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离子对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茶氨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添加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离子对试剂,以乙腈-水(磷酸)为流动相,在200nm的检测波长条件下,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茶叶中茶氨酸的分析方法。茶氨酸的保留时间为6.27min;在0.04~20μg范围内,茶氨酸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51466×106X+3.28706×105(r2=0.99901);当S/N=3时,最低检测浓度为1.15ng。所建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茶叶中茶氨酸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茶氨酸两方面的作用:(a)茶氨酸是否影响红茶质量;(b)茶氨酸的生理形式。同时也研究了茶树茶氨酸和总氮量以及两者的变化。用半微量凯氏蒸馏法测定总氮量,薄层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氨酸。结果表明:20个红茶样茶氨酸变化范围为0.33~1.59g/100g(干重),而总氮量为3.03~4.30g/100g(干重)。茶氨酸含量与茶叶品质似乎无关,但感官审评为中档的茶叶其茶氨酸(1.05g/100g)比高、低档茶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茶叶中茶氨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未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茶叶中茶氨酸。采用Polaris-C18(250mm×4.6mm)色谱柱,以含0.1%(体积分数)三氟乙酸的水和0.1%(体积分数)三氟乙酸的乙腈作梯度洗脱,流速0.5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为ELSD-2000。茶氨酸浓度在0.062~0.450mg/ml内,其峰面积的常用对数与进样量的常用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5%。本方法具有精确、灵敏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应用HPLC-PDAD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4~5叶初展的福云6号沙培茶籽苗各部位儿茶素类、嘌呤碱、氨基酸(茶氨酸)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儿茶素类、嘌呤碱(咖啡碱、可可碱)主要分布于茶籽苗叶片及嫩茎,子叶下部含量明显降低;EGCG、茶氨酸在茶籽苗嫩叶中含量较高,并随叶片成熟不断减少,但茶氨酸以侧根和主根最为富集,其代谢前体氨基酸(Glu、Ala)在根部亦具较高含量。随着茶籽萌发,茶氨酸在胚根大量合成,初露紫红色嫩茎的茶籽苗根系茶氨酸含量达13.429mg/g鲜重。据此认为培育茶籽及其无性系幼苗,并以幼嫩根系为材料,有望成为茶籽综合利用及天然茶氨酸获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纯度茶氨酸的合成与特性(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茶氨酸(γ-谷酰基乙胺)的合成方法,包括L-谷氨酸的去氢成为吡咯烷酮羟酸(PCA),然后再加纯的乙胺(99%,气-液)反应,得率92.6%,再在84%乙醇溶液中重结晶后,高纯度茶氨酸(A型) 的得率37.4%。其结晶在透视和扫描电镜下呈长方形棱柱,具丝光状。A型茶氨酸的融点为224℃。B型茶氨酸从L-PCA合成,为甘蓝叶状,边缘呈波浪型,融点217—218℃。用HPLC分析证明,A和B型茶氨酸是混合异构体,A型含47.9%的L-茶氨酸,B型含90.9%的L-茶氨酸,100%的L-茶氨酸的旋光度(á)为+8.57。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茶氨酸两种茶叶主要活性成分单独和协同清除2, 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自由基的效果,并通过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测定两种化合物对氧化损伤细胞的氧化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GCG和茶氨酸对ABTS和羟自由基的清除有协同增效作用,对DPPH自由基无协同作用;在细胞水平,EGCG和茶氨酸可协同降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即两者共同作用可协同降低细胞所受的氧化损伤,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5,27(4)
茶籽培育及茶氨酸合成酶活力测定条件的研究研究了茶籽在不同培育载体、温度和时间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的酶反应温度、时间和pH对茶氨酸合成酶活力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茶籽培育的最佳载体为沙子,温度为20℃,时间为2周。通过测定酶活力可知,茶氨酸合成酶最佳的反应温度为35℃,作用时间为40min,pH为7.5。[摘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2),158-161]  相似文献   

8.
《茶叶》1986,(1)
茶氨酸(N-乙基-r-L-谷酰胺)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主要的和特有的氨基酸,至今尚未在其他植物中检出。新近,我们在山茶(Callellia japonica)和茶梅(Camellia sasanqua)二种植物的种子和实生苗中发现了茶氨酸的存在,并测定  相似文献   

9.
茶毫氨基酸组成及矿质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茶白毫的多少及隐显是评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明确茶毫中的化学组成,以富含茶毫的碧螺春、滇红、白毫银针及白牡丹4个茶样为研究对象,将茶毫与茶身进行分离,利用碳氮元素分析仪对其总碳、总氮及碳氮比进行分析,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其氨基酸组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用来测定其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茶毫中的C、N含量分别为2.96%~4.74%和42.87%~45.58%,其中N含量显著低于茶身(P0.01),C含量差异不显著,C/N茶毫显著高于茶身;茶毫中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78%~12.46%和20.78~34.65 mg·g~(-1),其中水解氨基酸主要组分及总量均显著低于茶身(P0.01),游离氨基酸总量低于茶身(P0.05),而茶氨酸、天冬酰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游离氨基酸组分差异不显著,茶毫中茶氨酸所占游离氨基酸的比例显著高于茶身(P0.05);茶毫中的矿质元素普遍低于茶身,其中P、S含量极显著低于茶身(P0.01),其他元素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茶毫中的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并不比茶身高,但品质成分组成比例的差异赋予了富含茶毫茶叶特有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茶氨酸是茶叶氨基酸的重要组成成分,它被誉为茶树的特征性物质,这是因为1950年日本酒户弥二郎首次从绿茶中分离得到以来,迄今除了在蕈(Xeeocomus badius)和山茶花(Camellia Sasanqua)中发现有少量茶氨酸外,其它植物中均尚未发现;又因为茶氨酸在茶叶化学成份中的含量占于物率总量的1—2%,特别在茶叶氨基酸组成中一般占50%以上,高的可达70%以上;同时,茶氨酸又是重要的茶叶品质影响成份,其与茶叶品质的相关系数为0.989。因此,茶氨酸就引起了茶叶科学工作者极大的注意和产生浓厚的兴趣。近  相似文献   

11.
GC-MS及GC测定茶叶中主要游离氨基酸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佳  王川丕  阮建云 《茶叶科学》2010,30(6):445-452
研究了N-(特丁基二甲基硅烷)-N-甲基三氟乙酰胺(≥95%;MTBSTFA)含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1%;TBDMSCl)衍生、气相色谱(GC)和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比较了衍生温度、时间、酸度及辅助试剂等对衍生效率的影响。以正缬氨酸为内标,乙腈为辅助衍生试剂,衍生温度110℃,衍生时间30 min,可以定量检测茶叶中主要的游离氨基酸。茶氨酸产生3个衍生峰,经质谱鉴定第1个峰(按出峰时间)为环状衍生峰,第2个峰为一个N端没有衍生,第3个峰为完全衍生峰。各氨基酸在10~1 000 nmo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对茶叶样品测定结果与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基本一致,添加回收试验表明,茶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天冬氨酸等的回收率为85%~108%。结果表明,试验建立的GC-MS及GC-FID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茶叶中主要游离氨基酸的分离检测,同时GC-MS方法还可用于15N标记的氨基酸的检测,为吸收代谢实验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悬浮培养茶叶细胞合成茶氨酸培养基组成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婺源绿茶嫩叶用MS培养基(加IBA 2βmg/L,6-BA 4βmg/L,盐酸乙胺25βmmol/L)进行茶叶愈伤组织悬浮培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培养基不同组成条件对茶叶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茶氨酸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个培养周期中,细胞收获量和茶氨酸积累量峰值出现时间为培养的第19~22βd;在NH4+/NO3- 1.0/60.0βmmol/L、K+ 100.0βmmol/L、Mg2+ 3.0βmmol/L、H2PO4- 3.0βmmol/L、蔗糖30.0βg/L、水解酪蛋白2.0βg/L条件下,茶叶细胞生长量和茶氨酸积累量分别可达到16.33βg/100βml培养液和3.357βg/100βml培养液;提高培养基中水解酪蛋白浓度可使细胞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得到延长,并有利于茶氨酸积累;H2PO4-浓度主要影响细胞生长速率和茶氨酸积累速率的同步性,低H2PO4-浓度环境中茶氨酸积累速率峰值滞后于细胞增长速率峰值,高H2PO4-浓度环境中早于细胞生长速率峰值出现时间;K+ 和蔗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均不明显;Mg2+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NH4+/NO3-对茶氨酸合成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从生产效率考虑,培养周期以19~22βd为宜。  相似文献   

13.
茶氨酸制备和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淑宏  王开荣  林晨  叶倩  梁月荣 《茶叶》2009,35(3):145-149
本文综述了茶氨酸的特性、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途径、茶氨酸的分离制备以及检测方法,为茶氨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酸度土壤的茶园(pH分别为3.29、4.74、5.32、6.38)为研究点,于2016年4月种植铁观音茶树,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春茶采摘时间)和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秋茶采摘时间)采样测定茶叶鲜叶产量及鲜叶品质成分(茶多酚、茶氨酸、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2019年春茶、秋茶的茶叶产量及茶多酚、茶氨酸、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壤pH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不同pH土壤种植下,相应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土壤pH为5.32时,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以2018年春茶和秋茶为例,茶叶产量为5876、6102 kg/hm2,茶多酚含量为273.42、281.57 mg/g,茶氨酸含量为13.41、10.89 mg/g,氨基酸含量为34.89、35.18 mg/g,咖啡碱含量为28.16、25.23 mg/g,儿茶素组分总量为98.30、100.84 mg/g。可见,随着茶园土壤酸度加剧,茶叶产量和品质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茶树体内的茶氨酸合成酶(Theanine synthetase synthetase,TS)和部分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家族成员都具有催化乙胺和谷氨酸合成茶氨酸的活性。我们将植物中这类与茶树TS序列高度相似,且具有茶氨酸合成活性的酶,统称为类茶氨酸合成酶(Analogue theanine synthase,ATS)。为了探究ATS在非茶植物中的分布,以及乙胺在茶氨酸合成中的作用,本研究以Mico-Tom番茄为试验材料,对水培番茄幼苗进行了外源添加乙胺处理。结果发现,仅在处理组叶片中检测到茶氨酸,并且处理组叶片中的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含量也极显著增加,而丙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从茶树和番茄基因组中鉴定出12个和5个ATS家族成员,它们均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功能的结构域Gln-synt_C;qRT-PCR检测发现,处理组叶片中有2个ATSSlGS1.1SlGS1)表达量极显著提高。上述结果表明,ATS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而乙胺是合成茶氨酸的关键限制因子,能够提高ATS基因的表达,触发茶氨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膜技术富集儿茶素渣中茶氨酸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茶叶深加工中提制儿茶素后的废料—儿茶素渣为材料,在筛选出膜分离与富集茶氨酸最适料液pH值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截留分子量为2500 Da、3500 Da、5000 Da的膜超滤儿茶素渣料液对茶氨酸得率与纯度的影响,以及300 Da纳滤、200 Da纳滤、反渗透、真空蒸发浓缩四种浓缩方法对茶氨酸的效应。结果表明:调节料液体系的pH值至2.8~3.5左右,有利于在超滤过程中分离与富集茶氨酸;选用截留分子量为3500 Da膜超滤儿茶素渣料液,茶多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大部分被截留,其截留率分别为89.90%、92.20%,可获得率为54.50%、纯度为8.92%的茶氨酸料液,300 Da纳滤、200 Da纳滤、反渗透、真空蒸发浓缩四种浓缩方法在加工茶氨酸中,茶氨酸损失率依次为4.51%、3.62%、0.45%、5.15%。综合考虑,利用3500 Da超滤分离与反渗透浓缩可以分离与富集儿茶素渣中的茶氨酸,综合得率与纯度分别为54.05%和8.53%,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为找出并确认陈茶中相对于新茶而特有的香气成分,作为区分新、陈茶的依据,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SDE-GC/MS)对温州7个地区7种绿茶试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顺-2-戊烯-1-醇、2,4-庚二烯醛和3,5-辛二烯-2-酮3种物质均未检出,而以常温、冷藏和冻藏方式贮存陈化后,上述3种物质均呈规律性增长,尤其是顺-2-戊烯-1-醇的含量在不同的贮存方式中与时间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差别。经标准曲线、回收率、精密度和检测底限等方法确认得出顺-2-戊烯-1-醇对区分新陈茶较为有效,2,4-庚二烯醛和3,5-辛二烯-2-酮可作为辅助鉴定物质。这为温州地区绿茶新陈茶的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首先基于溶胶-凝胶方法成功构筑了茚三酮/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将其作为纳米显色剂打印在高效薄层板上茶氨酸所对应的比移值(Rf)处。以乙醇:冰乙酸展开体系对适当脱色处理后的茶叶浸出物进行快速薄层直读显色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展开条件下该直读条带能够有效地分离茶叶提取物中多种氨基酸,所构筑的新型纳米显色剂对目标氨基酸茶氨酸实现了灵敏的直读显色,自显色后条带色斑均匀清晰,其颜色深浅度与其浓度之间有明确的半定量关系。本研究构建的直读显色条带具有安全、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点,在农产品品质鉴定与现场快速检测氨基酸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茶树悬浮细胞茶氨酸生物合成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成浩  高秀清 《茶叶科学》2004,24(2):115-118
对不同外植体来源的茶树培养细胞的茶氨酸生物合成能力、适宜培养细胞合成茶氨酸的培养基条件、培养细胞茶氨酸生物合成动态和更新培养基对提高培养细胞茶氨酸累积含量的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在一个培养周期中,培养细胞的茶氨酸累积高峰出现在第11βd左右。在以每10βd更新一次培养基的条件下,培养细胞茶氨酸合成能力可维持至第30βd左右,达到细胞干重的近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