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RS和FRAGSTATS的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1987,1997和2008年夏季的Landsat卫星影像,在RS和GIS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南四湖湿地1987—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湿地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是: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自然景观面积减少,人工景观面积增加;景观斑块破碎化加重,其中芦苇地、荷田和养殖水面景观格局变化最为剧烈。2)从景观指数方面看:类型水平上,不同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规律不同,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景观水平上,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和蔓延度指数不断减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是先增大后减小。3)从转移矩阵看:1987—1997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对和缓;1997—2008年景观格局变化相当剧烈;各种地类相互转化的比例较高,特别是芦苇地和荷田两种湿地自然景观面积转出的比例很大;并且转化更多的是自然景观转化为人工景观,体现了湿地明显的人为扰动特征。  相似文献   

2.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模型,对从多期遥感影像提取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信息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和变化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面积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湿地景观形态趋于复杂化,湿地景观的景观多样性逐渐上升,景观异质性逐渐增大;景观整体破碎度逐渐上升。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泥沙淤积、围湖垦殖、退田还湖、人工植芦和滩地造林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3.
扎龙湿地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景观格局角度对扎龙湿地区域生态进行分析。通过对遥感照片判读,将各种景观镶嵌体类型加以分类,并勾绘出轮廓界限,然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监测信息系统(LMIS),将图表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域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度、分维值等景观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市湿地具有水源涵养、环境净化、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科普等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选取5个景观指数对1955年、1972年、1990年、2007年四个时期建成区、近郊、远郊的湿地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市城市湿地分布空间梯度较太(2)在1955年至1972年间,湿地面积增长率大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湿地在这段时间内呈现正向增长,在1972年至2007年建成区面积增长率都大于湿地面积增长率,湿地在建成区上呈现出退化现象; (3) 1972年与1990年长沙市城市湿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在建成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上的变化趋势相同.将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分析相结合,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城市景观格局与结构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的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03年的IKONOS和2006年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获取西溪湿地景观数据,研究和分析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显示,各类湿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上升,连通性有所增强;优势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西溪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改造和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990年、2000年和2009年三期TM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探寻了近20年来若尔盖县湿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斑块数总体减少,湿地景观面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湿地景观多样性呈均衡化发展,各斑块类型面积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若尔盖湿地的保护,控制景观格局变化,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为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海岸带修复、退塘还湿等重大生态措施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本研究从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两个层面描述东寨港地区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生态指数2种方法,探究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 结果 (1)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1988—2016年间,研究区域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大比例增长,分别从占总面积的1.6%和1.86%,上升到11.89%和9.39%;林地和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占比分别从17.61%和38.89%,下降到11.83%和27.06%;(2)从景观角度看,斑块密度和数量的上升、平均斑块面积的下降、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的高位稳定等景观指标状态都显示东寨港地区在研究区间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正在逐渐加大;(3)景观破碎化指数与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的减少加上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的加重;(4)红树林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总面积未出现明显波动,与其它地类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耕地、养殖水面和水域之间的转换。 结论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在近30年间,发生了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的增长以及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土地利用变化,而耕地面积的减少,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加重。  相似文献   

8.
以醴陵市2014年二类资源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以维持研究区的水文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构建森林景观分类体系,对醴陵市官庄湖湿地公园的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质量较高,作为涵养水源的优势景观类型:竹林景观、杉木林景观与阔叶林景观中的中龄林、成熟林共占整个景观面积的57.1%,森林景观涵养水源能力潜力大,涵养水源能力较弱的灌木林景观面积占比41.98%;景观类型面积越大,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小,景观斑块面积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较规则,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小。森林景观多样性随着景观细分而增强,但在二级景观类型中,森林景观面积比一级景观中更加不均匀。松类景观、灌木林景观、阔叶林景观、杉木林景观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最强,斑块聚集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9.
若尔盖县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管理》2017,(5):108-113
根据收集的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的相关图片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及其高德图片和Arc GIS软件,结合实地调查,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特征指数等指标,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00.04hm2,草地和湖泊是湿地公园的主要景观类型,其面积为123.52hm2和26.31hm2,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分别为61.75%和13.15%;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PD)所反映的湿地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基本一致,其中道路(NP=85个、PD=42.49个/100hm2)和草地(NP=48个、PD=24.00个/100hm2)破碎化程度较高;湿地公园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MSI)和平均斑块分维数(MPFD)的结果显示,河流(MPFD=1.43,MSI=12.21)的斑块形状较为复杂,灌丛(MPFD=1.07,MSI=1.50)的斑块形状最规则;湿地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为1.31,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值为0.63,说明研究区域景观水平多样性相对较高,但斑块空间分布不均匀,优势斑块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以江苏盐城海岸带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江苏盐城海岸带湿地近15a来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探讨了其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2~2006年,盐城海岸带自然湿地呈萎缩状态;湿地斑块数量亦在减少,由1992年的748个减少到2006年的466个;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2年的1.8085和0.8231降至2006年的1.5806和0.7194,而优势度呈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0.3887增长为2006年的0.6165。在盐城海岸带,大规模围垦养殖和米草的入侵是其海岸湿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黄平利  王红扬 《辽宁林业科技》2006,(2):8-11,27,F0003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文章首先对大连市域自然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然后有针对地综述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总结斑块、生态廊道的设计原理及总体布局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生态边缘效应原理、生态网络原理,提出了大连市域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模式,并提出实现该格局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3.
云南湿地园林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云南省自然概况与湿地状况的基础上,对分布于云南省境内的主要河流、湖泊、沼泽等区域的湿地园林树木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得出云南省湿地园林树木资源43种,分属于20科,并从其适生气候区与观赏性状等方面分析了这一资源的特点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均匀度、景观破碎度和分离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指标,对雅安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公园具有良好的开展森林游憩和生态旅游的自然资源,经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严格保护可以将其打造为以休闲观光、修学科考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相似文献   

15.
浅析人工水池生态景观设计及水体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构成园林景观、增添园林美景的重要因素。在园林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而且能够体现出真善美的风姿。可见,水是构成风景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景观水体的设计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水体生态维护与水景、绿化等相结合,并根据空间变化形成多层次景观。结合地形、水面、绿化、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营造自然化、景观化的生态型绿色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帽儿山地区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本研究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1999年航测照片及1999年调查材料绘制而成的110000的林相图,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999)和实地调查资料,在ARC/INFO及其它统计软件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帽儿山林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结果表明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森林景观以软阔叶林为主,以其很强的萌糵能力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在帽儿山各森林景观斑块中,天然次生林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大于人工林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人工林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指数高于天然次生林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指数;天然林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最高,其景观异质性程度也最高,但景观优势度小,各景观要素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弱,人工林则相反。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17.
广州白云湖景观升级工程湿地景观特色与主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广州市白云湖景观升级改造工程湿地景观的特色、施工创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应用。该工程植物景观季相明显,湿地景观自然生态,应用了创新的围堰截流及竹排牵引施工技术,使用了一些新材料和新措施,体现了项目的低碳环保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攀枝花城市森林发展动态及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攀枝花市近十年城市森林主要定量指标数据和物种相对丰富度、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等4个主要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分析,第一次从宏观角度对该市城市森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攀枝花城市森林覆盖率、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这3项指标已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标准,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接近国家标准。市区有植物2 000种,研究区有植物1 326种,城市森林的物种组成相对丰富度为66.3%,城市森林破碎度指数0.0465,均匀度指数0.1242,优势度0.8758。综合各指数分析:攀枝花城市森林中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行道树及其它绿地、苗圃地、果树林、竹林等几种完全根据人们的需要构建的城市森林类型,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大,分布零散,抗干扰能力差,在整个城市森林景观中不占优势,占面积比例为12.18%;而公园、城市近郊的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等城市森林类型,物种组成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多数都具有自我繁衍和发展扩张的能力,占面积比例为87.82%。攀枝花城市森林体系有着物种丰富,自然植被量大的先天优势,但由于起步晚,工业生产影响大等原因,存在分布不均,功能不完善,群落结构单一,单位面积生物量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Mao‘ershan region is a representative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ed region in the eastern mountainous region, northeast of China. Under the support of ARC/INFO,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of Mao‘erhshan region were sudied by combining the forest type map (1:10 000), which was drawn from the aerial photographs (1999),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map (1:10 000). The selected indices included patch number, patch size, patch density index, richness index,dominance index, evenness index and diversity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dominant forest type in Mao‘ershan region was softwood broad-leaved forest. In all landscape types, the average patch area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was bigger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forest. The patch density index of each landscape formed in artificial fores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and landscape evenness index of natural forest were highest, the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was also, but the landscape dominance was lower. In natural forest, the control effects of landscape elements on landscape-structure, function and its change were weakened. The artificial forest was on the contr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