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河南省几种主要禾谷类作物丝核菌的鉴定及交互侵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细胞核快速染色鉴定及与日本生越明博士的标准丝核菌株配合测定,分离自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和高染等作物纹枯病斑上的丝核菌株分属于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2大类,以多核丝核菌为主。其中小麦丝核菌株为双核丝核菌的AG-B(0)融合群,玉米和水稻丝核菌株均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A融合群,谷子和高梁丝核菌株分别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C融合群和AG-5融合群。大田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  相似文献   

2.
玉米纹枯病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23株不同地点和生境的玉米纹枯病病株分离菌,进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观察及菌丝融合测定。结果表明:23株病原均为立枯丝核菌AG-1-1A融合群,与水稻纹枯病菌同种。湖北省玉米三病病原与北方制种基地的病原相同。  相似文献   

3.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占丝核菌总数的98.8%。另5个菌株属双核丝核菌,占总数的1.2%。用载片定位融合法,以生越明(1992)提供的国际标准菌测定,409个多核丝核菌分属三个菌丝融合群,即AG-1、AG-2和AG-4,其中AG-4出现比率占多核丝核菌总数的79%,是四川棉苗立枯丝  相似文献   

4.
河南丝核菌分组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小麦、玉米,水稻和土壤中共分离出39个丝核菌株,其中有双核菌株22个,多核菌株16个,经与标准菌株配合测定,可划分为9个融合组,有2个菌株待定,这9个融合组是AG-D组11个,AG-1-1A组6个,AG-Ba组5个,AG-E组5个,AG-4组3个,AG-5组2个;AG-6组2个,AG-A组1个,AG-7C组1个,小麦上的多为AG-D组,玉米,水稻上的为AG-1-1A组,土壤中的较复杂,小麦上的分  相似文献   

5.
从采集的21个地点的48份土壤碎物和37株苜蓿病株上,收集到101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对101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部分地区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和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9%、46.5%、5.9%和35.6%.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  相似文献   

6.
新疆部分地区苜蓿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集的21个地点的48份土壤碎物和37株苜蓿病株上,收集到101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对101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部分地区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和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9;、46.5;、5.9;和35.6;.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  相似文献   

7.
从江苏省玉米主产区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南通和扬州市的19个县(市)的春、夏玉米上,共分离出7株纹枯病菌株。经菌丝融合群测定,它们属立枯丝核菌AG1菌丝融合群中的两个亚群:AG1-IA和AG1-IC。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合群,发现丝核菌菌株主要归属于AG4融合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丝核菌菌丝对马铃薯的侵染。  相似文献   

9.
新疆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新疆6种豆科作物病株或周围病土样上分离得到7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其中74个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74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6种豆科作物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3、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1.6;、40.5;、1.4;、35.1;和1.4;.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组成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具有生防作用的青霉菌菌株并探索其作用机制,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对峙培养法,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不同作物土壤中分离到18株青霉菌菌株,筛选到1株具有高效拮抗立枯丝核菌的生防菌P19,对立枯丝核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8.5%。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P19对立枯丝核菌菌丝形态的影响,发现菌丝壁出现弯曲和畸形,原生质体凝结和溶解,菌丝被溶解等现象。结果表明,P19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长对立枯丝核菌造成空间和营养方面的竞争,也可能是P19所含有的抗菌物质破坏立枯丝核菌的细胞壁,进而溶解菌丝内的原生质体,使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1.
新疆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奶花芸豆主产区采集的奶花芸豆立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病苗及土样中分离得到85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8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新疆对奶花芸豆造成侵染为害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6.5;、34.1;、29.4;和20.0;;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苗期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在4个融合群中,以AG2分布最广,致病性最强.试验对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组成,及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广西21个县(市)的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26个丝核菌属菌株,其中多核丝核菌121株,双核丝核菌5株。菌丝融合群测试结果表明,多核丝核菌分别属于AG-1-IA(85.17%)、AG-1-IB(1.59%)、AG-4(3.87%)和AG-5(4.76%)融合群,双核丝核菌分别属于AGBb(2.38%)和AGK(1.59%)融合群。首次从玉米上分离到双核丝核菌AGBb融合群。不同融合群对4种供试杀菌剂的敏感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AGB(b)、AG和AG-1-IB对供试杀菌剂多表现为高度的敏感性,AG-4和AG-5融合群则表现为中度的敏感性,而AG-1-IA敏感性最小。  相似文献   

13.
从广西36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86个丝核菌菌株。菌丝融合测试结果表明,这186个丝核菌菌株分别属于3菌丝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的AG-1-IA和AG-4融合群,双核丝核菌的AGBb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6.4%、2.15%和1.62%。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AG1-IA的生长速率最大,AGBb生长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14.
从13种植物上分离得到5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在确定其种类和融合群的情况下,将所有供试菌株分别接种于水稻(Oryza sativa L)、甜玉米(Zea mays var.saccharata)、黄瓜(Cucumis sativus)及甘蓝(Brassica capitata)上,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玉米(Zea mays)和甜玉米上分离得到的菌株(大部分归属于AG-1)的致病力最强;其次为其它植物上分离的菌株(归属于AG-4),其致病力属于中等;从其它植物上分离得到的、归属于其它融合群及非立枯丝核菌的菌株的致病力最弱.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采自湖北省44个县、市的6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与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融合群国际标准株AG-1IA、AG-1IB、AG-1IC、AG-4和AG-5进行了菌丝融合试验。结果证明,供试的62个菌株均能与AG-1IA株融合,其中有60株也能与AG-1IC株融合。比较而言,供试株与AG-1IA的融合率高于与AG-1IC的融合率。据此,供试菌株应归于R.Solani AG-1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白菜死棵病的病原菌种类,并建立该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白菜死棵病的预防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采自甘肃省的白菜死棵病菌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初步明确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为准确鉴定,从分离菌株中选取部分菌株利用通用引物rDNA-ITS和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alpha)进行PCR扩增、测序,采用MEGA 7.0中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用特异性引物对F-RS/R-RS进行融合群鉴定;采用叶面喷雾和茎基部灌根法对20个白菜品种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立枯丝核菌rDNA-ITS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运用Primer 5.0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PCR)检测该病原菌的方法。利用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s,AGs)AG3—AG11、双核丝核菌AG-A(binulceate Rhizoctonia AG-A)、水稻纹枯病菌(R. solani AG-1-IA)、镰孢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等常见病原菌的菌丝DNA进行常规PCR和real-time PCR检测,对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利用该体系对人工接种不同天数和田间采集的白菜病株及其根际土壤进行检测。【结果】共分离得到86株立枯丝核菌,经常规PCR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2-1(68/86),少数为AG-1-IB(18/86);选取50个代表菌株进行ITS和TEF-1α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AG-2-1和AG-1-IB分别与相应融合群参考序列聚在一支,且亲缘关系置信度为10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两个融合群代表菌株对20个白菜品种的茎基部均可致病,AG-2-1对金娃娃、小皇宝叶部无致病力,且AG-1-IB的致病力稍强于AG-2-1。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强,常规PCR检测结果表明仅白菜死棵病菌有扩增条带。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F-RS/R-RS特异性强,对白菜上立枯丝核菌有唯一的产物吸收峰,对其余对照菌株均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常规PCR检测的灵敏度为8.41×10 5copies/μL,real-time PCR的灵敏度可达到8.41×10 3copies/μL,提高了2个数量级。以携带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熔解曲线的吸收峰单一,相关系数为0.9983,扩增效率为91%。该方法能成功检测出田间采集的白菜病株及根际土壤中的立枯丝核菌,对人工接种后不同发病天数的盆栽白菜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接种后第5天植株及土壤带菌量最大。 【结论】通过对白菜死棵病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力测定,明确了甘肃省白菜死棵病是由立枯丝核菌 AG-2-1和AG-1-IB两个融合群侵染所致。建立的real-time PCR测定立枯丝核菌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实现植株和土壤的带菌检测及监测,可为病害早期预警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从黑龙江省27个县市采集分离到77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经显微镜观察全部为多核菌株。利用载玻片定位融合法,将分离纯化得到的77个菌株分别与AG1-1A、AG1-1C、AG3、AG5、AG-6和AG-8等6个标准菌株作对峙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主要菌丝融合群为AG1-1A、AG1-1C和AG-5,出现频率分别是80.51%、12.99%、2.60%。营养亲合群判别结果表明,77个待测菌株分为23个营养亲和群,其中有11个亲和群由单个菌株独立组成,出现频率为47.83%。遗传变异分析中,当遗传距离为0.6667时,从不同菌丝融合群中选取的15个代表菌株可划分为5个类群,与菌丝融合群判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对从湖北省七个县采集的小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八个丝核菌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引起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群(CAC—1)八个菌株中有五株,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solani)第五融合群(AG—5)八个菌株中有二株,与陈延熙等人的研究同。分离菌株中有一株属立枯丝核菌第四融合群(AG—4),国内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