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开发了一种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从烟草提取物中同时分离茄尼醇和辅酶Q10的方法。研究了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和二氧化碳流量对茄尼醇和辅酶Q10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提取条件为:萃取时间60 min,萃取压力36 MPa,萃取温度59℃,二氧化碳流量10 kg/h。在优化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条件下,茄尼醇和辅酶Q10的提取率分别为1.84%和2.07 mg/g,茄尼醇和辅酶Q10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含量分别为52.3%和3.6%。  相似文献   

2.
[目的]南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优化及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以南方红豆杉1年生枝条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在优化愈伤组织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植物激素类型及配比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豆杉悬浮细胞生长和紫杉醇积累的动力学关系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适合南方红豆杉悬浮培养的培养基为:B5+0.4 mg·L~(-1) 2,4-D+0.3 mg·L~(-1) NAA+1.2 mg·L~(-1) 6-KT+30 g·L~(-1)蔗糖,培养基最佳初始pH为5.8,最佳接种量为0.09 g·mL~(-1)。在1个培养周期内,培养液中的糖、磷元素,铵态氮、硝态氮在细胞培养的第18天基本被消耗完全或保持不变;动力学拟合表明,南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143 65 d~(-1),底物消耗和紫杉醇合成可用Luedeking-Piret模型描述,悬浮细胞生长与紫杉醇积累属于部分生长偶联型。[结论]南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优化后,通过模型的回归拟合,获得了反映南方红豆杉细胞培养的动力学参数,试验所构建的发酵动力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南方红豆杉细胞产紫杉醇代谢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银杏(Ginkgo biloba)腋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了适宜银杏芽萌发、增殖和生根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其根芽诱导率都在89%以上,增殖倍数达8.1。通过银杏愈伤组织的诱导,建立了悬浮细胞培养系,在液体继代培养基中添加5mll^—1蜂蜜可明显促进细胞分裂、生长及黄酮糖苷的累积,提高细胞产量1倍以上。经过10次液体继代培养,悬浮细胞中黄酮糖苷含量达到成熟叶片含量的92.4%。  相似文献   

4.
以樟叶越桔组培苗幼嫩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建立樟叶越桔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结果表明,樟叶越桔的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WPM+2.0mg/L 6-BA+0.05mg/L NAA+2.0 mg/L 2,4-D+30%蔗糖。樟叶越桔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2.0mg/L ZT+0.4mg/L NAA,得到的蓬松愈伤组织适宜进行其悬浮培养。WPM 3/5有机为适宜的改良培养基,通过细胞悬浮生长曲线的测定,确定樟叶越桔细胞悬浮培养较适宜的继代周期为14d,最长不宜超过21d。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马尾松未成熟胚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首次建立马尾松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增殖培养体系。实验中定期对细胞生长参数沉淀细胞体积(SCV)、细胞活力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初始接种量,继代细胞密度对悬浮增殖培养体系建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初始接种量、继代转接细胞密度显著地影响马尾松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的效果;在悬浮培育过程中,胚性细胞的生长周期曲线呈"S"型,细胞活力呈现先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本研究建立的马尾松胚性细胞悬浮增殖培养体系为:在30 mL的培养基中,初始接种1.0 g胚性细胞(平均增殖系数达12.097),继代培育以1/6作为继代细胞密度,且继代周期为8~12 d为宜。本研究为优化调控马尾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胚性愈伤组织稳定增殖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为采用遗传转化及细胞融合等技术进行马尾松新品种选育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野生唐古特白刺的茎段、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NaClO对外植体的消毒效果和激素2,4-D、NAA和6-BA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形态的影响,并利用疏松型愈伤组织建立了白刺悬浮细胞系,对其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茎段和叶片用2%的NaClO消毒10 min最适宜,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成活率;3种激素对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量和形态均有影响,其中,2,4-D是主要影响因子,且茎段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量比叶片的高;根据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和形态,适宜用浅黄色疏松型愈伤组织构建唐古特白刺悬浮细胞系,最佳试验组合为MS+2,4-D 1.5 mg·L-1+NAA 0.2 mg·L-1+6-BA 0.4 mg·L-1,最佳继代接种量为7.5 mL母液,生长曲线呈"S"型,培养第7天细胞分裂指数达最大值(5.1%),培养第3天细胞活力最强(吸光值为0.69),存活率在细胞生长延迟期和稳定期较对数期下降略快,但均保持在84% 93%间。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落叶松胚性系为研究对象,建立和优化适合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悬浮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悬浮组织进行体细胞胚的成熟诱导。旨在为实现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快速增殖及体细胞胚的规模化繁育奠定基础。【方法】对已诱导获得的长白落叶松、兴安×日本杂种落叶松及日本×长白杂种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取新鲜增殖的组织进行悬浮培养。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量及增殖率为响应值对悬浮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并对选出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验证。以悬浮增殖的胚性组织进行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统计体胚发生量。【结果】在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过程中,接种量、震荡强度及培养时间对胚性组织增殖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落叶松胚性组织的增殖量及增殖率随初始接种量的增加而降低,随震荡强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而随培养周期的延长而增加。以4 g·L~(-1)接种于含2,4-D 0.15 mg·L~(-1)、6-BA 0.05 mg·L~(-1)及KT 0.05 mg·L~(-1)的BM培养基(SCM),在120 r·min~(-1)避光条件下悬浮培养,3个落叶松胚性系的胚性组织均能快速、稳定地增殖,培养15天的增殖率分别为2 569.42%、4 189.96%及3 001.67%,表现出较明显的种间差异。成熟培养方式对落叶松胚性悬浮组织的体胚发生量影响极显著(P=0.000)。悬浮培养获得的胚性组织接种到含琼脂6.0g·L~(-1)的固体增殖培养基(PCM)上继代15天后,转接到添加肌醇10 g·L~(-1)且无生长调节剂的1/4BM过渡培养基(TCM)上培养14天,再转入含有ABA 20 mg·L~(-1)、Ag NO35 mg·L~(-1)、PEG400080 g·L~(-1)的体胚成熟培养基上培养8周,体胚发生量显著提高(P=0.000)。在此条件下,3个落叶松胚性系OO-A1、GK-F1及KO-H的体胚发生量分别为(101.69±11.19)、(93.09±9.34)及(5.78±1.47)个·g~(-1)。【结论】悬浮培养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分散均匀、质量较高的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且不会影响体细胞胚的发生和成熟。在BM液体培养基(SCM)中,接种量为4 g·L~(-1)、震荡强度为120 r·min~(-1)、暗培养15天,落叶松胚性组织的鲜质量可增加26.99~42.90倍。悬浮培养获得的胚性组织经固体增殖培养基(PCM)继代15天及过渡培养基(TCM)预培养14天后,再进行体胚成熟诱导可明显提高其体胚发生量。  相似文献   

8.
黄竹细胞悬浮培养和原生质体分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牡竹属黄竹(DendrocalamusmembranceusMunro)的竹节及无菌苗根颈为外植体,培养于含有5mg/L2,4-D、0.2mg/LKT和200mg/LLH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然后移至相同成份或不同浓度2,4-D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以建立分散性良好的悬浮细胞系。利用悬浮细胞和无菌苗叶片经酶解获大量原生质体,其产量分别约为每克鲜重2.5×105个和5×105个,活力均可达80%。  相似文献   

9.
杜仲细胞的悬浮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仲外殖体在MS 2,4-D2.0mg/L的培养基上可诱导出生长速度快、离散性好、适合于悬浮培养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 2,4-D2.0mg/L CH300mg/L的液体培养基上进行振荡培养,经3~4次继代,即可建立起悬浮细胞系;悬浮细胞的形状为长形、椭圆形、圆形和“月牙”形。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可供油桐尺蛾基础生物学研究的油桐尺蛾中肠上皮原代细胞系,采用组织块法、胰酶消化法和机械分散法分别对油桐尺蛾中肠上皮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组织块法培养效果最佳,细胞贴壁较好且生长旺盛。细胞移入培养瓶72 h可观察到细胞从组织块中迁移出来,呈细长梭形,随后数量增多形成网状集落,可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达60 d。说明油桐尺蛾中肠上皮原代细胞的最佳培养方法为组织块法。  相似文献   

11.
以沙柳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采用WPM、MS、F14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与NAA 2种激素组合,摸索了适合沙柳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最佳激素组合浓度以及最适合的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WPM为最适合愈伤诱导的基本培养基,最佳外植体是茎段,最佳激素组合浓度为6-BA 0.5 mg/L+NAA 1.5 mg/L,诱导率达87.5%。本研究开展了沙柳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工作,这对于沙柳优良无性系的组培快繁体系建立、沙柳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以及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等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来源的何首乌在组织培养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何首乌在组织培养中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采自广西农科院的茎段在不定芽的诱导、不定芽的高度、叶面积大小等方面均是最优的.在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方面,当以茎段为诱导材料时,以来源于广西农科院的材料最好;当以叶片为诱导材料时,以来源于广西凌云的材料最好.  相似文献   

13.
以路易斯安娜鸢尾顶芽为外植体,利用不同激素配比诱导不定芽,定期测量组培苗株高、蓬径、主茎长和叶片数,观察组培苗的染色体数、叶片结构和开花性状等。结果表明:路易斯安娜鸢尾顶芽诱导率最高的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5 mg.L-1,产生有效生产苗最多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2 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1+活性碳0.5 g.L-1。2年生组培苗平均株高达到71.6 cm,平均蓬径达到60.9 cm,叶片维持在6~12片,冬季仍有绿叶。组培苗染色体个数、叶片通气组织、开花性状等均与母株一致,表明路易斯安娜鸢尾组培苗可保持其母株的观赏性状和水生习性,可通过组培快速繁殖大规模生产优质种苗。  相似文献   

14.
金叶龟甲冬青袋式组培应用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金叶龟甲冬青组培分化苗为供试材料,采用常规瓶式培养和袋式培养方式进行增殖、生根培养。结果表明:2种培养方式生产的组培苗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均表现出增殖系数大,生长正常,生根快,根系发达等,生根率达92%,且苗木健壮,质量好,移栽成活率高(85%以上)。但在培养基灭菌和接种效率、污染率、移植成活率、培养空间利用率和炼苗效率等方面,袋式培养优于常规瓶式培养,可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节能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多花相思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多花相思茎段作外植体,采用在木本植物茎叶组培材料上经常采用的3种消毒方法,以及前人已在相思类植物营养器官组培上取得成功的4种芽诱导培养基、芽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材料消毒以1/800灭菌净10 min+75%酒精50 s+0.1%HgCl25 min处理效果最好;芽诱导和芽增殖都以改良MS+6-BA1.0+NAA0.2效果最好;生根效果最好的培养基是1/2MS+IBA1.0。  相似文献   

16.
于非 《中国林副特产》2019,(4):21-23,26
以丽格海棠的叶片、叶柄和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适宜丽格海棠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不同部位外植体不定芽分生的最佳培养基、继代增殖的培养基和组培苗的生根培养基。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外植体不定芽的再生率:叶片>茎段>叶柄,叶片的最佳培养基为:MS+1mg/LTDZ+0.1mg/L2,4-D或MS+1mg/L6-BA+0.1mg/LTDZ,叶柄的最佳培养基为:MS+1mg/L6-BA+0.1mg/LTDZ,茎段的最佳培养基:MS+1mg/LTDZ+0.1mg/L2,4-D或MS+1mg/L6-BA+0.1mg/LTDZ;不定芽继代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mg/L6-BA+0~0.1mg/LNAA;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比为MS+0.1~0.3mg/LIBA。  相似文献   

17.
枣树叶片愈伤组织培养与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枣树组织培养育种及快繁技术,以木枣、骏枣和狗头枣组培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再分化出不定芽,从而建立高效的再生系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或同一基因型的不同部位的材料其培养效果间有差异;试管枣苗茎尖倒数1~3片叶是合适的外植体材料;6-BA与2,4-D在枣树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中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二者的配比浓度水平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和质量;枣树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适宜的培养基是3/4MS+6-BA0.2 mg.L-1+2,4-D 2.0 mg.L-1+琼脂0.55%+蔗糖3%。6-BAI、BA与TDZ在枣树愈伤组织分化培养中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是CYI+6-BA 1.0 mg.L-1+IBA 0.2 mg.L-1+TDZ 0.015 mg.L-1。  相似文献   

18.
Beech leaves were sampled during two consecutive years from three sites characterized by forest decline. Both monomeric and oligomeric flavanols from green and yellowing leaves were determined quantitatively by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combined with a chemical reaction detection technique (CRD). Yellowing leaves generally contained more than twice the quantity of flavanols than normal green leaves. The monomeric flavanols, epicatechin and (+)-catechin, comprised up to 80% of the total flavanol fraction. His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p-dimethylaminocinnamaldehyde was used to determine local deposition of flavanols, including insoluble oligomeric flavanols, in leaf tissues. The yellowing leaves stained intensely, whereas the green leaves stained lightly. Flavanol staining was strongest in the spongy parenchyma followed by the palisade cells. The upper epidermis stained more intensely than the lower epidermis. A 4-day treatment of small leaf pieces (5 x 5 mm) with 0.04 mM paraquat resulted in browning of the leaf pieces. The browning reaction was prevented when the paraquat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0.16 mM (+)-catechin, indicating an antioxidative property for this flavanol.  相似文献   

19.
如何改进烟叶的品质、提高烟叶的产量、特别是提高烟株对病虫害的抗性,是烟草研究专家的重要课题。由于烟草较易进行组织培养和基因转化,因而成为植物基因工程中的模式植物之一,是植物界的”果蝇”,许多非烟草研究专家也在用它进行转基因的研究,这就使得烟草的转基因研究特别丰富,研究成果很多,这是烟草得天独厚之处。但研究的成果真正转化到生产上的数量却相当少,这正是烟草研究者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