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陆早16号(原名97——185)是新疆兵团农七师农科所根据早熟棉区生态气候特点杂交选育出的早熟中长绒棉新品种,2003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物品种审定,为西北内陆早熟棉区提供了一个中长绒棉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正> 中长绒陆地棉140系是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中长绒棉育种课题组于1989年育成的,它是我国第一个纤维长度达33毫米的棉花新品系。据1992—1993年河北省中长绒棉区试结果,该系霜前(?)棉产量与中棉所12号基本持平,但纤维品质尤其是长度和细度明显优于中棉所12号。该系1992—1993年在威县七级镇和景县龙化镇进行大面积盖膜试种,两年累计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皮棉75—100公斤,最高达150公斤。按两镇棉站收购价,每50公斤皮棉,140系比中棉所12号多卖18—36元,被当地政府和群众认为是棉田实现“两高一优”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陆中20号(原代号98—60)是兵团种子站1995年以抗病、抗逆性好的89—19为母本,优质抗病中长绒棉材料33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连续多年的南繁北育和定向选择育成。2004年2月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同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适宜在新疆南疆早中熟陆地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南阳盆地温、光、水、土自然资源丰富,对生产优质棉十分有利。据地区棉麻公司1984—1987年原棉收购统计资料,本区棉花平均品级3.217级,绒长28.027毫米,分别比全省同期平均品级高0.57级,绒长多0.754毫米。担棉混合均价174.465元,比全省同期平均高7.339元。1981—1987年3—4级原棉物理性七年平均,细度为5687.3千米/千克,  相似文献   

5.
中长绒陆地棉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长绒棉发展现状、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疆发展中长绒棉前景等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新疆应适应棉花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发展中长绒棉、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要尽快解决中长绒棉品种存在的产量低、适应性差、抗性低、品质性状匹配不合理、吐絮不畅等问题。同时提出新疆棉花品质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倒三角形结构,发展多类型棉花,满足棉纺织工业多种需求。  相似文献   

6.
1.开发中长绒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衣着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级棉织品,但由于中长绒棉缺少,需用长绒棉和陆地棉投入一定比例的高级棉织品纺织,增加工业难度,加大原料成本,而采用中长绒棉可直接纺60支以上高档支纱,可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纺织质量的目的。据预测,欧洲每年需要强力中长绒棉花450万吨左右,我国纺织工业每年需求量也在45~50万吨。  相似文献   

7.
<正> 皖87比2系我所于1982年以皖棉80—15为母本与早熟品种中棉所10号父本杂交,经五代选育而成.其籽、皮棉产量为对照(皖棉80—15) 的123.99%、霜前籽、皮棉产量为对照的156.12%、149.12%,绒长34.27毫米,衣分40.47~43.87%. 1 1988—1989年试验结果1988年4点鉴定试验,平均籽、皮棉产量为对照1 (皖棉80—15) 的116.25%、126.09%,为对照2 (泗棉2号)的102.78  相似文献   

8.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也是我国惟一具有棉花品种多样性的省区,针对目前市场上对中长绒棉等高品质类型棉花的需求增长幅度大干普通陆地棉的特点,在新疆发展中长绒棉生产,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9.
DH966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于2006年以栽培种陆地棉晋棉6号为母本、野生种瑟伯氏棉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的途径,并采用半配合育种技术培育而成,是山西省第1个、我国第2个新选育出的特早熟中长绒棉花新品种。其产量水平、品质指标、抗性指标均达到了我国农业部规定的2003—2007年中长绒棉花新品种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长绒棉具有纤维品质好、高产、抗病、早熟、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异等特点。2008年我师引进中长绒棉品种新陆早39号,为了进一步掌握新陆早39号的栽培特性,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设置了小区密度对比试验,研究在本地气候、栽培条件下新陆早39号最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1.
大豆新品种吉育96号,2007~2008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为3187.2 kg/hm2,比对照品种吉林30增产5.2%,2008年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为3054.6 kg/hm2,比对照吉林30增产4.2%。该品种2009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多分枝,单产水平高,稳产性好,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绿豆品种间UV-B敏感性的差异与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累积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ELISA法,研究0.4 W·m-2UV-B对两绿豆品种中绿-1和秦豆-20(Phaseolus raditus L. cv. Zhonglü-1 and Qindou-20)幼苗叶片DNA链内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的诱导形成及其光、暗修复,并对CPDs累积与绿豆UV-B敏感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品种绿豆幼苗经UV-B处理4 d后,中绿-1叶片的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被抑制的程度明显低于秦豆-20,说明中绿-1对UV-B的敏感性低于秦豆-20。相应中绿-1叶片DNA中CPDs累积量和其形成能力也都低于秦豆-20,光修复能力明显高于秦豆-20,而两品种CPDs的暗修复能力基本相同,且均显著低于光修复能力。【结论】两品种幼苗CPDs形成能力和光修复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两品种幼苗叶片在可见光下CPDs累积量的不同,进而可能导致了绿豆品种间UV-B敏感性的不同。另外,两品种CPDs形成能力的差异与紫外吸收物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选取对黑痣病菌抗性不同的马铃薯材料,研究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幼苗体内丙二醛( 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经毒素处理后,马铃薯幼苗体内MDA含量大幅增加,96 h以前感病品种大西洋的累积量大于抗病品种底西芮的,96h以后抗病品种的累积量大于感病品种的;马铃薯幼苗细胞膜透性增加,感病品种增加的较早且幅度较大;黑痣病菌毒素可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升高较早且幅度较大,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分别在12 h和36 h达到最大,增幅分别为48.8%和38.7%,24h以后,二者的增幅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栽培稻再生性的遗传规律,为创新再生稻育种材料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把普通野生稻再生性导入栽培稻和籼粳杂交诱变,获得再生性强的材料,考查其F1和F2中与再生性相关的性状表现,分析栽培稻再生性的遗传规律.[结果]在野栽交品系96-82的两个F1中,再生稻的株高、分蘖数、每穗粒数及产量均为部分显性,两个组合的再生性分别达2级和3级;3个籼粳杂交组合F1再生稻的株高、分蘖数、每穗粒数及产量均明显超过双亲,再生性均达1级.把普通野生稻再生性导入栽培稻和籼粳杂交诱变,育成地下再生分蘖性较强的3个新品系,再生稻1号(桂D1号/96-82)、再生稻2号(明恢63//桂99/96-82)及以陆稻中旱3号作亲本育成再生稻3号(桂99/中旱3号/明恢63).[结论]野栽交品系96-82再生性的遗传传递力较强,表现为部分显性,再生性从F2起出现分离,属于数量遗传.选育的3个新品系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优质玉米杂交种晋单36号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晋单 36号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于 1993年合作育成。 1994~ 1996年参加各类试验 ,表现优质、高产、多抗 ,适宜春播中晚熟区水地推广种植 ,公顷留苗密度 4 5 0 0 0株。制种时父母本行比 1∶4种植 ,母本播后 7d播父本  相似文献   

16.
以地被菊花2个品种‘铺地金’和‘北林红’的叶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以不同浓度配比的6-BA,NAA为生长调节物质进行离体培养,直接分化出不定芽获得再生植株.试验表明:‘铺地金’叶片外植体再生的最适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NAA 1.0 mg/L,再生率高达96%,其叶柄在此培养基上的再生率为90%;‘北林红’再生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 6-BA 1 mg/L NAA 0.5 mg/L,再生率为96%,但其茎段和叶柄在此培养基上不能高效再生.‘铺地金’腋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 NAA 0.01 mg/L,每腋芽外植体平均增殖不定芽数达到5.5个.‘北林红’腋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 NAA 0.05mg/L和MS 6-BA 0.5mg/L NAA 0.01mg/L,腋芽外植体平均增殖不定芽数达到6.3个和5.6个,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桉树离体快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细尾桉为试材进行离体快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二步消毒法,0.1%升汞能有效控制褐变,提高芽苗成活率;芽苗增殖较适宜的培养基为MS+0.5 mg.L-1BA+0.2 mg.L-1NAA;生根较适宜的培养基为1/2 MS+0.2 mg.L-1NAA,生根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8.
青秀大椒生育特点及其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秀大椒是利用离子束辐射技术创新育种材料,最新育成的辣椒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性好,第7节着生门椒;分枝性强,连续坐果能力强;果实粗长牛角形,纵径18~20 cm,横径4~5 cm,单果质量最大达180 g,果色深绿,果面光滑;肉质脆,味微辣;果肉较厚,适宜贮藏、运输;耐湿、耐热,高抗病毒病、疫病、炭疽病;后期不早衰,高产稳产,一般产量82 500 kg/hm2,适应性强,保护地及露地均可栽培。针对青秀大椒的生育特点,从培育壮苗、整地定植、温度和肥水管理、株形调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该品种高效栽培的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油菜种子中烯丙基硫苷的HLPC检测体系建立及其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油菜种子为材料,建立了其中所含烯丙基硫苷的HPLC检测体系,并对不同油菜种子中烯丙基硫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烯丙基硫苷HPLC分离检测的最佳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0.005mol.L-1KCl)=9∶91;流速:0.5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0nm.推广品种‘中陇油5’号烯丙基硫苷含量最高,达到8.677μmol.g-1;‘绵杂04-20’种子烯丙基硫苷含量只有0.032μmol.g-1.杂交品系油菜种子中的烯丙基硫苷含量普遍高于推广品种,最高达11.705μmol.g-1.  相似文献   

20.
以番茄品种‘1479’为材料,研究喷施核黄素(riboflavin)和接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对番茄叶片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处理后96 h内,2.0 mmol·L-1核黄素能显著提高番茄叶片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接种TYLCV后,核黄素进一步诱导番茄叶片的酶活性显著升高,接种处理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高于未接种处理。表明核黄素诱导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增强与番茄对TYLCV的诱导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