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玉米灰斑病在吉林省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在吉林省能够顺利越冬。病斑在直射光下不能产孢,产孢在散射光下多于黑暗条件下。保湿时间越长,病斑产孢越多,保湿时间(t)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exp[-14.59exp(-0.2t)]。病斑在20-30℃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温度(x)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sin(-1.685 7x 0.252 2x2-1.63×10-3x3)。病斑长度(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曲线为单峰曲线,病斑长度在15-22 mm时产孢潜能较高。玉米施用氮、磷、钾肥可降低灰斑病病斑产孢。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释放飞散。  相似文献   

2.
对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传播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的病斑在温度为25~28℃时的产孢能力最强,而在30~35℃时的产孢能力较差;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量随着保湿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施氮、钾肥的植株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要小于不施肥及施磷肥的植株上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病斑在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明显高于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量;葱紫斑病的病斑在6~9日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日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日龄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病斑在夜间的的孢子释放量明显多于在白天的释放量。葱紫斑病在田间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3.
对番茄叶霉病病斑产孢规律的研究表明:在保湿24h内,随着保湿时间的延长,病斑相对产孢量也随之增加;黑暗条件有利于病斑产孢;病斑产孢适宜温度为10~28℃。其中,在23℃时产孢量最大,4℃和35℃时病斑几乎不产孢;在80%~100%的相对湿度范围内病斑均可产孢,病斑产孢量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病斑相对产孢量随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却随着磷钾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减少;6~9龄的病斑产孢能力最强。叶霉病菌分生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在番茄植株株高30~100cm范围内,60cm株高处分生孢子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4.
文中对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的两个环节——病斑产孢、叶面附着孢子的动态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关于病斑产孢与日龄以及温度关系的3个回归方程式;研究还表明:叶面附着的孢子数量与叶位呈指数关系;较大降雨对叶面孢子有明显冲刷作用;孢子主要是在白天,尤其是在下午飞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谷物粒培养基配方及其培养条件对玉米小斑病菌产孢量的影响,为玉米小斑病大面积抗病鉴定工作提供保障.[方法]以玉米小斑病菌野生型菌株HX5为试材,探索18种植物组织培养基、9个温度梯度、9个培养时间段、7种高低温诱导和5种不同光照等条件对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培养基的成分组合对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产生起决定性作用,配方为高粱粒100 g+玉米叶15 g+MgSO40.2 g+Na3PO40.2 g的7号培养基产孢量最多,为16.8×104个/g;24℃条件下培养产孢量最多;在20和24℃黑暗条件下,培养35 d时的产孢量最多;35℃高温、4℃低温诱导对玉米小斑病菌产孢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经高、低温诱导后产生的部分分生孢子一端连接1节分生孢子梗;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的产孢量最多,为4.6×105个/g.[结论]高粱粒100 g+玉米叶15 g+MgSO40.2 g+Na3PO40.2 g为玉米小斑病菌产孢最佳培养基,该培养基可显著促进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在24℃、光照强度2000 lx光暗交替各12 h的培养条件下,病菌的产孢量最多;在35 d内培养病菌,培养时间与产孢量成正比;35℃高温和4℃低温诱导对产孢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从温度、pH值、先照、碳氮源的利用等方面对玉米圆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圆斑病菌菌丝在5~40℃之间均能生长,而在10~35℃之间能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5℃,菌落直径达62 mm,产孢量为1.04×105(个/mL);病原菌在pH2~12之间均能生长和产孢,其中在pH为7时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好,菌落直径达35.3 mm,pH为8时病原菌产孢量最大,为2.06×105(个/mL);光暗交替有利于病原菌产孢,光照对菌丝的扩展基本没影响;该病原菌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以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乳糖作碳源、甘氨酸作氮源时茼丝生长最佳,以D-木糖作碳源、以牛肉膏作氮源时产孢最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室内控制培养和室外人工接种的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丁黑龙江省密虎地区大豆灰斑病初侵染来源与病菌侵染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放置于仓库和地表堆积病残体比埋入地下病残体产孢量多。随着时间的顺延,越冬后病残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也逐渐下降。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2~35℃,最适温度20~25℃;在24℃温度条件下,病菌孢子置于相对湿度90%环境中6 h才能萌发,在水滴小萌发率最高;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9,最适pH6~7;光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在13~30℃范围内病菌均能侵入寄主发病,在最适温度21~25℃范围内保湿6~8 h病菌即可顺利完成侵入寄主过程。在15~20℃温度范围内,病菌在寄主叶片潜育期为4~15d,荚部潜育期17~24d,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籽粒感病率越高。大豆植株体代谢旺盛的叶片和大于1cm的荚最易感病,而幼嫩和老化组织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8.
烟草赤星病菌分生孢子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烟草赤星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有机氮远比无机氮好,Czapek培养基对孢子形成最适宜。病斑产孢潜能高峰在日龄27 d,产孢最适温度为24℃,相对湿度在88%以下,病斑不能产孢,在90%~100%范围内,随相对湿度增加产孢量急剧增加,在连续保湿5 h以下,病斑不能产孢,在7~24 h范围内,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大。  相似文献   

9.
大豆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与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天冬酰氨,硫胺素可显著地促进菌体生长和产孢,在常温干燥环境中,孢子可存活6天,维持其侵染力3—4夭,已萌发的孢子对干燥环境的耐力降低,孢子侵入大豆叶片所需的保湿时间与品种抗性和保湿期温度有关。病斑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4℃,保湿期少于4小时产孢量较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进行捕捉及监测,发现生长季节不同时期孢子捕捉量不同,生长中前期捕捉量高,尤其是玉米播种后20~65 d捕捉的孢子数量占整个生长季节的89%以上,9月进入生长后期,孢子捕捉数量显著减少。分生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自捕捉到孢子后7 d左右田间开始陆续发病。孢子飞散量与气象因子(降雨量、相对湿度、温度)及病情(平均病斑数)相关性较低,但与调查当日病情(平均病斑数)和前7 d内的降雨量之积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高粱炭疽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分生孢子盘产孢、孢子飞散传播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保湿时间、温度和光照条件与高粱炭疽病分生孢子盘产孢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即保湿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多,其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165×EXP{-3.326 764×EXP〔-0.302 4(x-3)〕}(r=0.99);温度与产孢量间的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226×Sin2(-0.619 048x+0.157 738 0x2-0.000 744 0x3)(r=0.91);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能力与在黑暗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昼夜孢子的释放量没有明显差异;植株上孢子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显著规律性,从顶叶至底叶孢子的分布呈递增趋势,病斑的田间分布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2.
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病斑的扩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喷雾法接种,观测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不同叶层和部位病斑面积与数量,分析其与接种天数和温湿度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病斑扩展与温度在20~30℃的时间累计值、10℃以上的有效积温、接种天数、相对湿度90%以上的时间积累值和品种抗性等均极显著相关(P0.01);抗病品种病斑小而少、产孢少,感病品种则相反;病害主要发生在穗位及以下叶片,病斑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中上部,并以纵向扩展为主,横向扩展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弯孢菌叶斑病的潜育期为4-5d,持续显症时间为8d。品种与生育期对潜育期影响较小。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重要因子。影响病斑在田间产孢的首要因子是叶片内渗入水分的多少,其交介病斑表面水膜的有无。幼龄斑(7-9d)和老龄斑(约20d)均可产孢,且产孢能力无明显差异。在直射光与散射光照射下,病斑都能产孢。产孢量与病斑大小无关系。病斑大小随玉米品种而变化,病斑大小在0.9-2.75mm。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发生及防治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12种化学农药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扩展的抑制作用、花粉粒对大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离体叶片上病斑的产孢规律等问题。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及其复配药荆、福美双对大斑病菌孢子萌发、菌丝扩展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花粉粒对大斑病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离体叶片上的幼龄病斑仍可旺盛产孢约4d,持续产孢时间可达10d,且在叶片背面病斑产孢量明显高于叶片正面。  相似文献   

15.
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培养pH值条件及不同营养条件对玉米小斑病病菌菌丝生长量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以PDA+VB1培养基培养的菌丝其生长速率及产孢量最大;②菌丝在30 ℃下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病菌孢子在25 ℃下萌发速度最快;③病菌菌丝在pH值为8时,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形态学鉴定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率法,对广西柚木上发生的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柚木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为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其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5~30℃,产孢最适温度为30℃,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5℃;光照不影响其菌丝生长,但对其产孢量有影响,24 h黑暗处理最有利于其产孢,12h光暗交替处理下该菌不产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分别为5~10和5;菌丝致死温度为54℃(20min),分生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49℃(20 min);培养基PDA有利于菌丝生长,PSA有利于其产孢,但培养基Czapek均不利于两者;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硝酸钾;对该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咪鲜胺乳油,多·福的效果最差。该病害为柚木新纪录病害,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白芷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试验采用植物病理学、形态学和常规培养的方法对甘肃省白芷斑枯病菌进行了研究.【结果】病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高66.2~137.3μm(平均104μm);直径74.3~109.1μm(平均92μm);分生孢子无色,粗线状,弯曲成弓状,1~3个隔膜,大小11.8~25.9μm×1.4~2.1(平均18.0×1.9)μm.依据形态将甘肃省白芷斑枯病菌确定为(Septoria dearnessii Ellis et Ev.).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35、10~30、5~3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20~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pH范围分别为4.0~10.0、4.5~9.2和5.0~10.0,最适pH分别为7.0、7.0和7.5;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72h可达48.3%;白芷叶和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72h可达73.3%.【结论】白芷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在甘肃省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用两个亲本估算环境方差的方法,测定玉米小斑病菌(Cohliobolus holerpstro-phus)7×30号菌株和7×297号菌株两个杂交组合在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幼苗上引起的病斑大小和产孢能力(L—产孢量)、培养滤液内的致病毒素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毒素抑制作用)以及在 PDA 平面上的产孢能力(P—产孢量)等四个数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并对性状的相关性、非等位基因间互作和有效因子数(K 单位)作初步估算。遗传力估算结果,病斑大小是11.19—17.08%,L—产孢量是52.49—75.45%,毒素抑制作用是66.53—83.53%,P—产孢量是52.3—56.96%。性状的有效因子估计值分别是:病斑大小26.2—45.9,L—产孢量3.5—9.4,毒素抑制作用6.5—11.4,P—产孢量是7.5—10.8。控制 L—产孢量的基因没有显著的上位性效应,控制毒素抑制作用的基因有显著的上位性效应。病斑大小和毒素抑制作用之间、病斑大小和 L—产孢量之间以及 P—产孢量和L—产孢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白芷斑枯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显著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孢子才能萌发,以RH100% 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 in)。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测定了甘蔗眼斑病原菌部分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而最佳产孢温度为25℃;光照条件下有利于菌丝体生长,而黑暗则有利于孢子产生;其生长最适pH为6~7,而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值为5;该菌对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利用效果较好,果糖和木糖次之,山梨糖效果最差.多菌灵、正品甲津托、代森锰锌、百菌清、菌核净5种供试杀菌剂对眼斑病菌的菌落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