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野生蘑菇G1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传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G1菌株子实体菌盖白色,直径2.1~5.6 cm;菌柄粗0.6~1.0 cm,呈中央着生,菌柄和菌褶基端分离;在菌柄上部有单层菌环;有隔菌丝,菌丝体上无锁状联合;一个担子上普遍着生2个担孢子,孢子椭圆形、棕色,孢子的大小为(5.52~6.12)μm×(5.02~5.47)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G1菌株为蘑菇属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由Gen 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可知,G1菌株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与双孢蘑菇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综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最终鉴定G1菌株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2.
以常见的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香菇(Lentinula edodes)预煮液为原料,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的3种食用菌预煮液中,蛋白质含量为0.29%~0.65%,总糖含量为0.17%~1.24%,且杏鲍菇预煮液中的多糖含量占总糖含量的比例高达95%以上;含有19或18种游离氨基酸,双孢菇预煮液中含量最高;含有16或17种水解氨基酸,7种或6种必需氨基酸,双孢菇预煮液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高达416.43 mg/100 m L,香菇预煮液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占总含量的63.1%,杏鲍菇预煮液中精氨酸含量较高,且其蛋白质组成最为接近于理想蛋白质。  相似文献   

3.
因螨害而致蘑菇(Agaricus bisporus)大面积减产以至绝收,在文献上屡见报道。既有染螨菌种造成的危害,亦有如1980年福州建新公社10万平方尺蘑菇几遭绝收的报告。随着我省食用菌栽培的开发,近年来特别是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均为侧耳属)栽培面积正在迅猛扩展,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螨对侧耳属的危害也不亚于蘑菇。通过对景德镇市和南昌市二地侧耳属栽培场地的考  相似文献   

4.
以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渣为堆肥原料,通过添加牛粪、玉米芯等原料以研究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栽培配方。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渣堆肥在二次发酵初期温度高于杏鲍菇菌渣堆肥;各菌渣堆肥期间,随堆肥时间的延长,菌渣p H值及含氮量呈上升趋势,碳氮比呈下降趋势,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金针菇菌渣堆肥的电导率显著高于杏鲍菇菌渣(P 0.05);金针菇菌渣栽培的双孢蘑菇5潮总产量达到17.17 kg/m~2,略低于杏鲍菇菌渣(对照)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18.65 kg/m~2;菌渣堆肥添加玉米芯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较不添加的有明显提高,其中杏鲍菇菌渣添加玉米芯栽培的双孢蘑菇总产量相对最高,为20.60 kg/m~2。  相似文献   

5.
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世界最大栽培量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及黑伞属(Agaricus)的栽培和生物学研究为研究重点的国内知名研究所。依托云南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在松茸、鸡枞菌、块菌、羊肚  相似文献   

6.
基于rDNA PCR-RFLP分析的侧耳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侧耳属18个种52个菌株以及双孢蘑菇、香菇和亚侧耳各1个菌株的28SrDNA5’端、ITS和IGS1进行PCR扩增,扩增4个属的28SrDNA5’端均得到一长度为1.46kb的片段,侧耳属ITS扩增片段长680bp,亚侧耳700bp,双孢蘑菇和香菇720bp,侧耳属IGSl扩增片段长度发生变异,红平菇和桃红侧耳为1.1kb,其他侧耳为1.0kb,亚侧耳700bp,双孢蘑菇和香菇1.3kb。对扩增片段分别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香菇和亚侧耳可与侧耳分开,18种侧耳分为五大类:具核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鲍鱼菇和囊盖侧耳,金顶侧耳,其他侧耳聚为一类,鲍鱼菇和囊盖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都只代表1个种。  相似文献   

7.
蘑菇属主栽种栽培特性比较及驯化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蘑菇属(Agaricus)主栽种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大肥菇(Agaricus bitorquis)、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和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性,旨在从共性和差异性总结出蘑菇属的特性,为研究驯化开发蘑菇属其他种提供依据。并对蘑菇属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四川和西藏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蘑菇(A.campestris)9个野生菌株,以及双孢蘑菇5个栽培菌株为材料,进行了ITS-RFLP分析。结果表明,ITS-PCR条带约为750 bp,5种限制性内切酶(MspⅠ、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的ITS-RFLP分析结果为,只有4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产生多态性条带,但完全能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的限制性内切酶为TaqⅠ;对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ITS-RFLP分析数据进行聚类结果为,在相似系数为0.615水平以下分为2个类群,并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开;在相似系数为0.915水平上,供试的11个野生和栽培双孢蘑菇菌株分为3个亚类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具有抗菌开发前景的放线菌Q13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抗菌谱测定,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Q13基因组为模板,分别利用大肠杆菌和链霉菌属16S rRNA基因特异引物,扩增其16S rRNA基因序列并测序,利用Blast、MEGA等软件进行序列与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其分类地位;进一步利用平板对峙试验,测定Q13菌株对玉米小斑病菌等14种植物病原真菌、胡桃肉状菌等2种食用菌病原真菌和双孢蘑菇等10种食用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获得3条16S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N593095、JN593096和JN5930957;根据序列分析的结果,确定Q13菌株为Streptomyces flavotricini;Q13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稻瘟菌、油菜菌核和绿色木霉具有显著抗性,而对双孢蘑菇、蛹虫草、灰树花、香菇、姬菇和平菇等食用菌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结论]为开发植物和食用菌病害生防菌提供了理论和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10.
PCR扩增福木假尾孢菌的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并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长度为581bp,相似性分析发现其与假尾孢属不同种之间的ITS序列相似度极高。进一步对相似度高的不同种、属菌的ITS序列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发现,试验菌株仅与同源性为100%的未知种名的假尾孢菌聚为一类。比较不同种的ITS碱基序列,结果表明,试验菌株与其它种之间的差异碱基分布于ITS1和ITS2区域,说明ITS能够体现假尾孢属的种间变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提取新疆南疆疑似野生双孢菇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ITS区序列,在GenBank 中进行BLAST,对疑似菌株双孢菇进行初步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GenBank的核酸序列数据库中登陆的、与双孢菇ITS序列相似度为99%,达数十种之多,其中与登录号为EF460354的双孢菇同源性达100%,覆盖率达91%.根据rDNA ITS区序列分析准则和双孢菇的形态特征,鉴定新疆南疆疑似野生双孢菇为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  相似文献   

12.
部分中国野生双孢蘑菇的DNA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株经同工酶初步鉴定的中国野生双孢蘑菇菌株及作为对照的8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14株国外野生菌株进行基因组DNA的SRAP和ISSR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ITS序列的扩增与序列比对.结果发现中国野生双孢蘑菇与对照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为它们的进一步鉴定提供了DNA水平的依据,也表明同工酶鉴定和ITS序列...  相似文献   

13.
<正>草菇在我国是第三大栽培食用菌,仅次于双孢蘑菇和香菇,其味道鲜美、炒菜煲汤均可。草菇还可制成干菇、草菇粉,加工成罐头。可用于栽培草菇的原料很多,如稻草、废棉、甘蔗渣、棉籽壳、苎麻渣,甚至种过蘑菇的废料都可用来种草菇。栽培草菇所需的设备和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观察双孢蘑菇茵丝体的显微结构和检测茵丝体活力,找到双孢蘑菇营养菌丝老化的基本特征,描述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营养茵丝在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在接种50~60d后茵丝开始老化,找到老化的标志性特征为细胞发生肿胀,产生液泡状物质;细胞壁变得粗糙不规则.结果表明,茵丝的萌发时间随着菌...  相似文献   

15.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合于稻秸秆资源丰富的中国南方地区工厂化生产栽培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和育种的亲本菌株,比较了AS2796、W192、W2000、8301、8302、J5、A15共7个双孢蘑菇菌株分别在稻秸秆为主要培养基质和麦秸秆为主要培养基质的条件下的出菇时间和产量等方面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在稻秸秆基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双孢蘑菇菌株W2000、W192和J5出菇最早,A15出菇最慢;白色菌株8301产量最高,棕色菌株8302和J5产量最低; 8302、W192和AS2796菇型较好、菌盖较厚,8302和J5菇质最好。综合分析认为,白色菌株8301、W2000和W192是较为适合的栽培菌株和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7.
一种野生蘑菇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自四川的一种蘑菇(AGCDH111),幼时为灰白色,成熟后浅棕色,担子上着生1个和2个孢子;ITS-PCR、ITS-RFLP、ITS4和ITS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蘑菇的ITS-PCR和ITS-RFLP指纹图谱与双孢蘑菇As2796相同,与双孢蘑菇AS2796的ITS4&5序列同源性为99.09%,鉴定该蘑菇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18.
正双孢菇,学名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别名口蘑、圆蘑菇、洋蘑菇等。它是全球栽培范围最广、种植规模最大、生产数量最多的著名食用菌,被称为"世界菇"。双孢菇属于草腐菌,其栽培原料为农作物秸秆、畜牧业粪便、杏鲍菇菌糠等,推广双孢菇新品种高产关键技术将减少农村秸秆焚烧、畜牧业粪便及废气菌糠造成的环境污染,为辽宁省构建新型农业循环产业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烟草秸秆为试材,利用烟秸秆替代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原料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对比了3种不同原料对双孢菇产量及单品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烟秸秆栽培的双孢蘑菇出菇集中,第一潮菇占总产量的60%以上;前三潮菇产量达18 kg/m2以上;与玉米秸秆相比,用烟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总产量和平均单品重显著增加;与玉米芯相比较,用烟草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的总产量和平均单品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将食用菌长根菇 (O .radiacate)、黄背木耳 (A .fuscosucciuea)、平菇 (P .ostreatus)、黑木耳 (A .auricular)、香菇(L .edodes)、姬松茸 (A .blazei)、草菇 (V .volvacea)、蘑菇 (A .bisporus)、茯苓 (P .cocos)和赤芝 (G .lucidum )与植物病原菌玉米小斑病菌 (B .maydis)、稻瘟病菌 (P .grisea)、核盘菌 (S .sclerotiorum)、禾谷镰刀菌 (F .graminearum)、串珠镰刀菌 (F .moniliforme)和立枯丝核菌 (R .solani)之间进行拮抗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长根菇、黄背木耳、平菇和黑木耳对稻瘟病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长根菇和黄背木耳对玉米小斑病菌也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在此基础上 ,通过菌丝间的相互作用、对扣试验发现对植物病原菌没有抑制作用 ;而长根菇的PDB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有极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