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水体氮素污染日益突出,硝化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我国淡水养殖环境中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作用机理、厌氧氨氧化过程和机理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1)淡水养殖水域硝化作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2)淡水养殖环境氨氧化微生物及其他氮素转化关键微生物的过程与机理;(3)深入研究特定生态系统中如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各个过程,构建相关氮素转化和氮素平衡模型,为完善淡水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理论、水产养殖环境的氮素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细菌是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正常生物类群,养殖水体中的细菌与其他生物及水体环境条件共同构成了水产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并参与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水体中的微生物与养殖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及复杂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岸水体的污染日趋严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暴发性病害频繁发生,给整个水产养殖业造成巨  相似文献   

3.
正鱼类进食、呼吸、粪便排泄、繁殖、吸收和排泄盐类等行为全部都发生在水中,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的健康程度和水产品的安全性。1氮的循环氮的循环是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养殖水体中氮的多少关系到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转化。氮是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是组成蛋白质的重要成  相似文献   

4.
《海洋与渔业》2009,(2):22-23,27
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在淡水生态系统内,遵循淡水生态学原理进行河蟹养殖的方法。通过人工营造并维护好养殖水体生态系统,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尽量趋于平衡。该技术充分考虑各种水体对养殖品种、投放比例的承载能力,能够对因过度开发养殖水体资源而被破坏的水域环境进行有效修复,所产河蟹产量高、规格大、品质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很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附着细菌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命形式,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淡水生态系统中附着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对其研究的进展,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结合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等问题分析附着细菌对水体的调节作用,以期加强水生生态学研究中对附着细菌的重视,为探究水产养殖尾水绿色安全处理方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加大了人工饵料的需求量,大量残饵、渔用肥料、养殖动物粪便等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所含的营养物质氮、磷以及悬浮物和耗氧有机物等直接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污染源。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饵料每生产1kg鱼约有800g有机物、70g氮和14g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水体,为富营养化提供了便利。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因此减少水体中磷含量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举措。生物修复技术以其低投资、高效益、没有二次污染的特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而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代谢作用是生物修复的技术基础。本文以微生物修复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聚磷菌群处理水产养殖水体磷污染的效果,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水产养殖科技的发展,水产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的迅速发展在提高养殖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中残饵和排泄物的数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水体物质能量循环失调导致水体内源性污染,造成养殖水产生物生长变慢,病害  相似文献   

8.
正为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实施,引导渔业生产向生态养殖转型,2020年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郑州168池塘底排污生态养殖试验。试验侧重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后循环利用、水体循环对排污效果与养殖水体环境的影响等研究,验证了该模式的生态作用和养殖尾水净化后的循环利用效果,得出水体在15m3/h持续循环条件下排污彻底、水质稳定、减少病害,养殖水体和净化水体均可达到淡水养殖二级排放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陆基水产养殖技术 陆基水产养殖技术(1and-basedfishfarming)是一种全面摆脱自然海、淡水水域,采用全封闭式循环,运用高新技术组装的环保型、集约化养殖技术,体现了节水、环保和高密度养殖的要求。它的特点是养殖水体循环利用,不投放药物和激素,排放水体经过处理对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约占全世界养殖产量的68%,其中池塘养殖是最主要方式。近些年来农村的水产养殖业获得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逐渐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然而由于追求高产量,养殖密度大于水体的养殖容量,大量残饵、肥料及生物代谢物的累积,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体富养化,养殖自身污染日趋严重,引发养殖生态系统失衡。采用微生物修复养殖水体,不但能有效消除污染物、净化水质,而且能够抑制水中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养殖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信娣  陈瑛 《水利渔业》2007,27(1):80-82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调节作用表现在调节养殖水体氮循环,降解水体中有机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调节水体微生态群,调节养殖水体pH,增加水体溶氧等方面。提出了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蓄水式池塘的水产养殖中,因长时间养殖而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继而影响养殖产量和质量。长期以来,为了改善水质,减轻水体污染,提高水产品养殖产量,人们使用生物修复技术来降解水体中有机物,降低疾病发生率,改善养殖环境,从而达到“养水”的目的。生物修复菌剂已成为水产养殖的常用品,  相似文献   

13.
《科学养鱼》2006,(4):81-81
一、水产养殖生产中为什么要肥水?水产养殖中肥水的本质就是增加水体内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其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提高水体本身的增氧能力,促进水体各种物质的循环,保证鱼虾蟹贝生命活动;第二,直接增加了饵料生物的数量,为养殖动物提供营养优良的食物。二、水产养殖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标准化有机水产养殖技术的现状和工作成效,简述标准化有机水产养殖技术要点及推广意义,建议基于生态系统办法的标准化有机水产养殖技术的积极推广策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潜力,提高经济多样性,生产更有吸引力的有机水产品。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由于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生物膜逐渐被我们所认识,在水产养殖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它对于降解养殖水体溶解无机氮、截留水体悬浮物、维持养殖水体的正常循环利用起到重要作用。为探索泥鳅养殖的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养殖效益,上海市金山区水产推广站2015年开展了泥鳅水泥池低碳生物膜养殖试验,现就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以供  相似文献   

16.
正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求养殖先养水,养"水"永远是核心。现代化的水产养殖需要农户养殖管理模式逐步走向集约化,提高养殖过程中的水体生态系统管理水平。虾类养殖在实际的养殖生产过程中虾塘水体水质和底泥情况的好坏,对养殖收成有重大的影响。饲料喂养养殖中过剩饲料残存池底,造成底泥酸化,硫化氢过高,产生毒性抑制物质,季节气温变化造成水体亚硝酸盐、氨氮增加,溶解氧下降,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富营养化等水体生态变化现象是广大养虾农户碰到的最主要问  相似文献   

17.
正水体是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生存生长所必须依赖的环境,水质好坏是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的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水环境的水质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有效地修复受污染的养殖水环境,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保障。一、生物修复技术的由来与概念环境修复技术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生物修复。物理修复主要是通过清淤、沉淀、过滤等物理过程去除污染物。化学修复主要是施用化学试剂(如强氧化剂)使污染物质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转化为无害物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速度快但费用较高,且二次污染的  相似文献   

18.
微藻作为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养殖池塘的水体环境、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以及池塘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微藻在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状况以及取得的相应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水产养殖业受到了强烈冲击,养殖水体中的残余饵料、粪便等大量积累,导致养殖水环境恶化、水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改善养殖水环境的有效方法,能很好地解决水质差、水体肥等问题,并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产量。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是将主养品种集中在新型设施中进行集约化养殖,利用新型设施运行产生曝气循环水流,同时构建生态系统净化水质,达到高效、生态、节水、节地的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从养殖池塘氮循环入手,试着探讨养殖池塘水体氨氮与亚硝酸盐的管理。一、养殖池塘的氮循环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氮循环是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重要的一部分,含有蛋白质的饲料输入成为系统含氮物质最重要的来源,饲料的输入一方面为养殖的对象提供饵料,满足了养殖动物在生长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