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董桥峰  郑斌  林育敏  何中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07-6609,6649
以麻城市为研究区域,利用对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对该区30年来农村住房建设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该区农村老旧房居多,农村改善居住条件的潜在需求很大;②农村建房出现两次高潮,并呈现出"N"型变化特征;③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该调查区域农户宅基地面积大小的主要显著影响因素主要为:农户家庭年纯收入、宅基地用地来源、农村税费改革、交通条件、攀比心理5个因素。对农村住房建设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为广大农民的消费性投资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鲁涛 《河南农业》2020,(7):64-64
一、违反惠农政策的现象(一)向农村建房户乱收费有的地方不让农民在原有宅基地上翻盖住房,而是以新农村建设或新型农村社区的名义在耕地上重新规划宅基地,向农民收取费用;有的地方向新建或翻建自用住房的农民收取耕地占用税,但收费后又不开税票;有的地方向办理房屋所有权证的农户收取价格不等的测绘费;个别地方向建房农户收取建房押金、建筑营业税等.  相似文献   

3.
从农民生活温饱的需要、税费改革、惠农政策、农村劳力紧缺的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需要5个方面阐述了颍上县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原因,并就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惠农政策、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制定土地互换制度、抓好宣传工作、切实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加强农民培训、土地流转经营应长期化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217-21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农村居民对现有客观住房条件改善需求。为研究解决辽宁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关问题,针对辽宁农村住房状况及现有住房条件改善客观需求,通过对辽宁9市18县(区)26个行政村(组)1238户家庭调研成果的统计,从住房结构、住房建筑年代、住房面积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辽宁农村居民现有住房状况及对住房条件改善客观需求的影响,研究构建了住房改善客观需求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强调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群体身份逐渐复杂化、农民对住房权益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从农民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制度规定,是确定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需要研究的迫切问题。本文基于农民住房权益视角,结合相对剥夺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以2015年以来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为例,分析当前宅基地和住房制度产生的问题,解析农民住房权益残缺的理论影响,探讨上一轮改革在农民住房权益保护层面的经验和瓶颈,提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建议。研究表明,现有的宅基地和住房制度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制度结构封闭、忽视农民财产权益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多元的农民住房权益诉求,成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桎梏。上一轮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尚未充分实现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房权益,农村住房和住宅用地市场关系还有待理顺,城乡居民住房权益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未来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制度改革应因地制宜保障农村集体成员的基本居住权益,适当兼顾部分非集体成员的居住权益,有次序地实现农民住房财产权益,从而实现提高宅基地资源配置效率的近期目标和助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住房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分析——以雅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指导新农村住房建设,对雅安7县1区农民住房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包括住房面积、结构、形式、材料、层数、设计的方式、住房成本、现有住房满意度等,分析了当地农村住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住房之路,即向着节约节能、设计合理、住房美观、功能明确、安全舒适、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型住房方向发展。提倡和谐住房,住房与环境、人与住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矛盾。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的农村住房45%处于浪费状态,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面积人均却只有4平方米。从农村来说,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回乡预期,建房潮留下的后遗症,农民工投资保值需求,农村宅基地政策的束缚等原因导致了农村住房过剩;从城市来说,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低端房地产市场供给之路不畅,政府公益性住房因数量有限无法惠及农民工导致了农民工城市住房短缺。在对农民工住房理论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市场与政府干预两条解决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指导新农村住房建设,对雅安7县1区农民住房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包括住房面积、结构、形式、材料、层数、设计的方式、住房成本、现有住房满意度等,分析了当地农村住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住房之路,即向着节约节能、设计合理、住房美观、功能明确、安全舒适、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型住房方向发展。提倡和谐住房,住房与环境、人与住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政策的倾斜,一村一品、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等各项惠农政策在全国各地相继落实展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邱富财 《福建农业》2012,(10):12-13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致农村“弃老宅、划新宅、占耕地”的建房现象呈扩展之势。但在改善广大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一方面是大量农田被占,  相似文献   

11.
利用收入分配模型导出的计量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3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及其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使用谱分析方法,估计并比较农民收入增长与GDP及各产业增长的波动周期。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著。农民收入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与GDP及非农产业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一致,农民收入增长波动的副周期则与农业产业增长波动的主周期一致。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稳定农民收入,一方面需稳定农民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应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进入第三产业就业以获得增收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晋中市是山西省主要农区,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近期和今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走访农户、与基层干部座谈和听取市、县两级汇报等形式,对晋中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研究分析了晋中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及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本文从农民增收来源多元化、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未落实等五个方面陈述了当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并结合农业结构不合理、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分析了农民增收趋缓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要实施农业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搞好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贫困地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效果,本研究基于2014年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独山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和人均林业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消除混杂因素及样本选择偏差和管理选择问题等的影响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的效应为0.45%左右,但影响不显著,而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的效应为2.76倍左右,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影响。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相比,传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高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的影响,大致高估了5倍左右。建议进一步深化贫困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励农户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业收入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为厘清外部市场环境对农户收入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分位数回归,基于2020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库(CLES),从要素市场发育的视角探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对收入及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完备的要素市场,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会对农户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将农户分为不同收入组后发现,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组农户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户收入不均等。由此提出以下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要素市场建设,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努力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存适应能力视角,构建农地流转中农户转出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相关因素对其转出农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出农地农户占比较低;在反映农民当下生存能力的变量中,农民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家庭非农收入水平、家庭非农劳动力数对农民转出农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承包地面积则有显著负向影响;在反映农民未来适应能力的变量中,农民在城镇落户以及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了解程度对其转出农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年龄及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情况则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政府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对于满足农民群众科技服务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国内农村科技特派员建设较有代表性的省份,从投入、激励、协调管理和派驻4个方面分析研究各个省特点,通过与广东省的对比,得出对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城市发展建设用地不足与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矛盾,各地积极探索与推进宅基地退出工作。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视角,利用陕西省户县、武功县和杨陵区农户的调研资料,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家庭人口数、房屋建造样式与房屋修建年限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极显著影响,居住满意度、经济收入来源、家人工作稳定度、政策态度与政策执行担忧具有显著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为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空间关系,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收入增加在市州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有扩大的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效应由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转变为正向的空间溢出,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据此提出重视农民增收中空间溢出效应的积极作用,因地而异制定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农业产值总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回顾美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农村市场建设及农业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认为我国发展农业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建立广泛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支持体系来提高农业的外部规模效益和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水平;同时在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前提下,我国农业应走提升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并重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