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贵州省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提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以脱贫驱动、生态驱动、发展驱动和公益驱动为动力来源,从利益主体推动机制、经济四轮驱动机制、安居就业保障机制、民族文化传承、政策环境支持机制、全面协调发展机制六个方面,构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此推动贵州省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生态资源大州,但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城镇化率较低,城镇体系以小城镇为主体,目前小城镇产业支撑力度不强。为促进黔东南州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黔东南州提出了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在对生态产业进行界定及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发展生态产业及构建地区生态产业循环模式有可能使黔东南州小城镇获得新的区位优势,是黔东南州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黔东南州小城镇生态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黔东南生态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小城镇市场功能发育迟缓,产业间未形成产业共生型发展态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生态移民是把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口居住地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入手,系统阐述了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内蒙古生态移民实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地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进,为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小城镇创造了条件。林区借助政策机遇以及独特区域优势、良好的森林环境、人文生态、气候和森林养生功能,采用生态友好型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森林科普等旅游休闲养生活动,让人在身心愉悦中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赵婧  赵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66-9967,9998
河北省小城镇建设存在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这是由小城镇人口增多、工业生产造成大量污染、小城镇规划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笔者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从抓好小城镇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抓紧编制和实施小城镇环境规划,加快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土地利用与资源利用规划,实现小城镇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解决小城镇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得小城镇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生态移民,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选取环境治理相关指标数据,并借助SPSS软件对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移民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毕节试验区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该地的生态修复状况持续上升,生态发展状况和综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波动较大,但发展实现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生态移民的多重目标实现率较低,整体发展态势欠佳。  相似文献   

7.
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原州"的重大举措。为切实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实现迁出一片、恢复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移民安置规划对移民安置方式多元化的实施,把移民拥有的安居环境、自然资源、生态要素全面激活。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发展移民产业经济和繁荣乡村文化建设,实现水库移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规划目标。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来,扶贫工作取得极大成效,但由于生态移民由于自身生计能力水平、以及政策保障的阻碍,致使其出现就业难、生计能力与转移前相比下降,甚至有些出现再贫困等生计难持续现象,关系到精准扶贫工作最终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于此本文从可持续生计视角着手,深挖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推进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提高扶贫工作绩效,使生态移民生计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移民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重要战略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民返牧现象。生态移民中的返牧现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是移民工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难题。以三江源区作为典型区域,分析十年来生态移民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态移民搬迁前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家庭等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对生态移民返牧的特征与风险进行思考,为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云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52-20154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了探析。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为就地移民模式和异地开发模式,其中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和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3种类型。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对移民区生态移民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2.
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的条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分析了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主要特征和环境条件,提出了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模式为主、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机构、抓好移民规划编制、多渠道筹措移民资金、促进移民稳定就业、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环境保护,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既是保护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对小城镇环境问题的客观、充分认识,对加强小城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省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情况开展调查和分析,从农村环境管理视角来看待环境保护的问题,反思云南省小城镇发展方式,分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小城镇经济生活发展形成的制约,探寻云南省小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小城镇可以不是简单地从行政建制的意义上来理解,应该包括了城镇建成区和其他行政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和谐的小城镇发展体系.最后提出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加快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生态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发展循环经济是贵州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工业是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生态工业的发展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促进贵州省实现循环经济,对贵州省生态工业的发展思路做出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魏媛  吴长勇  张晓阳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495-4499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努力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近年来贵州省经济的发展则仍是以资源、能源和环境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因此,构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体系有利于贵州省“三化”同步战略的实施.通过分析贵州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现状,提出建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促进贵州省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拯救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缓解生态和生存的矛盾,三江源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通过生态移民,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生活,但由于缺乏后续产业的支撑,移民的生计和发展问题难以解决,移民回流问题凸显,如何发展后续产业,帮助移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让生态民吃上"生态饭",进而实现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对三江源移民区后续产业的调研,结合移民区农牧民的生活现状及后续产业发展的趋势,探讨了移民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理论框架,利用贵州省城镇安置模式下生态移民户的微观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分析生态移民搬迁前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搬迁后,移民户的可行能力整体提升,可行能力隶属度从搬迁前的0.479上升到搬迁后的0.590。经济收入、物质条件、居住环境、社会机会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社交网络功能小幅度削弱。安置点转换下,搬迁后所有安置点移民户的可行能力提升,物质条件和社会机会功能改善,但其它三类功能性活动均有不同数目安置点移民户的整体状况变差。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数量和平均年龄转换下所有区段移民户的可行能力均高于搬迁前,而健康状况转换下"很不好"和"不太好"区段的移民户可行能力下降,各家庭特征因素转换下每一区段移民户的功能性活动改善状况呈现较大差异。因此,为增强生态移民的可行能力,提出以促进就业为核心多渠道增加移民收入、加强对移民的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和实施差异化的精准扶持政策、帮助移民重构社交网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设小城镇有助于我国农村实现工业化和加快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及时解决我国环境与发展之间产生的矛盾。但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极大地破坏了小城镇的良性健康发展[1-3]。因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是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格局对于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启动生态移民政策,解决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消除了区域化贫困。但是生态移民安置点和安置途径的欠妥造成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迁入地的城镇化率不高导致移民就业率偏低、移民子女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影响了个体发展等生态移民的后续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后续问题以实现移民生产和生活的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和扩大我国生态移民的成果需认真加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教育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全民生态环境教育工程,强化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