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呼中林业局1987~2017年4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以及森林资源质量等方面对呼中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呼中林业局林地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共增加了2.16万hm2,增幅2.81%;活立木蓄积呈先减少后增加动态,共增加了71.15万m3,增幅1.08%。森林覆盖率95.41%,增加了6.11%。森林质量较低,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6.67 m3/hm2,降低了1.56m3/hm2,降幅1.77%;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9.93m3/hm2,减少了5.05m3/hm2,降幅5.32%。  相似文献   

2.
基于连平县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主要结果,对全县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419031 m3,森林覆盖率74.46%;较上期数据年递增3.24%、0.05%。全县林地单位蓄积量为49.05 m3/hm2,较前期的32.25 m3/hm2增长了21.3 m3/hm2,但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较全省平均值60.57 m3/hm2少了11.52 m3/hm2,森林质量较低。结合分析结果及两期(第三次和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部分数据变化情况,将如何提高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河北省油松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分布规律,以河北省油松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龄组的油松林面积、平均小班面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布规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河北省油松林总面积49.23万hm~2,平均小班面积2.646 0 hm~2,总蓄积量2 545.63万m~3,单位面积蓄积量51.71 m~3/hm~2,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东北部和最西部。②油松林面积和蓄积量承德地区最大,衡水地区和沧州地区最小;平均小班面积邢台最大(4.055 9 hm~2),衡水最小(1.325 2 hm~2);单位面积蓄积量大小排序为:承德(60.15 m~3/hm~2)、张家口(52.26 m~3/hm~2)、邢台(52.13 m~3/hm~2)、唐山(51.97 m~3/hm~2)、保定(41.91 m~3/hm~2)、秦皇岛(37.33 m~3/hm~2)、石家庄(36.55 m~3/hm~2)、邯郸(35.73 m~3/hm~2)、廊坊(27.1 m~3/hm~2)、衡水(14.43 m~3/hm~2)、沧州(6.10 m~3/hm~2);③中龄林面积最多,过熟林面积最少;平均小班面积过熟林最大(3.376 hm~2),幼龄林最小(2.256 hm~2);蓄积量近熟林最大,过熟林最小;单位面积蓄积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旨在为河北省油松适地适树造林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秀媚 《绿色科技》2021,(7):145-148
在高峰林场长客分场营造了22 hm2桉树+大叶栎混交林试验林,对照林分为大叶栎纯林,面积7.7 hm2。9年林分的监测数据显示:试验林分中,桉树平均胸径17.6 cm,平均高21.8 m,蓄积量159.649 m3/hm2;大叶栎平均胸径21 cm,平均高17.1 m,蓄积量133.330 m3/hm2。对照林分大叶栎平均胸径15.5 cm,平均高18.6 m,蓄积量198.871 m3/hm2。桉树+大叶栎混交林在林地空间利用、林木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均表现良好。探索总结了桉树+大叶栎混交林营造的技术要点,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预测研究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碳库及碳汇潜力,以期为制定减排增汇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获取必要的CO2排放空间和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资料,利用Richards生长方程拟合方法,将全国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建立8~9组主要优势树种(组)的样地公顷蓄积量与林龄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我国森林经营规划推算各时期的森林面积,预测2060年前我国的森林(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蓄积量、生物量碳库和碳汇潜力。【结果】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将达到204.73亿m3,比2005年增加74.73亿m3; 2060年将达到286.45亿m3。从各区域动态变化来看,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我国未来森林蓄积增长量最快的地方,也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潜力最大的地区,分别占2060年全国森林蓄积量的37.68%和21.37%。到2060年,现有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2.12 Pg C(Pg=1×1015g),新造林将再增加碳储量0.92 Pg C,森林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提取的嵩县测区森林资源数据,结合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重点分析无人机载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在森林蓄积量模型反演方面的精度分析,为河南省森林蓄积量的测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山区栎类蓄积量调整决定系数AdjR2=0.890m3·hm-2,平均相对误差MSE=0.237 m3·hm-2,均方根误差RMSE=0.478 m3·hm-2,结合分层地面样地调查数据对山区栎类蓄积量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演,模型精度为96.01%。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能够自动获取大面积栎类标准地的激光点云数据,可以提取森林的垂直结构信息(高度参数)和水平结构信息(郁闭度)具备三维结构参数提取能力,通过全覆盖的激光雷达数据反演结果以及地面验证两个部分的数据验证,得到的精度测算结果较好,为计算森林蓄积量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泰国是世界主要的竹子分布区之一,现有竹林总面积454 486 hm2,蓄积量1760万m3,物种丰富度1.737,竹子多分布在各自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内,依据世界BPG工作组下的记录有17属,72种。介绍了当今泰国竹子的用途、产业、这次他和科学研究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3种皆伐方式对毛竹林更新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面积规模的全面皆伐(2.0 hm2和3.33 hm2)、带状皆伐(带长均为60 m,带宽分别为3m、6 m和9 m)和块状皆伐(25 m2、100 m2和400 m2)对毛竹林更新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皆伐方式对竹林更新生长影响不同,其中全面皆伐后的竹林长势较差,生物量较低,且皆伐面积越大,竹林更新生长越差;带状皆伐,皆伐带宽为3 m和6 m的竹林更新生长状况均较好,以带宽为6 m时综合效果最好;在块状皆伐中,皆伐面积为25 m2的竹林更新生长最好。此外,皆伐后对毛竹伐桩进行施肥,能够促进竹林的恢复生长;竹林的坡向也影响林分的更新生长,阴坡林分通常在皆伐后2年即能恢复到皆伐前状态,而阳坡林分的恢复则需要3年以上。  相似文献   

9.
桉树大径材培育是实现当前桉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林分密度直接影响林木胸径生长,间伐是调整林分密度最为常用的手段。本试验以6 a生不同种植密度桉树优良无性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进行不同强度的一次性间伐后,12 a生林分生长、径级分布、大径材生长及木材收益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与间伐强度试验林,林分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差异显著。其中,以1 100株·hm-2种植密度+30%~50%间伐强度处理,林分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生长量最大,以1 100~1 650株·hm-2种植密度未间伐时林分蓄积量最大;径级分布受种植密度与间伐强度影响显著,大径级(≥28 cm)林木数量占比以低种植密度(1 100株·hm-2)+30%~50%强度间伐时较大,为82%~92%;间伐后林分保留株数与大径材蓄积量无关(R2=0.31),与林分中大径材蓄积量占比、大径材单株出材量、大径材出材率呈明显的负相关线性关系(R2=0.77~0.85);不同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区石漠化总面积为3015.04 k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5%,占岩溶面积的13.36%。(2)在不同岩性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占总石漠化面积的6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草地,占总石漠化面积的48.62%;在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8°-15°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32.01%;从人口密度和第一生产总值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100-200人/km2和>40×108元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77%和44.33%。(3)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滇中岩溶区石漠化驱动因子的权重大小为:土地利用(q=0.42)>坡度(q=0.29)>岩性(q=0.17)>第一生产总值(q=0.14)>人口密度(q=0.14);交互探测器揭示了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对石漠化形成的贡献率最大的是土地利用和坡度(q=0.58),其次是土地利用和岩性(q=0.50)。研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人为和自然因素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间伐和修枝抚育经营对云南松幼林生长的影响,以昆明市宜良县禄丰林场的尖山林区12 a生1 m×2 m×5 m的非均匀密度控制造林的云南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 4(23)正交试验设计开展试验研究,并于抚育前和抚育后1 a和2 a时进行逐株对应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抚育后2 a时,处理组合的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增长率分别为16.2%~24.4%、33.7%~36.5%和68.8%~93.3%,对照则为10.8%、27.1%和46.4%;同时,抚育处理组合的单位面积蓄积量达69.0~82.7 m3/hm2(对照为120.0 m3/hm2,对照未间伐,故抚育前后的蓄积量相同),其增长率与抚育前和抚育后的相比较,分别提高10.4%~37.4%和64.5%~83.9%(对照的仅提高47.6%)。处理组合间,生长指标的增长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因素水平间,生长量和蓄积量增长率随抚育后1、1~2和0~2 a时的时间变化,呈现动态变化。综合分析抚育后2 a的云南松幼林生长指标增长率,间伐强度53.3%,采用砍刀修枝后保留4轮枝条的组合是该林分较优的处理抚育措施。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此措施可作为短期内促进云南松幼林林木生长的间伐和修枝措施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抚顺龙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资源现状,本研究利用往期地形图(常规测量法)、航片(航空遥感法)、卫星遥感图片(卫星遥感调查)和3S综合调查法对区域内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调查,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及历年森林资源变档数据对区域内林分进行区划。结果表明:保护区总面积4 550.61 hm2,保护区内有林地面积4 408.17 hm2,总蓄积量为646 354.00 m3。有林地林龄结构齐全,其中以中龄林为主,其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和总蓄积量的39.81%和40.83%。保护区内森林的建群树种比较简单,针叶优势树种为落叶松,落叶阔叶优势树种为栎树。该结果可为更好地保护龙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通山县大幕山林场国家储备林为研究对象,按蓄积采伐强度设置对照(0%)、低强度(15.7%)、中强度(27.0%)、高强度(36.0%)、超高强度(45.6%)5个处理建立20块固定样地,对杉檫混交林目标树经营成效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作业样地2020年与2019年相比,目标树平均胸径生长量增加0.52 cm/年,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增加4.38 m3/(hm2·年);同时,2020年4种采伐强度作业样地平均每100 m2天然更新树种数6.25个,新增天然更新株数21株,而对照样地每100 m2天然更新树种数仅3个,新增天然更新株数仅12株。由此可见,目标树经营既促进了林木胸径生长,增加了林分蓄积量,同时又改善了林下天然更新,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可为国家储备林项目营林措施的选择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0月对永安国有林场30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按照3种保留密度(A450、B600、C750株·hm-2)进行择伐,2017年2月在A、B、C 3种保留密度林下分别套种825、675、525株·hm-2红锥,2021年12月对形成的异龄复层林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套种后5 a,杉木和红锥生长量均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处理组合间杉木、红锥树高、胸径、材积和蓄积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杉木保留450株·hm-2套种红锥825株·hm-2形成的异龄复层林的生长效果最优,林分总蓄积量达445.08 m3·hm-2,其中35年生的杉木平均树高27.20 m、胸径31.77 cm、单株材积0.9398 m3,分别比对照提高13.66%、17.15%、51.13%。6年生红锥的平均树高7.08 m、胸径6.26 cm、冠幅3.52 m、材积0.0123 m3,达到红锥适宜区生长量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培育杉木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冬季竹林无覆盖的条件下,采用生产上常用的竹笋专用肥,研究不同施肥量(年施肥量分别为150 kg/667 m2、250 kg/667 m2和350 kg/667 m2)对雷竹笋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笋产量和经济收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以年施肥量250 kg/667 m2的综合施肥效果最佳,肥料全年分4次施入,每次施肥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35%、15%、15%和35%。研究建议,目标笋产量为1 000~1 500 kg/667m2的丰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240 kg/667 m2;目标笋产量为1 500 kg/667 m2以上的高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360 kg/667 m2。研究结果为笋用竹林精准化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17.
黄岩  刘英华 《中国林业》2011,(17):49-49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总经营面积160.3万亩。在商品林中,落叶松面积290,987亩,占54%。一、3种落叶松的分布、形态特征和物候周期1.分布情况:华北落叶松原产于河北、山西两省,自然分布在北纬36°05’(山西霍山)~42°37’(河北坝上),东经11l°05’~118°33’之间,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2700米的阴坡。土壤以山地棕色森林土为主,也有灰色森林土与褐色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2022年冬奥会主要赛区崇礼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崇礼区景观格局特征及景观分布随地形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崇礼区林地景观面积比例最大,为43.64%,其次为草地(30.16%)、耕地(22.34%)、建设用地(3.06%)、未利用地(0.79%)和水域(0.01%);建设用地斑块数量最多(1 852块),水域斑块数量最少(4块)。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最大(0.346 8个/hm~2),林地斑块密度最小(0.002 7个/hm~2);面积标准差和变动系数均为林地最大(3 764.35 hm~2,10.01),水域最小(2.43 hm~2,0.61)最小;林地的景观边缘密度最小(45.36 m/hm~2),其景观连通性较好,而水域景观边缘密度最大(315.93 m/hm~2),其景观连通性最差;水域景观和耕地景观周长-面积分维数较大(分别为1.542 8和1.447 1),其景观形态结构不稳定,而草地景观由一系列团聚的大斑块组成,斑块形状简单,状态较稳定。(2)随着海拔的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布面积表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成为优势景观,人类开发利用程度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景观分布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成为主要景观类型;林地景观多集中在阴坡区域,草地景观集中在阳坡地区,耕地和未利用地在各坡向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秦岭林区典型森林不同密度时的枯落物持水功能差异,为该区植被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选取油松林和锐齿栎林3个密度(低、中、高)的样地,利用室内浸水法、熵权法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枯落物层持水功能。[结果](1)油松林、锐齿栎林枯落物层厚度分别变化在3.48~5.14 cm、6.54~9.48 cm,枯落物蓄积量均为中密度时最大,分别为9.09、5.61 t·hm-2,其中油松林枯落物蓄积量以半分解层为主(56.5%~60.55%),锐齿栎林以未分解层为主(63.58%~74.53%);(2)油松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在中密度最高(24.55 t·hm-2),而锐齿栎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则在高密度时最大,达到17.8t·hm-2;油松林和锐齿栎林枯落物吸持水分的主要贡献者分别为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3)枯落物的累积持水率在浸水后10 min内迅速增大,且锐齿栎林的增速大于油松林;枯落物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增加先快速降低后逐渐降低并趋于0;枯落物的持水率(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呈较好的对数和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体发酵箱进行球孢白僵菌固体发酵中试试验,对菌丝不同生长阶段的温度、CO_2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0~24 h为发酵准备期(延滞期),白僵菌菌丝生长慢,固体培养料温度呈小幅上升的趋势,维持在22℃左右,发酵箱内CO_2浓度则呈现逐渐升高的状态,从2000 mg·m(-3)逐渐上升到5000 mg·m(-3)逐渐上升到5000 mg·m(-3);24~48 h为菌丝初始生长期(升温期),菌丝逐步生长,固体培养料温度急剧上升,发酵箱内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和CO_2梯度,上层与下层温度差异可达5℃以上,上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24~48 h为菌丝初始生长期(升温期),菌丝逐步生长,固体培养料温度急剧上升,发酵箱内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和CO_2梯度,上层与下层温度差异可达5℃以上,上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上升至13000 mg·m(-3)上升至13000 mg·m(-3)左右,下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左右,下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升到6500 mg·m(-3)升到6500 mg·m(-3)左右;48~96 h为菌丝旺盛生长期(稳定期),菌丝大量生长,但固体培养料的发酵温度逐渐降低;96 h以后为产孢期,该阶段固体料温度依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逐渐下降接近或略高于室温。通过加入空气内循环系统,可消除发酵箱内温度梯度,并降低CO_2浓度梯度,促进发酵箱内菌丝生长均匀。研究结果可为白僵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