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丘陵地区传统的旱地耕作模式是:套种为玉米——红苕——小麦或玉米——红苕——小麦——青菜(作饲料用)3~4熟,净作为红苕——小麦2熟。这两种常见耕作模式每亩(1亩  相似文献   

2.
玉米间作南瓜栽培模式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重庆市涪陵区旱地的传统耕作模式是春季种玉米套种红苕,冬季种榨菜,这就造成土地利用率低、效益差的情况。对此,我们进行在玉米行间  相似文献   

3.
旱地玉米间作南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庆市涪陵区传统旱地的耕作模式,即“春季种.效益差”的情况,我们在玉米行间改种红苕为种植密本南瓜。2005年和2007年在丛林、致韩等乡镇对玉米间作蜜本南瓜栽培模式进行了试验、示范,亩增收达到1080元.表现出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潜力。同时也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瓜类蔬菜种植,壮大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又一个经济增长点,推广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植株高大、适应性强、分布广,是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主要作物之一.根据前人对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总结和分析了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分布特点、不同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环境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应,对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作了归纳和分析,为中国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模式的增产情况,采用大区对比研究方法,在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进行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与常规大豆耕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苗期及始花期,原垄卡种模式的大豆株高、干物质和叶面积低于传统耕作种植模式,而在结荚期至成熟期高于常规大豆耕作模式。原垄卡种模式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常规大豆耕作模式,而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均低于常规大豆耕作模式;原垄卡种较常规大豆耕作模式产量增加10%。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修武县承担河南省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第二年,小麦保护性耕作分为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模式和玉米秸秆直立--免耕播种模式.小麦传统耕作模式一般是指玉米秸秆还田1~2遍,旋耕耙耱后播种小麦的耕作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小麦保护性耕作不同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在不同质地土壤(黏土和壤土)的表现,特在壤土和黏土地分别设立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的不同耕作模式对比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方法,并对小麦生长过程实施系统调查,现将试验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四川省合川县旱地11种种植方案的选优为例,对综合评分法的结果用模糊数学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这大大加强了原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精确性。旱地种植方式以种菜、花生、玉米最优,小麦、红苕、药材次之,菜、玉米、棉花、红苕居第三,传统种植小麦、玉米、红苕、杂豆最差。后者不仅经济效益不高,土壤肥力下降也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今年广安市广安区遭受4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后,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对此,我局立即组织农技员对悦来、广门、穿石、代市等乡镇,就不同耕作方式,如品种的熟期(生育期长、短)、水稻育秧方式(旱育、水育)、播种时间早晚等,玉米直播、肥团育苗、覆膜栽培、播种早、迟等,以及不同种植模式如高塝望天田是种水稻或走旱路改种玉米、红苕等,在正常年景和2006年这种伏旱来得早、干旱持续时间长、温度高的特殊情况,对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进行对比调查,我们不仅调查了农民,也走访了基层干部,针对我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制旱夺丰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东北旱地玉米最优的覆盖种植模式,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传统耕作玉米(CM)、传统耕作玉米/大豆(CI)、秸秆覆盖耕作玉米(JM)、秸秆覆盖耕作玉米/大豆(JI)、地膜覆盖耕作玉米(DM)、地膜覆盖耕作玉米/大豆(DI)6种处理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并且通过土壤水热变化、玉米的生长指标、品质、产量和纯经济效益来评价不同处理的综合适用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都能使玉米的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增加,使含水量和粗灰分含量降低,从而达到提高玉米品质的作用。其综合适用性指数表现CM、CI、JM、JI、DM、DI依次为0.141、0.275、0.393、0.610、0.648、0.825,因此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间作大豆(DI)为最优种植效益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朝阳县几年来进行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情况的综合分析,得出“高留茬灭茬”技术模式是朝阳及秸秆综合利用地区较理想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16年9月17日-11月17日,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南部中心菲克·伊斯兰姆博士邀请出访美国学习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2个月的学习、培训、交流了解到美国俄亥俄州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大豆-冬小麦-玉米3年期的轮作,其中冬小麦收获后可引入大豆作为保护性覆盖作物;第二种是大豆-玉米的隔年轮作;第三种是大豆-玉米轮作中引入黑麦等覆盖作物。该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十分成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3种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中,大豆-玉米隔年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北方旱农区适宜的耕作模式,在旱作大田条件下,通过4 a的田间试验,设置第1年深翻、深松、常规耕作(CK)和免耕,之后每年进行旋耕的4种耕作模式,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以及年纯收益的变化。结果表明,深翻模式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年纯收益,为最优耕作模式,实施后第2年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和年纯收益均达到最大,分别较对照提高28.78%,19.49%和33.71%;深松模式次之,免耕模式较差。第1年深翻,第2,3年旋耕的深翻模式为北方旱农区适宜推广的模式,其耕作周期为3 a,该模式对解决目前生产上由于土壤耕作方式单一引起的土壤耕作层变浅、结构破坏、蓄水保水能力变差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麦//玉//苕作为改制的主要成果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当时在解决农民的温饱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温饱的解决,开发间套种植模式,走简便、省劳、费省效宏的路子,在我市逐渐出现,比如麦后种玉米、麦后种花生、麦后种蔬菜、麦后种大豆等等,这些模式都比麦后栽红苕省劳且效益高.我站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认为麦后种豆是这些模式中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山东省郯城县夏玉米最佳耕作模式,改善郯城县夏玉米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夏玉米产量。[方法]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铁茬播种、旋耕、深翻和深松4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疏松度,与铁茬播种模式相比,其土壤容重降低了0.07~0.21 g/cm3;与铁茬、旋耕播种模式相比,其质量含水量增加了0.08~0.14 mg/mg;其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与其他耕作模式最大相差34.9~82.0 g;此外,该模式还可增加夏玉米穗位叶面积,促进籽粒灌浆,较其他处理耕作模式可增产5.3%~5.9%,增产效果显著。[结论]深松耕作模式并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农艺性状以及土壤蓄水、土壤容重等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不同于以往玉米传统的栽培模式,玉米垄侧栽堵使玉米在生产程序上由精细到简单,在经济效益上由减产到增收,又不完全等同于玉米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从少耕向免耕,从传统模式向新型保护性耕作过渡的生产方式,增产机理明确,操作简便易行.玉米垄侧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的特点,适用于山区、半山区、平地、坡耕地,对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持续高效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不同于以往玉米传统的栽培模式,玉米垄侧栽堵使玉米在生产程序上由精细到简单,在经济效益上由减产到增收,又不完全等同于玉米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从少耕向免耕,从传统模式向新型保护性耕作过渡的生产方式,增产机理明确,操作简便易行.玉米垄侧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的特点,适用于山区、半山区、平地、坡耕地,对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持续高效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有的旱地耕作模式效益低,而榨菜连玉米间高粱耕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间、旱地的空闲时间和高粱的再生特性,增产增收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吉林省德惠市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01年),对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模式下秋翻(MP)、垄作(RT)和免耕( NT)3种耕作方式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在70%以上,最高可达93.29%,各粒级含量在两个土层中表现规律性不强.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在20%以上,最高可达35.5%,且表层高于底层.与干筛法测定的团聚体相比,>0.25 mm团聚体含量明显减少,最大减少幅度为58.76%.两个土层中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下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对耕作处理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即RT>NT>MP.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3种耕作方式下有机碳含量表现为NT>RT>MP,表层高于底层,且玉米-大豆轮作高于玉米连作.比较3种耕作方式,垄作更有利于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且玉米-大豆轮作好于玉米连作.  相似文献   

20.
玉米地套种春洋芋(马铃薯),洋芋收后套栽红苕(红薯),一般亩产玉米750~850千克,洋芋1000~1500千克,红苕1500~2000千克。一、品种选择洋芋选用川芋56、川芋4号、川芋5号。玉米选用株型紧凑的玉米,如东单60。红苕选用川薯383、南薯88。二、套种方式宽窄行种植洋芋,宽行距70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