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缘纹广翅蜡蝉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缘纹广翅蜡蝉最近几年在江苏茶区严重危害茶树,并且为害其它植物如香樟、柑橘等。缘纹广翅蜡蝉一年发生1~2代,多以卵在嫩梢内越冬,少数以成虫在茶丛中越冬。春季越冬卵孵出若虫刺吸为害芽梢,并分泌蜡丝。6、7月间成虫盛发,在茶丛间飞动活跃,刺吸为害夏秋季嫩梢,并刺裂枝梢皮层产卵导致芽梢枯竭。本文对缘纹广翅蜡蝉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方法作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明确二化螟不同寄主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对上述结构的超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二化螟水稻、茭白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为研究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二化螟两种群梗节具2个刺形感器、3个锥形感器;上唇具6对刺形感器;上颚切齿叶具7个端齿,基外侧具2个刺形感器;轴节和茎节各具1个刺形感器;外颚叶具3个锥形感器、2个刺形感器和2个栓锥感器;下颚须侧缘具1个指形感器;下唇须端部有1个刺形感器。两种群间鞭节和下颚须感器数目存在差异:茭白种群鞭节具1个栓锥感器和2个锥形感器,水稻种群则具1个栓锥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茭白种群下颚须具5个锥形感器和3个柱形感器,而水稻种群具4个锥形感器和4个柱形感器。在感器长度上,茭白种群部分龄期幼虫的部分刺形感器(分布于梗节、轴节、茎节)、锥形感器(分布于梗节、下颚须、外颚叶)、栓锥感器(分布于鞭节、外颚叶)显著长于水稻种群的相应感器。茭白种群(1~5龄)的部分柱形感器(分布于下颚须)、3~5龄幼虫部分刺形感器(分布于外颚叶)显著短于水稻种群的相应感器。  相似文献   

3.
李盼  许再福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9):1681-1685
通过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试验,研究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在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1~3龄若虫与雌成虫体上的寄生及其子代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的2种试验中,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均可寄生扶桑绵粉蚧的1~3龄若虫和雌成虫,其中对2龄若虫的寄生率最高,分别是41.20%和45.00%;对粉蚧雌成虫的寄生率最低,但每头僵蚧平均羽化出蜂数最多,分别为9.42头和7.00头,子代雌蜂比例也最大;子代雌蜂在粉蚧1龄若虫体内发育的历期最长,为14.62 d;在粉蚧雌成虫上发育的历期最短,为13.97 d;在粉蚧1龄若虫体内发育的子代蜂的个体最小,在粉蚧雌成虫上发育的子代蜂个体最大。因此,利用松粉蚧抑虱跳小蜂防治扶桑绵粉蚧,应以粉蚧2龄若虫为防治对象,以粉蚧雌成虫为繁殖寄主。  相似文献   

4.
龙芽葱木种子催芽处理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芽葱木AraliamandshuricaRupr.etMaxinl,(吉林省野生经济植物图谱 ) ,别外刺龙芽。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 1 .5~3 0m ,最高达 6m ,直接一般 1~ 1 0 ,树皮灰色 ,密生坚刺 ,老时逐渐脱落 ,顶芽侧芽锥形或卵形常呈紫褐色 ,被数枚磷片 ,叶互生为 2~ 3回羽状复叶 ,伞形花序聚生为顶生伞房状 ,园锥花序 ,里实浆果状核果球形 ,成熟时黑色具五棱 ,每果内种子 2~ 5枚 ,种子肾形 ,花期 8月 ,果期 9~ 1 0月。龙芽葱木根皮入药 ,能补气安神 ,祛风湿 ,活血止痛 ,用于慢性气虚无力 ,神经衰弱等症 ,但具毒性。龙芽葱木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相似文献   

5.
该试验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板井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板井小绿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两性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多个鳞形感器,梗节近端部着生3~5根毛形感器;鞭节细长,分为多亚节,第2、3亚节上各有1个毛形感器,雌虫第4亚节和雄虫第2亚节上各有1锥形感器,其余亚节上均无感器。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且均为球状刺体。因此,板井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的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这些结果为板井小绿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百香果是海南省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多个省区扶贫攻坚的重要产业。病虫害是影响百香果产业的重要因素,随着海南百香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病虫害对百香果产业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凸显。由于缺乏百香果病虫害种类调查鉴定的基础性研究,许多种植户对田间发生的病虫害种类识别不足,从而影响了百香果病虫害的防控效果。为了摸清海南百香果种植区的病虫害种类,于2019—2021年对海南省儋州市、乐东县、屯昌县、文昌市、三亚市、东方市、保亭县、白沙县、海口市等百香果种植区的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与鉴定,并对其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研究。鉴定发现海南百香果种植区的病害有11种,分别是病毒病、茎基腐病、炭疽病、疮痂病、疫病、灰霉病、果腐病、褐斑病、烟煤病、藻斑病和缺镁。重要病害为病毒病和茎基腐病,危害程度分别为4级和3级,炭疽病和疮痂病危害也较重,危害程度均为2级,其他病害危害较轻。害虫有28种,分别是黄胸蓟马、茶黄蓟马、红带蓟马、美洲棘蓟马、普通大蓟马、咖啡木蠹蛾、美洲斑潜蝇、橘小实蝇、斜纹夜蛾、双线盗毒蛾、绿丽刺蛾、白带锯蛱蝶、烟粉虱、温室白粉虱、柑橘粉蚧、木槿曼粉蚧、藤壶蜡蚧、茶角盲蝽、樟颈曼盲蝽、稻绿蝽、中稻缘蝽、茶小绿叶蝉、丽球瓢蜡蝉、绿鳞象甲、眼斑芫菁、白条豆芫菁、甘薯梳龟甲和朱砂叶螨。重要害虫为黄胸蓟马和咖啡木蠹蛾,危害程度均为3级,茶黄蓟马和美洲斑潜蝇的危害也较重,危害程度均为2级,其他害虫危害较轻。软体动物3种,分别是灰巴蜗牛、同型巴蜗牛和一种尚未鉴定的蛞蝓。本研究明确了海南百香果种植区病虫害具体种类,新发现百香果病害1种和害虫24种,为海南百香果病虫害的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茶树上一新记录粉虱——粉背刺粉虱Aleurocanthus inceratus Silvestri,该种亚缘区有11对长度一致的刺毛,其中头胸部5对;在背面中区头胸部有刺毛9对;腹部背面中区有14对,纵向分列3排;管状孔近圆形,盖瓣心形,尾沟不明显。统计了茶树上的9种粉虱即山茶褶粉虱Aleurotrachelus camelliae(Kuwana)、杨梅类伯粉虱Parabamisia myricae(Kuwana)、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番石榴白棒粉虱Aleuroclava psidii Singh、流苏子瘤粉虱Aleuroclava thysanospermi(Takahashi)、归亚瘤棒粉虱Aleuroclava guyavae(Takahashi)、杜鹃穴粉虱Aleurolobus rhododendri Takahashi、柑橘裸粉虱Dialeurodes citri(Ashmead)和粉背刺粉虱Aleurocanthus inceratus Silvestri,根据其伪蛹特征编制了茶树上粉虱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新常态和茶叶消费回归理性的背景下,提高茶叶生产率对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7年微观跟踪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及源泉,并进一步利用2013—2016年微观混合数据,基于“一步法”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的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不同技术扩散路径和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茶叶种植户TFP年均增长2.71%,且呈增长趋势,但具有较为明显的西高东低的区域特征;(2)茶叶种植户的规模报酬率及技术进步率年均下降0.25%和1.50%,技术效率年均增长4.46%,表明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技术效率的改进,而规模报酬率和技术进步却有阻碍作用,而且东中西部均表现出相同的特征;(3)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的决定因素,发现茶叶种植户参加合作社、参加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政府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的技术推广和扩散途径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且采用生物防治和放置粘虫色板的技术采纳行为同样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是否为种植大户、是否与其他种植户交流病虫害防治经验以及是否安置杀虫灯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识别茶叶TFP增长及动力源泉、深刻理解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扩散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板诱杀是监测与防治茶园黑刺粉虱成虫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本文利用黄板对不同品种(品系)上黑刺粉虱成虫的种群密度、年消长动态,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内色板诱集到的粉虱成虫数量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1)中选 2号、中选3号和中选7号上黑刺粉虱成虫的发生数量显著低于目前茶区大面积种植的福鼎大白茶;2)在杭州黑刺粉虱成虫数量具有明显的4个高峰期,其中春季和秋季的虫口发生数量较高;3)色板在上午9:00~11:00期间诱集到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金花散茶”及其“金花菌粉”对被动吸烟(Cigarette smoking environment,CSE)小鼠肺组织受损的预防及修复机制,建立C57BL/6小鼠CSE模型,以600 mg∙kg-1剂量的金花散茶茶汤(Eurotium cristatum tea extract,ECTE)及金花菌粉浸提液(Eurotium cristatum powder extract,ECPE)进行灌喂处理。与CSE模型组相比,小鼠灌喂ECPE和ECTE后,肺组织病理学切片显示其可保护小鼠肺组织形态结构完整;酶联免疫分析显示,灌喂ECPE和ECTE可显著抑制小鼠血清IL-6、IL-8、IL-1β、IFN-γ和TNF-α表达量上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灌喂ECPE和ECTE对小鼠肺组织p-JAK2、p-STAT3、p-JAK2/JAK2、p-STAT3/STAT3高表达起到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灌喂ECPE、ECTE对CSE肺受损小鼠具有明显保护作用,总体趋势为ECPE组优于ECTE组、预防组优于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海岸凤尾蕨是海岸带少有的蕨类植物之一。由于其植株形态和傅氏凤尾蕨相似,因长期被误定为傅氏凤尾蕨而缺乏关注。其实,二者在生境、植株形态、孢子形态及染色体倍性上有明显区别。所以,海岸凤尾蕨由傅氏凤尾蕨的变种提升为种。为厘清海岸凤尾蕨的分布区域和生存现状,通过整理前人的采集记录和研究结果,结合野外考察,使用Arc-GIS 10.7软件构建海岸凤尾蕨不同范围的地理分布信息图,并依据IUCN 3.1的标准,对其保护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从世界地理分布格局来看,海岸凤尾蕨主要分布在亚洲;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中国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澳门、香港和台湾;日本主要分布在琉球群岛;菲律宾主要分布在北部岛屿。(2)根据IUCN 3.1标准,海岸凤尾蕨的保护等级暂时定为近危(NT)。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海岸凤尾蕨的分布范围狭窄,其生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却长期缺乏保护。因此,最后提出相应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溪边凤尾蕨的地理分布规律,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搜集了世界30个大型植物标本数据库中溪边凤尾蕨的标本采集信息,采用Arc-GIS软件、Excel软件建立溪边凤尾蕨不同地理范围的地理分布图和海拔高度分布图,分析其地理分布与河流分布、气候因素、地形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亚洲为溪边凤尾蕨分布中心;在亚洲范围内,中国和日本为分布中心;在中国范围内,长江流域附近为分布中心;在日本范围内,中南部沿河地区为分布中心。从气候类型来看,溪边凤尾蕨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量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这都表明其喜温暖的环境。同时,其分布地点主要为大陆内部的河流附近、临海地区或者岛屿,表明其喜欢湿润的环境。在海拔分布上,溪边凤尾蕨在洲间、国家间、省区间的海拔分布范围差异明显,这可能与经纬度、地形、细胞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海南各植桑区均发现桑小头木虱(Paurocephala sauteri Enderlein)严重为害,桑园被害株率达100%。在我国,该木虱仅记录于台湾省,为我国大陆新入侵害虫。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27±1)℃、RH (70±5)%、12L∶12D],采用45日龄桑树扦插苗和离体叶片饲养,对桑小头木虱的发育与繁殖特性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开展观察。结果表明,桑小头木虱生活史包括卵、1~5龄若虫和成虫期。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水滴形,带短的卵柄,端部具细长的端丝,初产时乳白色,待孵化时可见淡红色眼点;1龄若虫头、胸部乳白色,复眼和腹部橘黄色,无翅芽;2~5龄若虫黄绿色,随着龄期增加,体长增加,翅芽随之变化。2龄翅芽出现,稍突起;3龄翅芽较小,呈三角形;4龄和5龄翅芽长椭圆形,其中5龄超过腹部第1节。各龄若虫和初羽化成虫均可分泌白色球形蜡质。雌雄成虫以两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羽化3 d后体色由黄绿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并开始交配,交配时间为0.5~3 h,结束交配18~21 h后开始产卵,产卵量为20~42粒。卵单个散产于叶片背面叶脉处,偶尔可见产于新抽嫩叶正面边缘,5~7 d后孵化,孵化率为98.19%,雌性百分率为70.44%。若虫期12~18 d,完成一代的时间为18~24 d。本研究将为桑小头木虱的准确识别与监测,以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前提条件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Bioassays were conducted in Mauritania to determine the toxicity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from the tree Melia volkensii Gürke (Meliaceae) to ladybird predators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of the date palm scale, Parlatoria planchardi Targ. (Homoptera: Diaspididae). M. volkensii seed extract was formulated in neem oil or a mixture of neem and maize oil. Three preparations were tested on Chilocorus bipustulatus L. var. iranensis, an introduced species, and one on the indigenous Pharoscymnus anchorago F., a species already used in previous bioassays. Fourth instar larvae were exposed for 2 days to treated scale-infested date palm leaves. The botanical insecticides were toxic to C. bipustulatus. Median lethal application rates (LR50s) were close to the recommended application rate of 1 l/ha. In contrast, P. anchorago showed no increased mortality at this rate. Hazard quotients (application rate divided by the LR50) were generally less than 2, suggesting a low risk for both species. However, risk mitigation measures are recommended when using oil formulations because the threshold value for C. bipustulatus, the more susceptible of the two ladybird species, would be exceeded at higher dose rates or when conducting multiple applications. Sublethal effects included an extension of the larval stage and morphogenetic defects. These effects were again more pronounced in C. bipustulatus than in P. anchorago.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不同季节对报春苣苔属植物组培苗移栽成活的影响,为其今后组培苗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17种报春苣台属植物的组培生根苗为材料,研究季节对移栽成活的影响,分析不同物种间在同一季节的移栽成活差异以及同一物种在4个不同季节的移栽成活差异。大部分种类在春季移栽具有较高的成活率;成活率最高与最低的种类为三苞报春苣苔和粗茎报春苣苔,成活率分别为100.0%、51.3%;适宜春季移栽的种类是:贵港报春苣苔、硬叶报春苣苔、永福报春苣苔、紫花报春苣苔、三苞报春苣苔、阳朔小花苣苔、褐纹报春苣苔、柳江报春苣苔、尖萼报春苣苔、大根报春苣苔。17个种类在夏季移栽具有较低的成活率;成活率最高与最低的种类为大根报春苣苔和漓江报春苣苔,成活率分别为68.7%、15.3%。在17个种类中,超过一半的种类在秋季、冬季移栽具有较高的成活率。秋季移栽成活率最高为桂海报春苣苔、那坡报春苣苔,均为100.0%,成活率最低为褐纹报春苣苔,为20.0%;适宜秋季移栽的种类是:桂海报春苣苔、粗茎报春苣苔、那坡报春苣苔。冬季移栽以冬花报春苣苔的成活率最高,为100.0%,永福报春苣苔的成活率最低,为32.7%;适宜冬季移栽的种类是:桂中报春苣苔、紫萼报春苣苔、冬花报春苣苔、漓江报春苣苔。17个种类的移栽季节以春季的最好,夏季最差,秋季和冬季介于春季和夏季之间。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移栽成活率不同,不同种类其适宜移栽的季节不同,应根据季节移栽合适的种类以保证其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肉桂木栽培食用菌的营养特性,本研究测定了采用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1)生产中废弃物肉桂木栽培的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黑皮鸡枞(Oudemansiella raphanipes),黄伞(Pholiota adiposa)和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及聚类分析对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与分类。结果表明,6种肉桂栽培食用菌的膳食纤维、多糖和蛋白质含量范围分别为24%~46%、4~15 mg/g和19%~43%。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一共解释了92.46%的差异,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共同决定了PC1,赖氨酸决定了PC2。氨基酸评分发现,肉桂木栽培的6种食用菌中,蛋氨酸+半胱氨酸(Met+Cys)含量均过剩,与其他5种食用菌相比,秀珍菇的Met+Cys含量过剩较少,与WHO/FAO模式值相近。聚类分析结果与肉桂木栽培的食用菌的Met+Cys含量有关,黄伞与金顶侧耳距离最近,秀珍菇的Met+Cys含量与其他5种差异较大,聚类距离较远,与WHO/FAO模式值距离较近。综上表明,肉桂木栽培食用菌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比较齐全,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但是由于肉桂木栽培食用菌Met+Cys含量偏高,仍需要与其他日常膳食搭配以达到人体氨基酸的平衡供给。  相似文献   

17.
以滇重楼及其近缘种为对象,通过表型性状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重楼属药用植物的表型变异及各性状对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6个表型性状中,株高、茎粗、叶形、叶宽、叶柄长等性状变异较大(CV值大于40.00%),萼片长、萼片数、花瓣数种间变异较小(CV值均小于25.00%)。5种重楼属植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3~0.82;滇重楼和多叶重楼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高。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多叶重楼、滇重楼的叶部和花部位性状与其他物种差异较大;南重楼和西畴重楼的株高、茎粗、叶宽、根茎长、根茎直径、根茎鲜重与其他重楼属物种差异明显;5种重楼属植物中南重楼与西畴重楼形态最接近,较难区分。相关性分析表明,重楼属植物地上性状与地下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或P<0.01);进一步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分析发现,根茎直径、根茎长、叶柄长、叶长、叶宽、花梗长、株高和花瓣长是筛选药用重楼高产种源的关键性状。  相似文献   

18.
次生代谢物质在植物防御植食性害虫时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次生代谢物质与木薯品种抗虫相关性的报道。本研究系统开展了木瓜秀粉蚧为害前后不同木薯品种叶组织中总酚、丙二醛、单宁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与为害前相比,木瓜秀粉蚧为害1、4、8 d后,感虫木薯品种‘BRA900’‘面包’‘SC205’和‘瑞士T7’叶组织中总酚与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单宁含量则显著降低,而抗虫木薯品种‘缅甸’和‘C1115’叶组织中总酚和单宁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抗虫木薯品种的总酚含量在粉蚧为害前显著低于感虫木薯品种,而粉蚧为害1、4、8 d后显著高于感虫木薯品种;抗虫木薯品种丙二醛含量在为害前与感虫木薯品种无显著差异,粉蚧为害1、4、8 d后显著低于感虫木薯品种;抗虫木薯品种单宁含量在为害前后均显著高于感虫木薯品种。相关性分析发现,木薯对木瓜秀粉蚧的抗性与叶组织中总酚含量和单宁含量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初步阐明基于次生代谢物质总酚、丙二醛、单宁的木薯品种对木瓜秀粉蚧的抗性机理。  相似文献   

19.
黄曲条跳甲是目前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为害特点,目前常用的喷雾法防治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杀虫剂残留超标。为了筛选对黄曲条跳甲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方法,本研究以芥菜为供试蔬菜,通过土壤处理试验,评价了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在供试剂量为2 kg/667 m 2时,处理后14、21、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7%、72.00%、70.64%,优于对照药剂1%联苯菊酯·噻虫胺颗粒剂。同时,该药剂对芥菜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与空白处理相比,2 kg/667 m 2的处理剂量下对芥菜的增产率为58.80%,在采收期芥菜残留分析结果显示,芥菜、土壤中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残留量均小于0.5 mg/kg,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对这2种杀虫剂的残留量的要求。由此可见,施用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采用根施法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本研究中的根施法为一次性施药,与常规喷雾方法比较,大大降低了药剂用量和施药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20.
徐伟东  黎菊  陆强 《中国稻米》2021,27(3):47-50
调研了浙北稻麦连作区稻田糠稷发生及分布状况,并考察了糠稷种子萌发特性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植株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旨在为有效防治糠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糠稷在浙北稻麦连作区直播田发生的相对优势度在0~2.8%、机插田发生的相对优势度在0~3.6%;糠稷种子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光照36℃(12 h)/黑暗28℃(12 h)条件下,浓度为1 000 mg/L、500 mg/L的GA3溶液和浓度为0.2%、0.1%的NaOH溶液浸种24 h,糠稷的发芽率超过90%,较清水处理差异显著,说明糠稷种子存在休眠特性;田间糠稷发生密度越高,对水稻株高抑制率和水稻减产量越明显,当糠稷密度达125株/m2时,对水稻株高抑制率达4.17%,水稻减产率达61.42%;低龄或高龄糠稷植株对恶唑酰草胺和敌稗·丁草胺二种除草剂均较为敏感,低龄糠稷植株对五氟磺草胺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