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以日本引进粳稻品种松前为受体材料,以水稻的近缘属菰为供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受体水稻菰的基因组DNA。经过两个世代的培养,T1世代表型(株形、穗形、籽粒特征)变异不明显,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及有效分蘖数与受体有显著差异。在T2世代发现明显的表型变异株,后代类型丰富,表现为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大、分蘖增多、穗长,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分蘖少,粒形各异有大粒、小粒、长粒,部分表现为带芒,并出现紫粒性状,T2代出现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有关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的研究虽有不少报道,但研究方法雷同,因而存在不少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该项研究中,多个研究者采用的材料类型单一,降低了杂交后代分离的总变异量;研究者对抽样误差的影响估计不足,所谓F2株系的小样本抽样,又进一步缩小了株系内变异程度,这就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建议在水稻早世代稳定特性的研究中,增加多个质量性状的研究内容,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真实。还对表型整齐度与遗传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早世代稳定对育种工作的影响等提出了与研究者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所获得的变异后代(D_2)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变异后代的各株系的酶谱与其亲本的酶谱差异明显。所有的材料除具有两条共同的谱带外,在表型变异明显的各株系间,其酶谱差异很大。这表明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或调控了受体某些基因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4.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及孕穗期茎注射等方法,将玉米等外源供体DNA直接导入水稻品种中,其后代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及粒重等主要性状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异。本文初步报道了用普通栽培水稻盐粳10号为受体,玉米黑307为供体将其DNA经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后得到的变异株系及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后代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5.
突变体创制对花生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最佳诱变效果,本研究对不同基因型花生品种的EMS诱变条件进行摸索,发现花育22号、花育71、花育9301、狮头企和伏花生的最适诱变浓度分别为0.4%、0.5%、0.3%、0.5%和0.3%。通过对最适EMS浓度诱变处理下苗期芽长、株高、根长及根数目分析,发现5个品种虽然都能正常成苗,但均受到较严重的损伤。在预实验基础上,用浓度为0.4%的EMS溶液处理了大约5000粒花育22号种子,M1及M2世代性状调查显示突变群体表型丰富,出现株高、株型、荚果、籽仁、分枝数、叶形等表型变异株系,表型变异率为12.9%。本研究为花生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6.
1976年,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朴亨茂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复态导入法将野生植物"菰"的基因导入到水稻品种松前中,得到了丰富的转菰后代材料。后代材料通过鉴定,选择性状互补材料进行杂交,经过多代选择鉴定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大穗水稻品种通育335。  相似文献   

7.
1976年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朴亨茂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复态导入法“将野生植物“菰“的基因导入到水稻品种“松前“中,得到了丰富的转菰后代材料.后代材料通过鉴定,选择性状互补材料进行杂交,经多代选择鉴定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大穗水稻品种通育221.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糖烟酒公司奶牛场高级工程师林英谋等人,自1984年起,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经液氮(-196℃)处理过的水稻等农作物种子,生长发生了变异,变异植株后代能遗传。这种方法能为农作物优良新品种选育提供新途径。林英谋等人用超低温诱导变异方法,已从水稻品种双青21变异后代中,经3年5世代选择。选出了性状趋向稳定的高秆、矮秆两个变异类型。高秆型平均株高98cm,比对照矮6cm,生育期113天,比对照早熟5天,矮秆型平均株高70cm,比对照矮35cm。1993~1996年间,他们从矮秆型中选出了“超青”新品系。几年来,他们…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远缘杂交类型,提出以转异属植物菰的后代优良材料作为受体,以菰及其它异属植物作为基因供体,通过不同远缘杂交技术,将多种外源植物基因导入同一水稻受体中,创制出多源基因水稻新材料,提出了外源基因植物供体的选择、转基因后代的处理以及如何同水稻育种相结合,缩短育种年限选育水稻品种等方面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0.
1976年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朴亨茂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复态导人法“将野生植物“菰“的基因导入到水稻品种“松前“中,得到了丰富的转菰后代材料.后代材料通过鉴定,选择性状互补材料进行杂交,经多代选择鉴定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大穗水稻品种通育403.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品种通禾66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禾66是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稳产、抗逆性强水稻品种通35为受体,以水稻近缘属稻族菰属黄花菰为供体采用复态导入法授粉,后代采用集团加代、穿梭育种结合系谱选育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适合在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通化、松原等中晚熟稻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用穗茎注射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光宇先生创立的水稻“分子育种”是建立在只有部分外源DAN片断与受体基因组“杂交”的基础上,相对地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矛盾,且能在早世代(3~4代)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新品系。朴亨茂与富威力等用菰(Zizaina)作供体,栽培种为受体育成了抗病水稻品种;李道远等用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Gx1686为供体,中铁31为受体,育成了桂D1号;万文举等用玉米作供体,湘早籼8号作受体育成了多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的玉米稻GER系列。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途径,多是运用“花粉管通道法”,以及种苗“浸泡法”,前种方法结实率低,籽粒易产生霉变,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3.
玉米低钾耐性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以玉米缺钾症状叶片数为指标,对1个耐低钾玉米自交系T和2个低钾敏感玉米自交系S1和S2配制成的2个组合的P1、P2、F1、B1、B2和F2世代进行遗传分析,研究明确玉米耐低钾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玉米低钾耐性遗传在2个组合中都由1对加性+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F2)平均为60.43%,多基因遗传率(F2)平均为15.35%;T×S1组合的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值为80.20%,T×S2组合的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值为71.35%,表明耐低钾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育种应用上可以在低世代进行这一目标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扬麦17和宁麦18均为高产小麦品种,为研究两者的株高遗传机制,以扬麦17与宁麦18杂交获得的310个F_2单株及其衍生F_(2:3)家系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覆盖19条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对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到8个株高QTL,分别位于2D、4B、5A、5B和7A染色体上,4个QTL在两世代中均检测到,其中 QPh-YN-5A.1为一主效株高QTL位点,矮秆效应来自扬麦17,LOD值为8.69和12.81,可解释14.36%和20.46%的表型变异; QPh-YN-2D.1、 QPh-YN-5B.2和 QPh-YN-7A的矮秆效应来自宁麦18,可在两世代中分别解释2.84%和6.37%、4.26%和5.46%、2.15%和3.16%的表型变异。另外4个QTL仅在单世代检测到,其中 QPh-YN-2D.2、 QPh-YN-4B和 QPh-YN-5B.1的矮秆效应来自宁麦18,可分别解释5.05%、11.24%和4.62%的表型变异, QPh-YN-5A.2的矮秆效应来自扬麦17,可解释7.72%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北方粳稻品种通35与野生禾本科植物菰进行远缘杂交,自D_2世代开始出现变异株,杂交后代分离明显,经人工选择获得了若干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新材料;通过恢复力鉴定,筛选到了1份对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良好恢复能力的稳定遗传变异系TH1,TH1与BT型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6A的测交F_1代植株结实率达到了90.3%,与通禾830A、通禾832A和通禾857A的测交F_1代结实率分别为86.2%、84.5%和56.7%,表明稻/菰远缘杂交能创制出BT型粳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16.
外源DNA导入水稻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玉米、高梁、稗子作供体。栽培水稻品种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DNA导入,其后代在抽穗期、株高、穗长,每穗穗数、着粒密度,芒性、色素、抗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表明外源DNA已转入水稻,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技术是进行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转基因水稻后代目标性状的遗传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外源基因导入对水稻受体非目标性状的影响及其产生变异的原因、转基因水稻杂交配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穗茎注射法"将高粱BTx623基因组DNA导入超级杂交稻亲本9311,获得了高着粒密度的大穗变异系"高粱稻"GLR。用225对In Del分子标记对原始变异株及其自交3代株系与供体和受体进行多态性检测,发现两者与受体9311相比分别有20.4%和10.7%的多态位点,并在原始变异株及其自交3代株系中发现受体9311不存在而与供体高粱同源的片段,从分子水平证明了供体高粱DNA片段向受体水稻基因组的转移。比较分析5个已克隆的穗部性状相关基因在变异系与受体9311中的多态性,发现DEP3、D1和Gnla 3个基因共存在35个SNP和6个In Del,其中9个SNP和2个In Del位于外显子。  相似文献   

19.
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槐为供体,花生栽培品种79266和辐8707为受体,采用花萼管注射法和柱头浸滴法将供体DNA导入受体。D1代变异率33.3%~63.4%,变异的性状包括单株果数、果形、果大小、内种皮颜色、株型、叶形、熟性、育性及产量性状。D2的大部分变异株能稳定遗传,不再分离,稳定株行占D2株行的75%~96%。试验表明,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可以引起后代的变异,变异范围广,稳定快,是花生品种改良和创造新种质的有效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0B和IR58025B,在第1代(D1)获得变异,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而高粱DNA导入IR5802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变异系野威B、香粱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