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纳帕海、属都湖、碧塔海和剑湖4个高原湖泊矢量数据,利用Arc Map 10、Fragstats 3.3、Excel等软件,系统分析了1955~2012年4个高原湖泊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湖泊时空演变规律各异。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都处于无规律的波动变化过程中。属都湖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1955~1994年都处于增加状态,1994~2011年保持不变。碧塔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复杂程度没有发生变化。剑湖水域面积1957~2012年呈减少趋势,形状复杂程度呈增加趋势。(2)时空变化程度各不相同。4个高原湖泊时空变化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纳帕海﹥剑湖﹥属都湖﹥碧塔海。(3)演变驱动因子不尽一致。纳帕海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疏浚落水洞、建闸控水、泥沙淤积、改造河道、气候变化、湖水污染和旅游干扰。剑湖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疏浚河道、泥沙淤积、湖滩开发、建闸控水、气候变化和湖水污染。属都湖的驱动因子主要为筑坝蓄水。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没有导致碧塔海湖泊的变化。(4)受人为干扰程度有差异。4个高原湖泊受人为干扰程度由重到轻的排序为纳帕海﹥剑湖﹥属都湖﹥碧塔海。  相似文献   

2.
以1957~2012年具有代表性的6期航空和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利用ERDAS IMAGINE9.2、ArcMap10、Fragstats3.3等软件,选取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1957~2012年剑湖研究区景观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湖泊和农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河流、沼泽、鱼塘、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湖泊和农地分别减少了203.0hm2和44.5hm2,河流、沼泽、鱼塘、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分别增加了1.2hm2、84.9hm2、42.2hm2、52.2hm2和67.0hm2。(2)景观类型数量、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形状复杂程度和景观多样性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剑湖景观受人为干扰越来越强烈。(3)湖泊主要转移成了沼泽,沼泽主要转移成了鱼塘、农地和有林地,鱼塘转移成了沼泽和农地,农地主要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4)人为驱动因子对剑湖景观演变的影响要比自然驱动因子大得多,总体上形成了以人为驱动因子为主、自然驱动因子为辅的景观演变驱动因子格局。  相似文献   

3.
以1955~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18个年度36期的航空和卫星影像资料为研究数据,利用ERDASIMAGINE9.2、ArcMap10、Fragstats3.3、Excel等软件,系统分析了1955—2011年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55—2011年随着年月的时间变化,纳帕海水域面积和形状在年度问和年度内变化均较大,水域面积和形状都处于增减无序的波动变化之中,无规律可循,充分说明纳帕海是一个典型的人工调控季节性高原湖泊;纳帕海演变是以人工驱动因素为主、自然驱动因素为辅,人工驱动因素和自然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展利用及科学保护纳帕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ERDAS处理Landsat-ETM影像,ArcMap 10处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Fragstats 4.0计算景观指数值,Excel统计景观指数值,并选择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碧塔海流域斑块类型水平空间分布格局、矢量转换方法、最佳空间粒度、矢栅数据比较和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碧塔海湖泊周边地势陡峭地段,湖泊水域直接跟有林地相连,形成了湖泊水域→有林地→草丛(湖泊北部)和湖泊水域→有林地(湖泊南部)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湖泊周边的少数山间平缓谷地,则形成了湖泊水域→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有林地(湖泊西部和南部)或湖泊水域→沼泽→沼泽化草甸→有林地(湖泊北部和西南部)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2)最大组合面积法是最适宜的栅格化方法。(3)15 m是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4)有林地是流域的景观主体,而且整个流域景观聚集程度很高,人为干扰少,景观破碎化程度极低,景观形状比较简单,流域生态环境保持了很好的自然状态。(5)采用最佳空间粒度15 m进行栅格化时,流域面积和斑块数都有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2003年和2019年剑湖保护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了剑湖保护区2003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面积数据以及2003~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数据统计,并利用ArcGIS软件制作了2003年和2019年剑湖保护区土地利用分布图。结果表明:2003年1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乔木林地、旱地、湖泊水面、灌木林地、水田、其他林地、农村宅基地、水库水面、果园、坑塘水面、其他草地、沼泽地和采矿用地,2019年19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乔木林地、旱地、湖泊水面、灌木林地、水田、农村宅基地、水库水面、公路用地、沼泽地、其他草地、坑塘水面、果园、其他林地、河流水面、水浇地、机关团体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和设施农用地。2006年和2019年,湖泊水面仅有分布于金华坝中的剑湖水域,沼泽地仅分布在剑湖湖滨带区域,水库水面仅有分布于山地区中的玉华水库水域,坑塘水面为仅分布于剑湖周边的鱼塘,水田、水浇地和河流水面全部分布于金华坝中剑湖的周边地区,旱地、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主要分布在金华坝中剑湖和山地区中玉华水库的周边区域,果园和其他林地主要分布在剑湖东面金华坝与周边山地区的过渡地段,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区,采矿用地仅分布在剑湖东北面靠近金华坝的山地区,机关团体用地仅有分布于剑湖环湖路外金龙河西侧的剑湖保护区管护局所在地,仓储用地仅有分布于剑湖西面环湖路外的堆矿场地,设施农用地呈现无规律分布特征。2003~2019年,呈减少的2种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旱地和其他林地,呈增加的17种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公路用地、农村宅基地、沼泽地、其他草地、坑塘水面、水田、湖泊水面、河流水面、果园、水浇地、机关团体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水库水面和设施农用地。  相似文献   

6.
应用1989—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研究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森林是景观基质,草本沼泽是主体斑块,景观异质性较大;2000—2010年景观格局变化呈快速变化趋势,景观基质生态功能弱化,草本沼泽面积21年来首次超过森林;森林群落面积萎缩率高达34.02%,主要转化为森林沼泽;森林沼泽和道路面积增长率最大,分别达到80.94%和64.29%;景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加剧,景观破碎化指数从1989年的0.2453上升至2010年的0.4498;火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道路修建、气候变化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量化艾里克湖所在区域(乌尔禾)生态演变规律,选用了乌尔禾区为研究对象,使用4个时段TM遥感图像(1976,1989,2000,2009年)作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对1976年至200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鸟尔禾区面积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的比例正在逐步减少,耕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例逐渐增加,居民和道路是非常小的量的增加,水域面积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退田还湖工程对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和RS技术,对西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1996年)和工程实施后(2004年)2期TM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分析和处理,并探讨了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退田还湖工程效果明显,西洞庭湖的湿地面积增加了8 657.82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7.81%。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48.55 hm2,368.46 hm2,2 331.9hm2;同时核心区泥沙淤积严重,泥滩面积增加了1 540.35hm2,占核心区湿地总面积的16.38%。实验区一些林地主要转化为建筑用地、旱地和芦苇滩地,一些泥沙滩地和苔草滩地主要转化为人工湿地。但总体上,西洞庭湖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直接驱动力为退田还湖工程。  相似文献   

9.
1974-1990在广西南宁,建立59亩中国油桐基因库华南库,共搜集光桐系和皱桐系各类群基因型469号。其中光桐系5类群265号,皱桐系3类群204号.在建库过程中,通过库内观察测定与库外品比试验和中间试验,共评选出优良基因型团(品种)18个,优良基因型(高产优良无性系)20个,共推广造林69.5万亩。其中广西共推广54.5万亩,全面投产5年(1985-1989),共增产桐油(按区土产公司实际收购置计)2044.14万kg;其中,1989年实收桐油1343kg,增产803万kg,为1949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比最高的1957年(1000万kg)尚高34%;亩产桐油则由4.72kg提高到8.37kg,提高了77.33%。  相似文献   

10.
王礼先,男,湖北武汉市人,1934年1月生,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造林专业,留校任教.1979年赴奥地利留学,在维也纳农业大学林学系攻读研究生,1981年获农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水土保持学科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讲"水土保持工程学"与"流域综合治理".1988-1992年,他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主任;1993-1996年,担任水土保持学院首任院长.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他三次受聘于国际侵蚀与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担任教授,讲授"水土保持流域治理".1990年9月,受聘于亚太地区农村林业培训中心(泰国),讲授"农地林业与水土保持".1992年2月起任第三、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6年6月起,任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总负责人,该项目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  相似文献   

11.
应用1955年、1974年、1981年、1994年、2005年和2011年6个时期的航测照片和卫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和景观生态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滇西北属都湖高原湿地过去56年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筑坝导致属都湖水域面积在1955~1994年间增加了62.4 hm2(52.4%),之后趋于稳定;湖滨带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呈减少趋势;汇水面山有林地面积稳步增加,优势度增强;流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整体减少,景观趋于同质化;景观破碎度先减少后增加,总变幅不大;景观连通性增强,斑块空间分布更加聚集。故属都湖高原湿地自然景观保存良好,自然生境不断恢复,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道路和水坝建设等人为因素及森林演替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景观格局演变的自然驱动因素主要是灌木林地、草甸、灌丛草地等植被向有林地的演替。  相似文献   

12.
以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为参照,分析研究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5年武汉市耕地、草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1年的127.1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7.88亿元,变化率为8.47%,主要是因为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所致。武汉市应采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护林地、水域等具备高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以实现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干扰,森林公园风景林存在着快速的空间及结构特征的变化。以太湖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以免费开放的2001~2010年Landsat时间系列堆栈(LTSS)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监督分类、森林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基础上,分观光旅游(2001~2004年)、度假旅游(2005~2007年)、综合整治(2008~2010年)3个时段,对研究区域2001~2010年的风景林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时间轨迹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0年,研究区域的森林干扰经历了小幅上升、上下剧烈变动、缓慢下降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2)2001~2010年,研究区域风景林平均斑块大小和面积加权形状指数经历了较大幅度下降、上下剧烈变化、缓慢上升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斑块数量则呈现较大幅度上升、先下降后上升的剧烈变化、缓慢上升3种变化趋势;(3)2001~2010年,森林干扰变化剧烈的地段位于海拔较低、坡度较为平缓、受人类旅游活动影响剧烈的西山岛东部以及南部边缘地带;(4)西山岛森格局指数的时间轨迹变化与森林干扰指数的变化趋势在时空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选择1990、2005年2期的TM遥感图像,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2方面对西吉县15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吉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是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林草面积快速增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域面积萎缩;其动态转化过程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草地转化、水域转化为耕地、城镇用地占用耕地和牧草地;景观格局总体趋于破碎,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而优势度上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理清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空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构建了“利益格局变化—主体行为博弈—政策制度调整”的逻辑分析框架,并以新疆为例,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空间规划体系从无到有、从波动分化到转型引领的演变特征,指出其大致可概括为4个阶段特征:1)1949—1978年五年计划主导时期:作为政策实施的载体;2)1979—1999年国土规划主导时期:作为集权与分权博弈的反映;3)2000—2011年“多规”并驱时期: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的工具;4)2012年至今规划重组时期:作为国土空间治理的手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时期空间规划体系演变中的普适性、特殊性与指向性,阐明演变的驱动机制,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悬浮颗粒物对透明度的影响,2018年对苏州太湖水域及中小湖荡水域进行现场透明度调查和实验室颗粒物厘定,分析了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透明度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东南部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高于西南部太湖水域透明度;从时间分布上,太湖水域透明度秋季较高,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冬季较高;从颗粒物影响上,太湖水域中,太湖三山岛湿地、太湖贡山岛湿地透明度较低,主要受悬浮颗粒物中无机颗粒物的影响,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普遍较高,悬浮颗粒物含量较低,主要成分为有机颗粒物。太湖水域悬浮颗粒物含量是中小湖荡水域的2.3倍。  相似文献   

17.
以2000、2002、2004、2009年4个时期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他辅助资料,利用ArcGIS及其扩展模块patch analyst、ERDAS 9.2提取了4个时期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信息,选取斑块数(NumP)、平均斑块面积(MedPS)、平均形状指数(MSI)、周长面积比(MPAR)、平均斑块分形维数(MPFD)、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维数(AWMPFD)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南四湖湿地补水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及原因。研究表明:补水前,南四湖湿地景观破碎,湖水域及裸露滩地面积所占比例比较大,补水后,景观格局得到明显改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国家补水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于大型水库周围的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营造马尾松大径材家系试验林,造林半年和1年3个月后分别观测其幼林期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马尾松大径材家系幼林期的地径、树高以及冠幅生长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家系地径、树高、冠幅的变异系数均在19%以上。不同年份间不同家系地径的变异系数大于树高的,地径的变异系数在年度间变化不明显,而树高的变异系数则2012年的明显小于2011年的。27个大径材优良家系造林1年3个月后,以80、425、38、34的生长表现最好,其树高、胸径和冠幅均生长良好;27个家系的树高生长量均超过了国家标准1年生树高的生长量,全部家系的平均树高远远超过国家标准1年生树高的生长量;34号家系的树高超过了国家标准2年生树高的生长量。马尾松大径材家系幼林期各生长性状,包括2011年地径、2012年地径、2011年树高、2012年树高、2012年冠幅等,除2011年地径与树高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16年来(1974—1990),在我国油桐栽培南带的广西南宁,建成中国油桐基因库华南库,共搜集光桐[三年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haw]和皱桐[千年桐V.mon-tana Lour]各类群基因型共计469号。基因库总面积59亩。其中光桐系区有5类群(Semblancegroup)的基因型265号,皱桐系区有3类群的基因型204号。在建库过程中.共评选出优良基因型团(品种)18个,优良基因型(高产优良无性系)20个,并开展了这些优良基因型的开发利用,共推广造林69.5万亩。其中广西共推广54.5万亩,全面投产5年共增产桐油(按区土产公司实际收购量计)2044.14万kg、产值0.981亿元,加上税利为1.065亿元。其中1989年实收桐油1343万kg,增产803万kg,增加产值3856万元。为1949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比原来最高的1957年(1000万kg)尚高34%。单产(桐油kg/年、亩,下同)则由4.72kg提高到8.37kg,提高了77.33%,结束了该区50年来单产一直在4—5kg上下徘徊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集纳帕海区域周边4个气象站1958-2008年温度、降水和结冰日数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以及Mann-Kendall检验法,对纳帕海区域50年气候进行分析,阐述气候变化对纳帕海湿地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纳帕海区域从1958年至今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1.2℃,气温线性变率为0.036℃/a;气温在1985年发生突变,由相对平稳的状态转为明显上升的状态。结冰日数和气温变化相反,显示下降的趋势,且突变在气温突变4年后发生。纳帕海区域近50年降水趋势变化不显著,但年际变率较大。纳帕海湿地近50年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作用的影响,第1阶段(1955-1974年)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湿地水域面积较大;第2阶段(1975-1997年)主要受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湿地水域面积大幅减少;第3阶段(1998-2012年)受人类保护加强的影响,湿地水域面积扩大,但纳帕海湿地的内部生境处于退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