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蚕、野蚕、桑蟥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家蚕、野蚕均有两层菊花瓣状卵纹,第三层花瓣状纹模糊不清,而桑蟥则有三层明显的菊花瓣状卵纹。卵壳中央部表面:家蚕由埂状突起交错构成小室,内含粒状突起,野蚕则小室状结构不太明显,气孔数著少,突起间交界处多生裂纹;桑蟥由许多脊状突起纵横相连,构成粗的不规则网纹,与前两者迥异。桑蟥卵壳断面构造与家蚕相似。从卵纹结构看,野蚕较桑蟥更近于家蚕。因此认为:卵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者间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将从玉米纹枯病病斑上分离的3株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Oud.),在琼脂玻片上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7个菌丝融合群及3个亚群(AG-1-IA、AG-1-IB、AG-1-IC、AG-2-1、AG-2-2、AG-3、AG-4、AG-5、AG-6和 AG-BI)标准菌株对峙培养,观察其对丝核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3株木霉对各融合群的丝核菌均有强烈拮抗作用,融合群间及木霉菌株间的拮抗作用均无明显差异。其拮抗方式表现为缠绕、侵入,断裂菌丝,消解细胞质或使之变稀薄。  相似文献   
3.
一、乐山花桑和中桑5801都是现行优良桑品种。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两品种雌花花柱形态结构及其分类的报导。这对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和创新,带来很大困难。著者等有鉴于此、特于1986年3月,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品种雌花的花柱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介绍于后。 1.乐山花桑原为雄性品种,开♂花不  相似文献   
4.
甘蓝黑腐病菌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地区的甘蓝黑腐病菌菌株的细菌学研究表明,在36℃下,均不能在肉汁胨培养液中生长,而能在胰蛋白胨营养液中生长。  相似文献   
5.
小麦丰收菌(BacillusSP.W2-6)能提高麦株鲜重2.23%-19.3%,干重1.03%-14.31%,叶绿素含量3.61%-38.9%,净光合速率7.26%-11.53%,CAT酶活性22.23%-79.34%。SOD酶活性在三叶期时低对照,而拔节和孕穗期均比对照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无明显差异。该菌对小麦有较强的促生作用,并有随生育进程而提高的趋势。该菌不会引起小麦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了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稻叶鞘,根系,玉米叶鞘和土壤中以及稻纹枯病菌菌核上分离到360株细胞,经平板抑菌初测得59株拮抗菌。其中,抑菌带宽0.56-0.84cm的7株中,除B1-2-1外,其它6个MSE系列菌株均来自玉米叶鞘。分离材料不同,其拮抗细菌的分离率明显不同。即稻体最低(4.25%)土壤纹枯病菌菌核最高(23.8),玉米居中(16.3%)。在室内人工接种病菌条件下,测定其中43个拮抗菌株对离体后稻秆纹枯病的控  相似文献   
7.
小麦纹枯病生防益菌菌株对小麦的促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平板测定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5个芽孢杆菌菌株分别按液培和土 培麦苗的方式测定其对麦苗的促生性。以对小麦有明显促生的菌株W2-6作标准对照,以清水作空白对照。  相似文献   
8.
在光、电镜下对牛水肉孢子虫巨型包囊及其中的殖子进行了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包囊由两层膜构成,外膜呈波浪状,内膜向囊腔延伸,并将囊腔分割成若干小室,室内堆满成熟的殖子。殖子呈香蕉形,内有锥”体、棒状体,微丝,自噬空泡,溶酶体,核糖体,线粒体,内质同及一个大核。水牛孢肉子虫的终末宿主为猫。  相似文献   
9.
甘蓝根肿病(Plasmodiophorabrassicae)人工接种效果研究(简报)蔡岳松,刘灼均,肖崇刚(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重庆630716)甘蓝根肿病人工接种技术,国外已有报道。作者以诸多因素系统地进行根肿病人工接种效果比较研究,为甘蓝和其它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普遍推广甘薯经高温处理后贮藏的方法。高温处理种薯主要起促使伤口愈合增强抗性的作用。但对处理的温度和时间说法不一:有的说38—40℃持续96小时;也有说35—38℃持续48~72小时。对病菌杀伤效果也说法不一致。为了弄清不同处理对甘薯黑斑病菌三种孢子的萌发、菌落生长以及薯块不同深度菌丝的影响,我们于1977年进行了试验。 材料和方法 一、高温处理后孢子萌发对比观察:从本地黑斑病薯上分离,得纯菌种一管,同时移植在16管P.D.A.培养基上作斜面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