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牦牛乳硬质干酪的风味及品质,试验以水分、pH值、NaCl含量、总氮、pH4.6可溶性氮、12%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成熟条件对牦牛乳硬质干酪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牦牛乳硬质干酪中的水分含量由58.23%降到53.65%,成熟前后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pH值先下降后升高,从最初的4.86升高至5.01,但成熟温度对其影响并不显著;NaCl含量在成熟前期增加显著,成熟后期趋于平缓,15℃成熟的干酪的NaCl含量较新鲜干酪高0.67%;总氮含量在成熟期间由26.23%增加到32.95%,受成熟时间的影响较大,成熟温度影响较小;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pH4.6可溶性氮含量显著增加,15℃成熟3个月的干酪pH4.6可溶性氮含量比新鲜干酪高12.19%;12%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含量受成熟时间及成熟温度影响显著,其含量从新鲜干酪的1.43%升高到成熟干酪时的10.42%;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游离氨基酸含量整体增加,成熟温度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腌制过程中咸蛋品质变化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鲜鸡蛋为原料,分析了腌制温度、时间和盐水浓度对咸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腌制温度、时间的延长和盐水浓度的增加,含盐量及蛋黄指数迅速升高,蛋清的含盐量明显高于蛋黄。咸蛋腌制30 d后,蛋清pH值从9.09降到6.71,蛋黄的pH值变化不明显;蛋清的水分含量变化不显著,而蛋黄的水分含量从46.98%减少到17.23%。建立的腌制条件对蛋品含盐量及蛋黄指数的拟合方程,能较好地描述腌制温度、时间和盐水浓度对咸蛋成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干腌羊火腿工艺过程部分理化性状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传统工艺加工羊火腿,分析了水分、盐分、pH值、总氮(TN)及非蛋白氮(NPN)浓度随加工时间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肌肉中的水分在腌制前后大量流失,随着湿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NaCl含量随产品水分的散发而增加,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949);NPN 含量随羊火腿工艺过程逐渐升高;pH值为6左右;成品火腿中的游离氨基酸(FAA)占NPN的70%以上,含量较高的游离氨基酸构成了羊火腿的主要风味前体物质,火腿中大部分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多倍于其感觉阈值,因此可能对火腿风味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土壤富里酸对镉的吸附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改进的连续电位滴定法,研究了土壤富里酸对重金属镉吸附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富里酸溶液的pH值升高,吸附量增加;富里酸浓度升高,吸附量降低;pH值升高、富里酸浓度增大,吸附率增大。吸附量和pH值之间的关系可用自然对数方程进行拟合.同时富里酸浓度越小、镉离子浓度越高,方程的斜率越大,说明吸附量的大小同时与二者密切相关。分别用Linear方程、Fruendlich方程和Langmiur方程对富里酸一镉的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结果发现,pH值大于5.0时,上述方程拟合均较好;pH值小于5.0时,只能用Langmiur方程拟合。富里酸对镉的吸附系数随着pH值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外源纤维素酶对苦丁茶浸提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外源纤维素酶对苦丁茶浸提效果的影响。[方法]在温度55℃、pH值4.8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以纤维素酶浓度、茶水比和浸提时间为因素、苦丁茶内含物浸出的含量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合适的苦丁茶浸提方法。[结果]随着纤维素酶浓度的增加,苦丁茶中氨基酸、水溶性糖、水浸出物的含量上升,纤维素含量下降,0.30%为最佳纤维素酶浓度。随着茶水比的增加,苦丁茶中氨基酸、水溶性糖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增加,黄酮含量减少,茶水比1∶40时浸提效果较佳。苦丁茶中氨基酸、水溶性糖、黄酮的含量受浸提时间的影响不大。[结论]当纤维素酶浓度为0.30%,茶水比为1∶40,浸提时间为40 min时,苦丁茶的浸提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6.
烟草薄片中蛋白质的酶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鲁  葛少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79-13079
研究了温度、酶添加量和酶解时间等酶解条件对烟草薄片原料中蛋白质酶法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5.2的烟草水溶液中,蛋白质的最佳酶解温度为50~60℃;随着酶添加量与酶解时间的增加,烟草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同时酶解液中可溶性氮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7.
以湘杂油763为材料,设置施肥量与密度互作试验,分析不同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油菜茎、叶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减小和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群体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都随着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与油菜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肥量和密度分别作为主效应对油菜产量影响极其显著,两因子交互作用下油菜产量变化反而不明显。合理的高施肥量和高密度水平促进油菜增产,以高施肥量+22.5万/hm2处理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不同酶解条件对豆粕酶解过程中呈味物质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液中肽态氮的含量随着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总酸含量的变化受酶解条件的影响较大,酶解3h时糖的释放量最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酶解液中的肽分子量在酶解过程中逐渐降低.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酶解后,游离氨基酸和肽态氨基酸含量迅速增加.当酶解工艺为温度50℃、pH=6.5、时间4h时,所得酶解液整体味感较佳,适于做调味基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香蕉土壤进行室内土培试验,研究过碳酰胺、尿素和硫酸铵对香蕉土壤pH、氮素转化和6种交换性金属离子(Al、Mn、Cu、Ca、Mg、Fe)含量的影响。静态和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的pH值随着过碳酰胺和尿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而随着硫酸铵含量增加土壤的pH值变化不大。过碳酰胺、尿素和硫酸铵培养的土壤,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与交换性铝呈负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呈现负相关;与硝态氮的含量呈现正相关;与土壤中的交换性Mn、Ca、Mg的含量呈现负相关,与交换性Cu的含量呈现正相关。交换性Fe含量在3种肥料处理过程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氨基酸废料因其价格低廉、富含氨基酸与养分资源等特征,是有机肥的优质添加剂,评估氨基酸废料添加量的安全阈值是研制生物有机肥的重要依据。将氨基酸废料溶解于水,从0到15%共设置7个添加量,喷至有机肥成品,分析不同添加量下有机肥酸碱度、电导率、氯离子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废料添加量在3%范围内,pH呈现较为平稳的趋势,当添加量进一步增加,pH则逐渐降低。电导率随着氨基酸废料添加量的升高呈现同步增加的趋势,有机肥中盐分含量逐渐增加,Cl -含量同样是稳步上升,当添加量在10%范围内,Cl -含量均低于3%。当氨基酸废料添加量≤1%时,种子发芽指数可达到75%以上,但添加量增至3%时,种子发芽指数骤降,出现明显的毒害现象。因此,氨基酸废料添加量需控制在3%以内,本研究推荐1%为研制生物有机肥的安全阈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添加茶渣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氮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通过开展室内茶园土壤培养试验及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分析不同热解温度(400 ℃、500 ℃、600 ℃)及不同添加配比(0.25%,0.5%,1.0%和2.0%)茶渣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氮素吸附解吸特性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茶渣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土壤pH、总有机碳、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显著增加;随着茶渣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和盐基离子含量逐渐增加。茶渣生物炭对土壤铵态氮有明显的吸附作用,通过Langmuir方程可以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较好的拟合(R2=0.968~0.987);随着吸附溶液中铵态氮浓度的增加,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量增加,吸附常数下降;土壤铵态氮的吸附分配系数(Kd)随着茶渣生物炭添加量增加逐渐升高,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土壤对铵态氮的解吸量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处理中变化趋势为0.25%>1%>0.5%>2%;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土壤对铵态氮解吸量均升高;土壤对铵态氮吸附能力与土壤pH、总有机碳、交换性钾、交换性钙、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解吸能力则相反。研究表明,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土壤改良的目的,优选茶渣生物炭添加配比及制备温度以达到最佳效果,对土壤保肥及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凡纳滨对虾肉糜为对象,测定不同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物含量的虾肉糜在10~80℃范围内的介电特性和热物性。结果表明,虾肉糜及其复合素材的介电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介电损失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穿透深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一定温度和频率下,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物含量的增加会降低介电常数,而对介电损失和穿透深度无显著影响。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比热容、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密度和比热容随着大豆蛋白乳化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对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无显著影响。对所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预测10~80℃介电特性和热物性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土壤pH值及速效磷与苹果梨树栽植年限、土层深度和季节更替的变化规律,在苹果梨园内布置剖面点,按照土壤自然分层采集样品,采用电位法和Bray法分别测定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结果表明: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土壤pH值与速效磷的变化分别为4.13~6.64与0.16~46.59mg/kg;土壤pH值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但随着土层加深,pH值升高,且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种植25年的土壤pH值最低;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土层越深,速效磷含量越低,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速效磷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与pH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李新玲  徐香玲  张月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25-13827,13873
[目的]探讨羊草在盐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性和K+、Na+含量的变化。[方法]在室内模拟不同pH盐碱土上种植羊草,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离子含量。[结果]随着土壤pH的逐渐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羊草体内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的含量及氧化氢酶活性均随之增加,而后又逐渐降低。随着土壤pH的升高,羊草叶片的Na+含量逐渐增加,而K+含量逐渐减少,K+/Na+比值减小,但始终高于1。[结论]各项生理指标和K+、Na+含量的变化对维持羊草细胞的离子平衡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不同氟浓度对茶叶品质成分与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氟浓度升高,茶多酚与蛋白质的含量下降,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基本保持不变;铜、锌、钙、钾、镁5种元素的含量随之降低,锰元素含量升高,铁元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镉(Cd)胁迫下甘蔗体内Cd的吸收及游离氨基酸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甘蔗对Cd胁迫的耐受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土壤盆栽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Cd(0、25、50和100 mg/kg)对糖料甘蔗进行胁迫处理至成熟期,再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Cd在甘蔗体内的吸收以及甘蔗游离氨基酸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壤Cd浓度的升高,甘蔗受害程度加重,甘蔗茎和叶中的Cd含量随Cd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精氨酸(Arg)和亮氨酸(Leu)等氨基酸含量随Cd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苏氨酸(Thr)和丝氨酸(Ser)等氨基酸含量在Cd处理浓度为25 mg/kg时降低,此后随Cd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Cd胁迫使得甘蔗地上部的Cd含量显著增加,茎叶受到毒害,检测到的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省巍山、洱源等9个县(市)的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及土壤和饲料样品的钴、铁和硒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中性至酸性范围内,土壤中钴、铁和硒元素含量随酸性增强和土壤保肥力的提高而升高;在土壤pH 5~6范围内,饲料样品中钴和铁的含量最高,饲用植物在该pH值范围内对钴和铁元素的吸收能力最强,而饲料样品中硒含量随着土壤pH值升高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省巍山、洱源等9个县(市)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及土壤和饲料样品的铜、锰和锌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铜、锰和锌元素含量在中性至酸性范围内,随酸性增强而升高;铜和锰含量元素随土壤保肥力的增强(CEC值的增大)而升高.饲料中锌元素的含量随土壤酸度增强而升高,饲料锰和铜的含量在pH 5-6范围内最高.随着土壤CEC增加,饲料铜含量也随着增加,但锰下降,锌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介质pH及离子强度对纳米SiO_2(nSiO_2)颗粒分散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分散试验分析了不同介质pH和NaNO_3浓度对10nm nSiO_2颗粒分散度的影响,并通过多组分表面电荷调控模型理论及泊松-玻尔兹曼方程对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nSiO_2颗粒分散度随着NaNO_3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随着介质pH的升高而增加,并在pH 7.39以后逐渐趋于稳定;随着介质pH的增大,nSiO_2颗粒的表面电荷密度(σ)增加,但增加介质的离子强度及nSiO_2颗粒的粒径会逐渐降低σ。nSiO_2颗粒粒径的变化会导致其表面H+的分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σ的变化。双电层结构的拟合结果表明,当双电层结构厚度与粒径比值(λD/Dp)0.2时,nSiO_2颗粒的σ主要受控于粒径大小,可忽略离子强度和pH的影响;当λD/Dp0.2时,nSiO_2颗粒的σ不仅受控于粒径大小,还与介质的离子强度和pH密切相关。【结论】nSiO_2颗粒的σ与粒径大小、介质的pH和离子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郭敏  熊涛  邱祖明  吴顺清  田志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57-19860,19862
[目的]为古代丝织品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综述了古代丝织品的材质、种类、文物保护现状、霉斑清洗技术等,介绍了生物技术保护丝织品文物的优势。[结果]古代丝织品的材料为蚕丝,根据织物组织结构、经纬线组合方式、加工工艺、绸面的外观形态及质地可将其分为14大类和34小类;目前我国各市区博物馆馆藏丝织品文物出现霉斑污染的报告较少;导致丝织物产生霉斑的霉菌大多分属于曲霉属、青霉属、分支孢子菌属、新月菌属、胶霉属、链孢霉属、木霉属等;丝织品文物霉斑的清洗方法主要为化学法;生物技术保护丝织品文物具有清洗过程更加环保、安全,清洗废液无毒、易降解等优势。[结论]生物技术处理可安全、科学、有效地延长古代丝织品文物的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