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作物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究江苏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形成的原因,明确提高产量的调控途径,以小麦品种扬麦25为材料,分别在江苏省扬州市和兴化市两地种植,设置高密无氮(Y0,基本苗300×10~4株·hm~(-2),不施氮)、高密高氮(Y1,300×10~4株·hm~(-2),施氮300 kg·hm~(-2))、低密中高氮(Y2,150×10~4株·hm~(-2),施氮270 kg·hm~(-2))和中密中氮(Y3,225×10~4株·hm~(-2),施氮240 kg·hm~(-2))4种栽培模式,对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产量和群体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和兴化试验点产量均表现为Y3Y1Y2Y0,其中Y3与Y1及Y1与Y2模式的平均产量差值分别为434.54和312.82 kg·hm~(-2)。经通径分析,穗数差和粒重差是导致模式间产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差、开花至乳熟期绿叶面积持续时间(LAD)差与产量差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差、孕穗至开花期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差与产量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来看,基本苗225×10~4株·hm~(-2)、施氮量24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为5∶1∶4的栽培模式能够使稻茬小麦保持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绿叶面积持续期,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是缩小产量差的主要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