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水溶性磷肥在茶园土壤中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磷酸钙是茶叶生产中最常用的水溶性磷肥。这类磷肥由于很容易被土壤中铁、铝、钙等离子固定,因而肥效往往较低,这在富含铁、铝离子的酸性茶园土壤上表现尤为显著。茶园土壤上磷肥利用率较低,不仅限制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而且造成生产投入上的很大浪费。因此,了解水溶性磷在茶园土壤中的吸附、固定和转化过程,对于正确指导茶园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试验采用室内培养法,模拟水溶性磷肥在茶园土壤中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分级方法,研究了海南岛热作土壤(即热带旱作土壤,以下同)无机磷的形态和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及肥效。初步结果表明海南岛热作土壤无机磷以闭蓄态磷酸盐(Occluded phosphate 即O—P)为主体,其含量占土壤无机磷总量50%以上。非闭蓄态磷酸盐(Non-occluded phosphate即非O—P)则以磷酸铁(Fe—P)为主,其次是磷酸钙(Ca—P)和磷酸铝(Al—P)。土壤有效磷(Bray No.1法提取,以下同)大都在3~15ppm,仅占非O—P的3~10%。因此海南岛热作土壤普遍缺磷,施磷肥的效果显著。自然土壤有效磷与土壤Al—P相关极显著。与Fe—P相关不显著,而与Ca—P和O—P呈负相关。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在热作土壤中主要向非O—P转化,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盆栽两个月后,土壤O—P没有明显增减,而非O—P特别是Fe—P、Al—P则显著增加。施肥后土壤Fe—P、Al—P与土壤有效磷和作物吸收磷量相关显著,说明磷肥在土壤中转化形成的非O—P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当造)对作物是有效的,而不是很快“固定”失效。因此,对热作土壤中磷酸铁、铝的性质和磷肥的施肥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用^32P研究土壤pH值对茶树吸收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智 《中国茶叶》1989,(2):26-27
茶树是喜酸作物,适合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但在宜茶的土壤pH范围内,水溶性磷很容易被吸附、固定,磷肥利用率往往较低。因此,研究土壤pH值对茶树磷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对于加强茶树磷素营养,提高茶园中磷肥利用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试验采用同位素~(32)P示踪法,研究了不同pH值土壤上茶树对磷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的规律。试验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铝磷对茶树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性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活性铝,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植物营养均有一定的影响。活性铝是土壤酸化的给源,能使土壤磷产生沉淀作用,降低磷的有效性,易对作物产生铝害。世界产茶国家茶园大多分布于富铝、有效磷低的酸性土壤上,我国茶园土壤多是砖红壤和红黄壤。小西茂毅等人水培茶树的研究认为,茶树是一种耐铝性的作物,铝有促进茶树生长的作用。随着茶园化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更趋于酸化,磷的固定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提高鲜叶的产量和质量,从茶树营养生理方面,采用砂培法探讨铝、磷对茶树生长的相互效应,以及茶树吸收铝、磷的浓度比(Al/P)很有必要。1983和1984年进行了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5.
茶园土壤磷素营养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系“好酸作物”,在酸性较强的红黄壤上可以较好地生长。这种土壤对磷的自然固定能力很强,因此,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很低。茶树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低磷的环境,形成了对磷吸收的自身特点。据研究,茶树不仅能吸收土壤中的水溶性磷,而且还能吸收与铁、铝、钙结合的难溶性磷,甚至对原生矿物晶格中的某些磷也有一定的吸收利用能力。长期以来,在衡量茶园土壤磷的有效程度时,往往沿用各种作物都通用的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方法。但是,通过对茶园土壤磷素营养状况的大量研究和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由于茶树对磷的吸收利用能力比其他作物强,用一般方法测定有效磷含量很难反映茶园上壤实际的供磷能力,因此有必要制定出  相似文献   

6.
对江浙皖三省茶园土壤硫含量及其影响因子,土壤对硫的吸附固定特性等的研究表明,茶园土镶有效硫含量在5.4—250.7mg/kg之间,平均为54.1mg/kg,以浙江最高,江苏次之,安徽最低;土壤全硫量在24-453 mg/kg之间,平均为190.5 mg/kg;土壤有效硫占全硫的比例在1.38%-69.1%之间,平均为17.2%。土壤有效硫含量与全硫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成土母质和茶叶产量等均有明显的关系。茶园土壤有效硫含量在过去十年中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平均降幅达32.8%;缺硫土壤的比例也相应由31.2%提高到了46.1%。土壤对硫的吸附固定能力因施硫量和成土母质不同而异,随着施硫量的增加,土壤对SO_4~(2-)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弱;成土母质间比较表现为第四纪红土>鞍山斑岩>溪流冲积物>红砂岩,加入到土壤中的硫素养分平均有29.9%被吸附固定。  相似文献   

7.
施用不同豆科绿肥对酸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尼龙袋法,研究酸性土壤施用4种豆科绿肥(尖叶木蓝、铺地木蓝、扁豆与链荚豆)后,在1年内不同时间,土壤无机磷各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绿肥对于土壤无机磷影响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上施用豆科绿肥可显著降低酸性土壤无机磷的总量,对于土壤无机磷各组分,施用绿肥可显著增加土壤铁磷(Fe-P)以及铝磷(Al-P)的含量,但显著降低土壤中钙磷(Ca-P)以及闭蓄态磷(O-P)的含量;施用绿肥对于土壤无机磷的影响随施肥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含量和分布是土壤形成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化学性质。海南岛热带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分级的研究结果表明。(1) 海南岛早地土壤无机磷总量受到成土母质的深刻影响。玄武岩砖红壤无机磷总量>变质岩(云母片岩)和砂页岩砖红壤>红色石灰土>花岗岩砖红壤>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和燥红土。(2) 土壤发育程度对闭蓄态磷(O—P)和非闭蓄态磷(非O—P)的相对比例的影响超过母质的作用,但非O—P的形态组成却与母质关系密切。玄武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以磷酸铁盐(Fe—P)为主;花岗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磷酸钙盐(Ca—P)和磷酸铝盐(Al—P)相对含量较高。(3) 一般来说,土壤表层的无机磷总量、非O—P和有效磷都高于心土层,而表层O—P含量则低于下层。发育程度高的砖红壤无机磷在剖面上的分布比幼年土均匀。(4) 海南岛各类土壤有效磷水平差异很大,其高低主要决定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组成。  相似文献   

9.
Morita  A 丁文 《福建热作科技》1990,(3):47-48,F003
在日本的大部分茶园,PH值低于5.0的酸性土壤,都能适应茶树生长.在酸性土壤中,铝被解离并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因此,许多植物受到铝解离后的毒性影响.由于铝和磷形成化合物导致植物缺磷症是毒性影响之一.但茶树却未发现有铝中毒现象.如果它们之间有差异的话,这可能是铝的存在刺激了茶树生长和磷的吸收的原因(Kon-ishi et al.1985).茶树在水培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沙群岛9个主要岛屿、12个剖面的52个土壤样品的分析研究,发现西沙群岛土壤磷的含量有从海岸向内陆递增的趋向;土壤全磷量中无机P占优点,而有机P的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土壤无机P形态以磷酸钙盐(Ca-P,以下仝)占绝对优势(占98%以上),其他铁、铝磷酸盐〔Fe(AL)-P〕和闭蓄态磷(O-P)含量很微,因而磷的有效性很高,构溶P占无机P总量的30%左右;西沙群岛的磷质石灰土--  相似文献   

11.
不同咖啡园土壤磷素形态特征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咖啡园土壤磷素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素以无机磷为主,无机磷中以O-P居多,约占无机磷总量的54.63%;有机磷中以中活性有机磷居多,约占有机磷总量的70.14%;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全磷含量差异显著,但变化趋势不明显,有效磷、Al-P和Fe-P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有机磷总量、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呈显著下降趋势;Ca-P、Fe-P、Al-P与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磷素大量积累时主要以增加无机磷组分中有效性较高的Ca-P、Al-P和Fe-P为主。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砂培和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水稻利用难溶性磷酸盐(Al P和Fe P)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分泌物活化特性的关系。 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Al P和Fe P处理都显著降低了8个水稻基因型的生物量、吸磷量和植株磷浓度。在Al P或Fe P处理下,8个水稻基因型的生物量、吸磷量和植株磷浓度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正常供磷处理和低磷处理的水稻植株的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磷酸盐都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力。相对而言,磷缺乏植株的根系分泌物对Al P或Fe P的活化能力都要高于正常供磷处理的植株。相关性分析表明,磷缺乏植株根系分泌物对Al P或Fe P的活化能力和水稻吸收Al P或Fe P的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活化能力并不能反映水稻吸收难溶性磷酸盐的能力。对于大部分基因型来说,低磷处理增加了根系苹果酸和草酸的分泌量。然而,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量与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活化能力并没有呈现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6个省的红壤茶园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磷素含量及茶叶产量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茶园土的磷酸酶以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较强,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弱;磷酸酶在土体中的垂直和水平分布规律,表现为土层越深、离根系越远,酶活性越弱。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Bray-I法的磷,A1-P、Fe-P、Ca-P和茶叶产量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可以作为衡量土壤供磷能力和土壤生产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磷酸酶对有机磷的酶促水解、提高茶树可吸收态磷的含量具有明显的作用。研究还表明,施用有机肥  相似文献   

14.
大豆利用难溶磷源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源于不同pH土壤上的各种大豆基因型利用难溶性磷源有明显差异.采用分别代表着南方、西北和东北本地品种三种基因型大豆,研究它们生物量、磷素积累、分泌的有机酸、根际pH和磷素利用效率(PUE)的差异.三种基因型大豆都比较偏爱Al-P,然而,绥农10号和泥巴豆在利用Al-P时,生物量比Na-P分别少8.5%和9.4%,比Ca-P和Fe-P分别多5.3%和11.8%,6.4%和42.2%.新大豆1号利用Al-P时生物量比Na-P、Fe-P和Ca-P分别多1.4%、20.8%和40.8%.地上部、根系和根瘤含磷量变化范围分别在1.37~2.47 mg/g、1.39~3.04 mg/g和3.20~4.73 mg/g.绥农10号、新大豆1号和泥巴豆最大总磷含量分别出现在Al-P、Fe-P和Fe-P条件下.泥巴豆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表现出下面的顺序:草酸>乳酸>苹果酸;新大豆1号表现为:乳酸>苹果酸>丙二酸>草酸>柠檬酸;泥巴豆表现为:苹果酸>草酸>乳酸>柠檬酸>丙二酸.无论供给哪种形态磷源,根际pH变化范围为5.48~6.52.新大豆1号磷素利用效率比绥农10号和泥巴豆高,绥农10号、新大豆1号和泥巴豆最大磷素利用效率分别出现在Al-P、Al-P和Na-P源条件下.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生长和磷吸收对各种难溶磷源的反应不同,各基因型磷素利用差异与根系分泌物和根际pH有关.  相似文献   

15.
茶要对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月荣  赵启泉等 《茶叶》2000,26(4):205-208
利用盆栽试验了茶树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铵和茶树鲜叶,茶树干重显著增加。硫酸铵显著促进梢生长并提高氨基酸偏一,施茶树鲜叶显著促进茶树根系生长。施茶树鲜叶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而且pH最高、活性铝含量很低。施用硫酸铵处理的土壤显著酸化。研究表明,茶园土壤酸化的主导因子是施用酸性化学肥料和茶树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等,而并非茶树落叶和修剪叶还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3种改良剂(秸秆生物质炭、钙镁磷肥和蚯蚓液态肥)及其不同配施方式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调控效果与机理。模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降低交换态铝含量,同时显著提高有效硒含量。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硒由有机结合态向可溶态转化,从而增加土壤有效硒含量;铝由交换态向有机配位态转化,土壤潜性酸度降低,进一步增强硒的有效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生物质炭和钙镁磷肥的不同配施方式均能有效抑制茶园土壤进一步酸化,显著提高土壤硒有效性及茶叶硒含量,其中同时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和钙镁磷肥再错时配施蚯蚓液态肥的效果最佳。本研究可为酸性富硒土壤地区开发富硒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有机肥替代模式对安吉白茶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月  赖建红  孙万春  曹芸 《茶叶》2021,47(1):35-3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种植、秸秆覆盖和种草覆盖三种有机替代模式对安吉白茶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种植鼠茅草模式均能提高安吉白茶产量和品质,产量分别提高4.22%和5.82%,酚氨比分别下降0.12和0.04,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3.79 g/kg和12.94 g/kg。种植鼠茅草还会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微生物活性,两种模式均能有效抑制茶园杂草的生长,减少农药使用,待腐烂降解后可进一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是当前茶园值得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用不同浓度 (0mmol l、 0 5mmol l、 1mmol l、 2mmol l、 5mmol l、 10mmol l) ,不同有机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 )及氨基酸 (谷氨酸、天冬氨酸 )对土壤中Al、F和几种营养元素 (P、Cu、Zn、Fe、Mn)的浸提实验 ,得出结论 :(1)有机酸及氨基酸对土壤中的Al、F、P、Cu、Zn、Fe、Mn具有活化作用 ,但其活化作用的大小因茶根分泌物的种类和浓度及土壤理化性质而异 ,即一般而言 ,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的活化作用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