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抗性品系筛选、现实遗传力分析、离体酶活力测定,对灰飞虱对氟虫腈抗性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 发现: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发展较慢,利用田间低抗种群(RR 6.9倍)进行室内筛选,24代后抗性仅增加到21.2倍,其抗性现实遗传力较小,仅为0.041.利用室内筛选的氟虫腈抗性和敏感性品系进行解毒酶活力的对比研究发现:抗性灰飞虱体内的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与敏感品系没有显著差异,但P450单加氧酶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58倍.增效试验表明:在敏感品系中3种增效剂对氟虫腈均没有明显增效,但在抗性品系中,PBO对氟虫腈的增效比达到13.68,TPP和DEM的增效比仅分别为1.39和1.35.表明:灰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主要是由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升高所致.  相似文献   

2.
棉蚜啶虫脒不同品系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棉蚜啶虫脒抗性、敏感品系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试验,明确与抗药性产生密切相关的解毒酶.[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棉蚜啶虫脒品系解毒酶活性变化和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s O-脱乙基比活力都高于敏感品系,其中抗感品系中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s O-脱乙基比活力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啶虫脒抗性品系三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91、1.04和1.69倍.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啶虫脒敏感棉蚜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02、1.03、1.02,在啶虫脒抗性棉蚜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77、1.61、1.04.[结论]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在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筛选获得了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品系(25.22倍),并利用增效试验和解毒酶活力测定,对其抗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在抗、感品系中对吡虫啉都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氧化胡椒基丁醚和磷酸三苯酯在2个品系均有增效作用,而且在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3.49和2.62)显著大于敏感品系(1.59和1.29).解毒酶活力测定发现,抗、感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没有显著差异,但抗性品系中羧酸酯酶的比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53倍(P<0.05).综合分析认为,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力增强在该麦长管蚜品系对吡虫啉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阿维菌素对福州菜区田间小菜蛾种群进行抗性筛选,经连续选育15代后小菜蛾的抗性较筛选前提高了66.44倍;抗性筛选前后分别测定了供试小菜蛾对氯氰菊酯、马拉硫磷、灭多威、抑太保等杀虫剂毒力的敏感度,结果表明抗性选育品系对氯氰菊酯、马拉硫磷、灭多威、抑太保等杀虫剂不表现交互抗性;解毒酶抑制剂PBO和TPP对阿维菌素分别增效1.61倍和1.38倍,表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决生产中韭菜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防治难、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将昆虫病原线虫与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减量混用,是一种高效环保的防控手段.【方法】以甘肃省分离得到的优良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0619HT品系,高效低毒农药吡虫啉为研究材料,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吡虫啉原药单用、与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0619HT品系混配,对韭菜异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及致死中浓度LC_(50),以评价线虫与吡虫啉混用对韭菜异迟眼蕈蚊的控制效能.【结果】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0619HT品系,以1 000 Ijs/mL与低剂量10 mg/L的吡虫啉混配,韭菜异迟眼蕈蚊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73.3%,比单用吡虫啉(校正死亡率为43.3%)的毒力更高(P0.05).【结论】昆虫病原线虫与低剂量吡虫啉混用,对异迟眼蕈蚊的毒力增强,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起到吡虫啉减量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敏感性测定、增效作用试验和酶活力测定,分析了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经性以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采自杭州的德国小蠊品地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敏感品系的67.1倍,18.1倍和11.8倍,利用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剂--氧化胡椒基下和为增效剂测定抗性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的增效作用,增效3.69倍,离体酶活力测定的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力明显  相似文献   

7.
小菜蛾对杀螟丹抗药性的生化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对杀螟丹的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各杂交世代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MFO),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活性。结果表明:(1)抗性品系(抗性提高35.5倍)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比敏感品系高(1.83倍),并随着杂交后代中对杀螟丹抗性水平的下降而降低;(2)抗药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AchE和CarE活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敏感性测定、增效作用试验和酶活力测定,分析了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以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采自杭州的德国小蠊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 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敏感品系的67.1倍, 18.1倍和11.8倍,利用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剂── 氧化胡椒基丁醚作为增效剂测定抗性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的增效作用,增效3.69倍,离体酶活力测定 的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敏感品系,由此认为,德国小蠊的杭州品系已对拟 除虫菊酯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增强是导致德国小蠊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二斑叶螨对杀虫杀螨剂的多重抗性机制,为延缓二斑叶螨抗性发展及其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螺螨酯、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为靶标,通过室内抗性汰选获得二斑叶螨多重抗性品系(Mp-R),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Mp-R和敏感品系(SS)羧酸酯酶(CarE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的活性差异,并估计了其抗性遗传力及相对适合度。【结果】经过连续50代室内抗性选育,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03.03,167.65和51.77倍,其抗性发展趋势分别呈"慢-快-慢","慢-快"及缓慢上升趋势;与敏感品系相比,3大解毒酶活力在二斑叶螨各发育阶段均未见大幅度上升,仅Mp-R品系卵中MFOs比活力上升幅度最大,为SS品系的1.8倍;二斑叶螨对螺螨酯、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力分别为0.020 3,0.038 7和0.064 2;Mp-R品系相对适合度为0.381 8(Rf1),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不利性。【结论】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力最大,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甲氰菊酯次之;螺螨酯的抗性遗传力最小,抗性风险较低;阿维菌素、甲氰菊脂和螺螨酯混用有利于二斑叶螨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10.
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选育的小菜蛾敏感品系(S)和抗溴氰菊脂品系(R)为亲本,采用LD-P线法,分析了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抗性为常染色体多基因遗传:正、反杂交F1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5084和-0.4556,其主效基因为不完全隐性遗传效应。抗性现实遗传力h^2=0.135,说明抗性产生速率较快,出现高抗生的风险较大。亲本和杂交后代幼虫多功能氧化酶(MFO)环氧化活性与溴氰菊酯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溴氰菊酯对野桑蚕进行抗性品系的筛选,探明该药剂的抗药性发展情况,为科学施药和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室内饲养繁殖来自3个不同地区的野桑蚕,点滴法测定其亲代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分别以半数致死量左右的剂量通过点滴法逐代处理其幼虫,统计幼虫死亡情况,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抗药性倍数及其提高倍数。[结果]在桑叶育条件下,经3代室内筛选,启东野桑蚕(YQD)F4代抗药性倍数为14.26,较F0代提高了0.2倍;苏大桑园野桑蚕(YSD)F4代抗药性倍数为16.48,较F0代提高了0.9倍;在人工饲料条件下,经6代室内筛选,吴江野桑蚕(YWJ)F6代抗药性倍数为18.67,较F0代提高了0.2倍。[结论]相同剂量筛选下,YSD比YQD抗药性倍数提高快;YWJ在人工饲料饲育和杀虫剂筛选双重选择下,抗药性发展较慢。  相似文献   

12.
野桑蚕对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昆虫桑叶育筛选抗性品系的原始材料启东野桑蚕(YQD)和苏大桑园野桑蚕(YSD)分别于2004年10月采自江苏省启东市桑园和2006年4月采自苏州大学桑园,室内桑叶育参照文献[6]进行,见专利“野桑蚕的室内饲养方法”;人工饲料育筛选抗性品系的原始材料吴江野桑蚕(YWJ),2004年10月采自江苏省吴江市桑园,室内人工饲料育参照文献[7]进行,见专利“一种饲育1龄野桑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的室内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用阿维菌素对小菜蛾进行抗性选育,结果表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先慢后快,经过20代14次选育,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指数为20.92倍。应用域性状分析法,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303,在致死率为50%~99%的选择压力下,预计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长10倍,需要2.4~15.9代。这表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很大。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种群对甲维盐具有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指数为8.85倍;对多杀菌素、茚虫威、氟虫腈和溴虫腈类药剂无交互抗性或交互抗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噻虫嗪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药性及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褐飞虱温室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毒死蜱的抗药性,以及对新型防控药剂氟啶虫胺腈和三氯苯嘧啶的敏感性;研究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噻虫嗪的增效作用;测定了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s酶活性。【结果】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表现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到277.92倍,对氟啶虫胺腈和三氟苯嘧啶仍处于敏感水平,对三氟苯嘧啶无交互抗性。PBO对噻虫嗪的增效作用最强,增效倍数为1.99倍。温室抗性种群的细胞色素P450s活性达到4.70×10-3 IU/mg,为室内敏感品系的2.13倍。【结论】细胞色素P450s活性的增强可能是褐飞虱对噻虫嗪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氟啶虫胺腈和三氟苯嘧啶轮换使用可有效防控褐飞虱。  相似文献   

16.
报道对辛硫磷和溴氰菊酯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家蝇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及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情况和生化机制。处于高抗(R/S为625)和极高抗(R/S为547276)水平的抗溴氰菊酯家蝇、以及处于中抗(R/S为21.89)和高抗(R/S为310.72)水平的抗辛硫磷家蝇,对DDT及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均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处于高抗和极高抗的抗溴氰菊酯家蝇以及处于中抗的抗干硫磷家蝇,对灭多威、abamectin及有机磷类药剂均不表现交互抗性;但处于高抗的抗辛硫磷家蝇则对有机磷类药剂表现出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对灭多威和abamectin无交互抗性。离休酶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水平家蝇的交互抗性情况不同,这与家蝇体内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酸胆碱酯酶的酶活或特性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溴氰菊酯在家蝇体内诱导蛋白的二维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蝇经过溴氰菊酯12代的筛选,抗性品系的LD50是敏感品系的17.5倍,且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进一步对成虫的双向电泳结果显示,抗性品系中至少有3个多肽点在敏感品系中未出现,这些点很可能就是由抗药性基因诱导产生的抗性蛋白质。而由敏感品系表达的一些蛋白却在抗性品系中缺失,可能是抗药性基因的被诱导而抑制了另外一些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二斑叶螨抗四螨嗪品系筛选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筛选二斑叶螨对四螨嗪的抗性,并明确其解毒酶的变化。【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二斑叶螨对四螨嗪的抗性发展趋势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结果】室内用四螨嗪筛选二斑叶螨21代(Clo-R21品系),抗性倍数(RR)为122.26;Clo-R21品系对哒螨•四螨嗪和浏阳霉素具有较高的交互抗性,RR分别为21.80和10.66;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三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三唑锡和苦皮藤生物碱具有低水平的交互抗性,RR分别为6.85、5.45、5.02、3.88、3.48、1.68;对苯丁锡、唑螨酯、噻螨酮具有负交互抗性,RR分别为0.72、0.65、0.55;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胡椒基丁醚(PBO)、增效磷(SV1)对抗Clo-R21品系的增效比值分别为1.39、1.70、6.78、1.64;Clo-R21品系体内羧酸酯酶(CarE)、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25、2.04、1.91、1.98和26.68倍。【结论】二斑叶螨对四螨嗪的抗性主要受MFO介导,而CarE、ACP、ALP和GSTs也参与四螨嗪抗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利用毒死蜱、吡虫啉和溴氰菊酯等3类不同药剂,通过毒力生测首先确定了田间灰飞虱对杀虫剂的低水平多重抗性特性;其次通过解毒酶活力测定,发现抗性品系的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和酯酶明显升高;进而根据灰飞虱转录组数据进行引物设计,通过PCR克隆对转录组中的细胞色素P450及酯酶基因进行验证,在得到53条细胞色素P450基因序列及72条酯酶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半定量PCR比较这些基因在灰飞虱田间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细胞色素P450的CYP6家族中有10条,CYP4家族中有6条,这16条基因序列在抗性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品系;酯酶中也有12条基因系列在抗性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品系,它们中3条来自羧酸酯酶家族,8条来自磷酸酯酶家族,1条来自其他酯酶家族。提示:解毒酶基因的过量表达是灰飞虱田间低水平多重抗性的主要机制,也是抗药性发展初期的关键因素,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田间监测,有利于了解田间灰飞虱的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