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为指导新农村住房建设,对雅安7县1区农民住房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包括住房面积、结构、形式、材料、层数、设计的方式、住房成本、现有住房满意度等,分析了当地农村住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住房之路,即向着节约节能、设计合理、住房美观、功能明确、安全舒适、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型住房方向发展。提倡和谐住房,住房与环境、人与住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何从虎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21-21,103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的发展方向,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简述了长丰县的基本县情、农村住宅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走新型村庄规划建设之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春华  王蕾 《农学学报》2012,2(2):70-73
农户小额贷款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性业务和标志性产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这一业务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为了推动小额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采取农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齐河支行开展的小额贷款业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邮政储蓄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贷款管理力量薄弱,贷款额度、还款方式与客户需求不适应,信用评估方式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地区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力量,为客户制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和还款计划,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拓展沟通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已经成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国示范点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进行解析。以传统农民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农民在“四在农家”创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传统农民自身的发展和向新型农民转变的历程;传统农民在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最终实现了内源发展,培育了新型农民,这也彰显了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生命力。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途径—走“内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二元制结构的存在与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村庄建设问题、传统城镇化发展的不足之处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包括打破二元制结构的具体举措、村庄规划应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新型可持续健康的城镇化道路与经济转型、协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乡村旅游业、走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结合高邮和宜兴的个案调查,探寻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经验,提出转型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须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中心辐射作用,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要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之路。文章结合睢宁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指出了基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基于现代农业的概念和评价原则,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对黑龙江省农业概况进行调研,分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设计框架,走“点、线、带、体系”四阶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马军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62-17664
从相关概念入手,针对新农村居住环境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了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设计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新农村居住体系,美化村客环境、升级新农村居住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并对设计中的常见现象进行解析,进而提出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设计要走多元化、生态化、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莹 《高等农业教育》2009,(9):26-28,43
结合当前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调整,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途径:明确高等农业教育的特殊性,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基础,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以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为己任,加快新农村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加速高等农业教育向农村生产力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型建筑节能型环保砌块在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调查研究,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的技术问题,阐述了该类砌块在新农村住房建设中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1.
农村住宅用地合理布局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薇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121-122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农村住宅缺乏科学设计,超标占地造成土地的极大浪费。为此,探讨了改善农村住宅用地的措施,并提出了新农村社区2种住宅类型。  相似文献   

12.
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宅基地合理利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士银  周飞  吴明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54-4356,4396
从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新要求,分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通过改革现行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和促进宅基地合理利用的对策措施来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利用与管理,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新农村住宅建设备受关注,它对改变目前农村住宅现状,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使北方农村住宅建设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在分析北方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北方新农村节能环保型住宅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创新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仙  刘明彦 《农学学报》2014,4(4):109-11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供给,同时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逐渐凸显。笔者通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现状问题和存在问题的阐述,分析了现行宅基地流转制度的若干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期望能够建立起合法完善的宅基地流转体系,从而真正维护农民的权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耕地保护日益严峻、城镇建设用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时,农村宅基地入市流转越发显得重要而紧迫。采用问卷调查和归纳分析方法,以国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长垣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宅基地流转情况、总结宅基地管理中存在问题,探索了经济新常态下适合粮食生产核心区经济发展的宅基地入市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规划引导、立法支撑、科学管控、规划监管是农村宅基地入市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进  陈泉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57-15459
在将农村住宅建设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概述了现有农村居住模式在节能和舒适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着发展新农村生态住宅,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节能减排的目的,将自然生物体的气候应变现象引入建筑设计之中,分析了应变设计的概念,并针对中国具体的地域和气候特点指出应变设计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住宅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介绍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支摘窗、木格风门、开合式天井、气窗等应变结构。在此基础上,以郑州市郊区平原地带的联排住宅中的1个居住单元为例,从可变的暖廊、可变的天井、可控的自然风通道、植物应变特征的应用、可变的封闭构建、可控的"腔体空间"方面具体阐述了该应变设计的实例,以期为居民提供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住宅节能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农村住宅建设将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巨大市场,节能型农村住宅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村住宅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对我国新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九江地震看农村房屋抗震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忠  张文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00-4603
通过分析九江地震震害特征及产生的原因,提高对建筑抗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针对旧房改造和重建,结合新农村建设,从工程防灾角度论述了目前农村房屋进行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抗震设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利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454-7455
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障碍,探索实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提出通过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明确宅基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建立农村房产登记制度、宅基地流转的价格体系和收益分配体制等措施来实现宅基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