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2种氮形态5种施氮水平(N0、N1、N2、N3、N4分别代表0、20、40、60、80 kg·hm-2·a-1,共10个处理)研究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沉降第1年,高氮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显著,氮处理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波动较大;沉降1年后,各处理的变化规律稳定,波动较小。12月份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和细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氮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故不宜在12月采集土样。氮沉降量影响微生物总量,总体而言低氮处理促进微生物生长,最高氮处理抑制微生物生长,NH4+-N2或N3和NO3--N3处理微生物总量最多。不同微生物类群对氮沉降形态和沉降量的响应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低氮处理时,硝态氮处理对细菌数量生长的影响大于铵态氮处理,2种形态氮的N2或N3处理细菌数量最大。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影响真菌的生长,且NH4+-N1和NO3--N3处理真菌数量最多。不同氮沉降形态对放线菌数量影响显著,沉降1年后高氮沉降量对放线菌生长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说说热与冷     
炎热的夏季.喝上一杯冰镇的饮料,凉爽的感觉沁人心脾;在冬季的冰天雪地中呆久了,回到家中,温暖的感觉便立刻会弥漫全身倍感舒爽和惬意。这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冷、热、凉、暖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一、山东省“十五”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山东省农业信息技术的现状来看,1997年,济南市就推出了农业信息化工程,建立了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创办了山东金农信息网。1999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牵头进行了“农业信息化”科学工程山东省示范研究,建立了济南、烟台、威海及莱州四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区,莱州市率先推出了农业信息服务热线等,对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信息化内容仍然是以基础农业信息技术为主,省级广域农业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着…  相似文献   
4.
肥料施用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研究了等氮量的肥料施用以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对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季节模式无明显影响,但是影响了N2O的季节模式。有机肥施用促进了小麦季土壤CO2和N2O的排放,后作玉米季施用化肥的情况下,仃机肥处理的土壤CO2与对照没有显著的差异,N2O排放通量和对照差异显著。虽然是等氮量施入,由于牛粪中有机碳和氮的可降解性要低于猪粪,施入土壤后对土壤中CO2和N2O排放的影响也要低于猪粪处理。除了受肥料施用的影响外,土壤CO2和N2O的排放还受环境因子如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2排放与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N2O排放只在对照处理中与土壤水分相关显著(P〈0.05),施肥处理中,肥料效应掩盖了土壤温度和水分效应,使得相关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6.
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以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季节模式无明显影响,但是影响了N2O排放的季节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影响不明显,主要影响土壤N2O排放,整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分两次施肥的F2与分四次施肥的F1相比,土壤N2O排放量增加,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MF)的土壤N2O通量大于单纯的化肥处理,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N2O的排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2排放与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由于肥料施用的影响,土壤N2O排放和土壤温度、水分的相关分析并不显著。土壤N2O排放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I-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首个轮伐期内I-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速生期叶片养分年平均适宜范围值:N(2.98%~3.37%)>Ca(2.26%~2.95%)>K(0.65%~0.73%)>Mg(0.35%~0.46%)>P(0.11%~0.13)%),属喜N、Ga树种.(2)速生期叶片养分的年、月变异极显著,林木生长规律一致,叶片对养分吸收、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动态变化反映了体内养分循环的特性.林木生物量分配顺序各年都相同:干>枝>侧根>主根>干皮>主根皮,叶随林龄增加递减;养分分配速生期为:侧根>枝>干>干皮>主根>主根皮,后期枝、干大于侧根,叶随林龄增加递减,但养分分配比叶高于于.生物养分量的积累与分配与林木生长一致.(3)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速率:生长前期为0.47,后期为0.28;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前期生产1t干物质需要的主要养分量分别为:N:7.6 kg,Ca:4.97 kg,K:1.89 kg,Mg:0.84 kg,P;0.26 kg,后期则为N:4.3 kg,Ca:6.34 kg,K:1.39 kg,Mg:1.14 kg,P:0.18 kg.人工林采伐后年平均移出养分量占土壤相应年平均速效养分量为:N:36.80%,P:52.8%,K:19.73%.支出较大.但是土壤养分供给水准较高,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林木和土壤为主导的养分循环仍处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8.
对首个轮伐期内I-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速生期叶片养分年平均适宜范围值:N(2.98%3.37%)>Ca(2.26%2.95%)>K(0.65%0.73%)>Mg(0.35%0.46%)>P(0.11%0.13)%),属喜N、Ga树种。(2)速生期叶片养分的年、月变异极显著,林木生长规律一致,叶片对养分吸收、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动态变化反映了体内养分循环的特性。林木生物量分配顺序各年都相同:干>枝>侧根>主根>干皮>主根皮,叶随林龄增加递减;养分分配速生期为:侧根>枝>干>干皮>主根>主根皮,后期枝、干大于侧根,叶随林龄增加递减,但养分分配比叶高于干。生物养分量的积累与分配与林木生长一致。(3)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速率:生长前期为0.47,后期为0.28;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前期生产1t干物质需要的主要养分量分别为:N:7.6 kg,Ca:4.97 kg,K:1.89 kg,Mg:0.84 kg,P;0.26 kg,后期则为N:4.3 kg,Ca:6.34 kg,K:1.39 kg,Mg:1.14 kg,P:0.18 kg。人工林采伐后年平均移出养分量占土壤相应年平均速效养分量为:N:36.80%,P:52.8%,K:19.73%。支出较大。但是土壤养分供给水准较高,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林木和土壤为主导的养分循环仍处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9.
为给小麦田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2000~2002年田间试验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借鉴R/WCSODS思路,建立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最适总茎数动态模拟模型,利用济南与南京地区常年气象资料及相应品种参数等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7 500 kg·ha-1产量时济麦19号和济麦20号在济南的最适总茎数动态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649~0.9690,差值标准误为154.2万~155.2万·ha-1,平均绝对误差为14.25万~127.5万·ha-1;在6 000 kg·ha-1产量时扬麦5号在南京的最适总茎数动态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9987,差值标准误为81.56万·ha-1,平均绝对误差为1.38万·ha-1.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决策研究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产业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决策研究是种植智能化、数字化与精确化的桥梁与纽带。本文对作物计算机模型的定义、模型分类、产生和发展、应用及意义等进行了概述。作物模拟技术经历了初创、发展及完善与成熟阶段。作物模拟研究的作用主要有解释作物生长过程的机理、预测及调控指导 3个方面 ,其目的主要有定量关系、综合知识、检验假设、进行模拟、支持决策与教学及连接其它模型等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知工具 ,使作物生产决策向动态、定量、目标与优化方向发展 ,实现智能化与精确化管理 ,推动农业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