是水生昆虫幼虫,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及有机碎屑等。  相似文献   

8.
对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形态特征、体长分布、体重分布、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以及肥满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野生叶尔羌高原鳅体长分布在5.2~22.5cm,体重分布在2.8~128.1g,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0.0665L2.3813(r=0.8259),Fulton肥满度平均为1.2583。  相似文献   

9.
按常规生物学方法,对长江铜陵段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的形态特征、体长与体重关系、肥满度、食性、繁殖等个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取样本体长范围为6.81~12.40cm,体重范围为7.00~36.24g;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348L2.7480(r=0.9090);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以体长8.00~10.00cm组的肥满度为高,雄性的Fulton肥满度随体长的逐渐增加而降低。性成熟年龄在1+~2+龄,4~7月份产卵繁殖,卵为半漂浮性。种群性比为1:1.4,V期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602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127粒/g,成熟卵的卵径达(1.47±0.10)mm。年龄分为3个组,其中2+龄个体占63.79%。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至2006年4月,对柴窝堡湖新疆高原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湖新疆高原鳅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017633L2.811659.群体体长以70~80 mm最多,占总样本的37.3%;体重在3~7 g的占84.6%.绝对怀卵量在649~11 280粒,平均2 654粒;卵径0.5~0.9 mm,平均为0.7 mm.卵为粘性卵,产在沿岸的石砾和植物茎上.通过观测,目前柴窝堡湖新疆高原鳅受寄生虫感染的比例较高,达65.4%.柴窝堡湖新疆高原鳅捕捞产量较大,占年总产量的6%.  相似文献   

11.
长江干流圆口铜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鳞片材料对采自长江干流宜昌和重庆江段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年龄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方程、生长拐点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龄组成以1、2龄个体为主;体长(L)和鳞径(R)呈线性关系,L=15.327R+71.349;体重(W)与体长(L)呈幂指数关系,W=0.00002L2.9942;体长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为Lt=730.15[1-e-0.12(t+1.01)];体重生长方程为Wt=7493.05[1-e-0.12(t+1.01)]2.9942;其生长拐点年龄为8.13龄。圆口铜鱼体长生长3龄前为快速期,之后生长减缓。为了保护长江干流圆口铜鱼资源,建议以278mm为最小捕捞个体的体长。  相似文献   

12.
按常规生物学方法,对长江铜陵段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的形态特征、体长与体重关系、肥满度、食性、繁殖等个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取样本体长范围为6.81~12.40cm,体重范围为7.00~36.24g;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348L2.7480(r=0.9090);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以体长8.00~10.00cm组的肥满度为高,雄性的Fulton肥满度随体长的逐渐增加而降低。性成熟年龄在1+~2+龄,4~7月份产卵繁殖,卵为半漂浮性。种群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Bleeker)幼鱼(8.0~110.1 g)的消化道指数和不同体重组(10 g、30 g、50 g)幼鱼的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结果:(1)长薄鳅幼鱼肝指数平均为(1.400±0.004)%,比肠长平均为(0.418±0.080),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相关,相关式为:W=0.019L2.818 1(R2=0.948,P<0.01,n=43);鱼体肥满度在30 g组中最高。(2)各部位消化酶活性均以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各体重组淀粉酶活性在肝胰脏中最高(P<0.05);蛋白酶活性在胃和中肠中较高;脂肪酶活性沿消化道从前至后升高;(3)各部位淀粉酶活性在各体重组间变化不大,胃蛋白酶、肠段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体重增加而下降。本研究认为长薄鳅幼鱼为杂食、偏肉食性,其消化酶活性存在组织特异性,体重30 g左右是其营养需求转变或者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鮀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 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对宜昌鳅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宜昌鳅鮀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流量、电导率、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蓄水前后,宜昌鳅鮀的早期资源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相对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4.64%增长到了11.05%。  相似文献   

15.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长江中游是其重要栖息地。为研究其种群现状,2016—2017年对长江宜昌—荆州江段鲢开展了周年调查,共采集鲢样品470尾。结果显示,鲢的年龄范围为1~7龄,体长范围为18.2~93.8 cm,优势年龄组为3~5龄(72.7%),优势体长组为40~70 cm (77.2%);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4.0413×10~(-5)L~(2.7546)(R~2=0.9297,n=470),为非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104.7[1-e~(-0.1603(t+0.89))], W_t=14.81[1-e~(-0.1603(t+0.89))]~(2.7546);生长参数为φ=3.2448, L_∞=104.7 cm, W_∞=14.81 kg;鲢生长拐点为5.43龄,拐点体长和体重为L_(tp)=66.6827cm,W_(tp)=4.2753kg。本研究表明长江中游鲢种群年龄结构得到了一定恢复,但生长性能出现衰退,建议加强鲢的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池养青海湖裸鲤幼鱼生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淡水池塘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青海湖裸鲤12月龄幼鱼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体长生长与时间呈线性关系:L=0.018 8 t+2.553 8(r=0.940 1),体重生长与时间呈指数关系:W=0.414 5e0.0093(r=0.950 8),体重与体长的关系用W=a Lb模型进行拟合,体重与体长关系式为:W=0.010 ...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近海小黄鱼食性及营养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林龙山 《海洋渔业》2007,29(1):44-48
根据2003年3~1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渔获样品,对小黄鱼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黄鱼食物组成以甲壳类为主(IRI=8583.10),重量所占比例为43.37%,尾数所占比例为79.66%,出现率为69.77%,其次为鱼类(IRI=1554.87),重量所占比例为55.26%,尾数所占比例为13.91%,出现率为22.48%;优势种类为糠虾、磷虾、七星底灯鱼、脊腹褐虾和鹰爪虾等。摄食强度存在季节变化,空胃率春季最高,达78.50%,其余依次为冬季(58.70%)、秋季(42.50%)和夏季(33.33%)。食物组成也存在季节变化,根据出现率,各个季节均主要摄食甲壳类;根据重量百分比,春季以甲壳类为主食,其余季节均以鱼类为主食。根据小黄鱼摄食饵料的类群组成变化,长江口近海小黄鱼的营养级为2.72级,属于第三营养级中的低级肉食性动物。  相似文献   

18.
池塘养殖全人工繁育长江刀鲚当年1龄鱼种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池塘养殖长江刀鲚苗种的生长特性,对540尾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长江刀鲚1龄鱼种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生物学测量与统计,获得长江刀鲚1龄鱼种的基本生长规律。结果表明,37日龄的长江刀鲚苗种,经过130 d的池塘培育,5号塘鱼种的体长增至(9. 991±0. 482)cm,体质量增至(2. 62±0. 33) g; 57号塘鱼种的体长增至(9. 573±0. 464) cm,体质量增至(2. 48±0. 36)g。长江刀鲚的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5号塘,W=0. 009 2 L~(2. 501 1)(R~2=0. 933 3); 57号塘,W=0. 007 8 L~(2. 567 2)(R~2=0. 955 1)。两式中b值都小于3,表明长江刀鲚呈异速生长。体长(L)与日龄(t)、体质量(W)与日龄(t)均呈对数相关。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5号塘,L=2. 639 7 ln t-3. 166 4,R~2=0. 922 8; 57号塘,L=2. 892 4 ln t-5. 006 9,R~2=0. 968 1。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式为:5号塘,W=1. 192 3 ln t-3. 155 1,R~2=0. 742 4; 57号塘,W=1. 374 0 ln t-4. 454 4,R~2=0. 963 5。  相似文献   

19.
对室内养殖的1龄和2龄褐菖鲉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1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91±0.74)cm、(7.15±2.44)g,2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1.18±0.54)cm、(41.56±6.23)g。经63 d培育,1龄褐菖鲉体长增至(8.64±0.54)cm,日均增长量0.043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46.19%;体质量增至(19.95±3.39)g,日均增长量0.203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179.02%。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52 5L~(2.737 4)(R~2=0.922 1),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389t+0.4734(R~2=0.937 3,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199 9t-22.487(R~2=0.986 3,P0.01)。2龄褐菖鲉经63 d培育,体长增至(12.32±0.61)cm,日均增长量0.018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10.19%;体质量增至(56.56±7.68)g,日均增长量0.238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36.09%。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75 5L~(2.624 5)(R~2=0.801 7),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14 7t+3.607 5(R~2=0.897 4,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226 1t-76.214(R~2=0.977 9,P0.01)。  相似文献   

20.
大宁河红尾副鳅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耳石、脊椎骨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采自大宁河的129尾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的年轮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龄脊椎骨钙质沉积不明显,轮纹观察不清楚,耳石轮纹较清楚。红尾副鳅群体由2~6龄共5个龄组组成,体重体长关系为W=1.95×10-4L2.309,耳石直径与体长的关系为L=263.24R+9.03,生长方程为Lt=222.708[1-e-0.092(t+2.162)];Wt=51.399[1-e-0.092(t+2.162)]2.309。结果表明:红尾副鳅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6.97龄,7龄前后为合理的捕捞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