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不同检测技术(荧光偏振法、中性红法、氧电极法等)测定梢枯病菌蛋白毒素对不同杂交竹品种嫩枝离体线粒体膜的流动性、表面电位、肿胀度、聚集度及脂质过氧化物 MDA、辅酶 Q10(CoQ10)含量、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毒素胁迫使4个竹品种的线粒体膜流动性减弱、表面电位减低、肿胀度增大、聚集度降低; CoQ10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细胞色素C氧化酶( CCO)、ATPase活性亦下降,呼吸控制率( RCR)和磷氧比( P/O)明显降低。说明蛋白毒素对杂交竹嫩枝线粒体膜造成损伤,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加,膜完整性被破坏,呼吸作用受抑制。以上各项指标中,抗病品种(3#和6#)受蛋白毒素的影响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8#和30#)。  相似文献   

2.
撑×绿杂交竹梢枯病调查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标准地设置调查了杂交竹梢枯病发生情况及病害分布情况。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害多发生在新生杂交竹上,病害在林间可表现出3种症状,枯枝型,梢枯型,株枯型,并以株枯型为主。该病害在寄主上的特征性病状为在竹梢的某一节或某一枝条的节权处出现褐色病斑,向上延伸成舌形或向上下同时扩展成菱形,颜色逐渐加深呈紫黑色。严重发病竹林,竹冠赤色,远看似火烧,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分别达100%和95.2。感病植株的空间分布型显示,10块标准地的C〉1,I〉0、M^*/M〉1、Ca〉0和K〉0,因此,杂交竹梢枯病病株在田间属于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3.
撑×绿杂交竹梢枯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离、接种、再分离首次证实杂交竹梢枯病的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组织、病组织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其中病组织中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分生孢子为越冬的重要形式,是痛害发生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通过伤口从节叉处侵入;病原菌主要通过孢子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从4月初开始释放孢子,6月为病原孢子释放的高峰期,并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4.
从绛红褐链霉菌 YSSPG3发酵物中纯化获得抗菌蛋白 AMP,采用其稀释液喷雾或浸根诱导处理撑绿杂交竹苗,调查病情指数并测定杂交竹体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用抗菌蛋白 AMP(母液浓度为360.56μg·mL -1)的10,20,50倍稀释液叶片喷雾或浸根处理后,撑绿杂交竹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发病对照。经不同浓度抗菌蛋白诱导,植株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等抗性酶对杂交竹梢枯病菌有不同的响应。诱导并挑战接种处理的叶片内各抗性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的处理上升幅度大。只诱导不接种及诱导后挑战接种,叶片内各抗性酶的活性与抗菌蛋白浓度呈正相关。POD,PPO,CAT 酶活性用浸根处理的时序变化幅度及同时期升高幅度大于喷雾处理,SOD,PAL的差异不明显。各抗性相关酶活性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抗病性在喷雾诱导处理中与 PPO,POD 和 CAT 活性相关性显著,在浸根诱导处理中与 SOD和 PAL活性相关性显著,说明抗性酶与病情指数的变化存在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中发现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致病菌株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cM51A毒素液对玉米、小麦、木耳菜和油麦菜均有毒害作用。以松针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毒素液处理,测定不同时间内松针细胞脂氧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原液处理的松针LOX活性在处理后的18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稀释5倍处理的松针LOX活性在6~12h呈上升趋势,之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测定了8种常用杀菌剂对赤水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杀菌剂对尖孢镰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各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70%敌磺钠WP、3%广枯灵AS能很好地抑制菌丝生长,而70%敌磺钠WP、3%广枯灵AS、70%甲基硫菌灵WP、10%苯醚甲环唑WG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80%以上。对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均有明显作用的杀菌剂为70%敌磺钠WP、3%广枯灵AS。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敌磺钠WP、3%广枯灵AS对尖孢镰孢菌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0.072 5,0.112 6μg/mL、其次为70%甲基硫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其EC50分别为7.8216,7.318 7μg/mL。其余几种药剂的毒力较差。8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绿木霉T43发酵液不同菌剂剂型的制备及野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摇瓶和发酵罐两种方法制备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T43发酵液,制备水剂和干粉剂两种菌剂剂型,测定其有效保存温度和保存期,评价了其对樟子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的野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发酵罐发酵更有利于绿木霉T43的菌丝生长和抑菌活性成分代谢,制备的菌剂水剂抑菌效果好于干粉剂,其中水剂A2的10倍液室内抑菌效果最好,达到64.58%。4℃和25℃均可以长期保存菌剂,保存90 d后仍可发挥有效作用。在野外对樟子松枯梢病的控制试验中,水剂效果均高于干粉剂,水剂A1为78.88%,A2为81.66%;4种剂型对樟子松枯梢病的预防效果均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层琼脂法初选对枯斑盘多毛孢P esta lotia funerea有抗生作用的细菌菌株共10株,4株P seudom onas spp.对枯斑盘多毛孢的抗生作用小于6株B acillus spp.;在B acillus spp.中,以B5菌株拮抗带最大,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的坚强芽孢杆菌B acillus f irm us,对峙培养显示B5对枯斑盘多毛孢有明显的抑菌圈(平均6 mm);B5产生的非挥发性物质对枯斑盘多毛孢菌落的抑制总的表现为稀释度越小,菌落直径生长越小,抑制作用越大,抑制中量为1∶1 000~1∶10 000;B5产生的多糖、粗脂肪、蛋白质对枯斑盘多毛孢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粗脂肪可完全抑制枯斑盘多毛孢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100%),多糖在24 h可完全抑制孢子萌发,蛋白质相对较差,48~72 h抑制率为85%左右.  相似文献   

9.
疫木中松材线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松材线虫的粉碎虫体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 ,通过免疫印迹考察抗血清的特异性。利用固相松材线虫抗原和游离线虫抗原同线虫抗体相竞争 ,建立竞争型ELISA法用于疫木中松材线虫的分析。该方法可以直接检测出 10mg的木屑中 0 1μg微量的线虫蛋白 ,约 7条线虫的存在。利用该方法对 2 0个不同地区、树种及类型的松材样品进行检测 ,疫木中松材线虫的检出率为 10 0 % ,但拟松材线虫也呈现了一定的交叉反应。研究结果表明 ,以松材线虫抗原蛋白为指标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为松材线虫的快速检疫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找到一种灵敏度较高的定量检测沙棘枝干以及土壤中病原菌的方法,为沙棘枝枯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17份沙棘枝条样本、4份沙棘根际土壤样本为材料,提取拟枝孢镰刀菌DNA,基于翻译延伸因子(EF-1α)设计特异性扩增拟枝孢镰刀菌的引物,检测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拟枝孢镰刀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低温竹炭的粒径、用量、Cr(VI)初始浓度与吸附时间对Cr(VI)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最佳吸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低温竹炭对Cr(VI)离子的吸附最佳条件是:竹炭粒度80~100目,吸附时间120 min,Cr溶液初始浓度10 mg/L,竹炭用量0.9 mg。  相似文献   

12.
以黄甜竹笋和糯米为原料,采用"原料—预处理—酵母菌、黑曲、醋酸菌同时发酵—降糖—搅拌—过滤—杀菌—成品"工序制作黄甜竹笋食醋,考察醋酸菌、黑曲、毛竹竹叶和毛竹嫩竹蒸馏液稀释液的加入比例对产酸量的影响,以及毛竹竹叶和毛竹嫩竹蒸馏液稀释液加入比例对发酵时间、醋酸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甜竹笋食醋制作最佳工艺参数为酵母0.3%~0.5%,黑曲2%,醋酸菌3%,毛竹竹叶和毛竹嫩竹蒸馏液稀释液加入量为150%,坛内温度控制在25~30℃,前7天每天搅拌一次,之后每3~5天搅拌一次,发酵60天。发酵出来的醋产品色泽淡黄,具有黄甜竹笋和糯米特有的香气,口感细腻,醋味浓稠,总酸含量可达到5 g/100 m L,发酵产酸转化率达到71%,可溶性无盐固形物≥1.1 g/100 m L,总脂为1.1 g/100 m L,还原糖含量为2.2 g/100 m L,氨基态氮含量为0.20 g/100 m L。符合果醋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以锥栗为材料,研究锥栗的保鲜工艺。通过将10%的竹叶提取液,0.03%的纳他霉素对不同浓度的紫胶(A),柠檬酸(B),EDTA-2Na(C)进行正交试验,测定锥栗的PPO活性、POD活性、单宁含量和褐变度(BD)指标,筛选优化的涂膜保鲜剂配方组合。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最优化保鲜剂组合为A1B2C2,即紫胶2%、柠檬酸0.2%、EDTA-2Na(0.15%、竹叶提取液10%、纳他霉素0.03%。该保鲜剂在锥栗的贮藏过程中有效地抑制了PPO活性、POD活性,降低了单宁含量和褐变度,减少锥栗褐变的发生,呈现出较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4.
毛竹构件含水率及其沿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及其沿着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毛竹构件的含水率和估算其生物量及其碳储量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皖南毛竹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毛竹各构件含水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沿着年龄、海拔和立竹度3个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皖南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大的是竹蔸(55.51%),其次是竹叶、竹鞭、鞭根、蔸根、竹秆、竹枝;地上部分的平均含水率(45.76%)略小于地下部分(52.16%);皖南毛竹大部分构件的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且与年龄具有很好的幂指数关系(鞭和鞭根除外);各构件含水率与海拔梯度、立竹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密切关系,但在这2者的影响下大致都呈"S"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影响因素(竹粉比例、干燥时间、NaOH浓度、模塑粉细度)对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模塑料的影响,通过测试力学性能、流动性、挥发分、模塑收缩率、耐沸水性、吸水性,得出竹粉比例为50%、干燥时间6h、NaOH浓度10%、模塑粉细度100目时,制得的试件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对赣江上游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宽度12 m)、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宽度24 m)和农田河岸缓冲带等3种用地类型河段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消减地表水TN、TP能力大小依次均为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24 m)〉农田河岸缓冲带〉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宽度12 m),表明宽度窄的农田竹林缓冲带具复合结构的功能型实用性,可加强研究与实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毛竹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毛竹基腐病(Arthriniumphaeospermum)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1)40%拌种双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病菌的生长有极强的抑制力;(2)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培育和留养个大体壮的中期笋,使其快速生长,具有避病的效果;(3)及时剥除已感病竹笋基部的笋箨,有利于病情的控制;(4)一套以栽培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大面积竹林内试验,防治效果达9246%。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计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经典指数对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无性系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聚集强度进行了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了不同龄级分株与其他龄级分株的平均距离,探讨了分株年龄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呈聚集分布;②种群的聚集分布的强度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弱;③分株间的平均距离随龄级差距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叶绿素荧光是研究光合作用的有效探针。为了探讨开花对麻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用PAM-100分别测定了开花与未开化麻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升高[0~2 000μmol/(m^2·s)],在开始阶段[0~200μmol/(m^2·s)]麻竹叶片的NPQ、Y(NPQ)、Y(ND)、ETR(Ⅱ)和ETR(Ⅰ)均迅速升高,Y(Ⅱ)和Y(Ⅰ)却迅速下降,之后变化缓慢并趋于平稳,而Y(NA)和Y(NO)几乎一直维持平稳;其中未开花麻竹的NPQ、Y(Ⅰ)和ETR(Ⅰ)均高于开花麻竹,Y(Ⅱ)、Fv/Fm和ETR(Ⅱ)无明显差异。在本实验培养光照下[230μmol/(m2·s)],未开花麻竹的NPQ、Y(Ⅰ)和ETR(Ⅰ)也均高于开花麻竹。由此表明,开花引起麻竹PSⅠ的Y(Ⅰ)和ETR(Ⅰ)以及PSⅡ的NPQ降低,这意味着开花麻竹的光保护能力下降,使得PSⅠ受体侧电子积累,导致光合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对污泥所含有机质等理化成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造纸污泥作为有机肥,对比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竹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可使竹林的发笋时间提前,比施用无机竹肥平均提前15天,比不施肥平均提前了25天;施用污泥有利于竹子的生长,其中专用竹肥掺混污泥对竹子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污泥中含有的养分及大量有机质,对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竹子良好生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