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在世界上许多大麦育种计划中,已普遍利用拟直立型突变体(erectoides muntante)选育高度抗倒伏的矮秆大麦品种。关于拟直立型大麦突变体,甚至是几个染色体连锁群上许多位点的等位基因系列,都已进行了遗传学鉴定。但是,类似的突变体在小麦育种上的利用则还刚刚开始。目前,只在少数育种计划中应用,而且只涉及有限的几个突变体,可能是六个广为利用的、来源于自  相似文献   

2.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素代谢、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从大麦鄂啤2号(野生型)7Li离子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份大麦阶段性低温诱导白化突变体(SLTW),该突变体受低温诱导后,于五叶期叶片开始出现白化现象,温度升高后于拔节期逐步恢复为绿色。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下降。SLTW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转录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类胡萝卜素合成、四吡咯结合、血红素结合、铁结合、氧化还原过程、光合作用等通路上。叶绿素合成基因(ID号为HORVU.MOREX.r2.2HG0174230)和类胡萝卜素代谢基因(ID号为HORVU.MOREX.r2.5HG0354290)在SLTW突变体与野生型中的表达量均差异显著,且均检测到SNP突变,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大麦阶段性白化有关。编码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细胞色素P450、跨膜转运(ABC转运)蛋白及转录因子也可能是调控大麦阶段性白化的潜在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
前言大麦黄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及土传小麦花叶病都是土传病毒病,广泛分布在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各地,发生在秋播麦上、且为害严重。大麦黄花叶病毒(BYMV)只感染大麦、不感染其它麦类作物。受该病毒感染了的啤酒大麦呈现枯斑、黄化、萎缩症状,严重者全株枯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大麦黄花叶病(BYMV)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1)利用标志基因定位,(2)酯酶同工酶基因位点与抗BYMV基因的关系;(3)应用三体分析进行抗BYMV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最后,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提出了基因定位将碰到的问题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病原病毒的种类日本的麦类土传病毒病有大麦黄花叶病(BYMV)、小麦黄花叶病(WYMV)和麦类黄花叶病(SBWMV).BYMV开始在茎叶上产生黄绿相间的细长斑点.发病盛期,植株萎缩,叶身全面出现镶嵌花样,严重黄化.WYMV的病症没有BYMV明显.SBWMV与前二者比较,萎缩程度严重,黄绿相间的斑条较长,绿的部分稍浓.SBWMV和BYMV或WYMV的复合感  相似文献   

6.
叶色突变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突变株系是解析植物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等过程的理想材料。大麦黄绿叶色突变体ygl是本课题组在鄂大麦934的EMS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的,该突变体的叶色在整个生育期都较野生型浅,而且苗期呈现黄绿色,后期表现为浅绿色。与野生型相比,ygl株高和千粒重分别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降低,其它重要产量性状,如穗数、穗长和穗粒数等无显著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ygl苗期叶片中基粒类囊体严重线性化,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以正常叶色大麦品种Harrington和黄绿叶色突变体ygl为亲本构建了F_2分离群体,对F_2群体及其衍生的F_(2:3)家系进行分析发现,该性状由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命名为HvYGL(yellowgreenleaf)。利用上述F_2群体,通过基于SSR的BSA法,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大麦3H染色体上12.7 cM的区间内,其中 Bmag0209、 EBmac0871和 Bmag603三个标记与黄绿叶色性状共分离。  相似文献   

7.
为发掘应用新的大麦矮秆突变体,以大麦品种秀麦3号辐照诱变的矮秆突变体m1062为材料,分析该矮秆突变体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单株穗数、抽穗期、百粒质量和单株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以明确其矮化效应及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株高降低26.77~28.11 cm,各茎节长和穗长都有不同程度降低;穗粒数和单株穗数增加,抽穗期推迟,百粒质量降低,但对单株产量没有负面影响。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m106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明显增加。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隐性单基因控制。本结果可为矮秆突变体m1062的育种应用、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前文(大麦科学,1995)已介绍了大麦籽粒原花色素缺失突变体筛选的意义与进展。本文进一步总结报道对其基因及酶作用水平上的研究现状,供有关者提供参考。对至今所筛选出来的700多个ant突变体的基因等位性分析表明,它们的突变发生在28个不同的ant位点,分别控制大麦类黄国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的反应位点。已知大麦中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如下:面二酸单酸CoA+P一香豆酸CoA一~苯基苯乙烯酮一~4〕,7一三羟基黄烷阴一~圣草酚——二氢懈皮酮~无色花色素\花色素~~花色音根据。ant突变体类黄酮代谢的变化;可将它分们分成如下三大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外在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先后获得烟草、马铃茹、甘蔗、水稻、小麦、大麦、番茄、玉米、油菜、大豆、胡萝卜和苜蓿等作物抗性突变体;并育成了抗斐济病毒病、霜霉病和眼斑病的甘蔗品种,抗叶枯病的小麦品种以及抗除草剂黄草灵的大麦新品种。七十年代,日本学者石井和小笠原等人试图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抗稻瘟病突变体离体筛选,但因污染问题未能成功。最近,我国上海市农科院郑祖玲等人指  相似文献   

10.
[英]/W.Gottschalk……//Znduced Mntations in plont Breeding.1983.91—94。大麦最重要的病害是由真菌Erysiphe graminis引起的白粉病。应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已获得许多不同抗病突变体。到目前为止,可以得到几百个这类突变体,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用于大麦育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麦籽粒中原花色素(proanthocyanidin)对啤酒生产的影响及其有关研究进展,我们曾作综述。这是一类引起啤酒混浊的主要物质,国外对此已有广泛研究,而且,通过诱变育种至今已获得500多个无原花色素的大麦突变体。国内对此研究甚少,有关育种工作迟迟未能展开,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尚未掌握有效的筛选技术。因为籽粒中的原花色素非肉眼所能看见,只能通过化学分析才能确定其存在,如果没有一种快速的检测手段,要寻找0.003%的无原花色素突变体是不可能的。为了促进我国啤酒大麦品质育种工作的展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福建省大麦生产的发展 ,育种工作者 ,陆续育出了一批大麦品种 (系 ) ,现综合 1996~1999年两个年度省大麦联合区试结果 ,并对新育成的大麦品种 (系 )的可用性进行分析、评价。1 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 (系 ) :闽麦 0 2、莆大麦 6号、莆大麦 7号和莆大麦 8号、泉大麦 4 4、泉大麦 57、泉大麦 14 ,并以本省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莆大麦 5号为对照。1996~ 1999年进行两个年度省大麦品种区域试验 ,统一布点 ,试验设计、观察记载、考种、测产等内容均按省大麦品种区试统一方案进行。对各试验点材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2 结…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大麦酸铝毒害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大麦铝毒害的首要症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受阻 ,根系微观结构改变 ,其机制可能包括 :铝引起细胞死亡、缺乏细胞壁合成底物、铝影响DNA合成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等几个方面。大麦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分泌物如有机酸、多肽等螯合根际铝 ,也可提高根际 pH使铝沉淀 ,减弱铝毒性 ,对进入细胞内的铝也可通过与铝形成无毒的复合物 ,或将铝主动运入液泡中 ,解除内部铝毒。对大麦的遗传研究表明 ,大麦耐铝性是由单基因控制 ,耐铝性不同的品种分别是由多基因座控制。利用苏木精染色等方法已鉴定出一些耐铝材料 ,通过突变体筛选已获得了一些抗铝的大麦品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有望将小麦耐铝基因导入大麦 ,显著提高大麦耐铝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Driscoll(1972)建议用细胞核雄性不育产生杂种小麦的XYZ系统,之后他(1977)又指出"奠基石"雄性不育突变体是达到这一目的良好材料.然而,要找到该系统的第二组成部分(即能补偿"奠基石"雄性不育性的外来染色体)却是很难的.Islam等(1981)指出,当小麦染色体4A二体被具结构变异的大麦染色体4H(这里称4Hm)所代替时,其育性可得到充分恢复,于是人们期望这一大麦染色体可能运用于XYZ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细胞学鉴定和同功酶分析等方的,研究了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结合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讨论了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种的分类系统问题.本文所列事实支持了把二棱野生大麦(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作为真正的野生种,把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六棱无柄野生大麦和六棱裸粒野生大麦划为一个种,即六棱野生大麦〔H、agriocrithon (E. Abegr Shao)〕(以下分为三个变种)的观点.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先后发现了栽培大麦(Hordaum vulgare L. )的近缘野生大麦.Koch (1848)在中东地区发现了碎穗二棱大麦(H. spontaneum C. Koch)〔18、20〕.后来,人们相续发现了它的三个变种,Var. ituaburense (Boiss) Nabelek, Var. ischnaturum (Cosson) Thell和Var. Proskowetzii Nabelek. Abeng (1938)间接地从我国西藏和四川西部找到了碎穗六棱大麦,命名为H. agriocrithon. E. Aberg 〔10,11〕. Bakhteyev (1956)在中亚发现了六棱瓶型野生大麦,命名为H· lagunculiforme Bakht〔12〕,他于1962 年把它归属于二棱野生大麦的一个变种〔13〕邵启全等(1975)〔1〕报道我国西藏和川西有广泛分布着以上野生大麦的同时,还报道了新发现的六棱裸粒野生大麦,H· agrioorithon Var. nudum shao.然而,人们对以上野生大麦做过不同的分类系统,彼此间分歧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把栽培大麦的所有近缘野生大麦都归于栽培大麦一个种内.〔4,14,15,16,17,21〕.二、把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大麦分为三个不同的野生种,〔5,13,20〕即二棱野生大麦种,瓶型野生大麦种和六棱野生大麦种.三、把栽培大麦的近缘野生大麦分为两个不同的种〔2,3,11〕即二棱野生大麦种和六棱野生大麦种.以往对近缘野生大麦的分类主要依靠它们分布调查形态特征和杂交实验.本文则用栽培大麦及其各种近缘野生大麦为实验材料,用细胞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这些材料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辐射诱变有提高基因突变率、打破性状连锁和促进基因重组、克服植物自交不亲和性、促进远缘杂交实现基因转移等优点。近 4 0年来 ,国内外大麦辐射育种己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成就。实践证明 ,辐射诱变在诱发大麦产量、株高、熟期、抗性、品质、雄性不育等突变 ,创造新种质和选育新品种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国大麦辐射育种与世界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今后必须一方面改变诱变源因子利用和辐照处理方法单一的局面 ,加强先进辐射诱变技术运用 ;另一方面注重在矮秆资源创新、突变体间接利用、啤酒品质突变、大麦辐照介导遗传转化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大麦品种(系)在豫南地区的性状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驻99024、驻20057-9、驻大麦7号、驻大麦3号、驻大麦5号、驻3-257及驻大麦4号等7个大麦品种(系)在豫南地区的性状表现研究,综合分析表明:参试品种(系)中,两个多棱饲料大麦驻大麦4号及驻3-257和二棱啤酒大麦品种驻大麦3号、驻大麦5号、驻大麦7号及驻20057-9这六个品种(系),适应性强,丰产性好,均可在豫南地区栽培种植,其中以驻大麦4号及驻大麦3号抗性最好,而驻99024适应性抗逆性稍差。  相似文献   

18.
植物体细胞组织的离体培养是生物技术中研究最早和最多的一个领域,也是其它一些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它目前被广泛用于体细胞遗传等理论研究和农作物育种,实践。在农作物育种上,体细胞组织培养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作用:(1)创造遗传变异;(2)挽救边缘杂种胚;(3)扩大繁殖系数;(4)筛选细胞突变体;(s)保存稀有种质资源。大麦是较早开展组织培养研究的作物之一,早在1890年,Brown和Mortis在研究平谷类  相似文献   

19.
大麦耐铝毒机理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大麦酸铝毒害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大麦铝毒害的首要症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受阻,根系微观结构改变,其机制可能包括:铝引起细胞死亡、缺乏细胞壁合成底物、铝影响DNA合成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等几个方面。大麦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分泌物如有机酸、多肽等螯合根际铝,也可提高根际pH使铝沉淀,减弱铝毒性,对进入细胞内的铝也可通过与铝形成无毒的复合物,或将铝主动运入液泡中,解除内部铝毒。对大麦的遗传研究表明,大麦耐铝性是由单基因控制,耐铝性不同的品种分别是由多基因座控制。利用苏木精染色等方法已鉴定出一些耐铝材料,通过突变体筛选已获得了一些抗铝的大麦品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望将小麦耐铝基因导入大麦,显著提高大麦耐铝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西藏野生大麦具有遗传多样性,它们对研究大麦系统发育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藏野生大麦之间以及它们与西藏栽培大麦之间的杂种 F_1的性状表现,研究西藏野生大麦主要分类性状的显性遗传,以揭示它们在大麦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证明;13对性状的显性遗传,其中窄护颖对宽护颖、钩芒对长芒、紫叶耳对白叶耳、红褐稃对黄稃、黑稃对紫稃、深粒色(绿、紫、黑等)对浅粒色(黄)等为显性的结果,未见过报道。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并参考以往报道,作者勾画出由多年生野生大麦向栽培大麦的进化体系,有关中间型大麦亚种的渊源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