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海带配子体克隆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深井海水对海带配子体克隆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利用深井海水进行了克隆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深井海水培养海带配子体克隆,配子体生长速度较自然海水稍慢,但深井海水可促进配子体发育,加快孢子体的形成,缩短育苗时间,而且利用深井海水进行克隆育苗可取得较好效果.综合考虑克隆培养效果及降低育苗成本,克隆育苗可采取自然海水与深井海水交替使用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自我所重新引进日本真海带以来,为我国各地的海带养殖提供了一个新的品种.随着海带人工育苗的不 断创新,尤其是以海带配子体克隆育苗技术的出现,使育苗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该技术表现出育苗周 期短、投入少、成本低、产出大的特点,在海带保种方面,也较利于保持海带的种质,解决了遗传退化的问 题.但是随着该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敌害生物的问题也成了一个影响保种及海带配子体 克隆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海带产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海带苗种 海带的育苗技术现已达到较完备的水平,应该说,现在市场上的苗种供应供过于求,这就迫切要求育苗单位更新育苗的品种,现有的“远杂11号”、“荣福1号”、“烟杂1号”、“福建海带”、“日本真海带”、“901”、“201”等急需改良,各育苗单位要根据国家海洋“863”项目,利用克隆、转基因或杂交技术,积极培育具备优良性状的优质海带苗,育苗场应该与养殖场紧密配合依据海区特点及加工生产需要,科学育苗,因地制宜选择品种,促使海带既丰产又丰收。 二、海带养殖  相似文献   

4.
克隆在海带育苗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迎霞 《齐鲁渔业》1997,14(3):16-17
综述了海带雌,雄配子体克隆在海带育苗及育种中应用的原理及现状,同时对今后多倍体育种研究趋向进行了初步述评。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夏苗培育法进行海带苗培育,其具有两大缺点:①育苗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②由于育苗时混采、混育,易造成品种优良性状退化。目前一些海带育苗场开始采用无性繁殖系育苗技术,即利用海带配子体克隆进行海带苗培育,育苗50~60天幼苗即可出库下海,不仅节约近一半育苗成本,并且可保持海带良种性状不退化,产量高。现将育苗方法总结如下:一、无性繁殖系培养1.种海带准备挑选种海带的方法和程序同传统采苗方法基本相同,选择个体宽长、颜色深褐、富有光泽、健康的藻体,并且藻体上孢子囊无附着物、成熟度好。用剪刀剪下约5厘米×5…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带育苗场,在育苗室里采用自然光、低温培育海带苗,正品率达99.8%。在英明领袖华主席发出“科学要兴旺发达起来,要捷报频传”的号召指引下,这个育苗场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同志们积极改革海带育苗生产工艺,将低温人造光培育海带苗工艺,改革为用低温、自然光培育海带苗的新工艺。用这种新工艺培育海带苗优点是,苗体整齐、正品率高,达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北方沿海苗种生产发展迅速,设备先进,规模巨大,但往往一年只能搞1.2个品种的育苗生产,其余时间全部闲置,设备利用率很低。为充分利用育苗生产设备,挖掘生产潜力,探索育苗设备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开拓海带低温育苗新途径,2003年我们在扇贝饵料车间进行了海带夏苗培育实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海带苗病烂脱苗是海带育苗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贯彻我省海带育苗“低水温,低光照、低密度、重水质、重管理、育小苗、育壮苗”的技术路线,确保育苗顺利进行。几年来,我们把海带苗防病烂、防脱苗工作渗透和贯穿整个育苗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并在发病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现将防病措施技术要点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海带渡夏苗烂苗脱苗预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带是我国主要养殖品种,1991年产量达35.70万吨,居世界首位。我省产量占全国的1/5。我省现有三家海带育苗室,育苗面积12000M~2,每年可育14万片(近40亿株苗),供全省17个县、市养殖。我国对海带的生态学和人工养殖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其病害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十年来,我省曾多次发生海带配子体病变、幼孢子体畸形肿大、病烂和脱苗等,轻则减产,重则几乎绝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害已成为海带养殖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对海带苗病害的研究,势在必行。1989—1991年我们承担了省水产厅下达的“海带渡夏苗烂苗脱苗预防技术研究”课题,在莆田育苗室对渡夏苗发病的主要病症、病因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着重从育苗工艺、生态防病入手,并结合大面积生产,采取了“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连续3年获得大面积育苗成功。共育苗6.1万片,12亿株苗,创产值213.8万元,盈利45.7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本课题试验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于会霆  刘昆 《齐鲁渔业》2000,17(6):29-30
1999年7~10月在威海市菌山综合育苗场海带育苗生产中进行了多元素缓释营养粒的应用试验。结果:6000m^2育苗水面共出苗6亿株,一类苗出苗率100%。证明在大规模工厂化海带育苗生产中,用这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可控生态型肥源代替普通化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很多沿海城市海带栽培采用人工操作,工作强度很大。传统海带夹苗设备进苗率低,夹苗绳的使用寿命较短。鉴于此,对海带夹苗机的传动部分做了改进。首先介绍了海带夹苗机设计方案选择依据,其次对海带夹苗机典型机械结构进行改进,最后通过实验对比确定了海带夹苗机破扣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连杆、凸轮机构合理融合在海带夹苗钳的协调动作中,同时完成"夹紧—扭松—靠拢成孔"3个动作,实现了海带苗绳"夹紧—破扣—插苗"的自动化;通过实验确定了海带苗绳装夹长度为60 mm,扭转5°~10°时夹苗所需的扭力小,成孔容易。结论:改进后的海带夹苗钳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海带苗装夹动作,可以为海产植物类夹苗装置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有性繁殖的鼠尾藻规模化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2009年间,先后在威海小石岛开展了两次鼠尾藻的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在威海周边和青岛开发区海域进行了3次保苗实验。两年育苗的试验规模均为10个育苗池(规格一致,均为2m×5m)和部分备用池。所用种菜主要在威海附近的多个海域采集,其中以小石岛采集的种菜最为理想。通过6种常见附着基的对比试验,附着基以竹帘附苗密度最高,操作方便和附苗量结合理想的附着基是织带帘。平面基质上的附苗密度最大,达到30株/cm2。2007年出幼苗750.7万株,平均苗长3.5mm;2008年出幼苗3015.42万株,平均苗长3.2mm。本试验发现,鼠尾藻幼苗早期发育中,幼苗附苗较均匀,但生长到4mm后,幼苗有大面积脱落的现象,随着日后的生长,苗种密度也逐渐下降,到10mm时密度降低到0.2~1.0株/cm2。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带夹苗作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海带夹苗机,以期实现苗绳破扣、后插送苗夹苗及苗绳复位等过程的自动化。介绍了新型海带夹苗机械结构组成、夹苗工艺及工作原理;设计了后插执行机构;利用仿真软件对海带夹苗机械装置进行操作过程的运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苗绳破扣进给长度为60~80 mm较为理想;绳夹夹取苗绳扭矩应小于4.2 N·m;当破扣时,扭转角对破扣绳径的影响是转角越大则绳径越大;采用后插方式夹苗,可提高插苗成功率、降低伤苗率。新型海带夹苗机械系统设计可为海产植物种植装置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匍枝马尾藻有性繁育过程的特点和人工育苗的可行性,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培养观察的方法,对匍枝马尾藻雌雄生殖托特点、受精卵分化等有性繁育过程、以及假根的形成、幼苗发育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匍枝马尾藻的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匍枝马尾藻的繁殖季节集中在每年的5—6月份;水温达到28℃时,生殖托出现排精排卵现象;从受精卵发育到形成具有假根的幼苗约需要48h;幼苗发育缓慢,35d后出现原生叶。人工育苗结果显示,幼苗栽培35d,幼苗株高为2.5~3mm,密度为6~10株/cm2;海区栽培60d后,匍枝马尾藻幼苗株高可达到7cm,幼苗密度为2株/cm2。本试验结果为匍枝马尾藻的人工规模环境育苗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兴化湾野生水产苗种资源开发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在兴化湾开展水产苗种资源调查的数据资料,着重分析研究了湾内野生水产苗种资源的开发程度、致危因素、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在兴化湾现有生产性开发利用的8种水产苗种中,过度开发利用已造成日本鳗鲡、黄鳍鲷、灰鳍鲷、花鲈等4种鱼类苗种资源出现严重衰退;大弹涂鱼、锯缘青蟹和三疣梭子蟹等3种苗种资源已得到较为充分利用;湾内水产苗种的捕捞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以张网作业对经济幼鱼幼体苗种的损害最为严重;缢蛏苗种场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苗种适宜的生存空间已大为缩小。文中最后提出削减捕捞强度、改进捕捞方式、继续实施亲贝增养殖补贴政策、治理海域环境污染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利用室外大型水泥池进行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人工育苗的技术模式,通过在室外大型水泥池顶部加盖遮光太阳板半封闭顶棚,对育苗水体进行控光、控温和防雨,进行该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处理技术、饵料培育技术和育苗方法的研究。2010年3~7月,累计放卵5批次,共培育出全长2.5~3.0 cm的鱼苗21.9×104ind,受精卵平均孵化率达81.4%,育苗平均成活率达5.59%;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mm,在早期发育阶段每经历一次饵料转变,都会带来仔稚幼鱼的快速增长;该鱼摄食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随着个体生长发育,饵料出现顺序依次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蒙古裸腹蚤。研究表明,豹纹鳃棘鲈室外大型水泥池人工育苗模式克服了池塘育苗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和室内水泥池育苗水体小、开口饵料匮乏的缺点,育苗成功率和出苗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全程的质量控制并优质高效地完成上海蟹种输台任务,本文基于物联网、智慧服务技术,研究并开发了蟹种质量动态追溯系统。针对两岸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变的运输环节,该系统采用多种计算节点和软件形态采集应用信息,并通过统一的协同服务空间与智能资源库完成数据与信息交换,成功实现了基于两岸的蟹种质量全程质量监控、动态追溯和智慧服务,在中华绒螯蟹蟹种精细养殖领域起到了示范性作用。该系统已在2013年上海中华绒螯蟹蟹种养殖与输送台湾苗栗的全程中成功应用,为9批次695箱77万只蟹种提供了质量追溯智慧服务,台湾30家示范养殖户成功实现了蟹种质量溯源,蟹种箱和蟹种网袋可溯源率100%,取得了政治、经济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海带收获转运机械化,减轻海带收获人员的作业强度,通过改进现有海带养殖筏架模式,将海带苗绳首尾依次连接成串,便于海带机械化收获转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试制回转伸缩齿爪式收获转运试验装置。采用单元数值算法对海带收获过程中成串海带苗绳张力及拖拽力进行计算与分析,对照分析不同苗绳拖拽角度对转运装置运行状态的影响。计算分析和台架试验结果显示:海带收获转运装置拖拽附着养成海带苗绳结合点张力为1290 N,当拖拽海带苗绳起吊角≤15°时,伸缩齿爪无法挑起苗绳,易发生脱绳现象;当拖拽海带苗绳起吊角>15°时,伸缩齿爪可依次挑起海带苗绳,海带能够顺利经过转运装置,达到海带收获转运的目的;回转伸缩齿爪式收获转运装置台架试验运行情况良好,齿爪顺序伸缩机构可有效解决收获转运过程中海带缠绕齿爪的关键问题。液压系统设计采用叠加式液控单向阀,可解决油管泄漏吊臂快速下降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试验研究表明,回转伸缩齿爪式收获转运技术是可行的,可为海上试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使用质量浓度为1mg·L^-1的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以混饲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幼苗给药,研究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在凡纳滨对虾苗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对药物的残留时间和残留量等进行风险评估。呋喃西林在凡纳滨对虾幼苗体内的消除速率常数(ke)为0.041h^-1,消除半衰期(t1/2ke)为17.091h,其代谢物氨基脲(SEM)在50d后未检出;呋喃唑酮的ke为0.045h^-1,t1/2ke为15.258h,其代谢物3-氨基-2-恶唑烷基酮(AOZ)在20d内已低于方法检测限。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培苗期,以此试验方式使用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不会导致其在成虾体内的残留。  相似文献   

20.
黄文华 《福建水产》2013,(5):386-390
采用分级微生物净化、曝气增氧、有效控温等循环水养殖系统对菲律宾鳗鲡进行苗种培育试验.鳗苗放养密度为3 000尾/m2和3 050尾/m2,约为传统模式的5~6倍.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27~30℃范围内,对个体体重0.15~0.20 g(平均0.17g)的菲律宾鳗鲡苗进行培育,经过71d培育,个体平均体重为2.95 g,增重17.7倍,日均增加重量0.04g,鳗苗养殖成活率达到98.81%,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水蚯蚓饲料系数7.14.试验表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适用于菲律宾鳗苗培育,并具有节能减排优点,为开发新的鳗鲡养殖品种及环境友好型的鳗鲡育苗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