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钟猪是经10多个世代闭锁群体继代选育而成的猪新品系。通过已选育10个世代的苏钟Ⅰ系有关资料,探讨了各原始祖先血缘在后代个体中所占比例(即后代个体的遗传同质性分析),证明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中,各原始祖先在后代个体中都占有一定比例的血缘份额,只是最初几个世代中在各个体中所占的血缘份额差异、变异都很大,但随着群体继代选育的代数增多,这些差异趋于稳定。因此,对群体以某一始祖或祖先来划分血缘只能在少数几代以内,群体继代选育多代以后,这种划分方法不可行。  相似文献   

2.
群体近交的最优选配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能够使群体近交得以最优控制的线性规划模型。计算机模拟试验表明,在控制群体近交方面线性规划选配明显优于随机交配,越是在世代的早期,这种优越性越大。民猪保种群体应用线性规划选配,其后代的近交系数为0.0589,比随机交配期望值低32.38%。  相似文献   

3.
采用理论推算方法,对基因频率(A=p,a=q)和基因型频率各不相同的若干原始群体(Aa=m0),在自交率扛)和异交率(y)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自然交配时,后代群体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代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Aa(m)可以用公式Aa(m)=[m0X(1/2x)^m]+(2pqxy)[1+∑1m-1(1/2x)^m-1]表示,并根据公式对Aa(m)进行了实际计算。原始群体的基因型频率(m0)对后代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影响最小,并随着繁殖世代(m)的增加渐趋于0;当m0对后代的影响渐趋于0时,若2pq不变,则x(y)对后代中Aa(m)的影响渐趋于与y[1+∑1m-1(1/h)^m-1]成正比,若x(y)不变,则p(q)对后代中Aa(m)的影响渐趋于与2pq成正比。m2及以后各代群体中的Aa(m)还可以用公式Aa(m)=m1-(mo-m1)∑1m-1(1/2x)^m-1表示,1由此可知,当m1=m0时,则各世代中Aa(m)保持不变,即这样的群体为遗传平衡群体。  相似文献   

4.
苏钟猪的选种选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钟猪的选育过程在遵循常规群体继代方法的同时,也根据一些具体情况及育种需要,制定了选种、选配方法。其选择指数公式的确立主要依据日增重,背膘厚这两个主选性状,选配计划的制订主要根据后代近交系数。该文依据苏钟猪的有关资料,探讨了苏钟猪的选种选配方案。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成功的繁殖猪群而言,公猪的影响远大于母猪;品质优良的种公猪是一个猪群高生产水平的保证。采用人工授精时,公猪对整个群体后代的影响更大。公猪饲养的好坏,既影响种公猪的使用年限和良种普及覆盖面,又影响与配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及其后代生活力,还影响整个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充分发挥良种公猪作用,提高配种质量,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必须加强饲养,精心管理,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公猪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6.
一个品种的公猪与另一个品种的母猪杂交所生产的后代称为二元杂交猪,用二元杂交的母猪与第三个品种的公猪杂交生产的后代称为三元杂交猪.就其生产性能来说,三元杂交猪优于二元杂交猪.  相似文献   

7.
八眉猪杂交育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台县地方品种八眉猪与引进品种杂交育肥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八眉猪(母猪)与大约克猪(公猪)杂交后代平均日增重为576.42 g/(头·d),料肉比为3.74,分别较八眉猪(母猪)与长白猪(公猪)杂交后代和纯种八眉猪后代日增重高8.28%和34.63%,料肉比降低4.01%和25.13%,大约克猪可作为八眉猪...  相似文献   

8.
猪的三元杂交是指先用一个优良品种公猪与本地母猪配种,在其后代中选留后备母猪,再用另一优良品种公猪配种,其后代全部用作商品育肥猪。三元杂种猪具有生长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比较金华母猪和杜洛克公猪后代三元猪的生长性能。目前,杜洛克公猪因其基因的优越性,成为后代商品猪培育的主要杂交猪,金华母猪是我国地方优良品种,繁殖能力较强,且皮薄肉厚,发育也较快,近几年受到外来猪种的干扰,在我国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因此,本文对金华母猪和杜洛克公猪后代三元猪生长性能的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未来我国商品猪培育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稻瘟病菌有性后代随机群体是研究目的基因遗传特点,乃至克隆目的基因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建立有性后代随机群体时,可能会有无性后代污染。采用先分离单个子囊,待其长成菌落并产生分生孢子后,再分离单个萌发的分生孢子的方法构建稻瘟病菌有性后代随机群体。利用基于重复DNA序列Pot2的rep-PCR方法对分离得到的有性后代进行DNA指纹分析,并评价构建的稻瘟病菌有性后代群体的质量。结果表明,构建的有性后代随机群体共包含176个后代。每个后代个体的DNA指纹图谱均与两亲本的DNA指纹图谱不一致;有性后代之间的DNA指纹图谱也彼此不一样,说明得到的有性后代个体都是由子囊孢子萌发形成的,且分离自不同的子囊。GUY11的rep-PCR扩增片段中的5个特异性片段的分离比例也都符合1:1的期望值,是按单个位点标记分离的,与已知的结果相吻合,说明有性后代随机群体的质量较高,不存在偏离现象,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群体。同时,研究结果还得出基于Pot2的rep-PCR方法可以用来快速评价稻瘟病菌有性后代群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 黄及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受到农民欢迎,在 甘肃省中部应用面积约5万多hm2。建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 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应用北京改良式 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塑料拱棚 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8.
结合河北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情况 ,简析了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因素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20.
郑艳霞  王永刚  李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75-17076
[目的]寻找开发啤特果产业的新途径,提高其附加值。[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啤特果中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啤特果多糖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提取啤特果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95℃,料液比1∶2,乙醇浓度67%。在该工艺条件下,啤特果多糖的得率为1.05%。[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啤特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