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晚收迟播对稻麦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长江下游地区家庭农场稻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选用江苏省淮南麦区6个主栽小麦品种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9号、宁麦14和镇麦168和4个主栽水稻品种镇稻14号、淮稻5号、镇稻16号、镇稻18号为材料,设置11月1日、11月15日和11月29日3个小麦播期处理,探讨了晚收迟播对稻麦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播期为11月1日和11月15日时,稻麦周年产量较高,其中在11月15日播种时镇稻18、扬麦18周年粮食产量最高,达到1 5048kg·hm-2。小麦在11月15日和11月29日播种时稻麦周年经济效益明显高于11月1日播种,每公顷可增收1 000多元,其中在11月29日播种时镇稻18、镇麦9号周年经济收益最高,达到30 897.04元·hm-2。  相似文献   

2.
扬麦16耐迟播早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扬麦16自2009年审定以来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中表现出耐迟播、早熟的特性。为阐明其耐迟播、早熟的生长发育机制,比较了在不同播期(10月20日,早播;11月5日,适播;11月20日,迟播)下扬麦16和当前本地区其他小麦主栽品种的生育特性、群体结构、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扬麦16在迟播条件下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产量下降幅度均最小,稳产性好;扬麦15和扬麦22的早播和适播产量高,而迟播相对于适播的减产幅度大,但减产原因不同,扬麦15穗粒数下降幅度较大,扬麦22则是千粒重下降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所有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均逐渐缩短。迟播时扬麦16生育期最短,开花期至成熟期天数比其他品种缩短3~5d,但其快速灌浆启动早,持续时间长,灌浆速率峰值大,千粒重高。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LAI及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能保持较大的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群体结构协调,这是其迟播高产的基础。扬麦16耐迟播、早熟的特性明显,稳产性好,能满足当前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早熟的种植需求。  相似文献   

3.
沿淮稻茬小麦播期推迟是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探究播期和品种对稻茬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2017-2019年度小麦生长季选用20个品种,按照裂区设计,设置10月30日、11月14日、11月29日3个播期,定量解析了播期、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播期、品种及品种和播期间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均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后播种时,播期平均每推迟1 d产量下降24.81 kg·hm~(-2),产值降低48.19元·hm~(-2)。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11月14日之前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高于春性品种,11月29日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低于春性品种。晚播对产量、产值的影响与气候有关,灾害年份晚播影响更大。有效穗、群体库数量和库体积降低是晚播小麦产量、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品种间籽粒库质量(容重)差异也是引起产值差异的重要因子。供试品种中荃麦725、安农0711、皖西麦0638、紫麦19、涡麦9号、宁麦13、扬麦20、苏麦188等8个品种的产量、产值较烟农19均增加3%以上。  相似文献   

4.
稻茬晚播小麦不同品种产量及群体特征和氮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苏中地区稻茬晚播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苏中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在晚播条件下生育进程、产量、群体结构特征、氮效率及抗倒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16、扬麦23、宁麦14以及宁麦19的生育进程略快于苏麦188及扬麦22,扬麦16和扬麦23较其他品种早熟1~2 d。两年度均以扬麦23产量最高(8 168.82 kg·hm-2),其次为扬辐麦4号(8 124.06 kg·hm-2),这两个品种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高, LAI较大,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扬麦16虽然越冬期有较大的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熟期较早,但晚播条件下穗数不足,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成熟期扬麦16和扬麦23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宁麦14和扬麦25,花后氮素积累量扬麦23最高。扬辐麦4号和扬麦23氮效率指标优于其他参试品种。扬辐麦4号抗倒伏指数最高,其次为扬麦23和扬麦25,抗倒性能均较好;扬麦22株高与重心高度低于其他品种,但茎秆质量较差。综合考虑,扬麦23和扬辐麦4号生育前期分蘖发生较快,中期群体结构协调,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倒性能,稻茬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5.
江苏射阳地区红皮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射阳县新洋农场进行16个红皮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的筛选试验,对参试品种早晚2个播期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及产量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早播组全生育期变幅在221~225 d,晚播组全生育期变幅在213~217 d,扬麦23全生育期均最短,华麦6号全生育期最长。早播组产量变幅为591.67~739.67 kg/667 m2,华麦6号最高,扬麦15最低;晚播组产量变幅为637.00~707.67 kg/667 m2,扬麦23最高,扬麦27最低。未防治条件下,锈病早播组发病明显重于晚播组,早播情况下华麦7号、扬江麦580-1、宁麦13(CK)锈病发生极重,华麦6号锈病早、晚播发生均轻,锈病抗性突出。总之,早播组平均产量水平低于晚播组,产量变幅明显高于晚播组,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扬麦23、华麦1430表现最为突出,在早播组、晚播组产量均居于最前列,赤霉病、锈病均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6.
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江苏淮南麦区红皮强筋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选用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基施45%复合肥37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条件下,分析了播期和密氮组合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镇麦10号产量先升后降,穗数和千粒重下降,穗粒数略有增加。11月5日播种较10月20日和11月20日播种分别增产2.26%和10.59%;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播期不同而有所差异;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但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10月20日播种时,提高种植密度不利于产量的增加,在基本苗225×104 株·hm-2下平均产量最高,较基本苗300×104 和375×104 株·hm-2分别增产3.52%和9.21%;11月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以基本苗375×104 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基本苗225×104 和300×104株·hm-2分别增产6.32%、4.89%和4.58%、3.25%。增加追氮量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过量追氮时,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追施纯氮12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追氮量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早播、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均能促进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镇麦10号高产最适播期为11月5日,最优密度为375×104 株·hm-2,适宜追氮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7.
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小麦新品种镇麦168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播期与密度,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的产量、部分农艺和品质性状均有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适当控制密度可协调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同时可增加面团稳定时间、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品种优质高产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31日和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播期对小麦不同品种生育期及产量性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本地10个主栽小麦品种设4个播期,观察生育期情况。结果表明:在2011年小麦生育期间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1)随播期推迟,生育期延迟,穗数下降,迟播和晚播小麦单产降幅大。(2)抗寒性、耐高温性与品种、播期均相关。(3)抗病性主要与品种相关。(4)本地适期播种期为10月20~30日,如迟播,应选择相应的耐迟播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盐城市主推品种扬麦2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播期(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播期推迟1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比较扬麦23不同播期播量的生育期和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播种到出苗时间加长,最短7 d,最长19 d,播期对最终成熟期影响不大,10月31日、11月20日2个播期最终成熟期相差3 d左右;随着播期推迟,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1月10日与11月15日2个播期最终产量由488.7 kg/667 m2极显著下降至455.4 kg/667 m2。生产上扬麦23在盐城地区适宜在10月31日—11月10日完成播种,宜控制基本苗在18万~20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10.
选取近年来国审以及省审的16份优质小麦品种,通过大田种植并根据其综合性状表现,筛选出适合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结果表明,16份小麦品种虽然抽穗期相差较大,但成熟期相近。产量以扬麦系列的品种相对较高,镇麦系列的品种产量相对较低。其中实际产量超过550 kg/667 m2的有7个品种,分别为扬麦15、扬麦24、扬麦13、瑞华麦518、扬麦23、明麦133和扬麦28。依据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对16个参试品种进行分类,属于强筋的共有5个品种,分别是宁麦资126、农丰88、镇麦10号、镇麦12号和镇麦168;属于中强筋的共有4个品种,分别是扬麦13、瑞华麦518、国红3号和镇麦15;其余7个品种均为中筋小麦品种,分别是隆麦28、扬麦15、扬麦23、扬麦24、扬麦28、光明麦1311、明麦133。以上结果说明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优质麦生产应以强筋和中强筋品种为主。综合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适合江苏淮南地区生产的优质小麦品种为扬麦13和瑞华麦518。  相似文献   

11.
播期和密度对襄麦D31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襄麦D31对播期和密度的反应规律,于2015-2016年度在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密度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2015年10月14日至11月8日间,播期对襄麦D31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因为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作用显著而对籽粒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以10月29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 329.5kg·hm~(-2)。在180万~315万·hm~(-2)范围内,播种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分别呈现显著提高和显著下降的趋势;播种密度对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以180万·hm~(-2)密度时的产量最大。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和密度反应趋势不同。综合各项试验结果,为争取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襄麦D31(2015年)适宜播期为10月24日至11月3日,适宜密度为180万·hm~(-2)左右,以10月29日播种产量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扬麦16在不同播期与密度下的产量状况.结果表明,相同播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也随之提高.相同密度内,前3个播期的有效穗差异不大,最后1个播期的有效穗最少.4个播期随各自群体密度的增加,实粒数和成穗率随之减少.不同密度、不同播期处理间千粒重和结实率则无显著差异.扬麦16在大面积生产上以播期10月28日,基本苗...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过晚播种(较适播期晚30 d左右)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品种扬麦25为供试材料,在11月1日(适期播)和12月1日(过晚播)条件下设置 225×10株·hm-2和375×10株·hm-2两种种植密度,分析过晚播和适期播小麦产量、氮素积累与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适期播相比,过晚播小麦的播种至出苗阶段延长9 d,出苗至成熟阶段缩短36 d,总生育期缩短27 d,单穗重降低。适期播条件下低密度的小麦产量较高;过晚播小麦在低密度下与适期播相比两年平均减产20.37%,过晚播高密度小麦较适期播低密度处理平均减产12.41%。过晚播条件下增加密度有利于小麦产量提升,平均产量达8 129.80 kg·hm-2。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株·hm-2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和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氮素吸收量,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均显著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在本研究条件下,11月1日适期播种时,扬麦25采用密度225×10株·hm-2,产量可达9 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5%左右;12月1日过晚播种时,采用密度375×10株·hm-2,可以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产量达8 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