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我国南方集体林区伐区采集作业模式优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计算各伐区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指标和定位测定由诸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土等指标变化量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决策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定量计算和伐区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定伐区生产工艺提供科学的方案。计算结果表明,“皆伐作业-全悬索道集材”作业模式是伐区采集作业的优化作业模式,这一结论适合类似试验条件的林区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集体林区伐区采集作业模式选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计算各伐区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指标和定位测定由诸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土等指标变化量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决策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定量计算各伐区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定伐区生产工艺提供科学的方案.计算结果表明,"皆伐作业-全悬索道集材”作业模式是伐区采集作业的优化作业模式,这一结论适合类似试验条件的林区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的伐区工艺设计中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着只重形式不重实际的状况,导致森林采育效果不佳。在伐区生产设计中,生产方式及实现手段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伐区生产工艺合理性和作业效果优劣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落叶松人工林为试验点,采用4种不同的采集作业模式,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作业成本、作业效率、保留木损伤、土壤干扰以及木材损耗5个指标,定量计算平缓坡和陡坡条件下不同采集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择伐-畜力集材作业模式是该类型伐区最适宜的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5.
南方林区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模式选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南方人工林伐区常用8种采集运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作业条件下,不同作业模式,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不同.作业模式Ⅱ即油锯采伐手扶拖拉机集材船运木材为最优作业模式,作业模式Ⅲ(油锯采伐索道集材农用车运材)为次优作业模式,建议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在选择人工林伐区采运作业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有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应优先选择作业模式Ⅱ;在无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则应优先选择作业模式Ⅲ.  相似文献   

6.
对森林的采伐利用,必须本着采育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采留强度。几年来,我区部分林场伐区作业质量年年不及格,有的伐区采后变为疏林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严格掌握采留强度。因此,为了促进森林资源的尽快恢复和全面提高伐区作业质量,就必须从采留强度入手。做到严格要求,严格审查,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伐区木材运输作业模式选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南方人工林伐区的常用4种木材运输作业模式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作业条件下,不同木材运输作业模式,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不同.建议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在选择人工林伐区运材作业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有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应优先选择船运木材或排运木材;在无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则应优先选择农用车运材.  相似文献   

8.
以弥勒市2013年天保工程区直干桉人工商品林采伐作业设计为例,探讨了伐区外业调查的内容、方法、计算结果、采伐量报批、伐前公示、伐区工艺设计、采伐作业、注意事项、伐区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作为科学、准确编制采伐作业设计说明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工林伐区常用采集运作业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盛梅 《森林工程》2005,21(1):57-59
通过对我国南方人工林伐区常用8种采集运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作业模式Ⅱ(油锯采伐手扶拖拉机集材船运木材)为最优作业模式,作业模式Ⅲ(油锯采伐索道集材农用车运材)为次优作业模式。建议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在选择人工林伐区采集运作业模式时,采伐方式宜选油锯皆伐。在有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应优先选择船运或排运木材。在无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应提倡选用架空索道集材;集体林区当集材距离小于1 km时,应选用手板车集材,否则选手扶拖拉机集材。  相似文献   

10.
合理采伐是为了充分利用、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纠正过去那种以原木生产为中心的错误方针,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而搞好伐区作业质量,又是伐区生产过程中把森林利用放在森林培育基础上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现就太白林区把森林采伐利用的过程作为扩大再生产、提高森林生长率、扩大森林覆被率,进一步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和公益效益的问题,仅从搞好伐区作业质量,以达到采育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方面,谈一些看法和意见:一、深刻的教训太白林区位于秦岭西部,总面积为27万公多顷,有林地面积17.46万公顷,总蓄积  相似文献   

11.
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更新方式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 ,于 2 0 0 2年对滨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更新方式的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各效益均高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间隔带状采伐更新中 ,1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 ,其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最高 ,2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第二 ,而 3 0m宽采伐带隔带采伐更新方式 ,其经济效益最高。林下套种更新方式中 ,林带间伐后林下更新方式 ,其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均比直接在林下套种更新方式高。对于只能进行林下套种更新的木麻黄基干林带 ,根据林带郁闭度作适当间伐调整 ,并选用适应于沿海沙地生长具有一定耐荫性的树种在林下套种 ,可使其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低丘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经济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丽水、兰溪、永康营造了果园、经济林、菇木林和用材表防护林,对5年生试验材进行了生长调查、产量统计、经济效益分析、水土流失观测及土壤微生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山丘陵生态脆弱区营造和恢复人工植被,能改善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直接计算法和替代工程法,对海坛岛木麻黄防护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重点计算了涵养水源、防风增产、土壤保育、固碳制氧这4个主要的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海坛岛木麻黄防护林具有较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具体为:涵养水源效益6980.81万元·a-1,防风增产效益987.71万元·a-1,固碳制氧效益344.99万元·a-1,土壤保育效益173.63万元·a-1。研究结果可作为建立海坛岛木麻黄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鄂西地区退耕还林三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和坡耕地农作系统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以生态型经济林植被配置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其次分别是生物篱模式和水土保持林模式,坡耕地农作系统模式效益最差。  相似文献   

15.
低丘红壤坡地开发的经济生态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丘红壤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10多年的开发试验,第1茬种植的园地防护林和荒坡地上的试验林,在9年之内即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坡地上第2茬种植的林、果、竹目前已投产,初步显示出更高的经济生态效益,这种结合生产的科学实验,既出成果又获创收,还致富了农民。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统计了长防林一期工程建设 10年工作量 ,用标准地法分析了长防林立地条件、林内环境、林分现实生长水平 ,并拟合了生长预测模型 ,测定林分涵水、保土能力 ,投入产出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桂西南不同树种人工林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桂西南多个树种、多种经营模式人工林的生长量、林下土壤及植被的调查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米老排、红椎、西南桦等速生阔叶树种的生长量优于针叶树种,其中,胸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以米老排为最高,分别达1.67 cm、1.29 m,分别比马尾松增长60.6%、61.2%,比杉木增长70.4%、57.3%;林分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则以西南桦为最高,达20.44 m3·hm-2·a-1,比杉木高了近2倍.阔叶林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针叶林,混交林的效益优于针叶纯林,树种之间效益比较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以西南桦的效益最好,年平均产值达21 459.7元·hm-2,比杉木高10倍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荒地造林后,土壤的密度、保水性、通透性得到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富铝化作用增强,而其它的土壤养分,不同树种之间差异较大,但从总体看,阔叶林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优于针叶纯林.  相似文献   

19.
桉树纸浆用材林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晓勇 《桉树科技》2007,24(1):8-15
通过雷州林业局现行14个桉树纸浆用材林培育模式的木材产量调查,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效益成本比3个财务动态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经济效益最高的培育模式是带垦整地方式、造林密度2505株.hm2、基肥为有机肥加P肥或1号肥的模式。不同无性系经济效益最高的是DH32-22,其次是LH1,再次是SH1和U6,最差是W5;不同经营区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南部经营区,中部经营区次之,北部经营区最低;萌芽更新林分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植苗更新的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