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就丝核菌(Rhizoctonia)胞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及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对PG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核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AG-D融合群WK-47、WK-141、WK-160菌株,多核立枯丝核菌(R.solani)AG1-IA融合群YW-2菌株的胞外PG有较高的活性,不同核型的丝核菌胞外PG的活性差异显著;绿色木霉菌TCS-1菌株不同时间的发酵液对PG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广西21个县(市)的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26个丝核菌属菌株,其中多核丝核菌121株,双核丝核菌5株。菌丝融合群测试结果表明,多核丝核菌分别属于AG-1-IA(85.17%)、AG-1-IB(1.59%)、AG-4(3.87%)和AG-5(4.76%)融合群,双核丝核菌分别属于AGBb(2.38%)和AGK(1.59%)融合群。首次从玉米上分离到双核丝核菌AGBb融合群。不同融合群对4种供试杀菌剂的敏感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AGB(b)、AG和AG-1-IB对供试杀菌剂多表现为高度的敏感性,AG-4和AG-5融合群则表现为中度的敏感性,而AG-1-IA敏感性最小。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丝核菌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上分离得到5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依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和培养性状等鉴定出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2个水稻丝核菌(R.oryzae)和3个双核丝核菌(binudeate Rhizoctoria);并对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菌株进行了融合群归类,其中有30个菌株属于AG-1-IA、1个属于AG-1-IB、4个属于AG-1-IC、12个菌株属于AG-4、3个菌株属于AG-2-2 Ⅲ B、2个菌株未知其归属。  相似文献   

4.
华东地区立枯丝核菌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华东等地采集的173个Rhizoctonia菌株中,除13个为双核丝核工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外,分离自32科60种植物的160个菌株为R.solani.有10科植物为我国立枯丝核菌的寄主科新记录。选用其中118个R.solani菌株进行融合群鉴定,得到5个融合类群:AG-1IA、AG-2-1、AG-2-2、AG-4和AG-5。本文对不同类群在华东东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丝核菌菌群分类及对禾谷类作物的致病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丝核菌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寄主范围极广,是一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目前有关学者把它分为多核丝核菌和双核丝核菌两大类。自1921年Matsumoto用菌丝融合方法区分R.solani的种下分类群以来,迄今已发现多核丝核菌(R.solani)有9个菌丝融合群(AG-1~AG-8和AG-1 BI),双核丝核菌有15个菌丝融合群(AG-A~AG-0)这些菌群均有各自在遗传等方面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辽宁省水稻主产区17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73株.核相测定结果为多核丝核菌71株,双核丝核菌2株.对71株多核丝核菌,应用14个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供试71株多核丝核菌,67株分属于3个菌丝融合群:即AG1-IA、AG4-HG Ⅰ和AG4-HGⅡ,相应菌株数分别为57,6,4,出现频率依次为85.07%、8.96%和5.97%.其余4株与所有标准菌株均不融合.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7~1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各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样上分离出丝核菌65株,其中双核丝核菌43株,多核丝核菌22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准菌株进行测试表明,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 AGD(CAG1)和R.solani AG5、AG4 、AG2-2IIIB、AG1-IC,相应菌株数分别为43、12、6、2、2,出现频率分别为66.2%、18.5%、9.2%、3.1%、3.1%。  相似文献   

8.
将从玉米纹枯病病斑上分离的3株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Oud.),在琼脂玻片上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7个菌丝融合群及3个亚群(AG-1-IA、AG-1-IB、AG-1-IC、AG-2-1、AG-2-2、AG-3、AG-4、AG-5、AG-6和 AG-BI)标准菌株对峙培养,观察其对丝核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3株木霉对各融合群的丝核菌均有强烈拮抗作用,融合群间及木霉菌株间的拮抗作用均无明显差异。其拮抗方式表现为缠绕、侵入,断裂菌丝,消解细胞质或使之变稀薄。  相似文献   

9.
研究通讯     
作者主要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采集到禾谷类作物纹枯型病株,並进行分离得到菌株,经鉴定后均属于多核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与日本生越明(Ogoshi)的丝核菌标准菌株测配结果,这些分离到的菌株分属于丝核菌融合群,简称为AG的AG-1IA,AG-2-2和AG-5。自然分离到的结果,表明AG-1IA主要侵染水稻、高粱、  相似文献   

10.
从广西36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86个丝核菌菌株。菌丝融合测试结果表明,这186个丝核菌菌株分别属于3菌丝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的AG-1-IA和AG-4融合群,双核丝核菌的AGBb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6.4%、2.15%和1.62%。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AG1-IA的生长速率最大,AGBb生长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西北部稻区水稻纹枯病菌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从烟台各县市区共采集分离小麦纹枯病菌菌株40个,通过细胞核染色、菌丝融合反应、rDNA-ITS序列分析测定得到的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通过室内试验测定菌株生长速率及致病力,比较不同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差异,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台纹枯病菌株属于AG-D、AG-4和AG-5三个融合群,分别占总菌株数的92.5%、5.0%和2.5%;小麦纹枯病菌的生长速率在5.33~13.00mm·d~(-1),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种生长类型,分别占总株数的55.0%、40.0%和5.0%;随机选取的AG-D融合群20个菌株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其致病力,病情指数在16.67%~68.25%,分为强毒力、中等毒力和弱毒力菌株三个等级;进一步的线性分析发现烟台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生长速率与致病力之间成中等程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比较了5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对丝核菌(Rhizoctonia)菌株细胞核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番红O-KOH的染色效果最好,Giemsa、苯胺蓝-甘油次之,染色效果最差的是苯胺蓝-乳酚油及曲利苯蓝-乳酚油。用番红O-KOH染色方法对分离自13种作物的57个丝核菌菌株进行细胞核染色,其中3个菌株为双核丝核菌,其余54个菌株为多核丝核菌。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采自湖北省44个县、市的6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与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融合群国际标准株AG-1IA、AG-1IB、AG-1IC、AG-4和AG-5进行了菌丝融合试验。结果证明,供试的62个菌株均能与AG-1IA株融合,其中有60株也能与AG-1IC株融合。比较而言,供试株与AG-1IA的融合率高于与AG-1IC的融合率。据此,供试菌株应归于R.Solani AG-1IA。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立枯丝核菌优势融合群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AG-1TA、AG-4及AG-2三个菌丝融合群共8个菌株,对11科19属20仲植物进行了侵染试验。结果表明,AG-1TA、AG-4及 AG-2的侵染范围无明显差异,能使大多数参试植物发生种腐和立枯,但各融合群间的致病力有所不同。AG-4对种子及幼苗的致病力大于 AG-1TA 及 AG-2,而 AG-1TA对水稻及玉米成株的致病大于 AG-4并引起典型的纹枯症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对从湖北省七个县采集的小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八个丝核菌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群(CAC—1)八个菌株中有五株,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第五融合群(AG—5)八个菌株中有二株,与陈延熙等人的研究同。分离菌株中有一株属立枯丝核菌第四融合群(AG—4),国内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几种主要禾谷类作物丝核菌的鉴定及交互侵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细胞核快速染色鉴定及与日本生越明博士的标准丝核菌株配合测定,分离自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和高染等作物纹枯病斑上的丝核菌株分属于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2大类,以多核丝核菌为主。其中小麦丝核菌株为双核丝核菌的AG-B(0)融合群,玉米和水稻丝核菌株均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A融合群,谷子和高梁丝核菌株分别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C融合群和AG-5融合群。大田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川、滇、黔、藏的代表地区,采集植物及土壤样品812份,分离出具丝核菌特征的菌株361株。根据菌丝细胞宽度,细胞核数目等,鉴定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229株,双核丝核菌132株。将立枯丝核菌分离菌与已知融合群菌株分别配对进行菌丝融合试验,结果有207株分属于AG-1,AG-2,AG-3,AG-4,AG-5,AG-6,AG-77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4频率最高(67.7),AG-1次之(22.7)。AG-6,AG-7为我国首次记录。还有22株不与现有已和融合群发生融合。立枯丝核菌在西南地区地理分布很广,寄主或基物种类多。在海拔300-3760m的高度范围及pH5-8的土壤中都有发现,但在300-1000m的高度,pH6-7.5及0-10cm的土壤中分布更丰富。季节变化对土壤中主要融合群的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