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2006-2018年北京市审定冬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北京市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对2006-2018年北京市审定的4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每年增长63.11 kg·hm-2;穗粒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他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株高;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偏相关均为正值,偏相关程度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株高,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审定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于中筋小麦品质分类标准,有7个小麦品种达到强筋标准,有 51.02%小麦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低于中筋小麦品质分类标准,故下一步应把提高面团稳定性作为提高小麦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审定的小麦品种中,只有中麦12兼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3种病害,京冬17等9个品种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农大413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麦1197兼抗叶锈病和白粉病。由此可见,北京市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应在保持适宜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同时进一步引进新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瑞华麦5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立抗病小麦品种瑞华麦520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措施,在大田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对瑞华麦520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不同施肥量间差异显著,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播期与密度试验中,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10月10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籽粒产量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受密度影响不大。氮肥运筹试验中,施氮量180~270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加,施氮量超过270kg·hm~(-2)后产量增长缓慢;氮肥基追比7∶3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hm~(-2)、施氮量270kg·hm~(-2)、基追比7∶3时瑞华麦520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给小麦品种镇麦168优质高产栽培中氮肥和种植密度管理提供参考,在基施有机肥15 000kg·hm-2、复合肥(N∶P∶K=15∶15∶15)375kg·hm-2条件下,设置240、285和330kg·hm-2三个追施氮肥水平以及135万、180万、225万、270万和330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基本苗)水平,研究了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群体质量、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285kg·hm-2范围内,增加追氮量可明显提高镇麦168的籽粒产量、千粒重、成穗率、沉降值和弱化度,但当追氮量达到330kg·hm-2时,有效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容重、出粉率、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增加不显著,千粒重明显降低。在135万~270万株·hm-2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籽粒产量、容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而当种植密度达到330万株·hm-2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成穗率、容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显著降低,分蘖期和拔节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越冬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出粉率、沉降值、吸水率增幅不明显。综合来看,镇麦168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285kg·hm-2和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江苏淮南麦区红皮强筋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选用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基施45%复合肥37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条件下,分析了播期和密氮组合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镇麦10号产量先升后降,穗数和千粒重下降,穗粒数略有增加。11月5日播种较10月20日和11月20日播种分别增产2.26%和10.59%;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播期不同而有所差异;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但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10月20日播种时,提高种植密度不利于产量的增加,在基本苗225×104 株·hm-2下平均产量最高,较基本苗300×104 和375×104 株·hm-2分别增产3.52%和9.21%;11月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以基本苗375×104 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基本苗225×104 和300×104株·hm-2分别增产6.32%、4.89%和4.58%、3.25%。增加追氮量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过量追氮时,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追施纯氮12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追氮量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早播、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均能促进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镇麦10号高产最适播期为11月5日,最优密度为375×104 株·hm-2,适宜追氮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5.
主要栽培措施对中筋小麦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为了给中筋小麦——皖麦44优化栽培提供参考,以此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以及氮肥应用对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籽粒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粉质评价值,降低弱化度,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氮肥全部基施和返青追肥产量和品质指标都较低;在拔节期施肥可有效地提高产量,并促进品质改善;在抽穗期施肥能改善粉质性状。皖麦44在淮北地区中等肥力地块的适宜施氮量为150~225kg/hm^2,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施拔节肥效果更佳。播期和密度对皖麦44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对品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优质小麦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利用7个优质小麦品种(品系),分析了优质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以及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Zeleny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性状相关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逗号地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干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eleny沉淀值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面团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优质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协调好粒产量与加工质量,充分利用蛋白质优质基组合。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四川小麦主产区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的技术途径,以四川省育成的6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中强筋:蜀麦482、玉脉1号、蜀麦969;中筋:内麦9号,川麦55、绵麦37)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眉山市仁寿县(川中丘陵麦区)和成都市温江区(川西平原麦区)2个生态点,研究了不同施磷量(0、75、150 kg P2O5·hm-2)对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点、施磷量、基因型显著影响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其中,小麦籽粒产量、穗数、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受生态条件的影响最大,面筋指数受基因型的影响最大。仁寿点的穗数及产量均显著低于温江点,但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温江点。仁寿点整体适合中强筋小麦生产,其中,蜀麦482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玉脉1号达到中筋小麦标准。温江点除玉脉1号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偏高外,其余品种均属于弱筋小麦范畴。增磷可提高丘陵旱地小麦产量,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促进川中丘陵旱地小麦的优质高产。研究认为,川西平原地区适宜于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川中丘陵适宜发展中强筋小麦生产,适宜的品种为蜀麦482、玉脉1号,配合施用75 kg P2O5·hm-2可促进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密度对襄麦D31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襄麦D31对播期和密度的反应规律,于2015-2016年度在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密度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2015年10月14日至11月8日间,播期对襄麦D31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因为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作用显著而对籽粒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以10月29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 329.5kg·hm~(-2)。在180万~315万·hm~(-2)范围内,播种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分别呈现显著提高和显著下降的趋势;播种密度对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以180万·hm~(-2)密度时的产量最大。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和密度反应趋势不同。综合各项试验结果,为争取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襄麦D31(2015年)适宜播期为10月24日至11月3日,适宜密度为180万·hm~(-2)左右,以10月29日播种产量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给小麦新品种中麦895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2013-2015在关中中部灌区,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播期与播量对中麦895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显著影响中麦895的产量,其高产适宜的播期为10月12日-19日,适宜的播量为170.2 kg·hm-2~206.5 kg·hm-2。不同处理之间成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差异极显著,穗粒数差异显著。播量为185.5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22日;播期为10月14日时,达到最高产量适宜的播量为130.5 kg·hm-2~207.3 kg·hm-2。播期和播量可显著影响中麦895的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对加工品质和拉伸品质没有显著影响;适期偏晚播种有利于提高中麦895的成穗数和千粒重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小麦品种间耐迟播性的差异,以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9号、宁麦14和镇麦168等6个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11月8日、11月15日、11月22日和11月29日)下小麦品种的产量、生育特性及抗逆性特点。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6个小麦品种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扬麦18和镇麦9号四个播期的产量均在4 500 kg·hm-2以上,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和耐迟播性;扬麦18对赤霉病的抗性最强,但生育期长(190~206 d),成熟期最晚推迟至6月6日,且田间出现倒伏现象。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淮南麦区小麦适播期为11月8日至11月15日,11月22日是最晚临界期。镇麦9号综合农艺性状较好,适宜淮南麦区晚播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推迟播期对新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在南疆一年两熟地区大田条件下,于2020年10月5日(S1)、10月10日(S2)、10月15日(S3)、10月20日(S4)、10月25日(S5)5个播期下种植新冬60和新冬20,比较分析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产量、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逐渐降低,且新冬20的降幅高于新冬60;播期对两品种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随着播期推迟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播期对新冬60的湿面筋含量及新冬20的沉降值影响不显著;面团弱化度随播期推迟逐渐降低,拉伸面积、延伸度、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反,表现为S1>S2>S3>S4>S5。千粒重与沉降值、延伸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播期对南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存在不同步性,早播(10月5日)可获得高产的同时得到较佳的品质;晚播(10月25日)会减产,但可增加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河北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的适宜施氮量,在十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60、120、180、240和360 kg·hm-2)下小麦中筋品种济麦22、中强筋品种石优20、强筋品种藁优2018和超强筋品种师栾02-1的产量和品质以及农田氮素平衡和土壤氮素盈余状况。结果表明,产量和品质在不同类型小麦品种间及氮肥处理间均差异显著。不施氮和施氮60 kg·hm-2处理的产量和品质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长期不施氮肥时各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降至弱筋麦水平。济麦22、石优20、藁优2018和师栾02-1实现高产高效的适宜施氮范围依次是120~240、180~240、120~300和120~240 kg·hm-2,济麦22达到品种本身品质水平的适宜施氮量范围为120~300 kg·hm-2,其他品种为180~240 kg·hm-2。不同品质指标对施氮量的反应有差异,强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在施氮120 kg·hm-2条件下能达到较高水平,而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延伸性则需要更高施氮量才能达到较高水平。济麦22、石优20、藁优2018和师栾02-1达到农田氮素表观平衡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7、166、199和218 kg·hm-2,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施氮量均为212 kg·hm-2。过量施氮不能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降低施肥效益,会造成土壤氮素盈余。可见,施氮180 kg·hm-2为最优施氮处理,能实现小麦高产、高效、优质和生态安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重庆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管理措施,以渝麦12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施肥量效应表现显著差异,并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和施肥效应。4个播期中,早播(10月29日播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密度以180万.hm-2的产量最高;施肥量以基施40%复合肥450kg.hm-2+追施纯N 6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与施肥水平呈二次曲线关系,适当追肥可提高蛋白质含量。渝麦12号在11月7日播种、播种密度135万.hm-2、基施40%复合肥(含N 20%、P2O512%、K2O 8%)450kg.hm-2+追施30kg.hm-2纯氮的处理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播期和密度对春小麦品种新春26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确定新疆主栽春小麦品种新春26号的最佳播种时期和种植密度,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4月5日、4月18日和5月2日3个播种时间,以及350万、400万、450万、500万和550万株·hm-2 5个种植密度,分析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着播期的推后,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降低;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早播(4月5日)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高于晚播(5月2日)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也均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改善小麦群体结构,进而提高产量。播期和密度互作对小麦整个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均显著。总体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春小麦品种新春26号应适当早播,最佳播种时间和种植密度分别为4月5日和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有机和常规栽培条件下不同春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差异,进而筛选适宜有机栽培的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以北方春麦区主栽的10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品质-产量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有机与常规栽培模式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和产量的综合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品质指标、容重、出粉率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常规栽培相比,有机栽培下10个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依次降低了15.1%、42.9%、12.5%和21.4%;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容重和出粉率分别降低了32.9%、44.0%、52.9%、8.2%和1.0%;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拉伸面积、面团延展性和最大抗延阻力分别降低了11.5%、36.2%、40.3%、1.0%、20.5%和10.2%。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1个品质指标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1.17%,其中贡献较大的指标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拉伸面积、出粉率、最大抗延阻力。根据品质主成分综合得分和产量聚类,在两种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