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设施番茄和黄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及其对蚯蚓的急性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设施蔬菜田土壤中残留农药对蚯蚓的急性危害风险,在山东省济阳县蔬菜基地,分别选择番茄和黄瓜连作种植区,于产中、产后及后茬产中三个时期采集耕层土壤,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评估土样中噻虫嗪、噻虫胺、多菌灵、吡虫啉、阿维菌素、噻唑膦、甲基异柳磷、克百威和三羟基克百威的残留,并通过风险商值法评价其对蚯蚓的急性风险。结果表明:在39个设施番茄土壤中,噻虫嗪、噻虫胺和吡虫啉的检出率(检出浓度均值)均较高,分别为90%(0.107 mg·kg~(-1)dw)、79%(0.100 mg·kg~(-1)dw)和49%(0.233 mg·kg~(-1)dw);在30个设施黄瓜土壤中,噻虫嗪(63%,1.18 mg·kg~(-1)dw)和吡虫啉(57%,0.126 mg·kg~(-1)dw)的检出率和检出浓度均值均较高。在95%的番茄土样及97%的黄瓜土样中,目标农药对蚯蚓的急性风险商值小于1。在3例土壤中发现风险商值大于1,包括2例吡虫啉和1例噻虫胺,应用风险商值逆推,吡虫啉和噻虫胺对蚯蚓的土壤安全阈值分别为1.07和0.593 mg·kg~(-1)dw。研究表明,所调查区域设施蔬菜土壤中目标农药对蚯蚓的急性风险总体较低,对于高风险农药应监测其土壤残留浓度,确保低于安全阈值。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多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测定了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6种非靶标生物(日本鹌鹑、意大利工蜂、家蚕、斑马鱼、大型溞、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日本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高毒,噻虫嗪为中毒,烯啶虫胺、呋虫胺为低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均为高毒;吡虫啉、噻虫嗪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烯啶虫胺、呋虫胺为高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毒性均为低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呋虫胺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均为中毒,噻虫嗪为低毒。  相似文献   

3.
土壤汞污染胁迫对蚯蚓体内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汞是毒性较大的重金属,为了解土壤汞污染对蚯蚓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影响,本文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不同Hg暴露浓度水平下(1、2、4、8、16、24、32、50 mg/kg)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应激反应,分析了不同浓度Hg污染水平对蚯蚓体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g暴露会对蚯蚓抗氧化防御系统产生较大影响。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在不同浓度的Hg暴露水平下,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应激反应。总体上看,Hg暴露环境对赤子爱胜蚓SOD和GSH-PX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CAT活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Hg暴露对蚯蚓体内MDA含量有一定影响,在32和50 mg/kg的较高浓度水平下,赤子爱胜蚓体内MDA含量明显增加,可能是汞胁迫造成了蚯蚓机体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
两种除草剂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农药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单一和复合毒性效应,2种农药对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的影响以及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染色切片观察了染毒蚯蚓的细胞形态。单一毒性实验表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毒性大于绿麦隆,绿麦隆和阿特拉津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9.64和43.33 mg.L-1。复合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分别与30和40 mg.L-1阿特拉津复合,其48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6.03和48.14 mg.L-1。绿麦隆和阿特拉津的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污染物的浓度有关。通过观察单一和复合体系中毒蚯蚓SOD酶活力可以看出,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体系,随着2种农药浓度的增加,蚯蚓体内SOD酶活性增强。病理HE切片表明,随着绿麦隆浓度的增加,蚯蚓表皮和肠道受损越来越严重,而阿特拉津单体系和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复合体系中毒蚯蚓的消化道破损比较严重,说明绿麦隆和阿特拉津进入蚯蚓体内后作用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5.
接种蚯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择两种生活习性不同的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在试验土壤中进行接种,跟踪测量蚯蚓-土壤交互作用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经蚯蚓接种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的活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威廉环毛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比赤子爱胜蚓要显著;赤子爱胜蚓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比威廉环毛蚓要显著.经组合接种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转化酶活性增加比较显著.产生这种差异性一个原因可能是与蚯蚓生活习性和接种土蚯蚓后引起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呋喃丹对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SOD和TChE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玲  林玉锁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65-3167
选用杀虫剂呋喃丹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进行染毒试验,研究农药污染对赤子爱胜蚓的致死率和体内蛋白含量、SOD和T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蚯蚓受到低浓度呋喃丹胁迫时,其体内蛋白含量和TChE的活性均表现为升高趋势,SOD活性表现为降低;当受到高浓度呋喃丹胁迫时,其体内蛋白含量和TChE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SOD却表现为升高;其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均为抛物线型。可利用蛋白含量、SOD和TChE活性的变化来指示呋喃丹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蚯蚓毒性试验方法,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试验蚓种,研究土壤中废电池对蚯蚓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蚯蚓体内组织的SOD活性先增大后降低,呈现出抛物线型暴露时间-胁迫效应的相关关系;在一定暴露时间内,随着废电池浓度的增加,SOD活性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相关关系;蚯蚓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废电池污染浓度的增加及污染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蚯蚓体内可溶性蛋白和SOD活性对废电池污染产生了不同的响应,蚯蚓体内的SOD对环境污染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8.
新烟碱类和阿维菌素类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评价农药对蚯蚓的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新烟碱类和阿维菌素类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滤纸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氯嚷啉和噻虫啉5种新烟碱类药剂埘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0.008 9(0.007 5~0.010)μg·cm-2-0.44(0.34~0.56)μg·cm-2(48 h结果),噻虫嗪对蚯蚓的LC50值在24 h和48 h均大于62.91 μg·cm-2;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种阿维菌素类药剂对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4.52(3.71~5.50)μg·cm-2~22.76(18.68~27.73)μg·cm-2(48 h结果).人工土壤法测定结果表明,5种新烟碱类药剂(除噻虫嗪外)对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1.54(1.43~1.71)mg·kg-1~17.29(16.44~19.41)mg·kg-1(14 d结果),噻虫嗪对蚯蚓的LC50值在第7 d和14 d均大于1 200 mg·kg-1;3种阿维菌素类药荆对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27.93(26.04~29.81)mg·kg-1~175.33(162.82~188.91)mg·kg-1(14 d结果).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吡虫啉、啶虫脒和烯啶虫胺对蚯蚓属于中毒级,其他的药剂对蚯蚓属于低毒级.  相似文献   

9.
杀螟丹和Cr6+复合污染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土壤中重金属与农药复合体系下的联合毒性效应,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采用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Cr6+和杀螟丹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螟丹对赤子爱胜蚓单一毒性大于Cr6+,杀螟丹和Cr6+联合毒性效应作用类型以拮抗作用为主。在不同污染物暴露下,蚯蚓的生理生化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杀螟丹单一作用时,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随染毒时间和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短时间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存在诱导作用;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含量在染毒初期被促进,随时间延长两者含量大幅度降低。Cr6+单一作用时,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CAT活力随Cr6+浓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 SOD活力在后期受到抑制,MDA含量持续升高。杀螟丹和Cr6+联合作用初期对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有增加作用; SOD活力前期、中期促进,后期抑制;随染毒时间的延长,CAT活力升高,MDA含量则降低。研究表明,SOD活力、MDA含量均可作为蚯蚓在应对氧化胁迫时,机体受氧化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蚯蚓毒性试验方法,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试验蚓种,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Cu和Pb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学诊断和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Cu和Pb单一作用时,对蚯蚓体内的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呈现不同变化.单独添加Cu处理时,随着cu浓度的增大,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呈现轻微升高趋势,SOD活性表现出下降趋势;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均降低;单独添加Pb处理时,随着Pb浓度的增大,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呈现轻微降低趋势,SOD活性表现出升高趋势,延长暴露时间,未观察到蚯蚓体内的SOD活性有明显变化规律.以不同浓度Cu作为背景与Pb复合时,Cu和Pb的复合效应与暴露时间和不同浓度的组合密切相关,时间不同,浓度不同,对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也就不同.与单一Pb作用相比,与Cu复合使蚯蚓体内SOD酶活性有所升高,说明这两种重金属复合后使蚯蚓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1.
几种农药防治柑橘蚜虫药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几种农药防治柑橘蚜虫的药效,为柑橘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无翅蚜为害期喷雾高、中、低3种剂量的阿维菌素、蛇床子素、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吡虫啉(1∶2),以剂量25mg/kg的吡虫啉为药剂对照,设清水为空白对照,分析几种农药防治柑橘蚜虫的效果。[结果]5种供试药剂中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及吡虫啉单剂对柑橘蚜虫均有很好的防效,速效性、持效性均接近或超过95%。生物农药蛇床子素低剂量和中剂量处理后1d对蚜虫防效较低,分别为44.14%和69.74%;高剂量药后3d防效开始上升,药后10d防效达94.76%,药后14d防效可达98.87%。5种供试药剂均有很好的持效性,所有处理药后2周的防效均在95%以上。[结论]为柑橘蚜虫的防治提供了借鉴,并有效保证了高毒农药的取代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蚯蚓对锑污染土壤中油菜的生长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添加后锑污染下油菜幼苗生物量、富集系数的变化,并从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3个方面初探了锑污染状况下蚯蚓对油菜富集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锑污染土壤中,赤子爱胜蚓可以提高油菜的生物量以及锑的富集,南油杂1号锑的富集含量达到358.30mg··g-1;锑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P<0.05),蚯蚓显著提高了锑胁迫下两个油菜品种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P<0.05),最大激活率分别为13%~31%、15%~48%和24%~44%;冗余分析表明全磷、全氮、碱解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子;添加蚯蚓未改变油菜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的组成,主要增加了Bacteroidetes、Cyanobacteria和Chloroflexi的丰富度,其中Bacteroidetes与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蚯蚓-油菜联合能降低农田土壤中锑的含量,起到一定的生态修复效果,南油杂1号的修复潜能大于沣油958。  相似文献   

13.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近年在陕西省兴平市发现的一种新的有害生物,为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设置该虫害的发生、危害及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小麦成熟期,小麦孢囊线虫在全市皆有发生,但为轻微感染,单株孢囊数均小于20,无中、重度感染田块。小麦播种前用吡虫啉+戊唑醇和吡虫啉+甲基异柳磷拌种,以及用阿维菌素、克百威和毒死蜱3种药剂处理土壤,均可降低小麦孢囊线虫的病情指数,增加小麦产量。吡虫啉+戊唑醇拌种对小麦孢囊线虫病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麦出苗率、根系和分蘖等无影响。3种药剂处理土壤,毒死蜱处理的小麦增产率最高,为20.07%;克百威次之;阿维菌素最低,为4.23%。播种后踩踏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小麦增产率为1.73%。可见:克百威处理地块小麦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对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显著。  相似文献   

14.
几种复配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6种复配剂对稻飞虱的防效,结果表明:噻嗪异丙威、吡蚜噻嗪酮、丙威毒死蜱的防效优异,吡虫乙酰甲、吡虫仲丁威的防效较好,以上5种复配剂均显著优于吡虫杀虫单,因此噻嗪异丙威、吡蚜噻嗪酮、丙威毒死蜱可作为防治稻飞虱的常规品种,吡虫乙酰甲、吡虫仲丁威作为替换品种,在防治过程中注意经常轮换药剂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重金属镉胁迫下蚯蚓生物标志物的响应并综合评价污染风险,设置不同浓度镉污染的人工土壤微宇宙体系,进行为期30d蚯蚓胁迫实验.比较不同镉浓度下蚯蚓生长繁殖(日增重倍数和日增殖倍数)和生化指标,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糖原(Gn)、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和金属硫蛋白(MT)的含量,结果表明:日增重倍数和日增殖倍数随着镉浓度升高显著降低,镉对蚯蚓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镉对大多数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其中SP、CAT、MT、GST含量或活性随着镉浓度的升高而显著提升,但MDA、Gn、SOD表现出不规则变化趋势.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RI)和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表明,环境胁迫效应随着镉浓度增加而加强.BRI显示在0.1,1和10 mg·kg-1镉浓度下,蚯蚓分别面临着轻度胁迫、较大胁迫和严重胁迫.多项生物标志物对镉有复杂的响应,相较于IBR,BRI具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的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16.
由于油菜害虫持续暴发,农药施用量、施用次数剧增,油菜籽油安全性问题令人关注。鉴此,对筛选出的2种防治春油菜生长期内主要害虫(小菜蛾、蚜虫、菜青虫等)的低毒、低残留农药阿维菌素、吡虫啉进行农药安全间隔期试验,检测不同农药、不同施用次数在植株、籽粒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相同使用次数和使用剂量的情况下,供试的2种农药残留量表现为阿维菌素>吡虫啉。油菜施用吡虫啉后,植株、籽粒中的农药残留均未检出。油菜施用2%阿维菌素后籽粒中的农药残留量随施药次数增加而递增,但没有超过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农药在油菜主要器官中的残留趋势为油菜植株>油菜籽,油菜植株比油菜籽农药残留量高46.15%。在油菜植株中的农药残留量也随施药次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蚯蚓能够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和对土著土壤生物的调控作用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为探索蚯蚓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机理,在混入水稻秸秆的灭菌/未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Eisenia fetida),以不接种蚯蚓的处理为对照,比较30 d微宇宙培养后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接种蚯蚓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CO2累积排放量,但仅在灭菌土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接种蚯蚓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则因土壤是否灭菌而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分析显示,在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获得了更多的末端片段(TRFs),而在未灭菌土壤中蚯蚓的存在并未明显改变TRFs的数量,且接种蚯蚓与无蚯蚓的处理共享了近50%的TRFs。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因蚯蚓是否存在而不同,但仅在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的处理同时与LOC、DOC、MBC和CO2累积排放量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在该实验的灭菌土壤中,来源于蚯蚓肠道的微生物可能通过快速繁殖并成为优势种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但这一作用在未灭菌土壤中则有可能因为土壤土著微生物的竞争作用而被削弱。  相似文献   

18.
苹果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国产苹果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虫啉和灭幼脲4种常用农药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进行评估,明确并量化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膳食摄入风险水平,为苹果安全生产、消费及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渤海湾(辽宁、山东、河北)和西北黄土高原(陕西、山西、河南)两大苹果优势主产区采集的282份苹果样品,运用专业风险评估软件@Risk,尝试构建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对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农药膳食摄入(暴露)风险进行概率评估。首先对282份苹果样品中上述4种农药残留检测值进行分布拟合,拟合度运用Chi-Squared、Anderson-Darling、Kolmogorov-Smirnov 3种统计方法进行检验,综合考虑3种评估拟合结果,确定最佳拟合分布。STMR、HR取最佳分布拟合值,%ADI和%ARfD分别表示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参试的282份苹果样品,255份(占90.4%)苹果样品中检出了农药残留。在检出的4种常用农药中,多菌灵的检出率最高,达到81.9%;其次为甲基硫菌灵和吡虫啉,分别为52.1%和39.0%;灭幼脲的检出率最低,仅为31.2%。绝大多数苹果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最大检出浓度为0.9251 mg·kg-1(多菌灵),但仍远低于最大残留限量值3.0 mg·kg-1。样品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量均值依次为多菌灵(0.1042 mg·kg-1)>灭幼脲(0.0182 mg·kg-1)>甲基硫菌灵(0.0082 mg·kg-1)>吡虫啉(0.0050 mg·kg-1)。样品中4种常用农药残留量离散程度有异,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32.8%(甲基硫菌灵)、214.8%(吡虫啉)、174.1%(灭幼脲)和136.4%(多菌灵)。282份苹果样品农药残留量分布规律较明显,随着农药残留浓度的升高,样品所占的比例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7份(占9.6%)苹果样品中未检出上述4种常用农药,198份(占70.2%)苹果样品中检出2种及以上农药残留,19份(占6.7%)苹果样品甚至检出4种农药残留。不同年龄组人群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分别为0.2120%-35.1100%(多菌灵)、0.0051%-0.8240%(吡虫啉)、0.0049%-0.1710%(甲基硫菌灵)和0.0004%-0.0152%(灭幼脲);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分别为0.1940%-16.0500%(多菌灵)和0.0122%-0.9400%(吡虫啉)。幼儿(2-6岁)和儿童(7-13岁)2个年龄组人群由于体重较轻,而苹果摄入量相对较高,膳食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为重点监控对象。不同年龄组人群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农药膳食摄入风险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同一年龄组人群,选取的百分位点值越高,农药膳食摄入风险越大。【结论】中国苹果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虫啉和灭幼脲这4种常用农药检出率较高,但所有样品农药残留量均低于最大残留限量。中国居民食用苹果途径的上述4种常用农药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很低,幼儿和儿童2个年龄组人群膳食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1c-5对土壤中非靶标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以转Cry1c基因抗虫水稻1c-5的非转基因亲本品种吉粳88为对照,选择白符跳和赤子爱胜蚓作为指示生物,在室内条件下,用水稻1c-5的叶片喂饲白符跳和赤子爱胜蚓,考察其对白符跳存活率和体长的影响,以及对赤子爱胜蚓存活率、繁殖率和体重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吉粳88相比,水稻1c-5对白符跳和赤子爱胜蚓无显著影响。由此可初步判定,短期内转Cry1c基因水稻1c-5对白符跳和赤子爱胜蚓无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