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北京农业》2008,(13):44-45
<正>2008年突出抓好10项重点工作。1全力服务粮食高产创建一要积极参加农业部开展的在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主产省(区)建设500个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的创建活动;二要以作物免耕栽培、超级稻新品种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与氮肥后移、玉米增密高产栽培与地膜覆盖栽培及马铃薯脱毒种薯与间套作等关键技术为主体,集成创新配套技术,分作物、分区域、按主栽品种集成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三要在关键季节组织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生产督导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郑麦9023"属于弱春性优质强筋小麦,近年来在颍上县种植规模较大。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必须要结合颍上县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栽培管理,尤其是在小麦生长期内,要结合其生长情况及时追肥、灌水,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束林华  陈震 《农家致富》2010,(15):32-33
一、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该技术是适期早播、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与群体质量、精确定量栽培等理论和技术在小麦上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温度、降水、日照等角度,分析小麦各发育期气象条件的适宜度,为作物气候评价的定量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建立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昆明小麦生长发育适宜程度的隶属函数模型,据此模型分别计算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降水、日照及光温水综合因子对小麦生长发育的隶属度,进而分析气象条件的适宜程度;除生殖生长阶段温度适宜度偏低外,其余发育期温度适宜度较高;日照适宜度在小麦整个生长阶段都较高,降水适宜度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说明日照条件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自然降水偏少和生殖生长阶段的温度偏低是昆明小麦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作物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能客观地反映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为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1选用高产稳产优良品种小麦要高产,良种是关键。当前颍上县范围内可选种的小麦品种有矮早781、内乡188、皖麦19等多穗型,综合性状好,产量三因素协调的高产品种。2精耕细作,合理施肥整地要求深耕,耙细、耙透、耙平,达到上虚下实,底墒要足。小麦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要夺高产,需施  相似文献   

6.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种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种植技术集成覆盖抑蒸、膜面播种穴集雨、雨水富集叠加利用、留膜免耕多茬种植等技术于一体,不仅抗旱增产效果极其显著,而且实现免耕多茬种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宜于年降水量在300-600mm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地区的川台、塬地、梯田等平整地块,适宜的主要作物为小麦、胡麻、谷子、大豆、油菜及蔬菜等密植作物。  相似文献   

7.
面对近几年我县水地小麦前茬作物收获晚,小麦播前整地时间仓促,造成晚播小麦播种质量差、弱苗面积大、产量下降的情况,探索我县水地小麦在"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模式下的适宜播期播量。  相似文献   

8.
杨洪建 《当代农业》2014,(20):28-29
四、突出主推技术,强化集成示范"小麦机械条(匀)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全苗壮苗技术、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等江苏省小麦生产主推技术,是针对提高播种质量、高产栽培和防灾减灾等提出的配套技术措施。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强主推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要积极培育并充分发挥机耕作业专业化服务优势,大力推广机条(匀)播,高产创建万亩片和旱茬小麦要努力全面推广使用机械条播,  相似文献   

9.
"郑麦9023"是一种弱春性优质强筋小麦,在颍上县播种规模较大。针对颍上县土壤气候状况,要确保"郑麦9023"的高产,需要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个方面,做好细节工作。在小麦生长期内,结合生长状况,及时追肥追水,中耕划锄,防治病虫害,准确把握好收获时机,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颍上县位于淮河北岸,是黄淮海麦区的主产区。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颍上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9.3万公顷以上,亩产420公斤上下,总产近60万吨。今年,颍上县小麦生产经历了冬前低温来的早,越冬期气温低的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一定抑制,苗情弱于往年,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对夺取午季小麦丰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胡冠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165-165,202
颍上县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了1995~2009年的有关气象资料、主要用颍上县历年气象数据及病害发生历史资料分析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因素及提出赤霉病在沿淮特别在颍上县麦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障碍问题,从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栽培理论的角度出发,开展大协作、强攻关,在长江下游粳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创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智能化作物集成建模方法和开发实用辅助建模工具。【方法】在综合分析麦、稻、棉等作物的生长模拟模型算法及模拟系统的基础上,提炼作物通用建模流程、模型结构、模型接口和模型模板,构建作物生长元模型;在模型资源库、组件、描述脚本和引擎等技术的支撑下,设计层次化、组件化和智能化作物集成建模辅助系统(IICMSS)结构及核心部件。【结果】基于.Net平台,使用C#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原型系统;以小麦为对象,重构了生长模型和模拟系统。与基于代码编程的小麦生长模拟系统相比,开发方法有所改进,方便了作物模型及模拟系统的开发、测试、维护和共享。【结论】基于生长元模型的智能化作物集成建模辅助系统实现了作物建模的工作流程化、手段工业化、接口通用化及模型透明化,促进了作物建模过程的自动化;作物模型研究者使用学习、定制、设计、配置、组装、评估和扩展等手段,即可无编程、智能化地构建作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一、土壤选定和地点要求 "日本白山药"适宜在砂壤土生长,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田间灌溉设施齐全,排水良好,以土壤pH6.8~7.5为宜.前茬以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田块较为适宜,严禁与线虫病和根腐病等发生较重的花生、大豆和西瓜等作物连作,更要避免连茬种植.同时,要求远离医院、工厂、垃圾场等有污染的地方,土壤中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及灌溉水的质量应符合中药材GAP对产地的无公害要求标准.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变量施肥决策系统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成专家系统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基础上,以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叶面积指数为变量,构建了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变量施肥决策系统.采用组件对象模型实现了与专家系统的有效衔接,并与其中的数据库、小麦生长模型库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小麦品种进行施肥指导,包括播前氮、磷、钾总量和播后氮肥的精确追施量.河南省郑州市和鹤壁市两地的小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兼顾天气、土壤及作物长势等因素,为今后精确农业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是陕西省主要口粮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 600万亩以上,其中旱地小麦面积700万亩左右,干旱是制约旱区小麦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旱地也是提升小麦生产能力的最大潜力区,旱地丰则全年丰是本省小麦生产的重要特点。该技术规程主要针对本省旱地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集成创新"精选良种、适时播种、抗旱保墒、  相似文献   

17.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区的生产、生态实际和多年定位试验,提出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作物持续高产假设,并集成创新了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免耕直播。自2006开始,在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进行了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技术解决了利用合理的耕作措施解决培肥土壤、提高自然降水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一致的问题,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一、土地选择 番茄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种植,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1.8%以上、pH值7.0-7.8、保水保肥、通气透水性较好的砂壤土或壤土,避免与茄科类作物连作,可与小麦、玉米等作物轮作。  相似文献   

19.
农业干旱的评估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农业干旱评估方法,并举例说明干旱旱情的等级划分,讨论小麦作物各生育期适宜生长发育的土壤湿度以及受干旱的影响,提出小麦作物防旱抗旱措施,以期促进小麦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20.
作物模拟技术在小麦栽培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阐述了作物模拟技术的内容及其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 ,论述了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的原理 ,分析了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中常年决策、当年决策的功能与机理。将作物模拟技术与小麦栽培学相结合 ,可克服传统小麦生产管理决策的滞后性与非动态性 ,使其向动态、定量、目标与优化方向发展 ,实现智能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管理 ,促进农业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