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东海北部近海夏季虾类组成及其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东海北部近海(123°~124°30′E、30°~32°N)桁杆拖虾定点调查资料,对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夏季该水域共出现虾类18种,隶属于7科11属。其中6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7 485)、葛氏长臂虾(IRI=2 121)、脊腹褐虾(IRI=819.1)和戴氏赤虾(IRI=765.5),7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5 637)、葛氏长臂虾(IRI=451.1)、须赤虾(IRI=3 184)和戴氏赤虾(IRI=868.7)。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群体重量密度分布主要呈现中部较少而东西两端分布较多的态势,不同优势种类的分布特征不同,鹰爪虾分布于整个调查海域,底温为12.1~21℃,底盐为31.1~34.6;脊腹褐虾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底温为12.1~18℃,底盐为31~32。  相似文献   

2.
东海南部海域虾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渔场类虾有44种,隶属14科、25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虾类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以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数量较多,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同时虾类数量分布与水深有较大的关系,以水深80~100 m海域数量最多,这与主要种类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的分布海域明显相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有10来种,在渔业产量中占主导地位的为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等。  相似文献   

3.
王晓晴 《海洋渔业》1988,10(2):64-67
<正> 浙江近海,虾类资源较为丰富,有游泳虾类67种,其中属大中型虾类有30多种。历史上,浙江渔民以定置张网等沿岸作业捕捞小型虾类为主,大中型虾类利用的很少。随着底拖网作业的发展,兼捕到的大中型虾类日渐增多,同时,以捕虾为主的台湾省小单拖渔轮大批涌入浙江近海作业,大中型虾类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976年舟山外侧海岛的小机帆渔船开始投入拖虾作业。1979年舟山一些生产水平较低的中型对网机帆船进行拖虾试验,从而拉开了大中型机帆船拖虾生产的序幕。1983年  相似文献   

4.
东海中北部海区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天明 《水产学报》2001,25(3):215-221
根据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二年整6艘单拖调查船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法,评估了26°00'-31°00'N、120°30'-127°30'E约40-200m水深范围87个渔区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阐明了头足类及主要种类资源密度的季节变化和时空分布,提出可捕量,为今后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6~1990年和1997~2001年东海虾类资源调查及近年来监测调查资料,对长角赤虾的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长角赤虾的平均渔获率为1.23kg/h,以夏季最高,为2.14kg/h,主要分布区在26&#176;00′~28&#176;00′N,120&#176;00′~125&#176;30′E的南部海域,水深80~100m,适温13~21℃,适盐34~34.5,属高温高盐种。雌虾周年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为55.1mm,1.62g,雄虾为55.8mm,1.66g,最大值出现在6~7月。繁殖期在5~7月,高峰期在6月。8月以后,当年生小虾数量逐月增多,生长加速,翌年春、夏季,成为捕捞对象。捕捞群体周年雌虾多于雄虾,雌、雄性比为1∶0.85,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春季摄食量较高,冬季较低。为合理利用该资源,宜在3~5月份该虾生长阶段进行保护,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6-2008年的调查监测资料,对浙江舟山海底串作业利用渔业资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舟山海底串的作业渔场范围主要位于舟山近海海域(29°30′~31°30′N、122°00′~123°00′E),渔期为1-9月,盛期在7-8月;渔获组成主要为小型经济鱼类及其幼鱼,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小黄鱼P seudosciaena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黄鲫Setipinna taty、凤鲚Coilia myst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及经济虾类是常见的渔获种类;幼鱼渔获比例较高,损害渔业资源较为严重.笔者结合调研情况对海底串作业提出了休渔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舟山拖虾作业现状及其发展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明方  黄传平 《海洋渔业》1996,18(4):167-169
一、近几年拖虾作业的回顾 拖虾作业是我市一种传统作业,但过去都以毛竹作桁杆,分布在内港作业,规模很小。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鱼类资源的衰减和无缝钢管这一新型桁杆材料的推广应用,一批机帆船对拖网纷纷进行作业调整,改用桁杆拖虾,转捕资源基础良好的虾类资源。由于拖虾作业投资省,见效快,劳力组合少,渔场辽阔,捕捞对象种类多,资源丰富,又没休  相似文献   

8.
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喜 《海洋渔业》2002,24(3):117-119
本文根据闽东渔场指挥部1982-2002年历次开展的“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探捕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生物学测定资料以及闽东北外海渔场作业的桁杆拖虾和锚张网捕虾作业的生产探捕监测船的渔捞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合近年闽东渔场虾类生产统计资料,对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状况及利用现状进行叙述,探讨和分析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数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6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 (Parargyropsedita)资源的专题调查研究资料 ,本文研究了二长棘鲷群体数量在该渔场的时空分布 ,全年以 6~ 9月索饵群体的分布密度最高 ,分布的范围也最广泛 ,主要分布在 2 3°0 0′~ 2 4°0 0′N ,117°30′~ 119°0 0′E ;4~ 5月以后幼鱼群体开始大量出现 ;6~ 8月索饵群体广泛分布于闽南、台浅渔场中北部近岸海区 ,而 1~ 3月生殖群体集中分布于该渔场近岸浅水区及澎湖周围海域 ;全年捕捞主要以当年生的索饵群体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1年4月、6月、9月和12月东海中部(27°00′~30°00′N、122°30′~127°00′E)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61种,平均站位出现鱼类10.95种;优势种类中除了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银鲳(Pampusargente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等经济种类外,其它大部分种类为经济价值不高或小型的鱼类。各调查航次的优势种类排序和组成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各调查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6月份的各项指数均为最低,12月份为最高,这是各调查月份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伏季休渔深圳海域渔业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深圳市2007年伏季休渔海洋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寻找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途径,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2007年5月和8月在深圳海域利用双拖网、掺缯网和拖虾网等3种渔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对渔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休渔前后,在珠江口海域掺缯网作业的总渔获量增加了10.8倍,桁杆拖虾网作业的总渔获量增加了5.6倍,但在大鹏湾海域双拖网作业的总渔获量仅为休渔前的72.7%.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区短鳄齿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05年东海区(26°30′~35°00′N、121°00′~127°00′E)渔业资源监测底拖网调查资料,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方法分析了东海区短鳄齿鱼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深、水温、盐度与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主要分布区域为:28°00′~30°00′N、123°00′~126°30′E;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以秋季(9月)最高,春季(4月)最低;短鳄齿鱼适宜水深、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70~110 m、17~23℃、34.3~35.2。结合东海海流分布特点,初步推断短鳄齿鱼为暖水性海洋小型鱼类,其生物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受台湾暖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春季东海区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 2 0 0 3年春季东海区 (2 7°0 0′~ 34°0 0′N)禁渔线附近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 ,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海域的浮游动物分为 5个群落。群落Ⅰ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尖额唇角水蚤和强壮箭虫 ;群落Ⅱ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小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 ;群落Ⅲ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普通波水蚤 ;群落Ⅳ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和五角水母 ;群落Ⅴ的优势种为 :孔雀唇角水蚤、丹氏纺缍水蚤、中华哲水蚤和刺尾纺缍水蚤。另外 ,在春季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的可集中体现在纬度因子方面。  相似文献   

14.
毛里塔尼亚海域渔场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5~8月"中水9505"号调查船在毛里塔尼亚海域(16°00′~20°50′N、16°10′~17°50′W)三个航次的水文调查数据,通过对风场、温度、水文要素(水温、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水团、海流的分析,就海区的海洋结构做了初步研究,并对海洋环境与渔场的关系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受加那利海流以及赤道暖流的交汇影响,5月到8月,海域的表温逐渐升高,但总体是南部海域的水温高于北部海域;整个海域的盐度基本在27左右;随深度增加,除盐度略有增加外,其他水文要素均明显减小;受海底地形的影响,导致流态以及营养分布不均;中心渔场分别在18°30′~19°10′N、16°10′~16°40′W和19°50′~20°30′N、17°00′~17°30′W两个海域。  相似文献   

15.
虾类是东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东海区的拖虾渔业以虾类为主要捕捞目标,发展之初对于促进捕捞结构调整、减轻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压力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该种作业方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渔船和渔具的大型化,渔获物中经济虾类和兼捕幼虾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造成较大程度的破环。本文主要介绍了东海区拖虾渔业的发展和资源概况,主要经济虾类的种类、分布、作业渔船的产量和数量变化,分析了东海区拖虾渔业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丁峰元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20-128
本文根据1999~2004年的夏季和秋季东海区大型水母和渔业资源的状况,分析了大型水母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特征。结果表明大型水母夏季主要分布于30°30′~33°00′N间,秋季主要分布于32°00′N以北海域,并呈现由夏季到秋季逐渐往北转移的趋势;2003年是大型水母数量最高的年份,该年水母主要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种类数最少,CPUE最低,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也最低;2003年夏季水母高发区内渔获种类的优势度也较其它年份发生了显著变化,优势种变为黄;2003年水母高发区内带鱼、小黄鱼和银鲳的当龄鱼较少,银鲳的肥满度增加,小黄鱼的肥满度降低,而带鱼的肥满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对水母高发区内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并对水母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虾拖网的副渔获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拖虾是南海捕捞渔业的一种主要作业方式,南海北部的珠江口是广东省虾拖网的优良渔场之一。文章以珠江口铜鼓水道虾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渔业的副渔获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虾拖网渔获种类多,以底栖鱼类和甲壳类为优势类群;副渔获的组成在不同月份有所变化;副渔获比例较高,虾与副渔获之比为1:10-1:19;副渔获中大部分鱼种未达到可捕规格,对幼鱼资源造成损害。建议渔业管理部门重视对副渔获问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东海发光鲷生物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胜锋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7,29(3):221-225
根据2005年12月~2006年11月东海(27°00′~34°00′N、122°00′~127°00′E)底拖网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发光鲷的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春、秋季发光鲷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外海,生物量较高;夏季分布较广,以东海北部外海为主,生物量较低;冬季分布较为集中,以东海南部外海为主。夏季发光鲷的生物量与温度、盐度以及水深的关系的曲线拟合显示,夏、秋季发光鲷主要分布于24℃左右的水温,最适盐度在33左右,最适水深在75 m左右。  相似文献   

19.
使用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ostatistical delta-GLMM)分析了2001—2011和2015—2017年黄、渤海小黄鱼越冬群体在黄海中部、南部的空间分布,并用geostatistical delta-GLMM、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和基于站位调查设计的扫海面积法分别估计了小黄鱼资源量指数,对geostatistical delta-GLMM相较基于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和基于站位调查设计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2001和2002年,黄海越冬场主要存在北部(36°00′~37°37.5′N,123°15′~124°15′E)、中部(33°75′~36°00′N,123°15′~124°75′E)和东南部(32°00′~33°75′N,124°00′~125°15′E)3个生物量高密度区,其中中部区密度最高。从2003年开始,小黄鱼的生物量密度开始下降,北部和东南部高密度区下降程度高于中部高密度区;至2016—2017年高密度区变得不明显。冬季小黄鱼总资源量指数与小黄鱼的年产量、渔船功率变化趋势相反,呈下降趋势,且大部分年份站位数在37站以上,站位范围覆盖了本实验区域,可排除采样站位因素,这说明小黄鱼资源仍面临过度捕捞,种群处于衰退状态。研究表明,地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估计的2001—2017年冬季黄海中部、南部小黄鱼的总资源量指数相对扫海面积法和普通克里格法的估计值精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黄鮟鱇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4、6、9月和12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27°00′~34°00′N、122°00′~127°00′E)进行的渔业资源大面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以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作为指标值,分析了黄鮟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GAM模型,分析了黄鮟鱇数量分布与经纬度、水深、底温和底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鮟鱇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区,4个季节的分布范围有明显不同,以春季为最大,冬季最小;黄鮟鱇适宜底温、底盐和水深范围分别为11~14℃、33.5~34.5和40~90 m;根据黄鮟鱇分布的底温范围,推断黄鮟鱇为冷温性鱼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