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调查了茅山丘陵地区1964—1980年间1602块田的小麦生长资料,经统计分析表明:1.1958年前该区主要种植地方品种,之后,代之以改良品种。六十年代初,推广吉利小麦,平均亩产245斤。近年来推广扬麦3号、宁麦3号和其他一些品种,平均亩产475—500斤。2.每一次品种更换,就使小麦产量提高一步。十七年之间,单产每年每亩平均约增加15斤。改进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1964—1980年间,每穗子粒增加11粒,约增54%;同期内千粒重提高5.5克,约增19%。3.计算产量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每穗粒数与产量间呈高度正向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千粒重与产量间的简单相关呈正向而较高,但偏相关呈中度负向。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呈正向而较高,但偏相关呈低度负向。鉴于以上结果,我们再次认为,茅山丘陵地区的小麦育种目标,应以每穗粒数为基础,至少近期内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冀中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中,还有亩产八、九百斤的潜力。从产量构成因素的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分析,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可能提高品种的丰产潜力,但这是一个粗略的认识,要确切了解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为选育高产类型的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5、1976、1979和1984年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并对1984、1985年小麦中抗—抗赤霉病品种(系)进行了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分析。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每穗粒数、穗中部最大小穗粒数表现正相关;与穗长关系不密切;与每穗小穗数和单株有效穗数没有相关;与小穗密度及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复杂,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状已有改进,植株高度明显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 笔者通过十个小麦品种的样段穗数(x_1)、平均每穗粒数(x_2)和千粒重(x_3) 与样段产量(y) 的简单相关、偏相关和多元相关分析,了解穗数、平均每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的相关关系,同时用多元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并找出穗数、平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的相对大小,以便为通过促控栽培措施获得高产或选育高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沿江与苏南地区小麦产量有很大提高,大面积单产达600~700斤,丰产田达千斤左右.产量三要素中,每亩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增长明显,也较稳定,而粒重在年际间变化较大,成为小麦产量不稳的主要因子.提高和稳定小麦粒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1979—1980年长江下游地区6个高产小麦品种和一个品系的试验结果,对产量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每穗粒数与单株生产力的遗传相关较大,有效分蘖数与千粒重呈高度负相关。对遗传相关进一步进行通径系数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对单株生产力的直接作用是正向的,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对单株生产力的直接作用是负向的。但是,有效分蘖数通过千粒重对单株生产力的间接作用很大,为1.3084;同样,千粒重通过有效分蘖对单株生产力的间接作用也较大,而且二者都是正向的。根据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在现有的亩产千斤潜力小麦品种基础上进行个体选择以提高单株生产力,似以保持现有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新麦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2017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新麦3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新麦32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679.0 kg/hm2,增产点率100.0%。经相关性分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大到小均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基本苗、最高茎蘖数,表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新麦32产量的作用较大,新麦32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以含有72个品系的沧麦6005叠氮化钠诱变群体为试验材料,调查该群体的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等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分析该群体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并估计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每穗小穗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444 1,其后依次是穗粒数亩穗数千粒质量产量穗长,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6.08%,每穗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为6.54%。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与株高均极显著正相关;产量和穗粒数、千粒质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株高、亩穗数、千粒质量之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株高和产量的选择潜力较大,更有可能从该群体中选出偏离平均数大的家系类型。  相似文献   

9.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性状遗传及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下游地区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及相关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试验是在南京农学院院内试验地上进行的,按随机区组设计。1980—1981年供试品种6个,四次重复;1981—1982年供试品种8个,三次重复。对所取得的各性状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植株高度、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每穗粒数、单株穗数和每小穗粒数次之;单株和每穗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及籽粒产量则较低。千粒重、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的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都较大,每穗小穗数、单株粒重、每小穗粒数和产量的都较小。所研究的各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都接近或稍大于表型相关系数,而产量与所有其它性状的相关都不显著,产量因素之间都表现为负相关。但通径系数分析表明:除了穗数在一年的试验中对产量呈负向直接效应外,其它产量因素在两年中均呈正向直接效应。选择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按选择指数选择大都比单一性状选择产量的效果为好,权衡得失,以包括产量、千粒重及穗数或粒数组成的三性状的指数的效果较好而简易。整个试验结果表明:在长江下游地区,在现有高产品种类型的基础上,选育具有更高产量潜力的新品种,似乎应着重提高粒数,适当兼顾粒重,而粒数又以单位面积粒数为指标较适宜。穗数似乎存在较  相似文献   

10.
《河北农业》2021,(1):68-69
正自2014年以来,邢台市小麦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千克以上。我市小麦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就目前单产水平来看还有较大的差距,依靠科技提高产量的潜力还很大。一、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一)小麦产量结构。小麦产量由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亩穗数是指每亩有效穗数,穗粒数是指平均每穗粒数,粒重用1000粒的重量表示。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效率,以7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及按7×7双列杂交设计的21个F1杂交组合在2个地点的试验资料,研究了小麦2个产量构成因素—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基因效应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显性效应的作用远大于其加性效应,显性程度为超显性。增效基因为显性,减效基因为隐性。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2个试点的平均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4.00%和63.17%。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变异幅度较大,并在基因型、地点及基因型与地点互作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超级稻的产量结构与超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超级稻产量诸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构成超级稻产量的4个主要因素与产量均呈正向相关。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居第三,千粒重最小。提出了要在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同时也要顾及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状与群体产量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利用矮败小麦构建的45个小麦亚群为试材,分析分蘖数、每穗小穗数、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状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材料的分蘖数、每穗小穗数、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千粒质量与小区产量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蘖数、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千粒质量具有较大的遗传力(23.1%~27.0%);通过对这5个性状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系数联合分析,发现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千粒质量对小麦产量的选择效率较高。因此,在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小麦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这些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商洛地区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以15个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穗粒数、667 m穗数、千粒重、生育期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生育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其次是667 m穗数,而生育期对产量的负向效应最大;在通径分析中,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穗粒数>667 m穗数>株高>基本苗>千粒重>穗长>生育期。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穗粒数是影响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因素,其次为667 m穗数,生育期对产量的副作用最大。因此在新品种的选育时,选择熟期偏早,穗粒数和667 m穗数多的品种(系),更容易获得高产。该研究为商洛地区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4)>千粒重(0.6413)>每穗粒数(0.543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 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 4)>千粒重(0 6413)>每穗粒数(0 543 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0年福建省联合区试的有关资料,对汕优72的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4个产量结构因素分析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在汕优72的增产中起着重要作用。4个因素对产量贡献的顺序为:每穗粒数〉结实率〉有效穗数〉千粒重。4个因素间的偏相关均为负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产田鲁麦22号产量构成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对鲁麦22号小麦亩产550kg以上的20块高产田进行了分析。该品种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7**、0.9767**和0.8651**;三因素间偏相关关系分析,亩穗数与穗粒数间有微弱的正相关,但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净作用分别为0.7343、-0.0529和-0.1641。表明亩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是该品种的主攻方向。通常亩产600kg的适宜产量构成为30.86~31.98万穗/亩、44.8~46.8粒/穗、千粒重48.9~51.5g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沧麦15为试验材料,以2018—2020年试验数据为依据,对沧麦15的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偏相关分析表明其产量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通径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效应,对产量正向效应的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0.459 9)>千粒重(0.446 5)>穗粒数(0.373 2),穗数对产量正向效应的贡献最大。综上所述,沧麦15产量的提高要保持合适的穗数,在此基础上,配套栽培技术以提高小穗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同时稳定千粒重,充分发挥其丰产潜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