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顷喷施大西北甜菜专用微肥3kg两次,甜菜产量增加6.25%~7.14%,含糖率提高1.0~1.3度.甜菜褐斑病防效达33.1%~39.6%。能降低甜菜有害物质。  相似文献   

2.
简述黑龙江省"十五"甜菜产业成绩及"十一五"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虹 《中国糖料》2006,(3):50-52
简述黑龙江省“十五”期间甜菜产业成绩,根据目前国内外食糖生产现状,对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甜菜生产基础条件进行分析及趋势预测,指出其甜菜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吕威 《中国糖料》2005,(1):35-36
以“天达—2116”700倍液间隔15d喷施甜菜2次,与对照比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分别提高18.8%、0.52度和22.5%。  相似文献   

4.
甜菜是我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新疆湖光糖厂主要甜菜生产基地,经几年地膜甜菜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完善,克服和弥补了各种对甜菜生长的不利因素,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团1997年播种地膜甜菜1.2万亩,平均单产4.12t,平均含糖率16.3%,并出现5t以上高产田...  相似文献   

5.
浅析叶用甜菜(Beta.v.cicla L.)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用甜菜是中国仅有的甜菜种质资源,在中国已有2500年栽培历史。叶用甜菜不仅可以用作蔬菜、草药和饲料,而且还是糖甜菜(B.vulgaris L.)的近缘种,是改良糖甜菜遗传基础的一个重要资源。本文综述了叶用甜菜的起源、分布、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叶用甜菜的利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
甜菜是重要的制糖原料.其产质量直接影响着食糖的生产。培育出高产高糖且耐病的品种.一直是甜菜育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多年来.全国各育种单位的科研人员运用三系配套在甜菜育种工作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育出了不少优良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糖业的发展。据石河子甜菜研究所查证.我国甜菜育种的基础材料多来自前苏联和波兰等国.在经过我国育种工作者不断地驯化和改良后.  相似文献   

7.
科学种田甜菜喜丰收张纯玉,安全,李波,傅国蔚(黑龙江省拜泉糖厂)拜泉县富强镇加强村张殿武1994年采用纸筒育苗移栽甜菜,37亩甜菜获得了亩产3012kg的好收成,亩纯收入349.50元(甜菜一项人均收入509.66元),被评为1994年拜泉县甜菜高产...  相似文献   

8.
甜菜单胚杂交种是适宜甜菜纸筒育苗移栽和机械化精量点播等集约化栽培技术配套利用的甜菜品种类型.已在世界上种植甜菜的国家普及和推广。我国选育甜菜单胚杂交种起步较晚.经过甜菜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育成一批甜菜单胚杂交种投入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应俄罗斯农业科学院的邀请,2001年8月23~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所长陈连江研究员和科研处副处长许群研究员赴俄罗斯考察。在俄罗斯期间,先后访问了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和全俄А.Л.马兹鲁莫夫甜菜糖业研究所,会见有关甜菜科学家,参观了甜菜育种和生物技术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和全俄А.Л.马兹鲁莫夫甜菜糖业研究所均隶属两国农业科学院,有许多共性和互补性。通过这次访问,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签署了两所今后10年科技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为配制甜菜单粒杂交种,双方将交换MS-…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糖协最近向各食糖主产区了解:北方甜菜产区,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甜菜旱情已经解除,今年黑龙江全省甜菜有收面积约15.4万公顷,预计产甜菜230万吨,产糖25万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保收面积4.7万公顷,预计收获甜菜108万吨,产糖12万多吨;甘肃省播种甜菜1万公顷,预计可收获甜菜40万吨,产糖5~6万吨;新疆自治区甜菜种植面积8.5万公顷,预计可收购甜菜415万吨,产糖可望超过40万吨,由于甜菜多,一些糖厂将提前于9月20日开机生产。南方甘蔗产区,湖南省甘蔗生产有了较大恢复,今年预计产蔗80~…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甘蔗“吨糖田”的高产栽培群体结构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并提出构建“吨糖田”合理种植群体结构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Cane burning before harvest is increasingly questioned due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s. Harvesting of un-burned or green cane, whether by mechanical or manual means, increases trash delivery to the sugar mills with consequent losses in sugar recovery and increased transport costs. The self-defoliating trait, in which the leaves fall naturally as the cane matures, offers the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green cane harvesting. The effects of the self-defoliating character on cane production and sugar concentration had not been determined. Trials were superimposed on commercial cane of two cultivars (CC 85-63 and V 71-51), in which leaves were artificially removed to simulate the self-defoliating character. The two cultivar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the leaf removal treatments. CC 85-63 with only four leaves per stem produced similar levels of cane with similar sugar concentration to the controls with 10 leaves per stem. In V 71-51, cane production decreased as leaf number per stem decreased from eight leaves per stem found in the controls. Nevertheless, in both cases, high levels of productivity of more than 16 t recoverable sugar/ha in 13 months were obtained with only four leaves per stem in both cultivars. In CC 85-63,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of individual leaves increased as leaf number per stem was reduced, whilst in V 71-51 no compensation was observed. Lodging in both cultivars tended to be less as leaf number per stem decrea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reeders can develop self-defoliating cultivars with a minimum of 4 to 6 leaves per stem, which are highly productive in terms of total sugar production and which also maintain acceptable levels of recoverable sugar.  相似文献   

13.
选育及推广应用甘蔗良种能带给蔗糖产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客观高效地筛选和评价甘蔗品种对蔗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甘蔗的多个目标性状进行经济权重模型的构建,客观评价目标性状的相对重要性,为完善甘蔗育种评价体系和甘蔗良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依据云南省18家糖厂3个榨季的调查问卷数据和云南省多年从事甘蔗生产的农户及农场管理人员的调研反馈数据,对整个蔗糖产业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核算,计算不同经济性状的经济权重,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构建了甘蔗11个育种目标性状的经济权重模型,包括3个直接目标性状(蔗茎产量、甘蔗蔗糖分、纤维分),8个间接目标性状(茎径、有效茎、株高、蒲心、脱叶性、57号毛群、侧芽、芽突起程度);(2)基于新植产量63 t/hm 2、糖分12.5%、纤维分12.0%和甘蔗1 a新植2 a宿根生产周期总产量170.73 t/hm 2的条件下,每吨糖的总生产成本为4643.99元,蔗农的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68.15%,糖厂的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31.85%;当每吨甘蔗的收购价格为440元时,蔗农每吨甘蔗的收益为44.38元,当市场糖价突破每吨糖5000元时,糖厂每吨糖的收益超过356.01元;(3)基于目前人工收获生产模式条件下,甘蔗11个目标性状的绝对经济权重值为:蔗茎产量(t/hm 2)37.95元、商业糖分(%)328.44元、纤维分(%)-22.28元、茎径(cm)320元、有效茎(条/m 2)-80元、株高(cm)0元、蒲心(分级)-760元、脱叶性(分级)-320元、57号毛群(分级)-160元、侧芽(分级)-159.82元、芽突起程度(分级)-63.26元;(4)结合性状遗传增益的分析得到11目标性状的相对经济权重值,依次为商业糖分400.99元、蔗茎产量130.51元、茎径36.93元、株高0元、芽突起程度-5.22元、纤维分-8.25元、脱叶性-21.15元、侧芽-24.30元、有效茎-28.61元、毛群-30.72元、蒲心-200.04元。通过对整个蔗糖产业各个环节成本的核算,利用边际效益的方法构建的目标性状经济权重模型可为甘蔗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蔗新品种桂糖2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桂糖21号(原名桂糖94-119)是以赣蔗75-65为母本、崖城71-374为父本杂交经11年试验研究选育出的甘蔗新品种.广西区试及生产示范和全国区试及生产示范,11月~1月平均蔗糖分分别为14.30%、15.12%、14.91%、14.22%,高于对照品种桂糖11号和新台糖10号,与新台糖16号基本持平.公顷产蔗量分别为95.75t、102.00t、103.97t、117.86t,分别比对照增产8.1%、16.3%、17.3%、10.5%,公顷含糖量分别为13.70t、15.42t、15.50t、16.75t,分别比对照品种增12.7%、23.6%、17.8%、13.7%,增产增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26个引进甘蔗品种(系)第一年新植和第二年宿根试验的蔗茎产量、含糖量等重要性状采用裂区试验统计模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在品种间、年份间,以及品种与年份互作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参试品种中,Q141、95 H4035、Q135和Q170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与ROC16差异不明显,前者12月甘蔗蔗糖分比ROC16高0.08%,而后三者则分别较ROC16低0.36% ~0.88%:其余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罗汉果枝蔓生长、每hm2产果数及果实总糖、甜苷V、维生素C等品质的影响,对罗汉果进行了露地棚架、露地篱架、大棚棚架和大棚篱架栽培试验及果实的相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棚篱架栽培每hm2产果数、大果率、病虫果和裂果率与大棚棚架栽培基本相当,与露地篱架和露地棚架栽培相比,每hm2产果数分别提高26.1%和10.1%,大果率分别提高36.4%和29.6%,病虫果和裂果率分别下降了77.9%和75.7%.营养成分测定显示,大棚篱架栽培果实综合营养价值较高,而大棚棚架栽培果实的甜苷V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但总糖含量比大棚篱架、露地篱架和露地棚架栽培下降明显.大棚篱架栽培提高罗汉果产量和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甜菜制糖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自治区从1955年包头糖厂建成投产开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甜菜制糖产业基地。近年来内蒙古甜菜制糖产业快速发展,甜菜制糖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格局,共有13家糖厂在生产,日加工甜菜能力达5.35万吨,食糖年产能70万吨。内蒙古具有较强的甜菜生产技术优势,甜菜种植的比较收益突出,通过甜菜制糖企业合理布局,建立甜菜种植保护区,依靠科学技术,规模化种植提高了甜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合理轮作,避免甜菜重迎茬,建立环境友好型甜菜生产方式,形成稳定的甜菜生产能力,为制糖企业提供充足原料。采用先进的制糖工艺技术,降低糖分工艺损失,加快新产品开发,延伸甜菜制糖产业链,以效益为中心,推动甜菜制糖行业可持续发展。2018/2019榨季内蒙古食糖产量达到历史高位的65万吨,占国内甜菜糖总产量的49.04%,成为我国最大的甜菜糖产区。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甜菜田使用威霸6.9%水乳剂化学除草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用量为750mL/hm2,最高不宜超过900mL/hm2,否则对甜菜苗产生药害,以杂草2~4片叶为最佳用药时期.  相似文献   

19.
我国糖料作物甜菜与甘蔗主要性状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种植面积、单产、含糖、产糖量、原料与制糖成本和制糖企业等方面对我国糖料作物甜菜与甘蔗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工成本、地租等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甘蔗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甘蔗效益是当前甘蔗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采用文献数据、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和试验结果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甘蔗间套种玉米历史和现阶段主要模式进行差异分析。宿根蔗间套种玉米主要有每行间种和隔行间种二行两种模式,且宿根蔗间套种模式当前只能靠人工操作,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新植蔗间套种玉米的主要方式有等行距每行种植、等行距隔行种植、宽窄行间套种(宽行2.4~3.2米)等模式,但是等行距间套种无法机械化种植难以推广,而宽窄行间套种模式适合机械种植但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甘蔗苗数;甘蔗轮作玉米能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是只能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因此,选择适合的间套种品种和合理种植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