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竹琴  周顺利  乔嘉  赵姣  廖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390-12393
[目的]研究冬小麦产量形成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冬小麦品种石家庄8号为例,以动态设计思想为指导,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间产量性状的形成过程;应用多重比较方法,分别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干物重和群体指标的差异;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冬小麦产量形成模型。[结果]干物质积累与群体指标的关系复杂;产量形成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复相关系数介于0.91~0.97。[结论]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冬小麦产量形成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冬小麦品种石家庄8号为例,以动态设计思想为指导,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间产量性状的形成过程;应用多重比较方法,分别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干物重和群体指标的差异;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冬小麦产量形成模型。[结果]干物质积累与群体指标的关系复杂;产量形成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复相关系数介于0.91~0.97。[结论]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调亏灌溉在影响产量的同时,也会对收获物的品质产生影响。笔者在讨论小麦品质及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调亏灌溉情况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协调统一,实现小麦稳产(甚至高产)、优质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壤水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新近育成的优质面包专用小麦济南 17号、95 5 15 9和优质高产面条小麦 935 0 31为材料 ,选择我省不同气候、生态条件和不同地力水平的菏泽市 (鲁西南区 )和陵县 (鲁北区 )研究氮肥不同施用时间和不同施用量对产量和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 :要实现优质小麦的高产栽培 ,不论地力、气候、产量如何 ,氮肥最佳施用时期为春季实行 2次追肥 ,即在基肥 15 0kg/hm2 尿素基础上 ,追肥以拔节期 2 2 5kg/hm2 加孕穗期 75kg/hm2 尿素最为理想。在中等地力和中产水平条件下 ,纯N施用量以 2 2 5kg/hm2产量高。二者结合起来 ,为相似类型品种优质高产栽培的理想氮肥施用方案  相似文献   

5.
1980~1983年在沭阳县叶庄大队进行小麦百亩连片高产栽培试验,共种植半冬性多穗型小麦淮麦11号316.5亩,平均亩产1003.1斤.为探索该品种千斤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提供高产栽培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叶面积动态与光合效率,干物质的积累与产量形成,以及抽穗后物质的运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0 cm时,5 cm苗带宽度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行距25 cm时,配置苗带宽度9 cm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行距30 cm时,苗带宽度11 cm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山农28采用行距25 cm配置苗带9 cm种植,可实现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调,获得最高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苗带宽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淮麦25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用多年国家区域试验数据对该品种进行了产量形成及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当前高产小麦育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淮麦25连续两年在国家黄淮南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平均有效穗数为648×104 /hm2,穗粒数37粒,千粒重38 g左右,产量三因素协调;适应度广,适应性强,动态及静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甜高粱茎秆糖产量形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高粱茎秆多汁,糖分含量高,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能源作物之一。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作物,种植甜高粱的直接目标是获得高的糖产量。 因此,了解甜高粱茎秆糖的产量形成过程及其调控途径对于甜高粱品种改良与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甜高粱茎秆糖产量形成过程中糖分 组成、分布、积累规律及其调控途径(主要包括播期、矿质营养、栽培方式和密度、源库改变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茎秆糖分研究中存 在的问题,并就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在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大面积生产上农民凭经验种田,氮素肥料施用普遍较高。氮素过多的施用不仅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且引起环境污染和水稻品质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试验以目标产量的实现及最佳施氮量的确立为基础,研究与分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关系,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高产农作物之一。近年来,各地出现不少高产记录。但总的看来,马铃薯是处于高产作物不高产的状况。为了探索马铃薯的高产规律,为大面积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措施,我们从1980至1981年,在本院教学农场和乌盟农科所,进行了水旱地不同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二年都获得了较高的产量。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探索小麦高产形成途径时,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国内国外,在不断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历史过程中,谋求改进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三者的乘积变大,以获得高额籽粒产量为最终目标。自60年代至今,我省春小麦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以单位面积成穗为主。因而提出的增产方针是:合理密植,主穗为主;以籽保苗,以苗保穗;以肥保密,以密保产。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是采用多项农艺措施和收获期的结果,在生育期内应该怎样调控才能使多因素协调  相似文献   

12.
小麦栽培技术的更新对于保证小麦高产稳产至关重要.立体匀播作为一种新型栽培技术,具有高产、高效、节约成本等优势.该文探讨了小麦立体匀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特点及对小麦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方向,以期为丰富小麦栽培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产量形成过程模型及群体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满足冬小麦生产管理这一要求,需研究冬小麦群体设计及产量形成过程模型构建的技术方法.本文根据冬小麦阶段生长发育特点,以均匀设计与栽培优化相结合的动态试验方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利用逐步回归和经验判别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基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冬小麦产量形成模型的构建过程;根据非线性优化理论,提出了以产量为目标的群体优化设计方法.按上述方法,用冬小麦品种"石家庄8号"在吴桥2年(2007-10-2009-06)的田间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形成过程各模型(包括冬前茎数、拔节茎数、单位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复相关系数介于0.92~0.97之间,进行群体优化设计后得出最优产量目标为9165.00 kg/h㎡的群体动态指标,所提出的群体设计方法可以满足生产决策中对群体设计的要求,试验方法可用于多因素、多水平作物生产模型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甘薯金山1255是1990年福建农业大学作物学院用金山513集团杂交选育的新品种,表现高产、优质、抗病、耐贮等特性,1998年种植面积1.22万hm2.本文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总结,对比分析了金山1255的产量形成规律,提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简要地叙述了李尧权教授在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以及从作物栽培和耕作学理论出发指导作物育种实践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成功地指导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小麦超高产育种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小麦施肥探索到最佳有机肥替代比例。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有效减少化肥施用,小麦产量随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替代效果最佳,能有效保障小麦增产;但是如果有机肥替代比例过高,则会引起小麦贪青晚熟现象,不利于高产和下季作物种植。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种植棉花劳力投入多、比较效益低等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以利用棉花叶枝为核心技术的植棉研究,通过协调果枝与叶枝、养分积累与分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创立了“壮个体、适群体、高产出”的“棉花协调栽培技术体系”,并阐明了该项技术的高产优质技术原理;提出了棉花配套栽培技术路线。该项技术简化了棉花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18.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全苗壮苗的关键,还对小麦越冬及返青期的分蘖生长至关重要。本试验以镇麦12和镇麦15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播期、播量和施肥策略协调栽培方式对苏南沿江地区生态条件下高产小麦的茎蘖动态、单茎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早播能提高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单位面积成穗数,但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产量低于适期播种条件下的产量。推迟播期会降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最终产量显著低于适期播种条件下的产量。综合分析,2个品种“11月8日播种+12 kg/亩播种量+对应氮肥运筹”,是苏南沿江地区镇麦品种量质效协调栽培的适宜组合。试验还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镇麦12比镇麦15容易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转移及分配的关系,为旱地高产高氮含量的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小麦丰产优质绿色生产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22年,以14个产量相近、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的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陕西黄土高原旱地连续5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和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高产高籽粒氮含量小麦品种的生物量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转移及分配对施肥的响应。【结果】小麦品种的籽粒氮含量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籽粒千粒重每增加1.0 g,籽粒氮含量增加0.3 g·kg-1。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高氮品种籽粒含氮量平均为24.9 g·kg-1,比低氮品种(21.5g·kg-1)高16%。高产高氮品种产量、生物量和穗数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加幅度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钾量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均高于低氮品种,籽粒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幅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品种颖壳向籽粒转移氮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冠层形成和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0-1989年,以改善北京地区高产小麦产量潜力为目标,对冠层形成和结构以及与高产有关的几个生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确定了选用中间类型叶型的品种、在20cm行距和基本苗15-20万/亩对产量最有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形态和生理在内的冠层性状指标,为亩产450kg水平的小麦确定了一个框架结构和形成模式。还研究了叶面积指数变化与光透射、生育阶段持续期与粒数和粒重、育性与脱落酸水平变化等之间的关系,高温和水分胁迫的影响,以及不同衰老类型在衰老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为制定育种目标和方案、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生理方面的依据。最后对北京地区高产小麦品种的叶型和株型、粒数和粒重、源和库在决定产量上的相对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研究在生理与育种、栽培等学科结合的研究上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