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烟草赤星病菌分生孢子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烟草赤星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有机氮远比无机氮好,Czapek培养基对孢子形成最适宜。病斑产孢潜能高峰在日龄27 d,产孢最适温度为24℃,相对湿度在88%以下,病斑不能产孢,在90%~100%范围内,随相对湿度增加产孢量急剧增加,在连续保湿5 h以下,病斑不能产孢,在7~24 h范围内,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大。  相似文献   

2.
对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传播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的病斑在温度为25~28℃时的产孢能力最强,而在30~35℃时的产孢能力较差;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量随着保湿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施氮、钾肥的植株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要小于不施肥及施磷肥的植株上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病斑在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明显高于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量;葱紫斑病的病斑在6~9日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日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日龄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病斑在夜间的的孢子释放量明显多于在白天的释放量。葱紫斑病在田间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玉米小班病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杀菌剂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湿度下病斑上孢子梗产生较快;保湿10 h病斑很少产孢,25 h后大量产孢,到35 h后产孢基本不再增加;在直射光下病斑不产孢,在散射光下产孢量大于在黑暗条件下产孢量;病斑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6℃,5℃以下、35℃以上不能产孢。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单株病斑产孢量有所减少。孢子飞散白天多于夜间。阿米西达、代森锰锌(新万生、大生)、炭疽福美、福美双、百菌清等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毒力较强,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三唑醇、甲霜灵等药剂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4.
<正>番茄叶霉病是设施番茄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设施番茄主产区普遍发生,随设施番茄面积加大呈现暴发趋势。番茄叶霉病是气传病害,叶片正面、背面均可感病,多在下部叶片叶背面侵染发病。发病初期叶背面长出灰色霉层,随病情发展,叶正面出现近直径0.5~1.5 cm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色病斑,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发病后期,病斑连接成片,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对番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国内外对于番茄叶霉病的抗病品种研究较多。目前培育的  相似文献   

5.
对玉米灰斑病在吉林省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在吉林省能够顺利越冬。病斑在直射光下不能产孢,产孢在散射光下多于黑暗条件下。保湿时间越长,病斑产孢越多,保湿时间(t)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exp[-14.59exp(-0.2t)]。病斑在20-30℃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温度(x)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sin(-1.685 7x 0.252 2x2-1.63×10-3x3)。病斑长度(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曲线为单峰曲线,病斑长度在15-22 mm时产孢潜能较高。玉米施用氮、磷、钾肥可降低灰斑病病斑产孢。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释放飞散。  相似文献   

6.
番茄叶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分离到的番茄叶霉病菌株进行组织培养,研究表明: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适温范围25~28℃,pH范围是6 0~8 0,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紫外线对该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孢量在温度25℃、pH7 0、土豆+番茄茎叶培养基上达到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2~30℃,最适pH6 0,湿度98%以上。总之,该菌属于中高温、高湿、中性偏酸性菌。  相似文献   

7.
番茄叶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的重要病害。据调查,在我市红墩镇温棚中番茄叶霉病发病率已达80%~95%。一、危害症状主要侵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界限不明显的淡绿色病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渐变为灰紫色至黑褐色。叶正面呈淡黄色。受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形病斑。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整株叶片卷曲干枯。也可侵害茎和果柄,引起花瓣凋萎或幼果脱落。二、发病规律番茄叶霉病是一种传染性病害,由黄枝孢菌侵  相似文献   

8.
文中报道了关于稻叶瘟病斑田间产孢若干问题的初步定量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扩展型、中间型、停滞型病斑的产孢潜能比值约为100:30~40:5;病斑日龄(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y=1.04-|ln(0.5x+1.8)-1.57|,气温(t)与病斑相对产孢量(y)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令x=4×(t-10),则y=sin(0.317857x+0.008125x~2+0.000067x~3);空气相对湿度(x)与病斑相对产孢量(y)的关系可表达为y=-1004+11.04x(x≥91%);依据保温保温时间(x)来推算叶温病斑相对产孢量(y)的计算式为:y=-12.96+4.42x(24>x>4)。上述研究结果为组建以田间病斑产孢为重要子模型的稻叶瘟流行模拟模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以期获得大量分生孢子或带大量分生孢子的菌粒接种体,为大田开展抗病性鉴定接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从玉米大斑病典型病斑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为试材,探索25种谷物粒培养基、8个温度梯度、7个培养时间段、5种不同光照、菌株代数从第3至10代等条件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培养基的成分组合对分生孢子产生起决定性作用。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最佳,产孢量最多,产孢量为1. 69×105个/g; 20℃温度条件下培养产孢量最多;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增加,培养时间在11~25 d,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减少;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高;供试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差异显著,以第3代产孢量最多,第3~10代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结论】能促进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增加的最佳谷物粒培养基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该培养基在20℃、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条件下,分生孢子产量最高;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越高;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0.
绵阳11号和15号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控制条件下研究了绵阳11号和绵阳15号小麦对条锈病的抗病性.供试品种成株期抗锈性比苗期有所增强,在14~21℃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病斑坏死趋于明显,夏孢子堆长径减小,反应型降低.低温条件下苗期在锈性组份比较表明:绵阳11号产孢期和产孢量显着较高,表现出感病品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室内控制培养和室外人工接种的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丁黑龙江省密虎地区大豆灰斑病初侵染来源与病菌侵染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放置于仓库和地表堆积病残体比埋入地下病残体产孢量多。随着时间的顺延,越冬后病残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也逐渐下降。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2~35℃,最适温度20~25℃;在24℃温度条件下,病菌孢子置于相对湿度90%环境中6 h才能萌发,在水滴小萌发率最高;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9,最适pH6~7;光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在13~30℃范围内病菌均能侵入寄主发病,在最适温度21~25℃范围内保湿6~8 h病菌即可顺利完成侵入寄主过程。在15~20℃温度范围内,病菌在寄主叶片潜育期为4~15d,荚部潜育期17~24d,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籽粒感病率越高。大豆植株体代谢旺盛的叶片和大于1cm的荚最易感病,而幼嫩和老化组织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和侵染、病斑的潜育与显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番茄叶霉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在清水中萌发,番茄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侵染时未见附着胞形成。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相对湿度高(98%~100%)、持续时间长(10~24 h)适于孢子萌发(萌发率为65.2%~98.2%)。萌发的孢子经3 d干燥后丧失存活能力。叶面结水时间长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建立了浸水时间与孢子萌发率、相对湿度与孢子萌发率和温度与相对孢子萌发率关系3个回归方程。番茄不同栽培品种叶霉病的潜育期不同,病害潜育期最短的为14 d。番茄不同生育阶段对病害潜育期和显症期的长短没有影响。接种后保湿时间愈长,病害潜育期愈短。建立了病斑持续显症时间与逐日显症率、逐日累积显症率关系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大豆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与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天冬酰氨,硫胺素可显著地促进菌体生长和产孢,在常温干燥环境中,孢子可存活6天,维持其侵染力3—4夭,已萌发的孢子对干燥环境的耐力降低,孢子侵入大豆叶片所需的保湿时间与品种抗性和保湿期温度有关。病斑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4℃,保湿期少于4小时产孢量较少。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不同品种抗蠕孢菌叶枯病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锋  常迺滔  程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52-1153,1159
对克93-756、辽春13和沈免85等8个小麦品种在苗期与抽穗期受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侵染后的潜育期、病斑大小和病斑单位面积产孢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0.01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受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侵染后的潜育期、病斑大小和病斑单位面积产孢量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苗期与抽穗期之间的病斑长度和病斑单位面积的产孢量也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病斑宽度和潜育期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番茄晚疫病病斑扩展过程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病斑潜能传染期为13天,病斑累积扩展面积倍数随病斑扩展累积有效积温呈 Gompertz 模式增长;在病斑潜能传染期内,病斑潜能产孢面积比率随病斑斑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直至为零,两者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不同地区的病样,分别采用直接分离法、保湿培养分离法、薯片夹叶分离法、薯片诱导分离法等分离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SRA进行分离,通过挑取菌落边缘菌丝尖端于斜面培养基进行纯化,共获得重庆马铃薯和番茄主产区186个致病疫霉菌株。测定代表性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结果表明,致病疫霉在RSA上生长最快,RA和RSB次之;在RSB上产孢最多,RTA次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相似文献   

18.
温度与光照对新蚜虫疠霉产孢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不同的温度与光照组合条件下对新蚜虫疠霉(Pundora neoaphidis Humber)产孢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25℃下新蚜虫疠霉均可产孢,但以15℃最适,不仅产孢量大,而且不受光照的影响;在25℃下虽然产孢,但产孢量大幅减少,30℃下则不产孢,25℃可能是新蚜虫疠霉产孢的高温极限;适温范围内新蚜虫疠霉的产孢高峰及最大产孢速率的出现随温度的上升而提前;全光照各温度处理的产孢量总是比全黑暗相应温度处理的产孢量高;在10℃和全光照的组合中,累积产孢量最高,而相同温度与全黑暗处理的产孢量却只有光照下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19.
番茄尾孢叶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南省新乡市郊保护地发生的番茄尾孢叶霉病的病原、症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该病的病原菌为番茄煤污尾孢 (CercosporafuligenaRoldan) ,主要危害叶片 ,形成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灰黑色病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5~2 7℃ ,最适 pH值为 6~ 7,致死温度为 5 3℃ 1 0min ,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叶斑病,是番茄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的主要病害(我省多发生于保护地番茄)。此病主要为害番茄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柄、茎、花和果实。初发病多在叶背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淡黄色斑,正面褪绿。叶背病部有浅白色霉层,随病情发展呈棕褐色霉层。病斑多时连成片,叶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