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广西21个县(市)的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26个丝核菌属菌株,其中多核丝核菌121株,双核丝核菌5株。菌丝融合群测试结果表明,多核丝核菌分别属于AG-1-IA(85.17%)、AG-1-IB(1.59%)、AG-4(3.87%)和AG-5(4.76%)融合群,双核丝核菌分别属于AGBb(2.38%)和AGK(1.59%)融合群。首次从玉米上分离到双核丝核菌AGBb融合群。不同融合群对4种供试杀菌剂的敏感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AGB(b)、AG和AG-1-IB对供试杀菌剂多表现为高度的敏感性,AG-4和AG-5融合群则表现为中度的敏感性,而AG-1-IA敏感性最小。  相似文献   

2.
从采自南疆主要植棉区的4地(州)18县(市)的棉花立枯病病株上分离得到455个病原分离物,从中鉴定出345个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 Kühn)菌株。采用菌丝融合性判定方法判明34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分属于AG-1,AG-4和AG-5三个菌丝融合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76%,91.88%,4.35%。其中AG-4在所有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出现频率最高(91.88%),是南疆棉花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群。营养体亲和性判别结果表明,各菌丝融合群均有营养体亲和群分化,其中判定为AG-4的317个菌株分属于3个营养体亲和群,判定为AG-1的13个菌株和判定为AG-5的15个菌株各自分属于2个营养体亲和群。  相似文献   

3.
将从玉米纹枯病病斑上分离的3株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Oud.),在琼脂玻片上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7个菌丝融合群及3个亚群(AG-1-IA、AG-1-IB、AG-1-IC、AG-2-1、AG-2-2、AG-3、AG-4、AG-5、AG-6和 AG-BI)标准菌株对峙培养,观察其对丝核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3株木霉对各融合群的丝核菌均有强烈拮抗作用,融合群间及木霉菌株间的拮抗作用均无明显差异。其拮抗方式表现为缠绕、侵入,断裂菌丝,消解细胞质或使之变稀薄。  相似文献   

4.
从采自南疆主要植棉区的4地(州)18县(市)的棉花立枯病病株上分离得到455个病原分离物,从中鉴定出345个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 Kühn)菌株。采用菌丝融合性判定方法判明34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分属于AG-1,AG-4和AG-5三个菌丝融合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76%,91.88%,4.35%。其中AG-4在所有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出现频率最高(91.88%),是南疆棉花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群。营养体亲和性判别结果表明,各菌丝融合群均有营养体亲和群分化,其中判定为AG-4的317个菌株分属于3个营养体亲和群,判定为AG-1的13个菌株和判定为AG-5的15个菌株各自分属于2个营养体亲和群。  相似文献   

5.
华东地区立枯丝核菌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华东等地采集的173个Rhizoctonia菌株中,除13个为双核丝核工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外,分离自32科60种植物的160个菌株为R.solani.有10科植物为我国立枯丝核菌的寄主科新记录。选用其中118个R.solani菌株进行融合群鉴定,得到5个融合类群:AG-1IA、AG-2-1、AG-2-2、AG-4和AG-5。本文对不同类群在华东东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广西36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86个丝核菌菌株。菌丝融合测试结果表明,这186个丝核菌菌株分别属于3菌丝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的AG-1-IA和AG-4融合群,双核丝核菌的AGBb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6.4%、2.15%和1.62%。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AG1-IA的生长速率最大,AGBb生长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丝核菌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上分离得到5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依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和培养性状等鉴定出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2个水稻丝核菌(R.oryzae)和3个双核丝核菌(binudeate Rhizoctoria);并对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菌株进行了融合群归类,其中有30个菌株属于AG-1-IA、1个属于AG-1-IB、4个属于AG-1-IC、12个菌株属于AG-4、3个菌株属于AG-2-2 Ⅲ B、2个菌株未知其归属。  相似文献   

8.
从采自成都、德宏、广西芋头球根上分离到丝核菌,经融合反应、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该分离菌株属于双核丝核菌中的AG-R群.分离菌株对白菜幼苗有较强的致病力.从芋头球根中能分离到丝核菌,分高频率很高,从芋头球根外观上看,丝核菌对它没造成危害,植株生长正常.国内尚未见从芋头球根中能分离到丝核菌AG-R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原菌菌丝融合群和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7~ 1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标样上分离获得丝核菌 6 5株 ,其中双核丝核菌 43株 ,多核丝核菌 2 2株。将所得菌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融合测试表明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cerealis的AGD融合群和R .solani的AG5、AG4 、AG2 2ⅢB、AG1 ⅠC融合群 ,相应菌株数分别为 43、12、6、2、2 ;各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 ;菌丝融合群间致病力不同 ,AGD、AG5、AG4 、AG2 2ⅢB、AG1 ⅠC融合群在鄂麦 12上的平均病级值分别为 2 .38、2 .15、2 .0 2、1.0 4、0 .4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白菜死棵病的病原菌种类,并建立该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白菜死棵病的预防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采自甘肃省的白菜死棵病菌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初步明确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为准确鉴定,从分离菌株中选取部分菌株利用通用引物rDNA-ITS和T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alpha)进行PCR扩增、测序,采用MEGA 7.0中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用特异性引物对F-RS/R-RS进行融合群鉴定;采用叶面喷雾和茎基部灌根法对20个白菜品种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立枯丝核菌rDNA-ITS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运用Primer 5.0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PCR)检测该病原菌的方法。利用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s,AGs)AG3—AG11、双核丝核菌AG-A(binulceate Rhizoctonia AG-A)、水稻纹枯病菌(R. solani AG-1-IA)、镰孢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等常见病原菌的菌丝DNA进行常规PCR和real-time PCR检测,对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利用该体系对人工接种不同天数和田间采集的白菜病株及其根际土壤进行检测。【结果】共分离得到86株立枯丝核菌,经常规PCR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2-1(68/86),少数为AG-1-IB(18/86);选取50个代表菌株进行ITS和TEF-1α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AG-2-1和AG-1-IB分别与相应融合群参考序列聚在一支,且亲缘关系置信度为10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两个融合群代表菌株对20个白菜品种的茎基部均可致病,AG-2-1对金娃娃、小皇宝叶部无致病力,且AG-1-IB的致病力稍强于AG-2-1。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强,常规PCR检测结果表明仅白菜死棵病菌有扩增条带。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F-RS/R-RS特异性强,对白菜上立枯丝核菌有唯一的产物吸收峰,对其余对照菌株均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常规PCR检测的灵敏度为8.41×10 5copies/μL,real-time PCR的灵敏度可达到8.41×10 3copies/μL,提高了2个数量级。以携带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熔解曲线的吸收峰单一,相关系数为0.9983,扩增效率为91%。该方法能成功检测出田间采集的白菜病株及根际土壤中的立枯丝核菌,对人工接种后不同发病天数的盆栽白菜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接种后第5天植株及土壤带菌量最大。 【结论】通过对白菜死棵病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力测定,明确了甘肃省白菜死棵病是由立枯丝核菌 AG-2-1和AG-1-IB两个融合群侵染所致。建立的real-time PCR测定立枯丝核菌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实现植株和土壤的带菌检测及监测,可为病害早期预警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小麦及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5年采自河北省10个县(市)的130株小麦丝核菌及采自6个县(市)的21株玉米丝核菌进行了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基成分对病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菌株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为:PDA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在pH值为4~9时丝核菌均能良好生长,pH值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通过番红0.KOH染色观察发现1330株小麦分离菌株中有双核丝核菌122株,占93.85%,多核丝核菌8株。占6.15%;21株玉米分离菌株中双核丝核菌2株,占9.52%,多核丝核菌19株,占90.48%;选取典型的丝核菌菌株进行了盆栽小麦、玉米相互接种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菌株间致病力强弱存在明显差异,且丝核菌对原寄主的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12.
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致病性分化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组成和致病性分化现象。[方法]以豫麦49和豫麦9023为试材,进行小麦纹枯病菌的分离、小麦纹枯病菌细胞核计数、纹枯病菌生长速度比较及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从河南省32个县(区)麦田病株中分离出57株小麦纹枯病菌,经过细胞核染色后发现,其中包括48个双核菌株,占84.21%,9个多核菌株,占15.79%。分别测定了57株小麦纹枯病菌对2个小麦品种豫麦49和豫麦9023的致病性,发现不同来源的菌株致病性差异明显。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纹枯病菌在2种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发现,纹枯病菌株之间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河南麦区的小麦纹枯病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其次是立枯丝核菌。不同来源的小麦纹枯病菌存在显著致病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中部地区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中,采用了PDA、WA组织分离、胡萝卜诱饵分离及水培养分离等不同的分离技术,共分离病株820株,病组织1734块,获得菌株235个,经初步鉴定确定为17个不同的种,对这些分离物采用灭菌土盆栽、蛭石盆栽、纸卷法、断根法等接种技术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分离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认为发生在甘肃中部地区的豌豆根腐病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s)Sacc)、豌豆丝囊霉(Aphanomyces euteiches)、链孢粘帚霉(Gliocladium catenulatum Gilman et Abbott)、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腐霉(Pythium spp)和壳二孢菌(Ascochyta spp)等复合侵染引起的。根据文献记载,上述各类菌除茄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丝囊霉之外,其余真菌在豌豆上的致病性国内未见报道,链孢粘帚霉作为豌豆根腐病的致病菌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土传病害,染病作物病残体会造成跨寄主侵染,在小麦玉米轮作区两种病害可能会出现日渐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几种主要禾谷类作物丝核菌的鉴定及交互侵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细胞核快速染色鉴定及与日本生越明博士的标准丝核菌株配合测定,分离自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和高染等作物纹枯病斑上的丝核菌株分属于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2大类,以多核丝核菌为主。其中小麦丝核菌株为双核丝核菌的AG-B(0)融合群,玉米和水稻丝核菌株均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A融合群,谷子和高梁丝核菌株分别为多核丝核菌的AG-1-IC融合群和AG-5融合群。大田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对福建省三明、龙岩、福州三地区以及广东、黑龙江和辽宁等省的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生长速率、致病力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将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聚为遗传相近的一类;分析还发现,在群体水平菌丝生长速率与致病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长速率快,其群体致病力强;对福建省内稻区间的分析发现,来自三明的纹枯病菌群体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最高,龙岩次之,福州最低。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自安徽省7个县(市)的32株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各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中大多数为中等致病力。对这些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DNA多态率达98.2%,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2~0.84之间,表明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分化较大,群体结构多样性较丰富。在相似系数为0.653时,所有菌株可聚合为4类,聚合类型与菌株的地理来源相一致,菌株的致病力与RAPD聚类分析结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