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润龙  王月  刘丹 《农业与技术》2011,31(3):100-103
深层搅拌和高压喷射灌浆是用于工程防渗的两种新兴技术,两种防渗技术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共同达到防渗的效果。深层搅拌和高压喷射灌浆法的防渗技术相似,其主要差别在于采用不同的施工方式。  相似文献   

2.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高压喷射灌浆技术的作用原理及高压喷射灌浆的相关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防渗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舟曲虎家崖水电站厂房砂砾石围堰导流防渗工程中,使用高压旋喷灌浆技术,是一种采用高压水或高压浆液形成高速喷射流束、冲击、切割、破碎地层土体,并以水泥基质浆液充填、掺混其中,形成桩柱或板墙状的凝结体,用以提高地基防渗或承载能力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
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渗漏、滑坡和裂缝。在应对措施上就垂直防渗而言有混凝土防渗墙、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劈裂灌浆防渗等等多种.  相似文献   

5.
陈金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95-12296,12306
该文介绍了高喷防渗技术的特点,分析了高喷灌浆技术工艺在坝体、坝基渗漏处理中的优势,结合青海省乙沙尔水库坝体防渗工程,探讨了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西北地区小型病险水库坝体防渗加固处理工程中的具体工艺技术及施工要点,并进行了防渗效果验证,用事实说明该技术在小型病险水库防渗处理中效果良好,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苏建军 《甘肃农业》2006,(11):396-397
介绍了崆峒水库左坝段坝趾处渗漏情况,选定采用高压定喷防渗墙进行坝体防渗处理,说明了高压定喷灌浆防渗墙的施工过程,即高压定喷灌浆钻孔、灌浆试验、喷射灌浆作业、墙体质量检查。  相似文献   

7.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水工建筑物围堰防渗技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以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大坝下游土石围堰施工过程为例,对高喷灌浆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经处理后的围堰安全性及防渗效果大大提高,有效保障了工程施工进度,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疆南疆片区土壤多为砂壤土和砂砾土,基础土质较差,透水性较强,在水流的作用下对基础的危害很大,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基础防渗处理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尤为重要的环节。高压喷射技术是针对江、河、湖、堤、坝等水工建筑的防渗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且技术先进可靠的防渗方法。现结合这项技术在巴楚县小海子水库进水口工程、伽师县布哈拉枢纽水毁加固工程以及巴楚县民生渠渠首水毁工程的应用,简介高压喷射灌浆机理及其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9.
孙忠文 《农业与技术》2008,28(2):152-153
大连市旅顺口区风河入海口处地下藏渗墙采用高压摆喷灌浆技术施工.形成的地下连续藏渗墙以阻挡顶托的海水,拦截上游地表、地下径流.截渗墙墙顶高程为2.80m,底部嵌入不透水岩石层0.5m.灌泉孔分Ⅰ、Ⅱ序孔,间距1.6m,喷射角度为20°.采用围井压水实验的方法检测防渗效果,渗透系数检测结果全部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是一种防渗效果较好的土坝防渗技术,在水利工程除险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结合漳平西园水库除险加固主坝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对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在该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代谢的物质流核算和相关指标,构建了表征国家环境压力总量的本国环境载荷指标,并与经济总量结合得出环境效率指标,建立了指标的计算模型;对本国环境载荷进行了经济增长的反弹效应和效率提高的减量效应分解.对中国1990~2002年的本国环境载荷、环境效率和反弹与减量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的环境效率在研究期总体上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6%,表明本国环境压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反弹效应比效率提高的减量效应大许多,导致环境载荷总量的较大幅度增加(年均增长率为3  相似文献   

12.
船舶压载水携带大量生物到地理隔绝水域可能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成为引入海洋外来入侵生物的主要途径之一。2004年IMO通过了《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国际公约》,制定了压载水管理的国际规则。尽管该公约尚未达到生效条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开始通过国内立法单方面实施船舶压载水管理。我国现有涉及船舶压载水管理的立法主要限于防止污染和卫生防疫,尚未有从防止生物入侵的角度的专门或具体的法律规定,未能实施相应的管理。建议:(1)尽快完善船舶压载水管理立法;(2)先行要求入境船舶压载水深海置换;(3)加强港口和近岸水域本地生物本底调查;(4)加强压载水管理技术研究;(5)建立管理部门多方协调机制;(6)及早准备对本国船舶的压载水管理。  相似文献   

13.
低压微孔地埋管灌溉技术要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地上滴灌与渗灌技术优势,提出并进行了地下低压微孔管灌技术要素试验研究,结果认为,条件许可的地方工作压力选择1.57~2.35 kPa 变水头,管径20 m m ,孔距60 cm ,孔径0.7 m m 为最佳管道技术要素;微孔管内的悬浮物质及固体物质易于清洗;管道各孔口出流均匀,土壤湿润理想;并可方便施肥  相似文献   

14.
船舶压载水港口接收处理设施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压载水公约已于2017年9月8日生效实施,规定了船舶压载水排放标准。目前,船舶需要通过安装压载水处理设备的方式满足公约的排放要求。但是,船用压载水处理设备性能的不稳定性及港口国监督检查的严苛,成为现阶段制约船舶有效履行公约的最大障碍。试从航运业的实际操作出发,结合压载水公约应急措施导则的要求,探讨使用压载水港口接收处理设施作为补充,来提升船舶履行公约能力的可行性。通过对压载水港口接收处理设施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对该技术与传统压载水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对其优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客观地探索和分析。可以预见,压载水港口接收处理设施作为一种新型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和港口应急技术,有着更为绿色、经济和高效的特点,在为船舶提供新的选择方案的同时,也为进一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体现了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的高效统一。  相似文献   

15.
选取9艘停泊于洋山深水港、在太平洋公海海域进行压载水交换的到港船舶,分析其压载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共检测出浮游植物4门18属29种(包括变种或变型),其中硅藻门占主要优势地位,共计13属21种,占总种类数72.4%,包括未定种8种;甲藻门3属6种,占总种类数20.7%,其中未定种1种;绿藻门1属1种,占总种类数3.5%,其中未定种1种;蓝藻门1属1种,占总种类数3.5%。所有船舶压载水样品中均发现有赤潮藻,存在潜在外来种入侵风险。在公海海域进行压载水交换后浮游植物丰度远小于在国内沿岸海域交换压载水的丰度,显示公海换水可有效降低压载水内浮游植物的密度,但仍有适应港口环境的种类存在,未能完全消除外来藻类入侵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
船舶压载水与沉积物细菌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Illumina HiS 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微生物进行测序,共获得67 255条有效序列,736个OTU,通过生物信息分析,研究了压载舱中沉积物和压载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船舶压载舱沉积物中可培细菌总数较压载水中可培细菌总数高3个数量级。压载水中优势类群是变形菌(Proteobacteria 70.20%)、拟杆菌(Bacteroidetes 13.38%)、放线菌(Actinobacteria 10.33%)和Marinimicrobia_SAR406_clade 2.81%。压载舱中沉积物的优势类群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 95.45%)、厚壁菌(Firmicutes 2.23%)。  相似文献   

17.
上海港到港船舶压载水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船舶压载水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利用Illumina Mi 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上海港到港船舶压载水沉积物中细菌基因样本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从11份压载水沉积物样品中共检测到420 069条有效序列,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8门、98纲、226目、393科、704属细菌,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72.9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9.1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8.71%)、绿弯菌门(Chloroflexi 4.06%)、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 1.47%)、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1.18%)和其他(2.50%)。本次研究在压载水沉积物中检测到了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游动球菌属(Planococcus)、假单胞菌属(Paeni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Streptomyces)和链霉菌属(Inquilinus)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结果显示压载水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丰富,要充分重视我国到港船舶压载水沉积物中微生物以及致病菌的研究,为阐明外来致病菌通过压载水途径入侵的机制和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e probable range of seepage in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s 0.2 x 10(6) to 6.0 x 10(6) metric tons per year. Within this range the best estimate for the present marine seepage worldwide is on the order of 0.6 x 10(6) metric tons per year. This estimate is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only a few other areas around the world are as seepage-prone as southern California. Measurements of seeps and seepage rates are too few to allow an accurate estimation by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lone. Seepage potential can, however, be related to geologic criteria, and these provide sound bases for marine seepage assessm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estimate, areas of high seepage potential contribute about 45 percent of the worldwide seepage, areas of moderate seepage about 55 percent, and areas of low seepage less than 1 percent. The situation varies somewhat from ocean to ocean. In the Pacific Ocean, areas of high seep potential are by far the major contributors. In the Atlantic, Indian, Arctic, and Southern oceans, areas of moderate seep potential are most significant because areas of high seep potential are relatively rare in these realnis. The circum-Pacific area is the area of greatest seepage; it contributes about 40 percent of the world's total.  相似文献   

19.
Ecological roulette: the global transport of nonindigenous marine organis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cean-going ships carry, as ballast, seawater that is taken on in port and released at subsequent ports of call. Plankton samples from Japanese ballast water released in Oregon contained 367 taxa. Most taxa with a planktonic phase in their life cycle were found in ballast water, as were all major marine habitat and trophic groups. Transport of entire coastal planktonic assemblages across oceanic barriers to similar habitats renders bays, estuaries, and inland waters among the most threatened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Presence of taxonomically difficult or inconspicuous taxa in these samples suggests that ballast water invasions are already pervasive.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长汀县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域,建立生态和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功效函数模型和协调度模型,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区域1985—2015年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功效函数模型结果表明,1985—2000年长汀县生态系统协调性呈上升趋势,1995和2000年分别达到中度和高度协调的水平,但2000年以后,生态系统协调性逐渐下降。1985—2015年经济系统协调性持续上升,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好。2)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结果表明,长汀县生态与经济协调度在1985—2000年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2001—2015年生态与经济协调度在整体转好的同时,也出现下行波动。3)长汀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还存在人口压力、经济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问题局部反弹等问题,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