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彬  宋杰  王倩  梁俊峰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9):2542-2548
本研究报道一个中国红菇属新记录种——印度碗状红菇(Russula indocatillus)。文中提供了该物种详细的形态学描述、线条图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并且与近缘种进行了比较。印度碗状红菇的主要形态学特征为:棕黄色到赭黄色的菌盖中央,奶油黄色到淡黄色的菌盖边缘,孢子印白色到奶油色,担孢子近球形到宽椭圆形到椭圆形,表面具圆锥状或近圆柱状孤立的疣,单细胞的盖表囊状体,短而纤细,有分叉和分隔的菌盖表皮末端细胞。综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印度碗状红菇属于红菇属异褶亚属劣味组(Russula subg. Heterphyllidia sect. Ingratae)。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亚麻与黄麻两用沤麻池中的沤麻液为研究对象,取样后富集培养分离得到9株脱胶细菌,通过传统微生物学研究手段与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9种细菌分别聚类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4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4株,寡氧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1株。系统发育分析发现9种细菌从亲缘关系上较为接近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这三类菌属也是目前已知细菌中较为常见的脱胶菌属。说明该9种细菌与脱胶菌属关系较近,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传统形态分类学与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自广东的一种腹菌类真菌进行鉴定与描述。结果表明:研究标本为埋生糙孢腹菌(Asperosporus subterraneus Karlsen-Ayala, Gazis&M.E. Sm.),是2021年报道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蘑菇科新属糙孢腹菌属(Asperosporus Karlsen-Ayala, Gazis&M.E. Sm.)成员,目前该属只包含这一个物种,在我国首次被记录。埋生糙孢腹菌的主要特征是担子果不规则球形,外包被稍皱,初期白色至灰白色,后期呈淡棕色;子实体切开后初期淡绿色,后变为粉红色,有土腥味;担孢子14~18μm×11~16μm,宽椭圆形至近球形,粗糙,具锥形纹饰,在5%KOH溶液中呈橙褐色,在Melzer染液中加深为深棕色,孢子上常附着担子小梗残留物。研究标本保藏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GDGM)。  相似文献   

4.
澳洲石斛(Dendrobium kingianum)属于兰科石斛属植物,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近年来,广东省澳洲石斛生产上发生一种疫病,该病害为害茎杆和叶片,引起受害部位变褐腐烂,植株死亡,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发病的澳洲石斛上分离获得一种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显示,该菌可以侵染健康的澳洲石斛盆栽植株引起发病,表现出的症状与大田症状相似。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次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接种菌的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原分离菌为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tub)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与棕榈疫霉(Phytophthorapalmivora)基本一致。BLAST比对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的2个菌株(SHL918和SHL921)的tub基因序列与棕榈疫霉的相似性均为99%。在基于tu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研究菌株与棕榈疫霉聚在同一分支上,支持率为100%。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palmivora)。棕榈疫霉侵染澳洲石斛引起疫病为首次报道。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5.
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线虫,为了获得更多防治该线虫的真菌资源,在室内测定了生防菌D1、D7和A1孢子悬浮液对卵的寄生作用和发酵液的杀线虫活性。结果表明:孢子悬浮液处理12 d后,3株生防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8.83%、81.33%和79.50%。发酵液处理14 d后, 3株生防菌1×发酵液对卵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为70.00%、77.78%和68.89%。3株生防菌发酵液处理3 d后,对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01%、86.74%和80.03%。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D1、D7和A1分别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烟曲霉(A.fumigat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  相似文献   

6.
以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真菌18S rRNA基因V1+V2区,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并对图谱中的优势条带回收测序,通过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而分析正红菇菌根围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在回收测序的19条DGGE条带中,4条为非真菌真核生物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全部序列可以分为4类菌群,GroupⅠ主要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GroupⅡ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GroupⅢ为未知真菌,GroupⅣ主要为节肢动物门生物(Arthropoda)。  相似文献   

7.
印度发现一种新的番石榴果腐病.果实在贮藏期发病率1~2%.市场和果园病果均分离到S.rolfsii.病原菌接种48小时后侵染健果,6~8日后导致腐烂.病果表面布满白色松软菌丝体,随后产生一种圆到椭圆形芥子状菌核.观察表明,菌核生存力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从茶丽纹象甲致病成虫体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na Vuill)871菌株形态学及生物学上的一些特征;探讨其菌粉生产加工工艺,明确采用二级液体种与三级大床发酵相结合的工艺,比二级固体种提高成品率10%~20%、产孢率10%—30%;菌粉在常温下有效贮藏期为一年,冷藏可延长孢子寿命。  相似文献   

9.
十九种兰科植物根的内生担子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产于云南和福建的19种兰科植物的根中分离到内生担子菌株26个,均为不育菌丝,无锁状连合,其特征类似于从其他兰科植物根中分离到的兰科丝核菌类(orchidaceousrhizotonias)真菌。根据菌落和菌丝的特征,将上述分离物划分在角菌根菌属(Ceratorhiza)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和念珠菌根菌属(Moniliopsis)等3个属中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橡胶树RRIM600品系的内生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海南省儋州市的橡胶树RRIM600品系上,采集花、叶、枝、果、根组织分离内生真菌,共分离了504个组织块,获得内生真菌545株.根据形态特征对482株产生孢子的菌株进行鉴定,分别归入21个属,大部分为半知菌,共19属,其中丝孢纲真菌12属,腔孢纲真菌7属;少数为子囊菌,共2属.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拟茎点霉属(Phmopsis)为橡胶树5种组织中的优势属,刺盘孢属(Colletorichum)为叶片组织中的优势属,侧多隔孢属(Pleurophragmium)为根组织中的优势属.这5种组织中的内生真菌定殖率为50%~100%、分离率为0.74~1.52.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部分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组织偏好性.  相似文献   

11.
香草兰根(茎)腐病是香草兰上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报道。本研究从海南省万宁市的兴隆、长丰和南林等地的病样中分离获得了9个菌株,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病原菌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表明海南省万宁市地区的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然后,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9个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被聚类为遗传距离明显的2个分枝,而且分枝Ⅱ的致病性要高于分枝Ⅰ。本研究为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物快速鉴定提供依据,对香草兰根(茎)腐病防治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采后发病芒果果肉中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r DNA-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发病芒果中分离到的病菌T0408鉴定为Colletotrichum asianum Prihastuti,L.CaiK.D.Hyde。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pH值为5~8;环境湿度在75%~98%范围内,湿度越大,菌丝生长速度越快,在3 000 lx日光灯的光照强度下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产孢;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环境湿度为75%~98%,湿度越大、在3 000 lx日光灯的光照强度下连续光照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3.
橡胶树内生真菌ITBB2-1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巴西橡胶树与其内生真菌的相互关系以及机理,通过平板划线分离法从巴西橡胶树健康茎段分离到内生真菌菌株ITBB2-1,并对该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其菌落为白色,生长缓慢,有分生孢子和厚坦孢子;其菌丝透明有隔,约13 d 出现少量渗透液.ITBB2-1菌株具有喜高渗透压的特性,中等NaCl浓度(0.6、1.0mol/L)显著促进其菌落生长.在0.6mol/L NaCl下,菌落生长最快;但随着NaCl浓度继续提高,其作用逐渐由促进生长转化为抑制生长;NaCl浓度增加到5mol/L时,ITBB2-1菌株停止生长.利用18SrDNA和ITS(ITBB2-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ITBB2-1菌株为麦轴梗霉属(Tritirachium Limber)真菌.  相似文献   

14.
麻疯树毒蛋白(curcin)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以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松赤枯病菌(Pestalotia funerea)、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为实验菌,检测了麻疯树毒蛋白(curcin)的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5μg/mL curcin能明显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的产生.浓度提高到50 μg/mL时,水稻稻瘟病菌基本不形成孢子,对松赤枯病菌的孢子形成抑制率达83.8%.光镜下可见处理菌丝明显缩小、变形.SDS-PAGE显示,处理菌丝的蛋白质条带减少.curcin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发育的阻碍作用可能与curcin阻碍了蛋白质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香蕉内在拮抗细菌研究Ⅰ——菌株B215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重病园区,从生长正常的香蕉假茎内分离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B215.经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抑制测定,B215对FOC和香焦其他几种主要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对峙培养明显抑制香蕉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菌带宽度0.5-0.6 cm.菌株B215培养液滤液使香蕉枯萎病菌孢子和菌丝生长点膨大成球状畸形,原生质外泄,细胞崩溃十瘪,其EC50为4.12%.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显示B215为芽抱杆菌(Bacillus);进一步对该菌株做16s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KL-073)具有100%的同源性,二者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同一个分支.将B215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相似文献   

16.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8个菌株均为镰刀菌。利用不同pH、氮源、碳源处理研究了GK4菌株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病原菌GK4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均为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0~1个分隔,ITS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中KP784419等茄病镰刀菌的序列一致率为10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该病菌生长的最适pH为8,最适宜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最适碳源为乳糖;菌丝致死温度为65℃5min。  相似文献   

17.
链霉菌属放线菌是最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也是包含放线菌种类最多的放线菌属.链霉菌属的有效发表种的模式菌株在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上分散归簇于不同的进化分枝.紫黑链霉菌16S rRNA基因进化枝(Streptomyces violaceusniger 16S rRNA gene clade)是其中的一个分枝.该...  相似文献   

18.
樱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樱属(Cerasus)9个种和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和电镜观察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樱属花粉的极面观为圆形或近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三孔沟,外壁纹饰多为条纹状。属内基本一致,但种间也存在着花粉大小,外壁纹饰多为条纹状。属内基本一致,但种间也存在着花粉大小,外壁纹饰的细微差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大豆茎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梦奇  白庆荣  王大川  杨丽娜 《大豆科学》2019,38(3):428-433,454
从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的大豆叶片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分离物,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ITS、ACT、tub2、rpb2、TEF、LSU序列、致病性测试结果以及上述6种引物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将其鉴定为Boeremia exigua var.exigua,这是在我国首次发现该真菌感染大豆。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中,rpb2和TEF基因在种间关系上显示出了较好的区分度,更适用于Boeremia属的鉴定及研究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姬松茸(Agaricus brasiliensis)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菌,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姬松茸种质资源匮乏,对姬松茸的遗传背景认识不足,阻碍了其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现有的种质资源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本研究以姬松茸J1菌株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姬松茸生殖相关结构进行微观形态观察,探究姬松茸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姬松茸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菌褶、担孢子和菌丝体微观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桑葚期菌褶和菌髓处于发育阶段,菌褶片状物不明显;珊瑚期后能明显观察到菌褶片状物,相互平行排列,由菌髓和其两侧的子实层组成,排列紧密,厚度均匀,且着生少量担子,但菌髓呈不规则排列;成形期菌褶更为清晰、排列规整,内菌幕未破裂,菌褶间隙包含表面凸起排列的担孢子和杂乱的导管状细胞,导管状细胞紧密关联;成形期菌褶担子较为饱满,有褶皱,担子上着生有3个孢子梗或4个孢子梗,各担孢子之间有细小的连接丝。通过DAPI对担孢子核数进行染色观察,发现姬松茸大多数担孢子属于双核孢子,少量属于单核和无核孢子;通过DAPI对菌丝体细胞核进行染色观察,发现姬松茸菌丝体属于多核,有隔膜,但未见锁状联合。本研究明确了姬松茸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菌褶、担子、担孢子以及菌丝体的微观形态特征,丰富了姬松茸的生物学研究和生活史过程认识,为姬松茸杂交育种、担孢子交配型、遗传转化体系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