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对大麻生产中的播期、播种量、氮、磷、钾肥料用量等关键农艺措施进行优化栽培 ,选出期望目标 2 0 0 0 kg/hm2 以上的配套技术为 3月 2 6日~ 4月 1日播种 ;播种量为 45~ 5 0 kg/hm2 ;纯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 6 5~ 75 kg/hm2 、2 5~ 30 kg/hm2 、6 0~ 70 kg/hm2 。  相似文献   

2.
分析2011~2012年合浦县甘蔗新台糖22号3个“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产量比不施肥处理1(CK)增长17.0%~64.1%;经济效益增收0.30万~1.43万元/hm2。建立3个试验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综合得出甘蔗新台糖22号最高产量10.70 t/hm2、最高施肥量氮(N)530.0 kg/hm2、磷(P2O5)116.0 kg/hm2、钾(K2O)340.7 kg/hm2和最佳经济产量10.6 t/hm2、最佳施肥量氮(N)438.6 kg/hm2、磷(P2O5)110.9 kg/hm2、钾(K2O)272.9 kg/hm2。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总结出合浦县中低等肥力田块种植甘蔗新台糖22号的科学施肥配方为氮(N)450 kg/hm2、磷(P2O5)120 kg/hm2、钾(K2O)280 kg/hm2,施肥比例为N∶P2O5∶K2O=1∶0.27∶0.62,产量10.59~10.70 t/hm2。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应用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结合马铃薯的生产实践 ,以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栽培措施为决策变量 ,以产量为目标函数 ,建立了马铃薯密度、施磷量、施钾量、种氮肥及追氮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并通过模拟寻优 ,提出了马铃薯单产 30 0 0kg/6 6 7m2 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的定量化指标。当密度较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较少 (X1,X2 ,X3 ,X4 ,X5≤ 0 )时 ,其交互作用为正效应 ,反之 ,则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高海拔地区马铃薯高产中的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高海拔地区织金县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 ,马铃薯产量为14 91t/hm2 ,超过当地平均产量 1 5倍 ,钾肥配施可增产马铃薯 1 0~ 2 5t/hm2 ,增幅 8 0 6 %~2 0 6 3% ,施钾产投比可达 2 0~ 3 5。施钾肥后马铃薯薯块重量增加 19 2 % ,增产以增加薯块为主 ,马铃薯品质有较大改善 ,试验认为 ,高产高效施肥的N∶K2 O比为 10 0∶95~ 14 0为宜 ,即施氮 (N)10 5kg/hm2 ,施钾 (K2 O) 10 0~ 15 0kg/hm2 为宜。施磷量应根据土壤中缺肥情况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5.
在石河子灌耕灰漠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通过肥料、密度的单因素小区试验,得出新陆早43号在新疆的肥料最佳经济适用量和最适栽培密度,最佳施氮(N)量272.4~276.15 kg/hm2、磷(P2O5)93.75~95.7 kg/hm2、钾(K2O)37.5 kg/hm2,氮磷钾比为1∶0.39∶0.12,最佳经济子棉产量为6 987.6~7 456.5 kg/hm2。  相似文献   

6.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宜香1577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因素5水平多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宜香1577产量与移栽密度、施氮量和施钾量3因素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的数学模型,确立了宜香1577高产栽培的移栽密度、施氮量和施钾量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宜香1577具有较大的丰产潜力,在肥力中上田采用"培育壮秧、适当密度栽插和足氮、足钾"的栽培策略,适宜密度为17.20万~20.26万穴/hm2,施氮量(纯氮)为172.4~189.5 kg/hm2,施钾量(K2O)116.8~163.5 kg/hm2.  相似文献   

7.
海城市耿庄镇玉米“3414”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丽芬 《杂粮作物》2009,29(2):148-149
在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开展玉米“3414”试验,研究玉米在不同氮、磷、钾水平配比时的产量效应及最佳施肥量及最佳氮、磷、钾配比。结果表明,本地区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10.82kg/667m^2,P2O5 6.2kg/667m^2和K2O6.54kg/667m^2,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配比为1:0.57:0.6。  相似文献   

8.
山东夏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王庆成  刘开昌 《玉米科学》2004,12(Z2):60-62
通过长期夏玉米高产实践,根据当地的光热资源,提出了山东玉米的高产潜力为25 830 kg/bm2,总结了公顷产量13 500kg以上的夏玉米高产的生理特性和矿质营养(氮、磷、钾等)的吸收规律,提出了高产栽培的具体措施,为玉米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较其他基追比例处理增产3.2%~20.5%,氮收获指数、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5.3个百分点、2.0~21.3个百分点、2.3~10.0 kg/kg和2.3~10.0 kg/kg。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并可提高玉米抽雄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和子粒养分增加量,其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总量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且除苗期外,其他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状况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稻培矮 64S/E3 2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栽培 5 4 94m2 ,平均产量达 15 .2 7t/hm2 。定位追踪观察结果表明 :a)库容量大和生物量高是取得超高产的两大决定因素 ;b)产量构成的特点是穗数略少、穗子特大 ,形成 18.0t/hm2 的库容量 ;c)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后期 ,确保了“库”与“源”的平衡 ,结实率高于 90 % ;d)生物量高主要是由于群体生长率 (CGR)较高 ,净同化率 (NAR)较高又是CGR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高产施肥措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试验采用 311改良饱和D设计方法 ,对青海省新育成的青薯 2号 (32 8)品种进行了氮、磷、钾三大要素的施肥水平研究。其结果表明 :三种化肥对产量影响的大小程度依次排序为N >K >P。经计算机模拟寻优 ,获得了施肥的高产数学模型和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 6 6 7m2 产量高于2 6 0 0kg的最优方案有 18套 ,最佳农艺措施是 :氮肥用量为 2 8 97~ 2 9 15kg ,钾肥用量为 16 5 4~17 11kg ,磷肥用量为 5 34~ 5 88kg。  相似文献   

12.
李玉生 《江西棉花》2003,25(1):32-33
近年来,抗虫棉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使棉花产量、植棉效益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棉田早衰制约了棉花产量的提高。针对导致抗虫棉早衰因素的研究分析,应实施若干防治对策。1 导致早衰的若干因素1 1 传统施肥,造成养分失衡 抗虫棉增产潜力大、需肥量大,其中钾肥需求量尤为重要。钾不但能延长叶龄,同时也能有效防止生理性红叶茎枯的发生。减轻棉叶早落、增强后发潜力、减轻枯叶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转基因抗虫棉氮、磷、钾的需求量为3∶1∶4 5,而大多农民在传统施肥过程中,氮、磷、钾投入比例为3∶0 5∶1 8,造…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氮、磷、钾3因素4水平最优回归设计,在田间探讨土壤中氮、磷、钾对水稻产量及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棠湾龙楼田洋水稻生长发育所需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对水稻产量的作用大于磷肥和钾肥。通过田间试验结果,建立本地区水稻肥料效应函数,获得土壤最佳经济产量为550.83 kg/667m2。其氮、磷(P2O5)、钾(K2O)肥最佳施用量依次为:6.9、1.19、0 kg/667m2。  相似文献   

14.
赣北丘陵棉区土壤类型多为下蜀系黄土发育而成的马肝土,土层厚度中等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缺磷少钾.且地势起伏不平,灌溉条件较差,棉花生长过程中易受伏秋干旱期问水分的胁迫作用.常年子棉产量为3 375~3 750 kg/hm2.为了探索丘陵棉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作者于2007年在湖口县武山镇武里社区11组刘柳林家进行了丘陵棉地超高产栽培实践,试验地面积1 333m2,至12月25日,共收子棉928 kg,折合子棉产量为6 966 kg/hm2.通过这次的棉花超高产栽培实践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5.
豫粳 6号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分蘖力特强、穗多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应为 :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 ,主攻大穗 ,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 ,发挥个体生长优势 ,建立高质量的群体。 9750kg/hm2 以上水平的产量结构应为 :每公顷有效穗数 34 5万左右 ,每穗总粒数 130粒左右 ,结实率 95%左右 ,千粒重 2 6 5g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有 :旱育长龄健根多蘖壮秧 ;扩行缩墩减苗 ;适时适度搁田 ;均衡施氮 ,前后期施氮比例为 6∶4 ,增施促花复合肥 ,氮、磷、钾配比以 1∶0 5∶0 6为宜  相似文献   

16.
氮肥基追比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的氮素运筹技术,在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济麦20、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公顷产量9 000 kg以上)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纯氮307.5~322.5 kg(其中化肥氮270 kg)、基追比例10∶0~4∶6范围内,济麦20、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大而递增,并与此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简单直线正相关或二次曲线相关;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品质指标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而提高.烟农19和皖麦50的植株体内含氮量随生育进程而渐降,分蘖期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以上结果说明,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氮素运筹方式以氮肥总量的40%~50%基施、50%~60%拔节期追施为宜,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a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随着麦棉两熟种植面积的发展 ,棉茬麦的种植规模也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但是 ,在棉茬麦种植过程中 ,由于播种相对推迟 ,越冬前生长期短 ,活动积温少 ,故往往难以壮苗越冬。冬前能否形成壮苗是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 ,而要培育壮苗 ,适期高质量播种是基础。就棉茬麦而言 ,要获得棉、麦的高产高效 ,应做好与棉、麦培管相关的各项工作。1强化管理 ,确保适时腾棉茬1.1肥水协调促早发据多年实践 ,每公顷产皮棉 15 0 0 kg的棉田应施纯氮2 0 7~ 2 76kg,氮、磷、钾比例以1∶ 0 .6∶ 0 .5较为经济有效。首先施足底肥 ,每公顷施有机肥 30 t或饼肥 …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给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参考依据,于2007-2008年在河南温县、兰考两试验点,以两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在全生育期施氮0、90、180、270 和360 kg N ·hm-2(底施和拔节期追施各半)的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试验点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达到了每公顷9 000 kg以上的水平,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和90 kg N ·hm-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其他处理相比,180和270 kg·hm-2处理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进而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两试验点的施氮处理对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成穗数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显著提高了多穗型品种豫麦49的成穗数;两品种穗粒数和粒重均表现为不施氮和90 kg N ·hm-2处理显著低于适宜施氮量(180和270 kg N ·hm-2)处理。两品种在两试验点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不同,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在270和180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在施氮量180~270 kg·hm-2、基施和拔节期比例5∶5条件下,在稳定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促进花后物质积累量,提高粒重,可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江苏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明确提高产量的调控途径,以小麦品种扬麦25为材料,分别在江苏省扬州市和兴化市两地种植,设置高密无氮(Y0,基本苗300×10~4株·hm~(-2),不施氮)、高密高氮(Y1,300×10~4株·hm~(-2),施氮300 kg·hm~(-2))、低密中高氮(Y2,150×10~4株·hm~(-2),施氮270 kg·hm~(-2))和中密中氮(Y3,225×10~4株·hm~(-2),施氮240 kg·hm~(-2))4种栽培模式,对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产量和群体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和兴化试验点产量均表现为Y3Y1Y2Y0,其中Y3与Y1及Y1与Y2模式的平均产量差值分别为434.54和312.82 kg·hm~(-2)。经通径分析,穗数差和粒重差是导致模式间产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差、开花至乳熟期绿叶面积持续时间(LAD)差与产量差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差、孕穗至开花期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差与产量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来看,基本苗225×10~4株·hm~(-2)、施氮量24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为5∶1∶4的栽培模式能够使稻茬小麦保持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绿叶面积持续期,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是缩小产量差的主要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培矮64S/E32超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有俊 《杂交水稻》2001,16(1):40-42
1998年进行超级稻培矮64S/E32的超高产示范种植,产量平均11.84t/hm^2,最高田块达12.10t/hm^2。1999年扩大示范,尽管受恶劣气候影响,产量平均10.54t/hm^2,最高田块达11.42t/hm^2。培矮64S/E32表现出株型紧、产量高、优势强、抗性好的特点。超高产栽培主要应抓住群体质量调库源,早发稳长攻壮杆,保足穗粒争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