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2.
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对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幼虫进行室内及林间寄生试验,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可以对云斑天牛一龄幼虫寄生。其室内攻击天牛幼虫致死率为100%。林间防治有效率为61.11%,室内寄生生产卵率为62.5%,子代蜂的出蜂率为20.83%,对云斑天牛具有一定的持续防治效果。而对个体较大的接近老熟的幼虫则无法寄生。寄生成功后,川硬皮肿腿蜂母代蜂寿命会延长至子代蜂幼虫化蛹。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双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桃红颈天牛幼虫作管氏肿腿蜂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其中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均能成功的繁育出管氏肿腿蜂,但在寄生成功率和单管出蜂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温度25℃、相对湿度30%~60%繁育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最高为100%,其次为家茸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为90%。平均单管出蜂量方面每头双条杉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131头,每头家茸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80头。综合天牛幼虫获取时间和出蜂量,双条杉天牛幼虫和家茸天牛均可成为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对森林危害和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控制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手段。作者发现的松褐天牛深沟茧蜂(Iphiaulax monochamusi Yang)是寄生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为明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了本研究。[方法]通过解剖46株松褐天牛危害致死的马尾松,调查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马尾松、松褐天牛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研究表明:寄主树木的高度、胸径和树龄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影响,松褐天牛的数量对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亦没有显著影响,而松褐天牛幼虫龄期和松褐天牛幼虫在树干上的位置显著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与松褐天牛龄期呈显著正相关,其偏好寄生3~5龄幼虫;就天牛在其危害寄主树木上的位置而言,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偏好寄生马尾松主干上部和在韧皮部危害的松褐天牛幼虫,其对位于马尾松树干上部的寄主幼虫寄生率最高,达27.38%,对在韧皮部生活、危害的寄主幼虫寄生率为20.18%,显著高于位于木质部生活的寄主幼虫寄生率(5.4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寄主树木的坡位和其它天敌寄生率,其中,坡位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呈显著正相关,其它天敌寄生率与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寄生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以上研究初步明确了松褐天牛深沟茧蜂的寄生率与寄主树木、寄主害虫和天敌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利用该重要天敌控制松褐天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旨在找到呼和浩特地区园林生产应用中控制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0%±5%的室内环境下,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不同虫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低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高,对高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同时研究了不同虫蜂比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致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接蜂量下,在虫蜂比为1︰1、1︰5、1︰10、1︰15时,寄主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74%、5.10%、15.88%和16.68%。经过分析,认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可于9月份根据虫口密度以1︰10的虫蜂比防治光肩星天牛。  相似文献   

6.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采用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卵块,以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的方法,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室内及林间寄生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6头花绒寄甲幼虫,平均校正寄生率为(85.39±4.61)%;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卵30粒,平均校正寄生率为(90.00±0.00)%。林间在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虫害木上,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总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5.90%和54.74%。在室内条件下,花绒寄甲幼虫对于近距离处的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而在林间,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作用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调查纳曼干脊虎天牛(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 Heydel.)在新疆北部危害钻天榆等近20种阔叶树,造成严重危害,在克拉玛依市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内越冬,每年4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都能见到成虫,卵和幼虫,各龄幼虫终年可见,在该天牛上发现了3种寄生蜂;脊虎天牛菜洛茧蜂,长腹盾长茧蜂(国内新记录)和酱色齿足茧蜂;3种寄生真菌:球孢白僵菌=腐皮镰孢和亮白曲霉。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阻止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的传播,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悬浮液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4龄幼虫的毒力筛选出最佳浓度,在此基础上将球孢白僵菌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作为增效剂测试其对球孢白僵菌毒力的增效作用,通过对松墨天牛幼虫致死率的比较,筛选出最佳增效酶。结果表明:1×108cfu/ml的孢子悬浮液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毒力最高,蛋白酶液为球孢白僵菌毒力的最佳增效剂。本研究证明了在球孢白僵菌制剂中加入酶增效剂可提高杀虫效果,为防治蛀干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白僵菌和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温度、不同剂量下用白僵菌侵染松墨天牛越冬4龄幼虫,结果表明:20~25 ℃是白僵菌作用松墨天牛的最适温度范围.20 ℃时3种浓度剂量的白僵菌孢悬液在松墨天牛体内有效继代校正宿存率均达最高,分别为58%、95%、100%.通过白僵菌、管氏肿腿蜂及携带白僵菌的管氏肿腿蜂分别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作用比较发现:第7天时,单独接种白僵菌的最高死亡率在25 ℃条件下是26.3%;单独接肿腿蜂的最高死亡率是55.0%;携菌肿腿蜂的最高致死率为94.4%.林间防治试验表明: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使松墨天牛幼虫死亡率达到61.1%,而肿腿蜂使松墨天牛幼虫的林间致死率是40.8%,白僵菌的为0.肿腿蜂携带白僵菌可对松墨天牛幼虫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和肿腿蜂带拟青霉对4~5龄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7.50%和90.63%用肿腿蜂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可防3龄以内皮下幼虫,防治效果为86.02  相似文献   

11.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韶山市、南岳区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2种天敌昆虫,开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4个试验区的平均虫口减退率为92.6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1.41%;混合释放2种天敌昆虫的寄生率为92.42%,高于单独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率62.00%和87.34%。  相似文献   

12.
驯化川硬皮肿腿蜂生物防治松褐天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利用川硬皮肿腿蜂的学习行为,用马尾松枝条对其驯化,以求提高川硬皮肿腿蜂在马尾松上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搜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多代的驯化,川硬皮肿腿蜂对马尾松挥发物趋避性明显降低,适应了松褐天牛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了在马尾松上对松褐天牛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13.
管氏肿腿蜂是多种林木钻蛀性害虫的抑性寄生蜂,雌蜂通过蜇刺抑制寄主氧化反应。为明确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运用考马斯亮蓝法、蒽酮比色法和残余法,对蜇刺后第0日(初始组)、第2日(寄主初麻痹时)、第14日(子代幼蜂初孵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松墨天牛幼虫体质量、蛋白质、总糖和脂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质量持续下降;体内蛋白质含量在寄主麻痹初期极显著升高,而在幼蜂初孵时则极显著下降;脂质含量在寄主初麻痹时未见显著变化,而幼蜂孵化前升高显著;但寄主体内的总糖含量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寄生寄主,对寄主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质代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黄粉虫蛹不同温度处理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该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温度(-10,-4,0,4,10℃)和3个处理时间(1,4,7d)。通过比较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处理蛹上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4个繁育指标,筛选最适于繁蜂的寄主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低温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殖效率。其中-4℃处理黄粉虫蛹7d后繁育的川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76.67%,66.67%和8.15,10.89头,可显著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育效果。因此,推荐以-4℃处理黄粉虫蛹7d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仪,研究羽化初期川硬皮肿腿蜂对花椒挥发物、花椒虎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诱导的学习效应,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不同浓度花椒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羽化期经历10g·mL-1花椒枝条挥发物诱导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最高,达到66.67%,与其余9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次是羽化期经历10g·mL-1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其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为64.44%,而经历0.01g·mL-1花椒枝条与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反应率最低,表明经花椒挥发物和花椒虎天牛虫粪学习处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正面影响,且花椒枝条挥发物在同类因素中对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最突出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17.
湿地松萎蔫病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及其携带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湿地松萎蔫病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及其携带松材线虫、其它线虫的研究表明:湿地松萎蔫病木中羽化出的松墨天牛平均体长比马尾松上的短1.05 mm;从羽化开始到结束,天牛体长呈现减小的趋势,个体相差较大,体长最大的23.2 mm,最小的仅12.1 mm,相差11.1 mm,雌虫平均体长较雄虫长0.48 mm。萎蔫病木中的线虫在天牛体内表现为2种形态,线虫尾部呈指状或锥状;天牛体内的线虫有3种分布类型:所有线虫尾部为指状,所有线虫尾部为锥状,2个形态的线虫均有。湿地松松墨天牛中以尾部锥状线虫占多数,而马尾松的则以尾部指状线虫占多数。松墨天牛携带的线虫量与其体长无关,随着萎蔫病木的线虫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线虫在松墨天牛体内的分布,以腹部为多,占整个虫体线虫量的75%以上,在利用松墨天牛预测湿地松萎蔫病时,取其腹部进行分离镜检即可。  相似文献   

18.
在柏木段内分别采用双条杉天牛和黄粉虫幼虫培育川硬皮肿腿蜂,观察其在室内搜索寄生能力的差异,并利用双筒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试图找出其外部形态和内部遗传的差异。结果表明:以黄粉虫幼虫为替代寄主长期繁殖的实验室蜂在搜索寄生双条杉天牛的能力上明显低于以双条杉天牛为寄主繁殖的野外蜂,两者除了触角的板型感器和坛型感器的分布有差异外,在外部形态上和同工酶图谱上均未发现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