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小麦胚芽的微波在线稳定化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麦胚具有快速酸败变质的特性,为提高麦胚稳定性,利用研发的麦胚在线微波稳定化处理工艺和装备,选取不同微波功率和处理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试验,研究不同条件对麦胚稳定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波功率2.8 kW、时间4 min处理的麦胚,在30 d加速贮藏后,脂肪酶相对酶活17.63%,过氧化值3.81 mmol/kg,酸价14.65 mg/g,VE损失率5.29%.氮溶解指数51.10%,含水率3.72%,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未产生明显变化.研究表明,该微波装备能与面粉生产线相配套,有效钝化麦胚脂肪酶,保持麦胚营养,延长保质期,且具有节能降耗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麦胚具有快速酸败变质的特性,为提高麦胚稳定性,利用研发的麦胚在线微波稳定化处理工艺和装备,选取不同微波功率和处理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试验,研究不同条件对麦胚稳定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波功率2.8kW、时间4min处理的麦胚,在30d加速贮藏后,脂肪酶相对酶活17.63%,过氧化值3.81mmol/kg,酸价14.65mg/g,VE损失率5.29%,氮溶解指数51.10%,含水率3.72%,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未产生明显变化。研究表明,该微波装备能与面粉生产线相配套,有效钝化麦胚脂肪酶,保持麦胚营养,延长保质期,且具有节能降耗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微波真空干燥条件对苹果脆片感官质量的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微波功率、真空度和初始含水率为自变量,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合响应面法,建立了微波真空干燥苹果脆片感官质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各试验因素及交互作用对感官质量的影响规律,获得较高感官质量的工艺条件理想取值区间:微波功率10.6~12.7 W/g、真空度0.083~0.094 MPa和初始含水率0.6~0.9.获得高品质苹果脆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11.7 W/g、真空度0.089 MPa、初始含水率0.75, 感官质量预测得分可达到9.51.通过试验验证,感官质量实测平均得分值为9.42,进一步证明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微波技术对鲜榨西瓜汁的杀菌效果和影响因素,首先以旱砂西瓜汁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和样品初始温度3个因素下的杀菌试验验证分析.其次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以上3个因素对西瓜汁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定的影响程度,得出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和样品初始温度的最优解.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初始温度为30℃和微波处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微波真空膨化黑加仑浆果的感官品质,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分析了微波强度、真空度、初始含水率、膨化时间与黑加仑浆果感官品质的关系,并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黑加仑感官评价值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初始含水率、真空度、微波强度、膨化时间;优化工艺参数为:微波强度30W/g,初始含水率60%,真空度70%,膨化时间6 min。研究结果为微波真空膨化浆果的加工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微波辅助酸处理玉米秸秆最优工艺条件,文章根据响应面法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设计试验,考察微波功率、处理时间和酸浓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处理前后玉米秸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回归模型的p值为0.0002,失拟项的p值为0.1298,说明回归方程极显著且模型拟合良好;各个因素影响主次顺序为酸浓度反应时间微波功率,微波功率与反应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900W,反应时间20 min,酸浓度为2%,还原糖得率为230.9 mg·g~(-1)。微波辅助酸预处理玉米秸秆能有效破坏纤维结构,增大表面粗糙程度,改善孔隙率,酶解效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龙眼多糖超声波-酶解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龙眼果肉多糖的超声波-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建立了包括纤维素酶添加量、超声波功率、酶解温度、pH值和时间的五因素回归模型.经回归模型分析并结合验证试验,确定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龙眼干果肉(含水率8.47%)为原料,选取纤维素酶(酶活大于等于200 U/mg)添加量2 000 U/g、超声波功率250 W、酶解温度55℃、pH值 5.0、时间60 min,在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38.71%,比传统热水法、酶法、超声波法和微波法分别高9.85%、6.41%、4.35%和3.99%,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8.
利用TLIM脂肪酶对稻米油进行催化水解,生成甘油二酯。研究了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加酶量和加水量对酶解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得出TLIM脂肪酶水解稻米油的最佳反应条件:酶解时间为10h、酶解温度为60℃、脂肪酶用量为4.5%和去离子水用量为10g,在此条件下,水解转化率为90.3%。  相似文献   

9.
龙眼多糖超声波-酶解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龙眼果肉多糖的超声波-酶解辅助提取工艺,建立了包括纤维素酶添加量、超声波功率、酶解温度、pH值和时间的五因素回归模型。经回归模型分析并结合验证试验,确定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龙眼干果肉(含水率8.47%)为原料,选取纤维素酶(酶活大于等于200 U/mg)添加量2000 U/g、超声波功率250 W、酶解温度55℃、pH值 5.0、时间60 min,在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38.71%,比传统热水法、酶法、超声波法和微波法分别高9.85%、6.41%、4.35%和3.99%,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茶叶在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规律,以绿茶为原料,进行了微波真空干燥试验。通过绘制干燥曲线和失水速率曲线,研究相对压力、比功率对绿茶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量化比功率与干燥时间、含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茶微波真空干燥过程按失水速率快慢可分为加速和降速2个阶段,无明显恒速干燥阶段;随着相对压力降低,干燥时间缩短,但-80 kPa后继续降低相对压力对含水率变化影响不显著;比功率越大干燥时间越短;绿茶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满足Page方程,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含水率随干燥时  相似文献   

11.
麦胚多层多室流化床在线稳定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小麦胚芽快速酸败变质的特性,采用多层多室流化床装备对麦胚进行在线稳定化处理.根据麦胚的性质和实际产量要求,将改良设计的多层多室流化床装备与面粉生产线连接,并选取不同温度、风量等参数进行在线试验,研究流化床对麦胚的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出风温度45℃为稳定化处理麦胚的优化条件.处理后的麦胚VE损失6.28%,氮溶解指数下降1.11%,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未产生明显变化.产品经30 d加速贮藏,过氧化值7.2 mmol/kg,酸价18.47 mg/g.试验表明,该技术与装备已达到了麦胚稳定化处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声波处理小麦胚芽球蛋白以提高其功能性质.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对小麦胚芽球蛋白理化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声波处理后,小麦胚芽球蛋白的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小麦胚芽球蛋白的疏水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都降低;当超声波功率大于900 W时,由于小麦胚芽球蛋白重新伸展,疏水基团暴露增多,引起疏水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增加.此外.超声波功率对小麦胚芽球蛋白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其溶解度明显增加.因此,通过选择适宜的超声波功率水平能够改善小麦胚芽球蛋白的理化和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地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北旱区春小麦蒸散量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时空变异特征,并分析了试验区表层土壤储水量和叶面积指数对春小麦蒸散量的影响关系,通过分析比较,筛选表层土壤储水量为协同因子,并将其应用到试验区春小麦蒸散量的空间插值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条件下,即使外观较为均匀、面积相对较小的农田,春小麦蒸散量仍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变异系数范围0.328~0.495);当降雨入渗深度小于20 cm时,表层土壤储水量(0~20 cm)是影响研究区春小麦蒸散量变异的主要因子,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累积蒸散量与表层土壤储水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在0.8~0.9之间,远大于春小麦累积蒸散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系数;基于表层土壤储水量的蒸散量协同克里金空间插值分析与地面实测结果相比,仅42个蒸散量地面采样数据即可保证研究区春小麦蒸散量估计精度高于90%。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生产中,麦苗株数对出苗率估算、产量预测以及籽粒品质预估等起着关键作用,及时准确地估算出麦苗株数对于小麦生产至关重要。由于田间生长环境复杂,麦苗成像易受光照、遮挡和重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有目标对象计数方法直接用于麦苗计数时性能不高。为减弱上述因素对麦苗计数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计数准确率,本文对现有的目标对象计数网络P2PNet (Point to point network)进行改进,提出增强局部上下文监督信息的麦苗计数模型P2P_Seg。首先,对麦苗图像进行预处理,使用点标注方法自建麦苗数据集;其次,引入麦苗局部分割分支改进网络结构,以提取麦苗局部上下文监督信息;然后,设计逐元素点乘机制融合麦苗全局信息和局部上下文监督信息;最后,引入逐像素加权焦点损失(Per-pixel weighted focal loss)构建总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优化。在自建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P2P_Seg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586和768,比P2PNet分别降低0.74和1.78;与其他先进计数模型相比,P2P_Seg具有更好的计数效果。在实际大田环境下进行了应用测试分析、误计数和漏计数情况分析,结果表明P2P_Seg更适合复杂田间环境,为麦苗株数自动统计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和气象因子对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通过对防雨棚下测坑中种植的冬小麦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指标,研究了土壤水分状况及气象因子对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生理指标的日变化规律,建立了几种生理指标与环境因子间的逐步回归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各生理指标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有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处理气孔导度(Gs)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光合速率(Pn),而蒸腾速率(Tr)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光合速率,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Gs、Tr、Pn的峰值有提前的趋势;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水分胁迫指数(CWSI)和冠气温差的峰值均在13:00左右出现,而细胞液浓度(CSC)的最大值出现在14:00~15:00。土壤水分与Tr、Pn、Gs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WSI、冠气温差和CSC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气象因素对冬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会随着土壤水分状况而发生变化,生理指标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冬小麦生理指标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冬小麦的抗倒伏性能。【方法】以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种植的13个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浆中期冬小麦农艺性状、茎秆物质特性和力学特性与抗倒性能的关系,并对与小麦抗倒指数相关的9个性状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灌浆中期的株高和重心高度不是冬小麦品种(系)倒伏的决定因素。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的基部第二节间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与第二节间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株高构成指数和基二/株高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茎粗、茎壁厚度和厚径比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中类群Ⅰ通过降低株高和优化基部第二节间来改善抗倒性能。类群Ⅱ通过基部第二节间特性优化来改善抗倒性能,类群Ⅲ通过降低株高和提高茎秆机械强度来降低倒伏。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个主成分因子对抗倒性状变异累计贡献率为83.72%。主成分因子Y1反映茎秆指标变异的48.11%,其中茎壁厚度、厚径比、机械强度是决定Y1的主要因素。【结论】抗倒指数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综合性状,基二/株高、茎壁厚度、茎粗和厚径比可以作为评价抗倒伏指数的指标选项。就砂质脱潮土区提高小麦抗倒育种对策而言,除茎秆的机械强度外,注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和茎壁厚度与茎粗的比例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7.
开展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监测预报研究对于指导农户调优栽培、企业分类收储、期货小麦价格、进口政策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冬小麦主产区(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多层线性预测模型,并实现了2019年冬小麦蛋白质含量预报。为了解决预测模型在年际扩展和空间扩展存在偏差的问题,在蛋白质含量估算模型中考虑了气象因素(温度、降水、辐射量)、冬小麦筋型、抽穗—开花期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因素。结果表明,融合3个气象因素的蛋白质含量估算模型建模集精度(R2 = 0.39,RMSE = 1.04%)与验证集精度(R2 = 0.43、RMSE = 0.94%)均高于融合2个气象因子的估算模型和单个气象因子的估算模型。将蛋白质含量估算模型应用冬小麦主产区的蛋白质含量遥感估算,得到了2019年冬小麦主产区品质预报图,并形成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品质分布专题图。本研究结果可同时为后续小麦种植区划和实现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地区春小麦需水量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对于实现节水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西地区14个气象站的多年逐日气象数据资料和河西地区的主要地理要素资料,运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小麦需水量。基于GIS对影响春小麦需水量的13个因素进行空间采样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因子为气象因子,贡献率达55%,第二、三因子分别为风速和地理因子,贡献率分别为17%和13%,气象要素为河西地区影响小麦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对河西地区各气象站影响春小麦的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春小麦需水量的主要气象要素为相对湿度、风速和生育期总日照时长,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气象要素对春小麦需水量的影响大小会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9.
滇东北作物耗水特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滇东北地区3个气象站点(会泽站、昭通站、沾益站)1955-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并分析滇东北地区水稻、春玉米和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及其变化趋势,同时采用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各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需水量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昭通站主要粮食作物需水量随时间呈不同程度减少,每10 a水稻需水量减少10.07 mm,春玉米减少1.44 mm,冬小麦减少1.06 mm.而其他站点呈增加趋势,水稻需水量每10 a分别增加8.85,4.48 mm,春玉米分别增加8.38,4.57 mm,冬小麦分别增加7.39,3.10 mm.3个站点同一种作物各生育阶段需水量规律基本一致,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分蘖,拔节,抽穗,乳熟,黄熟,返青;玉米的依次为:拔节,灌浆,苗期,孕穗,成熟;小麦的的依次为:乳熟,开花,成熟,苗期.日照和平均风速是影响水稻和玉米需水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就各站点而言,影响冬小麦需水量的气象因子存在差异,其中会泽站和沾益站同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而昭通站与平均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