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研究21个玉米品种在净作和套作模式下的产量水平,以产量为7 500 kg/hm~2为界限,将供试玉米品种划分为3个产量类别,通过比较净作高产套作高产与净作高产套作低产两个类别下玉米的形态特征,从品种间形态的变异系数和形态指标与产量相关性,筛选出叶面积、株高、穗上位二叶夹角和穗位高可作为选择套作高产玉米品种的主要形态指标。套作玉米品种叶面积吐丝期为6 415~7 158 cm~2/株,穗上位二叶夹角分别为20°~31°和22°~28°,株高为259~280 cm,穗位高为94.5~113.0 cm时,可获得较高的套作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2.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朱丹  郑大浩  蒋基建 《玉米科学》2001,9(1):021-025
用3个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世代,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油玉米主要性状中叶片数、穗位高、抽丝期、株高等遗传力较高,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在5%选择强度下,对单穗重、穗位高、行粒数、穗行数、株高、叶片数进行选择,将会收到预期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对生玉米进行相互全姊妹轮回选择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生玉米与常规杂交种,自交系杂交F1代及以后自交各代都能出现对生株;自由授粉的对生隔离群体一般都可保持34%以上的对生株;而选择对生频率高的对生株做亲本,相互杂交后可获得对生株在50%左右的对生组合。利用对生玉米的双穗进行相互全姊妹轮回选择,有可能促使玉米育种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玉米自交系75—1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良玉米杂交种恩单2号为材料,通过选株进行连续多代单株自交分离选择,育成了主要经济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优良自交系75-1。并以该系作亲本育成了5个优良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30多万公顷。  相似文献   

5.
华南热带地区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分析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华南热带地区春秋两季玉米的9个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为华南热带地区选育玉米高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华南热带地区春秋两季选育玉米高产稳产品种应重视生育期较长、出籽率高和穗粗大等性状的选择,秃尖长应尽量避免。春季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秋季玉米穗位高的选择不容忽视,株高应尽量降低,穗行数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品种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在黑龙江省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7.0~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黑饲1号在6万株/hm2时产量较高;龙辐208在7万株/hm2种植条件下,其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较高,尤其干物质产量最高;青贮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中原单32可作为粒用玉米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7.
利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对恩施州2006年玉米区试A、B、C组参试的34个新组合及相应对照分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鄂西南玉米种植区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生育期、穗长、抗倒性、株高、行粒数、穗位高、出籽率、千粒重、穗行数。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品种的生育期、穗长、抗倒性、株高、行粒数等。在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生育期和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抗倒性、出籽率、长穗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同时不要忽视千粒重和穗行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处理玉米自交系082的种子,研究了该诱变剂对玉米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甲基磺酸乙酯对玉米自交系种子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诱变剂,在M1代引起了较大的生理损伤和生物学效应,M2代质量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异,但株高、穗位高、茎周长和穗上叶片长等数量性状出现了较高的突变频率,其中株高的负突变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营养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全株干物质与青贮营养积累规律、不同器官产量与营养转移规律、全株生物产量积累规律及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贮玉米乳熟期鲜产量最高,随着子粒灌浆和成熟度的提高,全株鲜产量及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但蜡熟期全株具有较高的干物质产量和蛋白质总量,具有适宜青贮的最佳含水量,蜡熟期全株青贮后NDF和ADF最低,消化率最高,收获加工青贮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东北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中部旱作玉米地区,春旱和冷害是制约苗情的关键气候因素。2004年在吉林东部旱作玉米上,采取不同耕作方式的比较发现,深松的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最大,而翻耕的玉米出苗率较高。地温最高的是翻耕处理,土壤含水量最高的是深松处理,土壤容重最小的是深松处理。与出苗相关性最高的指标是土壤容重,与株高和叶面积相关性最高的指标是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依次为-0.940,0.878和0.796。深松是有利于玉米出苗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细胞质不育系cms-合344为供体亲本、辐63018为轮回亲本,构建BC_1和BC_2群体,研究利用SSR标记进行遗传背景选择加速回交转育不育系的效果。选用两亲本间多态性好的并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60个SSR标记进行轮回亲本的遗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对两群体遗传背景回复率分析,86株BC_1群体背景回复率平均值为74.41%,63株BC_2群体背景回复率平均值为87.36%,BC_1群体表型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似度均较高的株系有9株,BC_2有8株。对两群体进行不同标记数目分析,两群体中使用40个标记与总数60个标记所计算的背景回复率基本相同,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和0.95以上。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四川省玉米区试2005年平丘1~4组参试的40个玉米新组合及相应对照分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穗长>适应度>穗行数>百粒重>抗倒伏>CV值>生育期>行粒数,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和穗长等。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单穗粒重、出籽率、适应性、长穗和多行的选择,同时不要忽略百粒重和抗倒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不同年代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杂种优势与亲本产量和杂交种产量的相关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穗长、穗粗与产量呈正相关,植株较高、穗位较高、穗较长较粗的杂交种产量一般比较高,通过对这几个性状进行选择可以显著提高杂交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位高穗长穗粗株高茎秆强度出籽率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在选择时应着重对穗位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利用EMS诱发玉米性状变异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有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的石蜡油溶液处理5个玉米自交系的成熟花粉,处理后代采系谱法种植;在后代群体中筛选各种有利用价值的变异性状。本试验得出:经EMS处理的试材,M1代表现出来的叶色变异,并不能真实遗传。在诱变后代选择生育期突变体应从M2代开始,成株期质量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异,但株高、穗位高、茎粗和叶型等数量性状出现了较高的突变频率,其中株高降低的突变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2013~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2个县(市/区),累计409个地点的玉米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为玉米穗期害虫的监测预警和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吉林省玉米穗期有27种有害生物,隶属于3个纲,7个目,18个科。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叶螨和蚜虫的有虫田率均在80%以上,百株虫量和危害级别较高,是吉林省玉米的主要害虫。美洲黍潜叶蝇、古毒蛾、大青叶蝉、梨剑纹夜蛾、赤角盲蝽、白星花金龟等有虫田率在20%以下,且百株虫量<1头,尚未玉米生产造成威胁。此外,迁飞性害虫黏虫也是玉米穗期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潜在的玉米穗期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17.
达龙珠 《玉米科学》2011,19(5):91-9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对高油玉米HE-2灌浆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玉米HE-2在灌浆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各荧光参数等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子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时,高油玉米产量较高,最高为6 679.80kg/hm2。  相似文献   

18.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与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李波  陈喜昌  高云  张宇 《玉米科学》2005,13(2):076-078
以区域试验的青贮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各青贮玉米品种的区试生物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采收期日数和穗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提出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提高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打叶和密度对轮回选择矮秆玉米某些性状的影响G.O.Edmeades,H.R.LatitteJohnson等(1986)报道,为降低低洼热带玉米群体“TuxpenoCremaⅠ”的株高,经15次轮回选择使株高降低了37%,生育期缩短7%,在50%植株吐...  相似文献   

20.
采用喷雾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测定福建省11个鲜食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玉米小斑病的抗性,并探讨抗感病玉米品种间作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对301株小斑病菌群体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感病性,品种之间对菌株群体的抗性频率为32.23%~72.76%,其中榕甜1号和永珍7号的抗性频率较高;供试玉米品种在成株期对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榕甜1号、永珍7号和闽甜4号均表现为中抗。田间抗感病玉米品种间作试验发现,在福州试验田感病品种粤甜22分别与抗病品种榕甜1号、永珍7号间作后的病情抑制率为33.78%和25.41%;在屏南试验田相同的间作处理两年病情抑制率分别达58.35%、21.05%和52.56%、46.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