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甘蔗自交F1群体性状遗传特点,对6个甘蔗自交F1群体进行方差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其株高、茎径、单茎重、丛有效茎、丛重、锤度和锤重7个主要经济性状变异系数为7.70%~62.72%,其中锤重变异系数最大,锤度变异系数最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间丛有效茎、丛重和锤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显示出丛有效茎、丛重和锤重在F1群体中表现出强烈的分离和重组现象。7个性状间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大部分性状间还显示出极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为甘蔗重组自交系的建立及亲本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甘蔗实生苗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LCP85-384和崖城82-108杂交后代120个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分布。结果表明,不同经济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其中丛含糖量变异系数最大(51.31%),视纯度变异系数最小(3.43%)。除单茎重、丛重和丛含糖量分布为左偏正态分布外,株高、茎径、有效茎数、旋光读数、锤度、转光度和视纯度7个性状符合正态分布。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除锤度外,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对丛含糖量有极显著正效应(p<0.01),旋光读数对丛含糖量有显著正效应(p<0.05)。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旋光读数对丛含糖量分类有显著影响,并以这4个性状为指标建立丛含糖量判别模型,误判率为4.73%。对12个杂交组合后代验证结果表明,判别模型入选率与实际入选率基本一致,分别为6.30%和6.85%。  相似文献   

3.
甘蔗实生苗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上甘蔗杂交组合的实生苗群体为材料,分析了9个产量,品质性状遗传相关和遗传通径系数,结果表明,株高对产量的遗传相关大于其他大产量性状,茎径与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以株高和茎径为选择方向并兼顾丛有效茎数,能达到高产高糖基因型的选择目标,丛重对丛含糖量的遗传正相关显著,直接效应大,而蔗汁蔗糖分对丛含糖为遗传负相关,直接效应也为负,说明在实生苗世代应采用以丛国主的选择高含糖量单株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45个家系甘蔗实生苗为材料,对6个影响甘蔗产业经济效益最大的主要性状蔗茎产量、甘蔗蔗糖分、甘蔗纤维分、有效茎、茎径和株高进行方差、遗传力、育种值和遗传值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除母本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性状在父本、母本及家系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50%,其中,甘蔗蔗糖分的广义遗传力为90.21%,表明这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适合有性世代选择,可提高选择强度。29个母本中CP65-357、桂糖96-44、HoCP93-746、CP 84-1198、湛蔗74-141、福农91-4710、ROC22七个母本蔗茎产量和甘蔗蔗糖分的育种值皆较高,可作为高产高糖母本。26个父本中CP84-1198、粤糖89-240、ROC22、云瑞99-601、福农91-4621等蔗茎产量的育种值高。45个家系中,福农91-4710×粤糖89-240、HoCP93-746×ROC22、CP84-1198×ROC22、HoCP93-746×湛蔗74-141、HoCP93-746×福农91-4621、ROC11×桂糖91-116等家系蔗茎产量和甘蔗蔗糖分遗传值皆较高,可作为选育甘蔗新品种重点家系。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遗传特点和组合的选配效果,采用澳大利亚家系试验法,借助R软件对25个家系F1群体的株高、茎径、有效茎、蔗茎产量、锤度等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遗传方差及经济育种值(EBV)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径和锤度受父母本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蔗茎产量和有效茎受母本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10个母本经济育种值变幅为-1 724.93~908.78元,有5个母本经济育种值为正值;9个父本经济育种值变幅为-167.33~243.86元,有4个父本经济育种值为正值;25个家系经济育种值变幅为-1 749.43~1 474.77元,有14个家系经济育种值为正值。10个母本中,崖城11-31、崖城07-71和崖城06-140可作为生产性母本;9个父本中,崖城05-164和崖城07-20可作为生产性父本。25个家系中,桂糖02-761×崖城05-164、德蔗93-88×崖城06-61、崖城11-31×ROC22、崖城07-71×Ho CP02-623和崖城12-8×K86-110等5个家系可作为生产性家系,该批组合易选育出高经济效益的新品种,建议加大力度使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同异分析方法,对18个云瑞系列甘蔗创新杂交组合有性后代的株高、茎径、有效茎、单茎重、锤度、丛重和锤重7个性状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并以粤糖93-159和ROC22作为对照对参试组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云瑞10-509×德蔗03-68、云瑞10-498×粤糖91-976、云蔗03-194×云瑞06-4337、云瑞10-554×粤糖91-976和德蔗93-88×云瑞09-754这5个组合的综合同一度值大于双对照,评定为优组合;云瑞06-74×柳城03-1137、云瑞09-169×凉蔗-2、云瑞08-954×德蔗93-88、粤糖91-976×云瑞06-8270、云蔗03-194×云瑞06-8270、云蔗03-194×云瑞10-550、云瑞07-3081×桂糖96-211、云瑞07-569×云蔗05-51、云瑞07-596×桂糖96-211、云蔗03-194×云瑞10-554、云蔗99-124×云瑞06-8270这11个组合的综合同一度值介于双对照之间,评定为较优组合。这16个优良组合可根据单株表现适当扩大入选率,在今后的云瑞创新亲本和品种选育中可进行重点筛选利用;一般组合应适当减小种植规模,在节约试验用地的同时提高甘蔗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100份云南八倍体割手密84-268血缘F2群体创新种质为材料,对其株高、茎径、锤度、有效茎数、单茎重、蔗茎产量和糖产量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频率分布直方图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的7个农艺性状数据表现出较好的正态分布、变异较丰富,变异系数在9.91%~50.76%之间,其中糖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50.76%;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蔗茎产量与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为0.9282;糖产量主要由株高、茎径、锤度、单茎重和有效茎数5个因素决定,决定系数为0.9160;主成分分析将7个农艺性状综合为3个主要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6.985%,其中第一主成分即蔗茎产量糖分因子是最重要的因子,其贡献率达47.615%;在欧氏距离为6.00处将100份创新材料分为3类,结果与主成分得分结果一致,其中第Ⅰ类群的7个性状指标均优异,共筛选出15个优质材料,其主成分综合得分较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云割F218-226-7、云割F218-226-14、云割F218-226-89、云割F218-226-48、云割F218-226-9...  相似文献   

8.
分离群体是进行作物遗传图谱构建、性状遗传研究、性状调控关键基因挖掘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崖城94-46’和‘新台糖22号’杂交获得了209个杂交单株,通过SSR标记鉴定真假杂种和剔除病死单株,获得了1个包含145个杂交后代的F1群体。F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表明,8个性状都存在双向超亲现象,变异系数范围为9.23%~56.78%,8个性状的频数分布均呈连续正态分布,均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甘蔗丛重与株高、茎径和丛有效茎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为0.92;丛糖含量主要由株高、茎径、锤度和丛有效茎4个因素决定,决定系数为0.94。研究结果为利用甘蔗F1群体开展遗传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甘蔗育种中重点选择性状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甘蔗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9个甘蔗品种的株高,茎径、单株茎数,锤度,公顷有效茎数5个性状间的遗传相头脑其对蔗茎产量和含糖量的效应,结果表明:与蔗茎产量相关最密切,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的是公顷有效茎数,其次是株高,茎径第三,单株有效茎最小,对公顷含糖量的相关和总贡献以公顷有效茎数最大,株高第二,锤度第三,茎径和单株有效茎数的贡献小,据此认为,广西甘蔗育种通过选择株高入手,注重锤度,兼顾茎径是选育高产高糖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高效地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甘蔗优良杂交组合,提高育种效率。采用同异分析法,对2014—2015年度云瑞14系列的42个杂交组合,进行了以株高、茎径、锤度、有效径、单茎重、产量6个目标育种指标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云瑞03-321×云蔗10-45、云瑞10-1055×德蔗07-36、云蔗05-51×云瑞05-770三杂交组合的综合联系度数值分别是0.8105、0.8097、0.8008(均0.8000),同异分析评语为优秀,其中云瑞03-321×云蔗10-45这个杂交组合的综合联系度是42个材料中最大的。云瑞05-679×德蔗93-94、德蔗07-36×云瑞05-704两杂交组合的综合联系度依次是0.7030、0.7008,综合联系度数值介于0.700~0.800之间,同异分析评语为良好。其余杂交组合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1.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6份斑茅种质资源的株高、茎径、节间长、叶长、叶宽、锤度6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斑茅,6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14.6%~53.4%之间,其中株高和节间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53.4%和37.7%;锤度和叶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9.1%和14.6%。株高、茎径、叶宽、叶长、节间长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株高与节间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18;锤度与株高、节间长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2和-0.263。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高达72.58%,其中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到51.21%,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1.37%。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不同的种质资源被分为8大类群,第Ⅴ和Ⅵ类群的种质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这2个类群是优良的斑茅种质资源,可在甘蔗育种中加以挖掘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糖能兼用甘蔗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选择和改良的效果,以自育的14个新品系以及双对照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16号为参试材料,进行了1新1宿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系在新植和宿根的工艺成熟期,株高、茎径、公顷有效茎数、锤度、公顷甘蔗产量、公顷产糖量、公顷总可发酵糖量,新植总苗数、宿根发株率和宿根黑穗病发病率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公顷甘蔗产量、公顷产糖量、公顷总可发酵糖量均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和较大的遗传变异系数,说明受环境的影响小,对产量性状直接选择效果好。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新植和宿根蔗的公顷有效茎数与公顷甘蔗产量、公顷产糖量、公顷总可发酵糖量均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以公顷产糖量作为糖料蔗品种的选择性状时,8个新品系超过双对照而被入选;以公顷总可发酵糖量作为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的选择性状时,6个新品系超过双对照而被入选。这2种选择方法所入选的新品系类型基本相同 ,并且公顷有效茎数、公顷甘蔗产量、公顷产糖量和公顷总可发酵糖量都具有较大的遗传增益。本研究有望为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东湛江地区种植了50份国内外甜高粱种质资源,测定其生育期、单株鲜重、株高、茎粗、锤度5个主要数量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除生育期外,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和锤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育期、株高、茎粗和单株鲜重指标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锤度与其它4个主要性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甜高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幅度为0.1039%~0.2931%;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50份甜高粱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Ⅰ类群5个数量农艺性状均表现良好,产量为90t/hm2,乙醇产量3360L/hm2,可作为今后开发利用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先玉335品种(PH6WC×PH4CV)P1、P2、F_1、B1、B2、F2共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六世代联合分析方法,进行农艺性状株高、穗位高、穗重、穗粒重、穗轴重、穗长、穗行数、秃尖长、百粒重、出籽率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重、穗粒重、穗轴重、穗长、穗行数6个性状均为2对主基因加、显、上+多基因加、显混合遗传模型;秃尖长、百粒重两个性状为2对主基因加、显、上+多基因加、显、上混合遗传模型;穗位高为1对主基因加性+多基因加、显混合遗传模型;出籽率为多基因加、显、上遗传模型。株高、穗轴重、百粒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遗传为辅。穗重、穗粒重、穗行数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穗长主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同等重要;秃尖长以多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遗传为辅;穗位高、出籽率多基因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农艺性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黄海  常莹  胡文河  吴春胜  谷岩 《玉米科学》2014,22(4):94-101
以抗倒伏性能不同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基部向上各节长和节粗变化不规律。节干重、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均在密度7万株/hm2时最大,各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最大值出现时间因品种和节位而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倒伏率与第3、第4节所有指标均呈显著相关,与第5、第6节间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节干重和茎秆抗折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的相关性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