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俗话说:“麦收三件宝,穗多、穗大、籽粒飽。”构成小麦产量的因素主要是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粒数和粒重。实踐証明,在一定范圍内,产量是随着单位面积内穗数的增加而上升。从各地經驗看出,亩产200斤的大約需要20万穗,亩产300斤的需要25—30万穗,亩产400斤的需要35—40万穗,亩产500斤的約要45—50万穗。沒有足够的穗数,要想获得高产是困难的。小麦的穗一般有12—20个小穗,每个小穗有3—4朵小花,这样一个穗就有40—60朵小花,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水、肥不足,加工管理跟不上,每穗只能結实20粒左右。因此,通过加工管理,增加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潛力是很大的。我們知道,在稀植和肥、水等条件能充分滿足小麦生育需要的情况下,籽粒飽滿,千粒重可高达50克,卽“万粒斤”;但是一般大田的麦粒,每斤要15,000粒左右,因此,增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栽培的水稻品种,大都属于中熟秈稻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植株高大、松散,茎叶繁茂,耐肥和抗倒伏力不强,一般生产水平较高的每亩约有12—14万穗,平均结实粒在100粒左右,千粒重约25克,构成每亩600—700斤的产量。在此基础上要求增加穗数或粒数,主要问题是植株间通透条件不良,抗倒伏力减弱,加以七、八月降雨次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茅山丘陵地区1964—1980年间1602块田的小麦生长资料,经统计分析表明:1.1958年前该区主要种植地方品种,之后,代之以改良品种。六十年代初,推广吉利小麦,平均亩产245斤。近年来推广扬麦3号、宁麦3号和其他一些品种,平均亩产475—500斤。2.每一次品种更换,就使小麦产量提高一步。十七年之间,单产每年每亩平均约增加15斤。改进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1964—1980年间,每穗子粒增加11粒,约增54%;同期内千粒重提高5.5克,约增19%。3.计算产量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每穗粒数与产量间呈高度正向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千粒重与产量间的简单相关呈正向而较高,但偏相关呈中度负向。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呈正向而较高,但偏相关呈低度负向。鉴于以上结果,我们再次认为,茅山丘陵地区的小麦育种目标,应以每穗粒数为基础,至少近期内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一、如何确定收获株数 几年来的测产调查得出可靠依据,在前哨农场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200斤的地号,除管理方面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为收获株数增加。空育131的正常收获株数在650—700之间。按照育种材料的穗粒数应为70粒,千粒重26.5g,理论产量是1554.7—1694.5斤/亩;三江一号的正常收获株数在650—750之间,按照育种材料的穗粒数应为63粒,千粒重28g,理论产量是1293-1411斤/亩。  相似文献   

5.
小麦06-135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06-135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高产攻关田和播期、密度及施氮量等试验,分析高产田产量构成及群体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小麦06-135产量8 000 kg/hm~2的群体形成特征为穗数435万—475万穗/hm~2,穗粒数44—46粒/穗,千粒重42—43 g;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约1.1,高峰苗/最终穗数约2.0,分蘖成穗率约38.5%,分蘖穗比例约60%。小麦06-135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28日,适宜基本苗为165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307.30 kg/hm~2。  相似文献   

6.
我在柏乡县工作了三个半月,认为在那里增产粮食的首要问题,是蚰子麦在水地的普及问题,我的意见如下:蚰子麦的来源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在柏乡县种植历史也仅有二年,占全县播种而积不及十分之一。蚰子麦株高57—79厘米,穗形为棍棒,穗长4.2—5.3厘米,粒色白,每穗粒数均25粒,千粒重26.4克,耐旱性和耐寒性较弱,不易倒伏,容易落粒,抗秆黑粉,耐条锈。一般群众都把蚰子麦种在水地,产量表现不一,较瘠地产100多斤,肥地产量可高达500多斤。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相关分析、协方差分析和偏回归方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福建水稻高产区——龙溪地区1978、1979两年杂交水稻亩产1100斤以上的197块高产田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群体动态结构,结果如下: 1、汕优2号、四优2号早、晚季都表现产量与总粒数、产量与结实率的偏相关达显著水准。总粒数与结实率、总粒数与千粒重之间成极显著的负偏相关。但总粒数与总实粒数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增加总粒数,即使结实率和粒重有所下降仍然增产。 2、增加总粒数是在一定穗粒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有效穗来达到。 3、汕优2号、四优2号的有效穗与总粒数成极显著正相关,基本苗数与有效穗数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即亩基本苗在1.5—12万范围内,基本苗愈多,有效穗愈多,总粒数愈多。 4、高产田群体的动态结构是按1:3:2的苗、株、穗比例,亩产1400斤的总粒数为2900万(汕优2号)与3100万(四优2号)。  相似文献   

8.
小麦亩产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因此增穗、增粒、增重就成为小麦增产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增穗是基础。 小麦亩穗数与亩产量关系极为明显。在一般情况下,亩产随亩穗数而上升。据調查,在50万穗范围內,穗数与产量成直线相关。例如,从10万穗增至50万穗,亩产即由171斤增为533斤,大約每增加10万穗,可增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对长江中下游小麦生态区中的茅山丘陵地区1976和1977年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等的一篇调查报告。调查了16—19个公社、场圃,130—140个生产队,500多块典型田块。资料经统计分析表明,该地区的平均产量为每亩150—250斤。对产量组成因素进行简单相关、偏相关、复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表明每亩穗数与单产的相关最大。1976年每穗粒数与单产间有较大的正向简单相关和最大的正向偏相关。根据调查资料分析,认为选育适于该地区的小麦品种,现阶段产量目标以具有600—700斤/亩的潜力即可,而产量组成因素上应着重考虑提高每亩穗数和兼顾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0.
用142个普通小麦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273个,以冬小麦品种石4185为对照,对F1代材料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优势范围为38.7%~124.0%,性状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千粒重正向杂种优势与负向杂种优势之比为4.39∶1,其次为穗粒数、小穗数、穗长、株穗数和株高。有96.70%的组合千粒重〉CK,而小穗数和株穗数的负优势组合数分别占观察总数的71.79%和56.0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杂种优势的主要因素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0.99。小麦单一性状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对杂交种开发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从应用角度看,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CK且株高≤CK的组合数仅有14个,只占观察总数的5.13%,比例较小。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正向超标优势分别为64.0%、59.2%和51.8%,位居所有参试性状前3位。在小麦杂交育种中,可根据不同的产量结构如大穗型、大粒型、多穗型进行组合搭配,同时注重显性矮秆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1981年,我县种植37万亩汕优3号杂交稻,占全县62万亩水稻的59.6%.总产3.6亿斤,平均亩产981斤,比1980年增产67斤,比产量最高的1978年增产36斤.全县一季亩产超千斤的社、场占40%,超1100斤的大队占11.9%,超1200和1300斤的生产队占11.2%.主要栽培技术经验是:一、树立以增穗为主,兼顾穗粒的主导思想对汕优3号分蘖成穗规律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成穗率和经济性状,年度之间是比较一致的.1981年,据县苗情点调查和珥陵公社农科站分蘖追踪观察,秧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威优35、威优64的高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相关、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方法,分析1984年福建16个县杂交早稻威优35、威优64在120块高产田的产量结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找出栽培的主攻目标。1985年又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如下: 1、威优35、威优64都表现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或净作用最大,结实率次之。说明要获得高产,增加总粒数是关键。 2、通径分析表明,威优64以增加有效穗数来提高总粒数的直接作用大,威优35则以增加每穗粒数来提高总粒数的作用大。即威优64在保持一定穗粒数的基础上以增加有效穗数来达到增产,威优35则以保穗数攻大穗来获得高产。 3、威优35的总粒数与结实率的矛盾尖锐。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355.05万穗,每穗177.9粒可以协调高产,发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县大面积栽培的杂交稻获得了高产。据统计, 1983年全县栽培杂交稻16万亩,平均亩产达1115斤,1984年栽培23万亩,亩产1212.7斤;1985年20亩,亩产达1232.2斤。又据1983~1985年全县的测产资料,630块田杂交稻(杂交组合为汕优6号、泗优6号、南优5号)平均亩产1220斤,平均每亩穗数19.78万,每穗总粒144.16粒,实粒18.79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6克。在上述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比较稳定,年际间差异小,变幅为25.9~26.1克;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在年际间的差异较大,变幅分别为39.0~147.1粒和80.97~84.2%,由此构成的每穗实粒数在年际间也有较大的差异,变幅为117.03~119.74粒,对产量影响较大;每亩穗数在年际间差异很小,变幅为19.68  相似文献   

14.
根据旱地裸燕麦生长发育的特性,找出合理群体结构的生理指标是:旱地裸燕麦每亩播种49—54万粒,旱滩地每亩构成亩穗数在50万穗以上;旱坡地每亩构成亩穗数在35万穗以上,通过正交试验的分析;旱坡地最优配合组合为A_3B_3,(即用高8—21品种,采用每亩播种49万粒的密度);旱滩地最优配合组合为A_3B_1和A_3B_2(即用高8—21品种,采用每亩播种49—54万粒的密度;旱坡地获得每亩218.3斤,旱滩地每亩332.5斤的产量表现最高。从个体生育强弱的表现来看,旱滩地上穗粒重在1.25—1.54克,千粒重23.8—24.6克,合理的叶面积系数在2.5—8之间,平均值2.7—2.8,超过4的产量开始下降。在旱坡地上穗粒重0.51—0.74克,千粒重在25.2—25.4克,合理叶面积系数1.5—2之间,平均值1.6—1.7,超过2的产量开始下降。根/冠比值耒看,生育前期根冠比值大的,生育中期到后期根冠比值下降较平缓的产量表现高。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物质分配转移动态,在旱滩地上莜麦植株在拔节期的叶增长量若占全株干物质增长量的55%左右,茎的增长量占全株干物质的增长量的45%左右,是为丰产奠定物质基础的协调比例。在成熟前,穗的增长量占全株干物质增长量的50%以上者,均表现产量较高。由上述每项指标有特殊意义,而相互之间又是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水稻要达到亩产一千五百斤到二千斤,必须过好三道关,就是穗数关、壮秆大穗关和粒饱粒重关。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苏州专区农科所今年四月在望亭人民公社召开的苏州专区水稻高产座谈会材料,要达到这样的产量,早、中、晚稻首先要具备下表所列的穗数、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水稻种质创新,选用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材料63份,应用聚类分析对黑龙江省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分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每穗粒重2.3g,且单株有效分蘖数13个的品种(系)划为多蘖轻穗型品种,所占比例为15.87%;每穗粒重在2.3~2.8g,且单株有效分蘖数在10~13个的品种(系)划为中间型,所占比例为60.32%;每穗粒重2.8g,且单株有效分蘖数10个的品种(系)划为少蘖重穗型,所占比例为23.81%。多蘖轻穗型品种具有单株有效分蘖多(13个)、穗粒数少(90粒·穗-1)、每穗粒重低(2.3g·穗-1)、着粒密度低(5.5粒·cm-1)、一次枝梗个数(9个·穗-1)和粒数少(50粒·穗-1),二次枝梗个数(14个·穗-1)和粒数也少(40粒·穗-1)等穗部特点;少蘖重穗型品种具有单株有效分蘖少(10个)、穗粒数多(110粒·穗-1)、每穗粒重高(2.8g·穗-1)、着粒密度高(6.4粒·cm-1)、一次枝梗个数(10个·穗-1)和粒数多(58粒·穗-1),二次枝梗个数(17个·穗-1)和粒数也多(52粒·穗-1)等穗部特点;中间型品种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7.
谈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同江市主栽作物之一,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51万亩,占全市粮豆薯总播种面积的23.2%,但稻谷产量却占全市粮豆总产的50%左右。随着我市临江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全市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多万亩,成为我省重要的水稻生产主产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常常盲目地追求密度,导致水稻穗数过多,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反而下降,造成了减产。在穗数少时,每穗粒数虽多,但因穗数不足,总粒数也相应减少,产量也不高。  相似文献   

18.
对增强小麦边行优势技术措施的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生产中无论单作还是间作都有大量边行,研究各种栽培因素对边行的影响,采取措施尽可能提高其增产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75年在汲县孙杏树公社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增强优势的技术意见。在此基础上,于同年又安排了试验;1978年又对它们在生产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调查.一、边行优势的一般表现据调查,边行有效穗数常比中行多20—70%,穗粒数多15—25%,千粒重高2—9%,为中行产量的1.4—1.8倍,多的达2倍以上,表明在边行优势的形成中,穗数的增加起着较大的作用,穗粒数的作用占第二位,粒重的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一、选用高产潜力品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在影响小麦产量增长的各因素中,品种作用占35%~40%。因此,必须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在选好品种的同时,还应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是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这类品种产量为10000kg/hm^2的,其群体结构为:基本苗为180万~210万/hm^2,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8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倍,穗数为650万~750万穗/hm^2,每穗粒数为40~42粒,千粒质量为42~45g。  相似文献   

20.
<正> 1983年6月—11月我在宿松县蹲点,对四个典型联系户双晚杂交稻全生产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记载,结合面上生产调查,初步看出每亩800斤左右的高产结构有三种类型: 一是多穗型.每亩有效穗,汕优6号在24万左右,四优6号在25万左右;每穗实粒数为65—75粒;千粒重25克左右.大田生产中这种类型还不多. 二是大穗型.每亩有效穗,汕优6号18万左右,四优6号19万左右;每穗实粒数,汕优6号90粒以上,四优6号85粒以上;千粒重25克以上.大田生产中这种类型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